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為什麼國樂總在西洋樂器前面矮了一截?

看板ClassicMusic作者 (一為玄宗亡靈出劍)時間16年前 (2008/03/02 12:46), 編輯推噓1(103)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19 (看更多)
恩~ 小的我不才 練了兩三年笛子 就分享一下我的一點小感想吧! 因為因緣際會 我在練笛子的曲子上 基本都跟別人不太一樣 一般而言 我的學長 學姐 同學 學弟 通常最常接觸的就是 揚鞭揮馬運糧忙 牧民新歌 鄂爾多斯的春天啊~等等新派一類的曲子 這些曲子也寫的很讚... 只是它們的年齡不符剛剛提到的... (雖然也有南派一類的曲子 但畢竟大多數還是近一百年寫的 加上 不擅長...所以請原諒小弟沒有寫上!) 不過~ 重點來了... 我都練不起來= =" 沒辦法 因為*%^%(*^&()&)*等因素 所以在我接觸過的曲子中 幾乎是以純北派曲子為主 像喜相逢 賣菜 五梆子 蔭中鳥一類的... 基本上 這些曲子 就很傳統 雖然編寫年齡也是近代 但畢竟 它們都是從戲曲音樂改編而來的 戲曲音樂 這年代就真的有稍微夠了啦 那種 味道 就很重 很難練= =! 重點...一般人聽到就不喜歡....聽我某些學長說的 他們覺得我是老人= =!! 汗顏... 這類的曲子就真的有戲曲音樂的感覺 所以 也不是沒有這種曲子啦! 但就是真的 太悶 =.= "非老人不愛入..." ps:另外 某次太魯閣音樂會中 也有聽過吳宗憲老師用笛子吹過梅花三弄 聽他介紹 那首曲子 原笛譜已經失傳 所以現在的是移植古箏古譜 不過"好像啦"(不確定說)也是宋代的曲子 所以... 我也是聽得!!~悶...不符合年輕人口味...雖然我已經快步入老年期....XD ----------------------------以上純屬淺見 看看笑笑就好-------------------------- ※ 引述《windspir (唉呀呀)》之銘言: : 其實我不懂國樂史 : 從小也都是聽西方音樂長大 : 但是最近才接觸國樂 : 原因之一是因為以後就要出國了 : 要到西方去了,才會特別珍惜東方的特有文化, : 就會開始想要學習國樂 : 但是我在初學胡琴之後發現, : 曲子幾乎都是近代作曲家作的,很多都是新曲, : 沒有像西方古典樂那樣經過時代的考驗,而經過百年來歷代流傳下來 : 很多國樂曲子中也未帶有一種"思想" : 曲子很多都是純粹依據作曲者"感情"而作的 : 不像西方古典樂,每個時代的樂曲中都會帶有當代的一種思想 : 譬如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巴洛克,民族主義... : 這樣的音樂更能使人感受到靈魂,所以才更會傳頌千古 : 這跟我想像中的大為不同 : 國樂不是應該流傳的更為悠久嘛?? : 理當其樂曲不是更該更為洗鍊? : 中國國學也歷經儒學,玄學,理學,考據復興;有愛國,有厭世,也有隨遇而安 : 許許多多思想的轉變,這種情感從各個感動人心的詩詞中就得以見得 : 在民族上也經過許多的大震盪 : 唐代的時候就有各種新式樂器傳入,宋朝勾欄瓦舍更是大為興起 : 為什麼卻沒有這樣的名曲流傳呢?? : 詩經當中不是就已經提到絲竹雅樂,理當從千百年前就已經有樂曲傳頌 : 為什麼我們練習曲目卻大多是近代新曲,而且多感覺是仿西方編曲形式作成的 : 而沒有富有歷史感情在其中古典樂曲? : 若練習這些古時的樂曲不是更能表現出傳統樂器的特色嗎?? : 音樂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難道一首曲可以這樣輕易的從文化中連根拔起嘛? : 連原住民的祭典音樂都可以傳頌百年 : 誰可以告訴我這些樂曲跑到哪裡去了呢!!? : 還是中國根本就沒有所謂千年名作?? : 我不懂中國音樂史,所以想在這裡請問各位先進解答@@" : 社團中放眼看過去的曲目跟我想像中的中國音樂有段差距.... : 還是我根本一開始就期待錯了= =? : 謝謝各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99.75 ※ 編輯: yourfriend 來自: 61.217.99.75 (03/02 12:49) ※ 編輯: yourfriend 來自: 61.217.99.75 (03/02 12:51)

03/02 12:54, , 1F
補充說明 笛子北派曲風多來自梆子戲 梆子戲源從明朝就
03/02 12:54, 1F

03/02 12:55, , 2F
就開始 前稱豫劇
03/02 12:55, 2F

03/02 13:09, , 3F
不過豫劇也是吸收金元時期古典戲曲的聲腔而逐漸形成的
03/02 13:09, 3F

03/04 00:45, , 4F
五梆子跟賣菜明明就很有趣XD
03/04 00:45, 4F
文章代碼(AID): #17oZ50_b (ClassicMus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19 篇):
文章代碼(AID): #17oZ50_b (Classic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