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南鯤鯓諸神的小故事

看板Folklore作者 (常寂慕弘.挾登桑波)時間12年前 (2012/05/11 12:54),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0 (看更多)
自從南鯤鯓海汕被破壞沈埋後,五王就開始重新尋找吉地,準備遷建,以便執行「代天巡 狩」的職責。有一天,三王吳府千歲親自起駕,直奔榔山,並卜得「虎穴」吉地,打算當 作第二次建廟的地點。 槺榔山的地權原本是屬於鹽水港茄苳腳吳公烈先生所有,山中有一塊直徑二尺的圓形地, 四 季不沾露水,大雨不濕其地,就是「虎穴 」。吳公烈多次請地理師尋找,但都沒有成功 ,後來得知三王爺起駕勘得「虎穴」,驚嘆之餘,便將該地恭獻出來做為建廟的用地。 槺榔山向來為「囝仔公」所佔領,囝仔公生前是一個牧童,死後葬在這裡,因得到靈氣而 成 神。囝仔公知道五王要在這裡建廟,馬上提出抗議,說:「這塊地是我生前所有,埋有銅 針為證」。五王反駁說:「我們早在渡海來台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 」 。雙方會同土地公相驗,結果:「銅針」插在「錢」孔之中,無法公斷。 雙方由爭吵轉為武鬥,囝仔公召集陰兵陰將和五王展開一場「神鬼大戰」。 傳聞,每到夜晚,刀槍相擊聲遠及數里,連月不休,五王以三王爺吳府千歲為主 將,大戰囝仔公的猛將「掃帚精」,雙方互有勝敗後來,據傳,掃帚精由於修練有成, 所以也據有相當之法力。而且囝仔公常使用化整為零以及游擊戰,讓慣打組織戰的三王 爺一時無法有效予以痛擊。而三王爺右方額頭的傷痕,是有一次在和掃帚精作戰時,被 躲在暗處的囝仔公以斧頭暗地偷襲。據說當時的廟祝於隔天醒來時,發現廟外有一道明顯 的血跡一直延伸到廟內。之後便發現三王爺的神像上出現一道傷痕,爾後,任憑廟方如何 補平都無效,遂有「三王破額,任補不平」之說法。 (話說學甲中州附近一間太子廟的中壇元帥(三太子),曾經幫助五府千歲與囝仔公大戰, 趁機偷走囝仔公一隻穿雲鞋,讓囝仔公戰力有損,囝仔公隨即一刀砍向三太子,爾後其 復生,但三太子與囝仔公有這段的情仇,故一般廟宇正殿都會有三太子,代天府卻無 三太子的原因。) 現在他們小朋友應該合解了。 赤山嚴佛祖知道這件事,就請天上聖母和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出面協調,雙方訂下契約: 一、五王代囝仔公建小廟。 二、大廟來進香,小廟必有敬。 三、有福同享,光大南鯤鯓香火。 (又據聞,開基囝仔公是由三王退神後才入神的,因此外貌非常相似唯一不同是,三王為 四爪龍袍,開基囝仔公是三爪龍袍,鎮殿囝仔公則一支穿鞋另一支赤腳,即是被中壇元帥 偷走鞋子的原因) 戰火停息,建廟工程於嘉慶二十二(西元1817年)丁丑二月晦日正式動工。但是工程浩大 ,建材物資相當缺乏,幸好有麻豆民婦郭鳳,受五王托夢,乘坐烏轎前來,捐獻白銀一千 兩,使得工程能夠順利進行 道光二(1822)年六月六日完工,取名為「南鯤鯓代天府」,整個建廟工程先後歷時五年 又四個多月。後來又在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增建後殿「青山寺」,崇祀觀音佛祖 ,以紀念當年調停的功勞。 日據時期,廟後的急水溪常常氾濫成災,嚴重影響到廟地的安危,並使得廟和北榔山幾乎 隔離斷絕,往來只能依靠排筏。