Re: [討論] 南鯤鯓諸神的小故事

看板Folklore作者 (常寂慕弘.挾登桑波)時間12年前 (2012/05/11 12: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0 (看更多)
正門對聯 嘉慶二十五 (1820) 年,五府千歲北狩嘉義,進城途中與縣令相遇,雙方互不相讓, 縣令因此大怒不准神轎入城。 這時候大王李府千歲扶一名不識字的農夫為乩,指責縣令欺天罔極,恃才為傲。 隨即只見農夫揮動鋤頭在地上寫說: 「代天府,理陰陽,但願善遷惡改,一道修真消末劫;」 要求縣令對應下聯。縣令大驚,無法作答。 農夫於是繼續寫下:「巡狩間,分黑白,非因紙獻錢燒,百般貢媚免災殃。」 縣令因此心誠悅服,下轎謝罪。 後來,此對聯經過府城舉人羅秀惠修改, 湖北荊門書法家姚濱書丹, 刻於石柱,現存正門。 「靈佑東瀛」匾 道光三 (1823) 年, 欽命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聽說五王神威顯赫,特別蒞臨代天府瞻拜, 入廟門時,以靴尖踢試五王根基;當時的人認為高官乃是星宿轉世,鬼邪不侵, 所以用靴尖一踢,邪魔歪神必定翻滾在地,而功力較淺的正神,也會因為受當不起而跳 動偏向。但是王得祿踢過之後, 五王神像卻端坐如常,僅僅三王爺的頭額冒出少許的汗 水,王得祿看見這種情形大表敬意,所以獻上「靈佑東瀛」的木匾一方,並且命令他的 兒子王朝經監造增繕廟宇,以示虔敬。 現在這個匾額懸掛在內殿,是南鯤鯓代天府所收藏最早的匾額。 吳府三王制裁掃帚精 鯤鯓廟的建廟是一邊作戰,一邊進行工事。有一回,新廟要舉行上樑儀式,但說也奇怪, 主樑一放上去便鏗鏘作響掉了下來,之後,雖有安樑,但卻仍震動不止。此時三王吳府千 歲忽然起駕,親駕大輦往近郊的墓園奔去。之後,便以大輦對一塊大石碑用力撞擊了好幾 下,主樑震動的現象才停止。後來經事後了解才知道,原來那塊大石碑就是掃帚精的墓碑 ,三王爺對於其擾亂安樑的行為相當不悅,才以大輦加以制裁。 吳府三王《蕭壠除妖》  佳里舊名蕭壠,昔時小廟林立,竹籔繁茂,叢篁遍遍,排水不良,蚊蟲滋生,瘧疾猖獗 ,人丁日損。當地有句俚諺「溴腳烏綠肉,不是南勢就是三五甲」。日本佔領臺灣時,曾 屠殺數千無辜於甘宅地方,冤鬼怨魂,無不作怪。古老的傳說中,甘宅的竹籔,無風而簌 簌作響,樹梢綠葉,無風如萬浪翻滾,悠南悠北如萬馬追逐。岸頭廟邊勁挺而蒼翠的竹竿 ,有時會悠忽落地,阻人去路,東勢角的菜園內,無影無蹤地傳出男女淒厲地哭號聲 ......。  如此千奇百怪,駭人聽聞,使地方籠罩著一片憂疑和恐懼。當時郡守─酒井正之亦張皇 失措,後聞南鯤鯓代天府三王吳府千歲神靈顯赫,乃召集佳里地方人士,組織祈禱法會, 酒井郡守自為主辦,刑事謝有利為副主辦,恭迎三王吳府千歲蒞臨佳里金唐殿,郡守率眾 祝饗,奉神像坐大輦,信徒日夜敲鑼打鼓,求神起駕踏輦。事歷數月,神感佳里官民之虔 誠。  有一日,忽然起駕,東衝西突,巡迴各角落。在岸頭廟邊的池沼撈起人頭骨,在東勢角 菜園內掘起倒葬的男女雙屍,在十五甲的竹籔腳掘起全副黑狗屍及無數的人體骨骸,盡毀 境內有應公廟,另建一小廟奉祀孤魂野鬼,敕令廣安宮康王統轄部敕之,又因應地勢,相 度環境,參酌既往未來,開闢水溝,剪伐竹木,修造道路,填補地脈,真是『神靈之庥, 祐福兆祥』。由是舉境安寧,蚊蟲不生,瘧疾絕跡,地方繁榮,於今成為蓬勃的市鎮。這 也是佳里金唐殿每次燒王船都會前往南鯤鯓迎請吳府三王的原因。 吳府三王《醫療民疾》  南鯤鯓吳府三王爺素來以勇猛著稱,額上的傷痕乃當年大戰萬善爺所留下之英勇記號。 