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心得] 辯論會觀後感-兩人經濟理念的不同

看板Economics作者時間16年前 (2008/02/26 21: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0/42 (看更多)
※ 引述《josephtyw (JosephWang)》之銘言: : : 我只想請問你 如果政府政策扶持無效 台灣兩兆雙星怎麼來的?? : : 還有作為技術支援角色的工研院是自己繃出來的嗎? : : 在沒有達到各種客觀條件(技術、資金、人力、水電穩定供給、法規...等)下 : : 科技產業怎麼可能會在台灣駐足且生根?? : : 也就是 一個國家沒有達到這些客觀條件 科技產業怎麼可能發展得起來? : : 而這些客觀條件在3、40年前的台灣能"自然"產生?? : 邏輯謬誤: : 原本(被我質疑)的命題是「政府計畫經濟,會導致經濟成長」。 : 該命題(真值表上)的關鍵是不會發生「政府計畫經濟,但經濟不成長」的情況。 : 因此,當政府不計畫經濟的時候,經濟是否成長都符合該命題。 : 當我詢問causality的時候,我質疑的是 : 「政府計畫經濟,但經濟不成長」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因此該命題是錯誤的。 : 您一直要問我「政府不計畫xx,那xx導致的經濟成長是哪裡來的?」 : 這根本無關。 : 另外,可能導致經濟成長的因素很多,如果您真的要理直氣壯地說: : 「如果政府不做OOXX,那yy是怎麼來的?」 : 您的命題就變成:「政府做OOXX是造成yy的唯一可能原因。」 : 這可是要先證明所有其他因素「都不會造成yy」喔! : 套我先前舉的例子,我出錢幫某公司增資,我可不可以說: : 「如果不是我出錢,那公司增資成功是怎麼來的?」 : 當然不行,因為我不出錢,有別人出就行啦! : : 這句話不太知道你的問題點在哪不知道怎麼回。 : 這就是在質疑「政府計畫經濟,但經濟不成長」的情況有可能發生。 如果要論邏輯,純回這段 您質疑的命題"政府計畫經濟,導致經濟成長" 因為您在此帶入T/F的概念,本身已經有隱含假設的謬誤 (而實際上,只要正常人,對經濟決策不會用T/F的判斷, 因為政府因素,那只是一個變因,既不充分,也非必要。 相信原po,或者任何一位在討論經濟問題(不是討論經濟學)的時候,會採用這種模式) 在經濟學,特定的模型下,有特有的假設,特別是會有大絕招,"假設其他不變" 這在學理上有其必要性,在簡化上也有極度好用的效果 但是經濟問題不會有那種"其他不變"的情況 這又回到了這個月初時,有個鬼問題 "民營化/公營化/政府/等等等" 「政府計畫經濟,但經濟不成長」的情況有可能發生 以上這句話對於現實生活中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何其多,重要的是"可能"是多少? 有沒有機會推算? 如果要討論這種廣泛性的問題 那答案一樣僅有廣泛性的答案 如果要討論經濟學,那絕對可以而且也應該照著完整的公設 經濟問題似乎不應該這麼來吧? 不如針對直接的問題吧? 例如導火線的房屋問題,一個支持補貼+興宅,一個支持貸款 然回到問題原點,現階段房屋市場是否已經扭曲化? 是否房價真的只會漲,不會跌,而且消費者沒辦法透過市場獲得"住的需求"? 那麼飆漲的購屋價底下,房租(住/商)卻甚少上漲? 是否隱含該產品的價值,在使用的需求程度,並沒有成長太多? 就算是房屋市場已經扭曲,是否政府的政策可以帶來效率改善? 又或者換個方式說。政策的宣示效果,是否等同於執行效果? 如果補貼+興宅的目的在於降房價? 是否真有效果? 又或者是,假如他是要幫助青年人成家 那麼成家的定義又是甚麼? 而執行此政策是否在住的方面能滿足需求 如果貸款政策本身也是為了滿足住的需求 那麼如果申貸審核不良,是否也會造成另一波 "需要但是不能夠"的人,誤判自己是"需要而且能夠"的人,進而過度擴張需求? 個人的傾向當然也是縮減政府功能,針對這種沒有太多外部性的東西,干涉幹嘛? 然而如同前面板友提及,諸多政策有其"政治效用",也不可能停手? 就此討論主題的原由,是因為我們只有兩位廚師炒的菜可以吃,兩位都要干涉,有啥辦法 兩位的重點政見一樣有啥替代性能源 (這東西在國外檢討也不小,國內幾乎一面倒支持?) 而且嚴格來說,就如同最早討論串提及 謝=古典 , 馬 = 凱派 ; 這應該誤會大了 即便是我們得到結論,支持縮編政府,也不代表 謝=小政府 事實上綠色執政的傾向也是越來越擴大 社福/社安政策, 甚至於在貿易金融上的設限更加繁雜,不盡然都不好,有好有壞,但是完全與小政府無涉 從來沒看過哪個政治人物的政見,是宣誓上任之後無為而治? 而且如果用同樣的方式,反質疑命題,"政府不計畫經濟,會導致經濟成長" 一樣是沒有意義,因為還是可以找出一堆無政府狀態的情況,經濟也從來不成長的"可能" 仔細深究這種形而上問題,對討論/雙方似乎都沒有好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132.27
文章代碼(AID): #17n1H7Ze (Econom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0 之 42 篇):
文章代碼(AID): #17n1H7Ze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