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經濟學假設和現實[or其它學科]矛盾?

看板Economics作者 (仆街)時間16年前 (2008/03/28 22:44),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20 (看更多)
※ 引述《josephtyw (JosephWang)》之銘言: : ※ 引述《souldragon (仆街)》之銘言: : : 問題就在把不相干的小變數剔除就可能大大影響結果 例如蝴蝶效應 : : 而量化模型的問題也不只這些 例如把每個人都當作1 [等量又等性] : : 1加1等於2 [人性的反應可能大於或小於] 若不排除蝴蝶效應的可能 : : 則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 蝴蝶效應的正式用法跟非線性微分方程的初始條件有關, : 但是跟「剔除不相干的小變數」無關,請勿誤用。 所以你怎知剔除的變數非影響初始條件的一員? : : 這實驗說法我也有看過 應該是受所讀的書影響 XD : : 人性是會被引導 但也有可能學經濟的人本性就比較自利 : : 畢竟若覺得經濟學的假設沒道理的人不會去學 : : 要先認同才會被引導 這是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 : 你可能沒看清楚:原本的研究結果是「經濟系學生, : 不論高低年級都比較沒公德心、比較自利」。 : 因此,這跟「選擇唸經濟系」有關,但是跟唸的書無關。 : 另外,後來的研究並沒有replicate這個結果,因此尚未有定論。 我看的是引述的資料 另有心理系和數學系的學生 並沒有這個現象 : : 理性的假設比較接近人性是見樹不見林 : : 而實際上多數的人都是見林不見樹 : : 譬如人買一千萬的房子時 多1趴的價錢[十萬]不會覺得怎樣 : : 但平時卻會省幾十元的油錢或交通費 明顯不是用'量化思考' : : 人比較常用的是質性思考 很多書也是在批評不合假設 XD : : 演化上的角度表示人是群居的動物 合作比競爭更利於生存 : : 而經濟學的模式是以個體利益最大來解讀 就會偏離事實 : : 從群體層次來推論的模型似乎比較合理些 : 追求「效用(utlity)最大」跟「貨幣利潤(monetary payment)最大」是兩回事, : 因此,拿最後通牒賽局的實驗結果出來,並不能否定效用極大化的假設。 : 只要有公平或嫉妒之類的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在效用函數裡面就行了。 這種東西簡化後模擬不出來吧 每個人不一樣 : 這是為什麼DarthRaider會提「公平性的衡量」的緣故,跟什麼演化、群居無關。 : 當然,到底「效用極大化」這個假設對不對,還是可以檢驗。 : 只是不能單用最後通牒賽局的實驗結果來做。 跟演化 群居無關你要不要拿些東西來佐證 這是其它領域的研究結果喔 : 另外,是否真的「會偏離事實」是一個實證問題(empirical question), : 要做這種陳述請拿實證研究出來,說什麼「似乎比較合理些」不算。 所以你也要拿啊 說無關就無關? : : 經濟學的思考過程一般人並不會完用到 : : 若有十步 一般人頂多只會用到二三步 : : 若以十步的完整過程來預測 自認為很精確萬無一失 : : 其實人性根本不是這樣子 難怪經濟學家投資的獲利也沒比較優 : 先說,tit-for-tat不是萬能:囚犯困境中,兩個tit-for-tat碰在一起, : 如果一個是先背叛,另一個是先合作,那可是會在兩個mismatch之間擺盪, : 既不是Pareto效率的結果,也不是Nash均衡。 : 而經濟學的思考步驟有多少步,跟處理的問題有關,不是說十步就十步的。 : 有的情境很簡單,只要一步,有的情況很複雜,則需要多一點。 : 而且,下面就是一個「不同人能考慮不同步」的經濟學模型,請卓參: : Camerer, Ho and Chong (2004), “A Cognitive Hierarchy Model of Games,”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9(3), 861–898. : 以此淺見,謹供參考。 賽局理論是一步步'一個人安靜在書桌前'推論出的結果 一般人的傾向會不會這樣很難說 照經驗來看是不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94.96

04/19 05:24, , 1F
變數多寡影響初始條件 看是內生還是
04/19 05:24, 1F

04/19 05:25, , 2F
外生 要不要用到變分來處理
04/19 05:25, 2F
文章代碼(AID): #17xGH1ZE (Econom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0 之 20 篇):
文章代碼(AID): #17xGH1ZE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