沒多久 ,「囡仔公」首當其衝被洪水沖垮,後來只好遷 徙到代天府東北處暫住。 民國六年,廟宇距離支流僅十來步,南鯤鯓廟岌岌可危。這時,五王起駕,畫了七張「犁 頭符」,然後命人購買犁頭七個、大鑼二面,前往祭溪。作法完後,廟南尖地逐漸浮復。 隔年,廟方奉五王指示,發動善信二萬餘人築堤護廟,不出數月,堤防築成,稱之為「五 王堤」。 五王堤完成後,南鯤鯓已沒有後顧之憂,「囝仔公」於是遷回原地重建小廟,廟稱「萬善 堂」,神稱「萬善爺」,並雕造金身和鎮殿金身各一尊 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北門庄王謀等人,看見廟宇年久失修,於是提議擴建,經過三 年的募款,一共募得三十萬元的經費,於民國十二年(西元1923年)二月一日興工,並遵 照神明的指示:不動爐位,增高增寬 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四月二十六日舉行入廟大典,但是整體擴建的工程一直到民國 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二月才全部完工,前後一共十五年。除了正殿的修繕之外,還增 建了中軍府、城隍爺、天公壇、娘媽殿,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廟貌 ※ 引述《pipimars (常寂慕弘.挾登桑波)》之銘言: : (以下是蚵寮的歷史,與南鯤鯓頗有關係) : 永曆十五(公元ㄧ六六ㄧ)年,滿清統一中國後,閩粵ㄧ帶數支尚未清軍擊潰的義軍,眼 : 見大勢已去,遂各自解散,或遁走山林,或渡海求生,其中一支由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玉 : 園鄉和水頭鄉所籌組的義軍,在閩人郭懷的領導下,率集數百鄉民,就這樣乘航渡海移民 : 來台,定居在今蚵寮西方約兩公里處的孤島「石井崙」,計有五、六十戶,依海維生,從 : 事近海和沿岸的漁撈工作。 : 庄內分屬七個角頭,分別是「水頭洪」、「三房洪」、「二房洪」、「五房王」、「三民 : 王」、「中股王」(今之「中生王」)和蔡姓、凃姓為主的「什姓」等,未謀出海順利, : 漁獲豐盛,遂相義返回泉州祖居迎請朱、岳、紀、金、伍等五府千歲前來奉祀,並建小廟 : 祭之。自是以後,庄民出海每美滿載而歸,香火日盛。 : (各姓還有自己信奉的家神,庄內為保安宮) : 嘉慶年間,小廟老舊,亦漸不堪祭祀,庄民乃合議重建廟宇,遂砍伐廟旁的「白馬鞍藤」 : 以增廣廟地;不料,當晚庄民似聞白馬悽慘叫聲,此後,「石井崙」屢遭水患,ㄧ日比一 : 日嚴重,孤嶼大有被吞噬之勢,經庄民商議,決定向東內移,遂有舉庄遷移之事。原來「 : 白馬鞍藤」是鎮山之寶,被砍伐後,「石井崙」的地理也就此敗壞。 : (這代表蚵寮保安宮和南鯤鯓代天府的關係密切,蚵寮保安宮與南鯤鯓廟,因為同屬北門 : 鄉蚵寮部落,先民稱保安宮是「頭前廟」,南鯤鯓廟是「後壁廟」。比較不同的是,蚵寮 : 保安宮為主要角頭為首所興建,南鯤鯓代天府早年南鯤鯓廟興建經費部份是由蚵寮什姓等 : 人士籌建,蚵寮人管理。後來成為人群廟後,委員以北門鄉附近) :   舉庄向東遷移兩公里,於今蚵寮定居下來,仍靠海維生,ㄧ部份作沿海漁撈,ㄧ部份 : 則經營漁塭,繁衍漸盛,並由蚵寮擴散至小蚵寮、北槺榔、新厝仔、新圍仔等庄。 : 據說當初岳府有找到兩塊地,一塊就是現今的南鯤鯓代天府,另一塊就是現今的廟地,而 : 南廟那塊是可以蔭香火,而現今這塊是可以蔭在地的村民,也就是好事業。