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心得] 辯論會觀後感-兩人經濟理念的不同

看板Economics作者 (gothel)時間16年前 (2008/02/25 02:09), 編輯推噓8(800)
留言8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42 (看更多)
※ 引述《ninmit (silent all the years)》之銘言: : 我試著回回看... : 還有, 這個議題僅限本板討論, 請勿引用到他板做為論述的證據. : 我沒那麼強 - 我是經濟第一弱者... Orz 所以, 引用不成熟的看法是很糟糕的事. : 最後, 本文僅想說明一些可能發生的名詞不精確或者錯誤的地方. 不必過謙。在學術公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先不論我是不是贊同你每一句話, 但,對於你每一段話引經據典的嚴謹態度,個人給予高度肯定(這才叫學術精神)。 我因為手邊無書,無法段段引用,但憑我所學,和你交流。 在回文之前,先謝謝指教。並先聲明,我只針對我的問題作回答,其餘恕不評論。 : ※ 引述《nightcatman (夜貓)》之銘言: : : 以下是本篇在政治版上的後續討論之一 : : 為避免政治文疑慮, 已將推文刪除 : : 轉這邊是希望藉由經濟版上的專業, 來釐清政治版上有關經濟議題的爭議 : : 請各位幫忙評論一下 : : 在學理上誰的觀念才是正確的, 謝謝 : 關於學理上的正確性, 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是: 是後學我個人的目標, 但是似乎現在不存在. : 這該怎樣說呢? 譬如, 貨幣是否具中立性這個議題, 甲說貨幣具中立性, 乙說貨幣不具 : 中立性. 問題是, 甲乙說的支持者都在經濟學中相當具有影響力. 所以, 關於學理的 : 正確性, 這個後學不敢評論. 以下僅就一些可能的問題提出個人的說明. : : 作者: Gothel (gothel) 看板: politics : : 標題: Re: [心得] 要討論經濟理念,請先尊重經濟學 : : 時間: Sun Feb 24 21:39:57 2008 : : 先從這個例子看起。 : : 觀念完全錯誤。照謝長廷公布的政策(請依照謝長廷的政策原本來討論, : : 不要增加一堆你認為我認為,然後跳針模糊焦點) 謝主張的興建國宅, : : 是針對『買不起房子』的青年人補貼房租。青年不青年我們可以不去管他, : : 重點是『買不起房子』的人,也就是『在現在的市價下,他不會產生需求量的人』! : ^^^^^^^^^^^^^^^^^^^^^^^^^^^^^^^^^^^^ : 這個怪怪的. : 需求曲線的定義, 請容許我引用 Pindyck and Rubinfeld 6th 的定義 (p.21, 手上簡體 : 中文版為 p.25) : : 需求曲線告訴我們: 在每一給定的價格水平上, 消費者所願意購買的某種商品數量. : (印象中, 張清溪等四人的定義是願意 <指效用> 且能夠 <指預算限制> 購買的商品數量, : Varian 的書中定義當也如是. 但是手上沒書, 所以只做為註解. ) : 所以, 在現在的市價下, 他會產生需求量, 只不過這個需求量為0. : 0 和不會中間有什麼差異? 可能是文字的區別, 但是, 個人國文不好, 不知道該怎樣說. 是的!正確的說法,確實應說需求量為零,才能完全涵蓋經濟學的數理意義。 只是,本文原先是在政治版上所波,為了考量一般非專業版友的閱讀接受度, 權宜用詞,請見諒。 : : 這些人原本就沒有能力進入房屋市場,何來影響房價? : 同上, 這些人, 對我來說, 事實上是在房屋市場內, 只是他, 效用還是存在, 只是預算 : 限制不能負擔. 所以, 影響力還是有的. (如果引用我印象中 Varian Chap 2 的定義) 經濟學講市場定義,第一條件即交易。有交易,才叫市場。 而我們都知道,交易問題仍是供需問題, 而供需問題皆不離開主觀(願意)與客觀(能夠)的因素。 此處效用存在(主觀意願有),但預算限制不能負擔(客觀條件不能夠) 即不能發生需求,無供需亦無市場。定義與邏輯是很清楚的。 因此,如果Varian有講過這個定義,請您不吝引用原文。以供參考,謝謝! : : 而真正會使均衡市價下跌的『供給增加』,是政府把蓋好的房屋直接賣出去。 : 這個, 改變偏好也可以改變均衡市價的, 除非假定偏好不變... : 當然, 供給增加也可以改變均衡價格的. : : 換言之,老老實實進入房屋市場和私人建商競爭。亦即沒有對任何特定人補貼, : : 直接讓要有能力且有意願要買房屋的人(需求者), : : 和要賣房屋的人(私人建商和要賣房屋的政府),在透過市場機制去調節後, : : 去產生新的均衡價格。在同樣的價格水準下,『供給量』增加, : : 造成整條供給曲線右移。這才叫做『供給增加』,市價下跌。 : : 而真正會使均衡市價下跌的『供給增加』,是政府把蓋好的房屋直接賣出去。 : : 換言之,老老實實進入房屋市場和私人建商競爭。