三王爺更有無邊之法力,前嘉義縣布袋鎮鎮長林隆滾先生的尊翁-林海水先生描述二則躬 臨的神蹟。  日據時代,天花、霍亂、瘧疾乃本省常見的傳染病,一旦流行起來,如河水氾濫,不可 收拾。昭和九年〈民國二十三年〉布袋鎮新塭里流行天花,死傷無數,人心惶惶。部落長 老乃集會,研商恭請南鯤鯓吳府三王前來驅除疫癘。三王爺到了新塭,神像的鼻端,又隱 隱冒出汗珠,王冠無風微微搖動。經信徒奉上神轎後,繞行新塭里一周,賜爐丹一服供村 民飲用,不幾天,『天花』患者竟不藥自癒,可怕的瘟疫就此撲滅,消失的無影無蹤。  民國三十五年〈光復後一年〉九月十六日清晨,布袋鎮的信徒懷著虔敬的心情,恭迎三 王爺到布袋鎮,供信徒參拜。正當三王爺的神轎浮渡八掌溪時,溪北忽傳來鑼鼓聲,一隊 人馬亦正渡溪南來,雙方人馬在溪中交會,只見南下的竹筏上,神轎、手輦、乩童幌幌搖 動,將布袋迎王的竹筏團團圍住,此突如其來的事態,頗使布袋人士愴惶不知所以,雙方 人馬正喋喋爭吵,頓成對峙之時,突然有一位乩童跳起來,對三王爺的神像拱手一揖,囔 囔有詞地說:「新岑里發現大事,請三王爺前來作主...」話語一落,布袋人士扛抬的三 王爺神轎,突然如箭離弦般,飛也似的躍上溪岸,往新岑里直奔而去。原來是新岑里發生 霍亂,家家都有上吐下瀉的情形,經三王爺繞村一環,翌日個個均無藥而癒 五百力池王 滿清時代,南臺灣布袋嘴(今布袋鎮)一帶,以討捕、養殖為主要生活財源。南鯤鯓代天府 自 遷建 木康榔山之虎峰之後,神威益顯,香火增盛。自古傳頌南鯤鯓池府千歲『好潮水』 ,意即潮起潮落時辰勝算,一利討捕良機,一利出海安全,因此,臺灣南部沿海,崇奉池 府千歲者信眾眾多。 有一年,布袋嘴『庄中有公眾事』未能解決,經神明指示,一定要迎請南鯤鯓池府千歲蒞 臨方能處理。古人傳統,池府王爺英烈力猛,輦夫必須勇健力粗者擔任。於是,公議挑選 庄裡碩壯具五百斤力量者四人扛抬四輦硬轎,一人為前導,行走八掌溪過急水溪一路來南 鯤鯓迎請池府千歲。 四輦到了廟裡一問始知南鯤鯓開基池府千歲已被他庄請走,殿內只剩池府千歲副身一尊。 一行人雖感失望也只好無奈地請副身回去交差,可是,心裡一直納悶著;一直咕囔著,心 不甘情不願,有氣無力低走呀走,不知不覺已來到急水溪畔,搭上了竹排,其中一人,心 裡著實憋不住,便開口揶揄道:(台語發音) 布袋公事請大神, 座上池府是副身, 料祂面黑無大力, 枉費善信一片心。 話語一落,竹排也靠岸,四壯丁扛起四輦方舉足上岸,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四人連輦騰空 而起,忽焉搬倒在地,前導一時驚慌,趕緊來壓陣,颼颼聲響,池府坐輦以及五位壯丁同 時飛騰,只一盤旋,已過急水溪彼岸,直奔回南鯤鯓廟。 池府千歲大發神力,不徑自走,即刻傳回布袋嘴,鎮上耆老、老大集議以為:只用四輦簡 單人馬迎請,對大神有所不敬,隨即發動全庄善信旗、鼓、八抬大轎,浩浩蕩蕩到南鯤鯓 廟虔誠迎請池府千歲。 池府王爺蒞臨布袋鎮,家家戶戶門前排香案跪接。池王爺也大顯神威,繞境一過,災消厄 解。 之後,布袋鎮內丁添財旺,繁榮進步,永沐神庥,而『五百力池王』的神蹟佳話,也自古 傳播至今、人人樂道。 保安池王、鹿港池王 話說南鯤鯓五府千歲神靈顯赫,香煙鼎盛。前來進香的神明不計其數。鹿港有一人士也是 五王的信徒,有一日,該名信徒突發其想,想藉前來南鯤鯓進香過爐的時候,用供奉在自 家中的池王爺來和南鯤鯓的池王爺調換,於是便興沖沖的來到了南鯤鯓廟進香,伺回駕之 時,趁廟內人員不注意便想將南鯤鯓的池王爺偷抱走,熟料,南鯤鯓的池王爺卻如巨石般 ,抱也抱不起來,後來該名信徒只好放棄,轉身想抱回自己供奉的池王時,也抱不起來! 