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國民黨災難保證?繼貓纜後內捷也故障在半空

看板DPP作者 (音泉)時間15年前 (2009/07/12 22:5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20 (看更多)
※ 引述《freetaiwan (天空的老鷹)》之銘言: : 這篇回應真的令人稱奇! : 果然保護馬英九的皇家衛隊, : 寧可空談,扯東扯西,寫一堆文字, : 就是不敢回應馬英九到底在貓纜與內湖捷運, : 這兩個設計上就有問題的公共建設, : 到底該負多少責任? 先聲明,這篇不是來保馬或戰馬的 只是想談談內湖線的歷史 我請教一個朋友(就讀貴校運輸研究所),關於內湖線捷運的相關事項 結果越說我聽得越津津有味 也許很多人都在電視上看過了(?) 為什麼會搞成今天內湖線停擺? 具體原因如下: 1.內湖與木柵線不是同時蓋的。 據說在規劃公共建設的時候,從開始設計到建設 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時間 也就是說,從捷運木柵線開始設計(號稱是台北市的第一階段路網) 紅、藍線與現在通車的內湖線 大約都是在黃大洲當市長期間或更之前的計畫 (我想說的是這連阿扁都沒關係了,馬英九之後當市長就不用說 責任「不完全」在他頭上) 二十年前的人,哪能預見木柵和內湖會人口爆增? 當初只蓋到木柵沒有到內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下管線線路過於複雜導致施工困難 無法蓋重量級的車廂,再加上噪音問題...使居民與政府無法談妥。 等到後來發現捷運帶來的商機之後才決定要蓋 再加上馬特拉事件...這裡大家也知道 這個法國該死的爛公司就篤定台灣以後蓋捷運只能靠它 所以乾脆就開始擺爛 搬走硬體不說,公司規格不給 維修技術不教,維修備份零件也不留... 當初簽約的官員也沒這些「要求維修技術轉移、備份零件留下」的概念 所以造就了馬特拉不拉,阿扁來拉的故事 更導致之後內湖線在招標時,選中了加拿大的公司來蓋 結果就是兩邊作業系統不知道怎麼整合 一堆bug要修... 在這裡補充說明,有很多人抱怨內湖線的車廂小 那是因為二十年前開始設計的時候 內湖木柵線本來就是「輕量級」的車廂 (紅藍線則是一開始規劃就設成重量級車廂) 因為當時的官員並沒有想到二十年後,搭內湖木柵線的人變爆多 2.內湖、木柵系統不同 這應該是大家看新聞耳熟能詳的問題了 兩個不同的平台要整合本來就有困難 更何況其中一個資料不明(冏) 再加上無人駕駛的車廂,精準度必須更好 沒好好測試後再上路當然有危險b 但是根據我朋友的判斷 其實就算多花一年的時間測試 除了天候會使機器故障以外 overload(過多的載客量)才是最主要影響機器的因素 因此必須實際上路後才會知道問題在哪裡,才能解決 當然,通車不到一星期就搞出問題 不排除是沒有好好測試一年的緣故 (不過以往紅藍線在開通時的測試也沒有超過一年就是...) 這部分,個人認為制訂六月份通車這政策的政府確實要負責任 身為好(郝)市長,最後品質的把關很重要 但究竟是上面示意,堅持六月份要通車 還是這是好市長好大喜功想秀在台北市的政績? 我想這部分可能也很難找出答案(笑 目前具體上就這兩個理由 其實聽朋友說,台北捷運有很多問題 最糟糕的就是蓋的公司不同(冏 紅藍線是日本公司蓋的 木柵線是半台製+法國製 內湖線加拿大公司+木柵線團隊 三套捷運系統就要三套不同的備料, 三組不同的技術維修人員 非常非常花成本 另外就是招標制度 招標的原意是為了找到價錢最合適(便宜)的案子 進而以最划算的成本蓋出最好的設施 但在這部分,審查人員只考慮到蓋硬體設備要花多少錢 卻沒有考慮之後維修的零件與人員訓練問題 除此之外,因為使用招標制度 蓋一條線就招一次標,所以招到的都是不同國家的公司 有的公司可能這次想做這個工程 下次可能就不想來或不能來參加招標 雖然這可以避免馬特拉公司的事情重演 但相對來說,這就使成本直線上升... 簡單來說就是有利有弊 這是我今天聽到的,順便就整理下來了(因為聽起來頗有趣XD 老規矩(?),在政治板上發文 三天後刪除XD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76.216 ※ 編輯: dream187kimo 來自: 61.230.76.216 (07/12 23:49)
文章代碼(AID): #1AMVWR8j (DPP)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20 篇):
文章代碼(AID): #1AMVWR8j (D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