亦即沒有對任何特定人補貼, : : 直接讓要有能力且有意願要買房屋的人(需求者), : : 和要賣房屋的人(私人建商和要賣房屋的政府),在透過市場機制去調節後, : : 去產生新的均衡價格。在同樣的價格水準下,『供給量』增加, : : 造成整條供給曲線右移。這才叫做『供給增加』,市價下跌。 : 這是個好說法. 但是必須先假設需求不變. : 如果, 有人要炒房產 (需求改變了) 會不會讓房價再上升呢? 是的,經濟學任何分析,都必須在『ceteris paribus』之下, 這是每個學經濟的人最需要守住的原則,否則任何分析都將沒有意義。 我相信,一句ceteris paribus,應該可以讓大家都很清楚的。 我承認我沒有寫,因為我只是在打逼逼,不是寫論文, 行文時我是假設大家都有這些基本概念的,因此省略,再請見諒。 : : 此段補充,其他段落一字不減:因為有人在那裡硬凹『存量』跟『供給』意義相同! : : (另外,『存量』跟『供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 存流量是會計學概念,供需才是經濟學概念。供給就是供給! : 這個錯的有點過了... : 經濟學一樣講存量與流量 (哈, 剛好會計和經濟都曾是我的主修. Orz) 呵!同學你好。 經濟學當然一樣講存流量,經濟學當然也必須使用會計觀念和方法, 但是,『存量』與『流量』這兩者,都是先因為會計的需要才發明的概念, 而經濟學家拿來作分析,這我可沒有說錯唷! : Mankiw 5th p.18 就畫了一個圖說明存量與流量... : 至於供給是不是存量, 嗯, 這個是有爭議的地方. : 存貨是存量 (存貨的變動是流量) , 但存貨會不會是構成供給的一部分? 問題在於, 存量的定義是:特定時點所累積的資產價值。 供給的定義是:價格與『供給量』的關係。 而供給量的定義是:c.p. 面對特定價格,生產者願意且能夠提供交易的商品數量。 兩者定義完全不同,焉能囫圇吞棗,任意劃上等號? 討論任何學術議題,首要工作是把術語的定義,觀念,應用劃分清楚, 接下來的邏輯推理才能具有意義。 : 再引用 Pindyck and Rubinfeld 6th 的定義 (p.20, 簡體中文版在 p.23) , 供給曲線 : 告訴我們, 對於每一個給定價格, 生產者所願意出售的某種商品的數量. ^^^^^^^^^^^^^^^^^^^^^^^^^^^^^^^^^^^^^^^^^^^^^^^^^^^^ 這一句話的定義所講的是『供給量』。再看你下一句話。 : 所以, 如果, 假設本期價格不對, 我不想賣, 而在下期價格對了, 我賣出了. 這算不算 : 供給? 我不想賣(沒有供給量,因為不願意),就沒有供給。 我願意賣了(因為願意了,產生供給量),才有供給。 因為供給的發生必須同時具備主觀(願意)與客觀(能夠)的條件。 : : uarehoney大概是因為被我踢爆過你虎爛Barro講過永久性供給增加這句話, : : 怕再被我質疑,就開始亂扯什麼存量不存量。在經濟學裡, : : 討論價格問題就只有『供給』和『需求』問題,不要亂扯) : ^^^^ : ? 只有這兩個字可能太快了. 很多因素 (外生變動, 如颱風) 也會改變價格的. 這句話有點無言......(以你的程度應該不會講出這句話才對) 所有的因素,都是透過對供給或需求的影響,使價格產生變動的。 這是一個非常基本的經濟學概念,毫無轉圜之地。 例如:直接說颱風來了所以菜價上漲。這是錯的。(考試這樣寫,零分) 正確的說法是:颱風來了,使消費者預期菜價會上漲,因此c.p., 預期心理使『需求』增加,菜價上漲。 (以下恕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33.190

02/25 02:11, , 1F
你說的這些 我剛剛在推文回他了
02/25 02:11, 1F
※ 編輯: Gothel 來自: 203.73.233.190 (02/25 02:19)

02/25 02:42, , 2F
受教了,感謝。
02/25 02:42, 2F

02/25 02:44, , 3F
嗯, 我果然很多地方還是不足, 謝謝 g 兄與
02/25 02:44, 3F

02/25 02:45, , 4F
t兄!
02/25 02:45, 4F

02/25 10:02, , 5F
想了一晚, 發現居然錯在 ec 101... 丟臉中!
02/25 10:02, 5F
Gothel:轉錄至看板 politics 02/25 17:14

02/25 22:52, , 6F
推 ^^
02/25 22:52, 6F

02/26 00:22, , 7F
那麼貨幣供給是存量 還是流量??
02/26 00:22, 7F

02/26 10:23, , 8F
房屋供給是不是存量呢???
02/26 10:23, 8F
文章代碼(AID): #17mRBXzL (Econom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42 篇):
文章代碼(AID): #17mRBXz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