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經濟學假設和現實[or其它學科]矛盾?

看板Economics作者 (龍非池中物)時間16年前 (2008/03/28 16:32),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20 (看更多)
※ 引述《souldragon (仆街)》之銘言: : 與其說經濟學的假設合理 : 不如說經濟學其實不得不以有問題的假設來做前提 : 因為若沒有這些假設 後續的過程將無法公式化計算 : 也就是這是一種 '就算是再有問題的量化 也比不能量化強' : 的心態和必要之惡 譬如以下三項假設 假設是為了把不相干的干擾剔除,好使意圖解釋的現象更明朗 應用時,就要注意現實中是否有其他變數會使結論完全不同 或者產生理論中沒出現的現象 從 Schumpeter 冠上 Ricardian Vice 到現在 經濟學家彼此都會拿假設互相檢驗啊 有時候假設就是數學技術上的問題 Paul Krugman 論地理跟發展經濟學的興衰時說到 之所以一直用固定規模報酬的假設,就是因為數學上可行,而且給人很嚴謹的印象 而報酬遞增的情況,當時還無法用數學處理,就只能暫時被擱置一旁 特定的衝擊也會影響人的思維,進而修改習以為常的假設 使新的理論更能解釋新現象或解決舊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 總經各學派的興衰,也算是另類的清明上河圖了 推薦《知識與國富論》,從中觀察假設是怎麼一步一步修改(或新增)以適應現況 可以看到時代的眼淚 : 1. 人是自私的 [人性本惡] : 和教育原理衝突 : 教育說的是多鼓勵小孩 小孩表現就會愈來愈好 : 反之處罰小孩 小孩就愈來愈差 : 他們會跟著大人的心態暗示和引導方向走 : 有在公部門做過事的人就了解 公部門為了防弊 : 基本上制度設計都是[把公務員當小偷在看] : 像是民主制度說的制衡 因為對人性的不信任 : 和教育原理相違背 怪怪的? 首先,自利跟自私不一樣 自私是只追求個人利益 自利也追求利益,但技術上,可以把他人的效用納入,作為影響己身效用的變數 所以說,雖然行為還是追求利益,但也多了一份關懷他人的動機 在家庭經濟學這類分支可以用到 接著分三個部分談 David Friedman 在《生活的經濟學》第一章提到 人是多面相的,而經濟學解釋的是人性自利的一面 (特別是經濟活動上,如同樣品質的物品,我們總是會尋求價格最低的店家) 教育的理論我不是很清楚 不過確實有一份研究指出,經濟系的學生比其他人更有自利傾向 制度設計又不一樣了,因為我們不能期待人人都是佛心來著 不過這又是很複雜的問題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充滿繁文縟節,讓員工覺得自己處處被當作小偷來防的公司 真的會比較好嗎? : 2. 人是理性的 : 有一個問題是這樣設計 愛滋病的檢測正確率為99.99趴 : 若一個地區有一萬人 其中只有一人有病 : 你隨機遇到一個人 他接受檢測為陽性 : 請問此人是愛滋病帶原者的機率為多少? : 九成以上的人都回答99.99趴 但正解是1/2 : 證明量化計算實際上並不是多數人的選擇 : 現實還有很多現象都呈現人並不完全理性 : 例如數學家 經濟學家 理財專員等 : 他們在股市的獲利績效並沒有比一般人好 : 因為股民的行為不會照著其假設模型走 這也要分三部分來談 經濟學的"理性"是指完備性、反身性、遞移性三大公設 (也有人認為兩個就夠用了,在此不談) 跟我們一般認知的"理性"有所不同 人不擅長計算機率是演化的結果 在遠古時代,具有冒險性格的人比較能獲得食物並受女性青睞 可參考《隨機致富的陷阱》、《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 更貼切的例子是,A、B、C 三個門後面,只有一個是轎車,其他都是山羊 假設你選定要開 A 後,主持人先開了 C,發現後面是山羊 這時他宣布你有一次改選 B 的機會,那要不要換? 很多人都認為沒差,但其實用條件機率算一下的話,換是比較有利的 專家獲利未必比較好,是因為成熟的股市過於複雜 無法把所有的客觀數字跟股民的情緒納入計算 每個學科都有它們及與不及的領域啊 : 3. 利益極大化 : 有一個問題是這樣設計 A給B一百元 並且要分給C : 若C接受B給的金額 A就送出一百元 若C拒絕錢就被沒收 : 請問B將會分給C多少錢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 照利益最大化假設 B會分給C一元 自己拿99元 : C聊勝於無 所以會接受一元 : 但實驗結果是平均來看 B角色的人會分給C 40趴左右 : 最小氣的也會分 20趴 而C若拿到低於20趴的錢 : 會拒絕接受 寧願最後兩個人都拿不到錢也要抵制 : 其互利行為並不符合假設 這個實驗是說明人也會在乎公平,且其對分比例因文化不同而有點差異 (過程中有找不同社會的人來參加) 技術上,如果效用函數設定為聊勝於無,那 C 是會接受一元的方案 但如果再納入公平性的衡量,B 由於考慮到 C 可能會覺得不公平而玉石俱焚 就不會只給 C 一塊錢了 : 4. 賽局理論 [囚犯困境] : 兩個囚犯都認罪 刑期各十年 : 一人認罪一人不認 污點證人二年另一人二十年 : 二人都不認罪 刑期各五年 : 因為怕對方轉污點證人害到自己 只好自己先轉 : 通常最後的結果是二人都被判十年 : '除非是不知回合的賽局 雙方才會有互利行為' : 若是一回合或限定回合的賽局 兩個人只會自利 : 當知道最後一回合對方的決策模式影響不到自己了 : 所以會因為自私而選擇背叛 反正以後不會再碰頭 : 而前一回合會互相合作只是為了下一回合 : 防止對方會背叛的風險[恐怖平衡] 所以才不得不合作 : 若全局是十回合 第十回合兩人都會背叛先搶先贏 : 第九回合早知對方下局一定背叛 所以自己也背叛 : 依理回推直至第一回合 二人一開始就不會合作 : 在知道回合數下的情況就會發生自私的行為 : 第4點的推論情況是依照前3點的假設才成立 : 而前3點的假設 在人性表現上是比例問題 : 不會有一個人是完全自私 完全理性 完全利益最大化 : 那只是為了簡化問題而做成方便計算的假設 : 卻和現實都不符... 瑕疵明顯很大 : 打得有點亂 不知其它人的看法?thanks 建議你可以找這本書來看《數字的陷阱:解開12個數學的迷惑》 裡面有一章就是囚犯困境 結果讓人意外,因為總有被忽略的變數 再怎麼樣精密的模型用起來都可能有缺陷 所以更要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時候不能 數字搜查線(Numb3rs)也有一集是用 tit-for-tat strategy 來走出囚犯困境 還蠻好看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10.58

03/28 20:28, , 1F
推《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好書。
03/28 20:28, 1F

03/28 21:11, , 2F
挖~千學長又出現了 :P
03/28 21:11, 2F

03/28 23:19, , 3F
推《知識與國富論》
03/28 23:19, 3F
文章代碼(AID): #17xAqsyB (Econom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20 篇):
文章代碼(AID): #17xAqsyB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