後來經廟方擲筊請示之後,才了解鹿港的池王爺想要留在南鯤鯓與五王共享香火,之後信 徒便因為這尊王爺來自鹿港而尊稱祂為鹿港池王!而保生池王的由來和鹿港池王的由來十 分相似,只是偷請池王爺的人是鯤鯓廟內的職員,該名職員名叫保生! 保安宮的五府千歲和南鯤鯓五府千歲不一樣,特別的是保安宮另有一庄主(原為 庄內私奉,後成為公廟的庄神) 蚵寮深山尉池池府千歲,祂是蚵寮庄信徒口中傳頌庄主,在日紀時期曾經發生學甲、北門 等十三庄頭攻打蚵寮庄時,池王爺曾指示信眾製造一門大砲,砲彈以蚵仔殼作成,一門砲 只能在池王爺指示下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它的威力不輸現今的製式大砲,因而可以抵禦十 三庄的攻擊,保護蚵寮庄村民,因此有庄主之稱,村民傳頌著「學甲大道公、北門郭聖王 ,不如蚵寮翹嘴鬚的老池王」。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與南鯤鯓池府二王系統是有不同,依 照蚵寮傳說深山尉池池府千歲牠是天神〈天神與地神之分可說:天神是在天上就有官職, 下凡巡察留在人間之神職,地神是在人間昇化得道之神職。〉一般天神神像皆有腳踏腳力 ,深山尉池池府千歲黑臉、凸眼、八部鬍鬚、文武甲、腳踏雙獅,南鯤鯓池府二王系統不 腳力,雙腳無腳力,南鯤鯓五王只有李府大王有踏雙獅,因大王爺是五王代表,因此代天 巡狩須大王爺上天稟報須要腳力,玉皇上帝特賜的。 ※ 引述《pipimars (常寂慕弘.挾登桑波)》之銘言: : (以下是蚵寮的歷史,與南鯤鯓頗有關係) : 永曆十五(公元ㄧ六六ㄧ)年,滿清統一中國後,閩粵ㄧ帶數支尚未清軍擊潰的義軍,眼 : 見大勢已去,遂各自解散,或遁走山林,或渡海求生,其中一支由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玉 : 園鄉和水頭鄉所籌組的義軍,在閩人郭懷的領導下,率集數百鄉民,就這樣乘航渡海移民 : 來台,定居在今蚵寮西方約兩公里處的孤島「石井崙」,計有五、六十戶,依海維生,從 : 事近海和沿岸的漁撈工作。 : 庄內分屬七個角頭,分別是「水頭洪」、「三房洪」、「二房洪」、「五房王」、「三民 : 王」、「中股王」(今之「中生王」)和蔡姓、凃姓為主的「什姓」等,未謀出海順利, : 漁獲豐盛,遂相義返回泉州祖居迎請朱、岳、紀、金、伍等五府千歲前來奉祀,並建小廟 : 祭之。自是以後,庄民出海每美滿載而歸,香火日盛。 : (各姓還有自己信奉的家神,庄內為保安宮) : 嘉慶年間,小廟老舊,亦漸不堪祭祀,庄民乃合議重建廟宇,遂砍伐廟旁的「白馬鞍藤」 : 以增廣廟地;不料,當晚庄民似聞白馬悽慘叫聲,此後,「石井崙」屢遭水患,ㄧ日比一 : 日嚴重,孤嶼大有被吞噬之勢,經庄民商議,決定向東內移,遂有舉庄遷移之事。原來「 : 白馬鞍藤」是鎮山之寶,被砍伐後,「石井崙」的地理也就此敗壞。 : (這代表蚵寮保安宮和南鯤鯓代天府的關係密切,蚵寮保安宮與南鯤鯓廟,因為同屬北門 : 鄉蚵寮部落,先民稱保安宮是「頭前廟」,南鯤鯓廟是「後壁廟」。比較不同的是,蚵寮 : 保安宮為主要角頭為首所興建,南鯤鯓代天府早年南鯤鯓廟興建經費部份是由蚵寮什姓等 : 人士籌建,蚵寮人管理。後來成為人群廟後,委員以北門鄉附近) :   舉庄向東遷移兩公里,於今蚵寮定居下來,仍靠海維生,ㄧ部份作沿海漁撈,ㄧ部份 : 則經營漁塭,繁衍漸盛,並由蚵寮擴散至小蚵寮、北槺榔、新厝仔、新圍仔等庄。 : 據說當初岳府有找到兩塊地,一塊就是現今的南鯤鯓代天府,另一塊就是現今的廟地,而 : 南廟那塊是可以蔭香火,而現今這塊是可以蔭在地的村民,也就是好事業。而當地的村民 : 就選擇現今的這個廟地。廟門上面那塊匾額上寫著『岳府歸靈』就是這個原因。 : 蚵寮的歷史+青鯤鯓.三寮灣(其中之一) : 確確實實表示 南鯤鯓的歷史地位 : 麻豆只是.... : ※ 引述《zhmzhm (張小明)》之銘言: : : 飄板有人略提到南鯤鯓五王的的由來 : : 所以再補充更完整一點 : : 五府千歲的起源相傳在古早古早時,有天黃昏時五位老者前來借宿蔴荳的後牛稠菜寮,居 : : 民殷勤款客,但第二天卻不見五老者之蹤跡,納悶之餘只見牆腳置放五尊神像,原來這五 : : 位老者即為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因見此地為『龍喉』所在地,堪稱福地,有意 : : 鎮守於此,居民嘖嘖稱奇,所以築草茅來奉祀,後來建廟名為『保寧宮』,後來遷建時又 : : 改稱「保安宮」,民國四十五年正式重建改名為麻豆代天府。 : : 相傳在清乾隆時期,當時地方官善於風水,看見『龍喉』的地方,長了一顆木棉樹,極像 : : 是一把涼傘,就是皇帝出巡時給他遮太陽用的,懼其將來恐出九五之尊,便上奏朝廷,因 : : 此乾隆便派人要破壞蔴荳的風水,假借修橋為由,在『龍喉』偷偷埋下三十六個石車,七 : : 十二顆大石頭,也就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從此蔴荳這地方雞不啼;犬不吠,怪病 : : 、瘟疫不斷,蔴荳人丁流失因此而不再繁榮。此時,五府千歲見蔴荳地理被破壞,於是就 : : 跟當地的老百姓說,祂要離開這裡去出巡,叫老百姓將其神像綁在竹筏上面,然後放到溪 : : 流中,第一站靠岸的地方就是蔴荳海埔,後來又稱王爺埔,就現在麻豆池王府的所在地, : : 因當地已經奉祀開基池王爺,財力又有限無法建廟,當時開基池王也只能窩在草寮中,於 : : 是將五尊神像放到小船推走,再流至南鯤鯓嶼靠岸,然後永鎮南鯤鯓。 : : 麻豆這邊的說法和南鯤鯓那邊的說法時間上有落差,麻豆是清乾隆時期,南鯤鯓則是明永 : : 曆時期,麻豆是五尊神像,南鯤鯓是六尊(五府千歲+中軍府),這也演變成五府千歲的 : : 正統之爭。 : : 不過神奇的是民國四十五年之前,南鯤鯓李、池、吳三府千歲每年到農曆三月底,會到麻 : : 豆迎香,李、池、吳三府千歲都回鑾王爺埔與開基池王會駕,並在草寮留宿一晚,隔日則 : : 出巡繞境麻豆、官田、下營各部落,這也是麻豆香的發源,直到民國四十五年麻豆代天府 : : 重建後中斷,我爺爺奶奶那一代(小弟海埔人)說法,海埔是南鯤鯓五王漂流後的第一個 : : 故鄉,也是五王千歲漂流後第一個看上的風水寶地,所以千歲爺每年要回老家重遊看看。 : : 還有一個說法,麻豆代天府位在龍頭,池王府是龍身,南鯤鯓代天府是龍尾。 : : 至於麻豆和南鯤鯓的正統之爭就不提了。 : : 小弟提出的也是比較偏麻豆的說法,因為也比較瞭解。 : : 還有南鯤鯓千歲爺什麼時候才要回王爺埔老家看看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96.116
文章代碼(AID): #1Fh9mrls (Folklo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h9mrls (Folk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