而當地的村民 : 就選擇現今的這個廟地。廟門上面那塊匾額上寫著『岳府歸靈』就是這個原因。 : 蚵寮的歷史+青鯤鯓.三寮灣(其中之一) : 確確實實表示 南鯤鯓的歷史地位 : 麻豆只是.... : ※ 引述《zhmzhm (張小明)》之銘言: : : 飄板有人略提到南鯤鯓五王的的由來 : : 所以再補充更完整一點 : : 五府千歲的起源相傳在古早古早時,有天黃昏時五位老者前來借宿蔴荳的後牛稠菜寮,居 : : 民殷勤款客,但第二天卻不見五老者之蹤跡,納悶之餘只見牆腳置放五尊神像,原來這五 : : 位老者即為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因見此地為『龍喉』所在地,堪稱福地,有意 : : 鎮守於此,居民嘖嘖稱奇,所以築草茅來奉祀,後來建廟名為『保寧宮』,後來遷建時又 : : 改稱「保安宮」,民國四十五年正式重建改名為麻豆代天府。 : : 相傳在清乾隆時期,當時地方官善於風水,看見『龍喉』的地方,長了一顆木棉樹,極像 : : 是一把涼傘,就是皇帝出巡時給他遮太陽用的,懼其將來恐出九五之尊,便上奏朝廷,因 : : 此乾隆便派人要破壞蔴荳的風水,假借修橋為由,在『龍喉』偷偷埋下三十六個石車,七 : : 十二顆大石頭,也就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從此蔴荳這地方雞不啼;犬不吠,怪病 : : 、瘟疫不斷,蔴荳人丁流失因此而不再繁榮。此時,五府千歲見蔴荳地理被破壞,於是就 : : 跟當地的老百姓說,祂要離開這裡去出巡,叫老百姓將其神像綁在竹筏上面,然後放到溪 : : 流中,第一站靠岸的地方就是蔴荳海埔,後來又稱王爺埔,就現在麻豆池王府的所在地, : : 因當地已經奉祀開基池王爺,財力又有限無法建廟,當時開基池王也只能窩在草寮中,於 : : 是將五尊神像放到小船推走,再流至南鯤鯓嶼靠岸,然後永鎮南鯤鯓。 : : 麻豆這邊的說法和南鯤鯓那邊的說法時間上有落差,麻豆是清乾隆時期,南鯤鯓則是明永 : : 曆時期,麻豆是五尊神像,南鯤鯓是六尊(五府千歲+中軍府),這也演變成五府千歲的 : : 正統之爭。 : : 不過神奇的是民國四十五年之前,南鯤鯓李、池、吳三府千歲每年到農曆三月底,會到麻 : : 豆迎香,李、池、吳三府千歲都回鑾王爺埔與開基池王會駕,並在草寮留宿一晚,隔日則 : : 出巡繞境麻豆、官田、下營各部落,這也是麻豆香的發源,直到民國四十五年麻豆代天府 : : 重建後中斷,我爺爺奶奶那一代(小弟海埔人)說法,海埔是南鯤鯓五王漂流後的第一個 : : 故鄉,也是五王千歲漂流後第一個看上的風水寶地,所以千歲爺每年要回老家重遊看看。 : : 還有一個說法,麻豆代天府位在龍頭,池王府是龍身,南鯤鯓代天府是龍尾。 : : 至於麻豆和南鯤鯓的正統之爭就不提了。 : : 小弟提出的也是比較偏麻豆的說法,因為也比較瞭解。 : : 還有南鯤鯓千歲爺什麼時候才要回王爺埔老家看看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96.116

05/11 15:56, , 1F
開基萬善爺非著蟒袍,
05/11 15:56, 1F
文章代碼(AID): #1Fh9kXrP (Folklo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h9kXrP (Folk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