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之發心9

看板Buddhism作者 (ykk)時間1年前 (2022/09/04 18:05), 1年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2 (看更多)
接續上一篇 #1Z4rP28h (Buddhism) * 菩提心希求成佛,成佛要有通達空性的智慧才能成就菩提 摘自:2012年 菩提道炬論釋 講述:達賴喇嘛尊者/中譯:蔣揚仁欽 《般若二萬頌》裡面也說到了,「一切眾生皆平等,所以如同父親、如同母親、如同 如意寶等」,說到這樣一句話。 也就是說我們去看待一切眾生的時候,因為實際上他們(無始劫來過去世)確實做過 我們的母親父親等等,所以我們只是看待一個實際發生的狀況而已,所以叫做「知母」。 (「知母」是透過如理作意,了解實際的狀況,捨離愛憎親疏的貪愛、瞋恨等不平等 之後,於一切眾生由了解實際的狀況而平等的知母,不是透過非理作意的貪愛去知母。) 透過這個方式來修學,想要利益他人、愛護他人的心,就像我們愛(愛護)今世的父 母親一樣,感恩他們、感恩一切眾生,透過這種的方式而來作思惟的。 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想要快樂的,可是,想要快樂的同時,卻沒有辦法真正獲得快樂; 不想要痛苦的同時,卻又陸陸續續的、不斷的,必須要去接受痛苦。 因此,希望他們獲得快樂的慈心(慈心希望有情獲得安樂)、希望他們不要得到痛苦 的悲心(悲心希望有情遠離痛苦),這兩者才有辦法發起。 透過了知母、透過了念恩、透過了報恩的這種心態,於是我們不希望眾生獲得痛苦。 所以不希望眾生獲得痛苦、不希望生命體獲得痛苦的這種心,我們稱為叫做悲愍心, 悲心;希望他們獲得快樂的這種願望、或者這種的心態,我們把它叫做慈心。 如果只是單純的希望眾生遠離痛苦的話,我相信這個其他的宗教信仰應該也是會有, 只是單純的希望一切的生命都遠離痛苦; 但是在此的悲愍心,不只是單純的一種希望而已,而是付出於行動,我必須要承擔起 責任,讓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讓一切生命體離苦得樂, 所以,這種的責任感,我們把它(我要承擔起有情離苦得樂的責任感)稱為叫做「清 淨意樂」(清淨的增上意樂)。 這個「清淨意樂」要發起的時候,就跟空正見(通達空性的智慧)又撇不了關係了, 必須要透過空正見的思惟來生起這個清淨意樂,這樣的話才有辦法產生強大的責任感。 所以由此而去建立了希求他利之發心,於空正見(通達空性的智慧)、還有清淨意樂 (我要承擔起有情離苦得樂的責任),讓自己去生起希求菩提(希求成佛)之發心了。 為什麼呢(為什麼希求成佛利益眾生與空正見有關呢)?因為眾生所遭遇的、或者生 命體所遭遇的這種痛苦,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煩惱,煩惱的根本是來自於「無明」。 其實,「無明」就是「我執」,這個我執(即無明我執的顛倒心)就是與實際上顛倒 的了解。(因為無明我執對於實際狀況顛倒了解而引生煩惱,由煩惱產生痛苦。) 所以,只有透過空性的認知、實際狀況的認知,才有辦法把這種錯誤的、甚至於顛倒 了解的一種我執(無明我執的顛倒心)澈底的拿掉,因此才有辦法產生希求菩提之發心。 (希求成佛希望幫助有情遠離痛苦,而痛苦來自煩惱、煩惱來自無明我執的顛倒心。 所以希求成佛利益有情,就是希望幫助有情去除無明的顛倒心遠離痛苦,去除無明的 顛倒心需要空正見通達空性的智慧,首先自己要透過空性的認知,了解到煩惱是可斷除的 、佛果菩提是可成就的。) 為了能夠救眾生,所以自己本身必須要先(透過空性的認知)知道說,「菩提」是可 以獲得的、「解脫」是可以獲得的、「一切遍智」是可以獲得,這樣的話才有辦法真正救 眾生; 所以為了救眾生,我必須成就無上菩提的這種希求菩提之發心,是按照這樣的次第才 慢慢、慢慢生起的。 因為自己沒有辦法去除「所知障」的話(所知障是無明我執的煩惱障所留存下來的習 氣,所知障是障礙獲得佛果一切種智之障,去除煩惱障和所知障才能獲得一切種智), 沒有辦法了解一切萬物、一切世法的話(例如沒有辦法了解八萬四千法門,佛果一切 種智同時現量通達諸法二諦的八萬四千法門,究竟瞭達利益眾生的因緣、根器、方便), 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到眾生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東西才是最適合他的?這樣就 沒有辦法澈底的、或者是圓滿的幫助到他人,因為沒有辦法按照他的所需幫助他人了。 所以,如果我們是打從心裡面的愛他勝過於愛己,想要讓他真正的獲得快樂、想要讓 他真正從痛苦煩惱當中獲得脫離的話,我有義務、我有責任必須要了解一切的法,了解一 切眾生的想法,這樣的話才有辦法真正的幫助到他人。 這以上就是屬於七因果的一種觀修方式。(七因果--以平等捨為基礎,透過「知母、 念恩、報恩、慈、悲、增上意樂」六個因,生起第七個「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 >>>>> [1] 「四無量」與大慈、大悲的差別 慈、悲、喜、捨的四無量(都屬第六意知的心所法),是佛教大小乘修行者共同都有。 大慈、大悲比四無量更為增上,四無量僅是願望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尚未將有情離苦得樂 的責任由自己擔起,大慈、大悲進一步承擔起有情離苦得樂的責任而發菩提心希求成佛。 [2] 《佛地經論》(玄奘法師譯): 「緣"菩提"(佛果)、"薩埵"(有情)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 菩提利有情故。又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希求成佛),故名菩薩。」 菩提心緣"菩提"、"有情"二者為境,具有二種希求--緣"菩提"希求完善自己成佛,緣 "有情"希求究竟圓滿利他。菩提心是由希求利他的大悲,引生為利有情希求成佛的發心。 菩提心的二種希求--以慈悲緣有情、以智慧緣菩提--以慈悲緣有情是希求究竟圓滿的 利他,以智慧(通達空性的智慧)緣菩提是希求究竟成佛,有空正見才能斷除二障成佛。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62285906.A.92F.html

09/04 21:46, 1年前 , 1F
隨喜!阿彌陀佛!
09/04 21:46, 1F
※ 編輯: ykkdc (123.205.79.183 臺灣), 09/04/2022 22:35:56
文章代碼(AID): #1Z57XIal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12 篇):
文章代碼(AID): #1Z57XIal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