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之發心8

看板Buddhism作者 (ykk)時間1年前 (2022/09/03 21:27), 1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摘自:2012年 菩提道炬論釋 講述:達賴喇嘛尊者/中譯:蔣揚仁欽 接下來就是講到了「愛己的過患」和「愛他的功德」,也就是思惟菩提心的內涵。 我們在思惟菩提心的時候,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愛他勝過於愛己的這種心態。 愛他勝過於愛己的心態,最好有空正見(通達空性的智慧)攝持的情況下來愛他勝過 於愛己,這樣的話,菩提心(希求成佛的發心)才有辦法真正成為成佛的資糧。 透過了空正見(通達空性的智慧)我們可以知道,解脫(斷除煩惱障成就解脫)還有 一切遍智(斷除所知障成就一切種智)是有可能的,不只有可能以外,自身是可以成辦的 ,才有辦法產生這個決定了。 為了能夠利益遍虛空一切有情眾生,為了使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獲得無餘涅槃,因此 ,我必須要努力獲得一切圓滿的功德(成佛),才有辦法進一步去救護一切有情眾生了。 所以如同《現觀莊嚴論》裡面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菩提心,其實就是兩種希求心相應的心王(意識心王),叫做菩提心。 「二希求心」是哪二種希求心呢?就是希求他利之發心、以及希求菩提(成佛)之發心。 所以,不只要愛他勝過於愛己的愛心以外,還需要空正見的智慧的原因: 是因為緣希求菩提(成佛)之發心,我們就知道何謂菩提(菩是斷、提是證),這時 候就需要空正見了(通達空性的智慧才能「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佛果菩提); 希求他利之發心的話,就是要愛護他人、真正的關懷他人,愛他勝過於愛己,因此說 到了希求他利之發心。 這兩者希求心(希求利他、希求成佛)聚合在一起的時候(為利有情而希求成佛), 我們稱為叫做菩提心。 有了菩提心的話,如同之前談到了,菩提心的勝利是不可思議的,無論是今世(哪怕 是生起菩提心的當下),今世以及長久的未來,菩提心的這種殊勝功德,永遠都是存在的 ,只要我們發起。 因為,菩提心可以帶來無比的殊勝利益,所以在二希求之發心裡面,我們首先要把重 點放在於希求他利之發心之上,因為這是很重要的。 通常要讓自己生起真正的愛他勝過於愛己的話,這個方法有什麼呢? 在佛經裡面說到兩種的方法:第一個叫做「七因果」,也就是知母、念恩、報恩、慈 、悲、增上意樂、菩提心,這七者叫七因果(六因一果);第二者叫做「自他相換」(把 「愛自」換成「愛他」)。 要觀修七因果的時候,首先我們是要觀「捨」,所謂「捨」的意思就是說,遠離愛恨 、或者遠離親疏,....(遮除內心當中,因為愛憎親疏產生的貪、瞋).... ....在此說到了,透過了這種「平等捨」(遠離愛惡親疏的平等捨,捨離緣一類起貪 、緣一類起瞋的不平等)....之後再來想,這一切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透過「知 母」;在做我母親的時候,曾經對我有無比的恩惠,「念恩」;因此我必須要「報恩」。 ....《般若二萬頌》裡面也說到了,「一切眾生皆平等,所以如同父親、如同母親、 如同如意寶等」,說到這樣一句話。....透過這個方式來修學,想要利益他人、愛護他人 的心,就像我們愛今世的父母親一樣,感恩他們、感恩一切眾生,透過這種的方式而來作 思惟的。(七因果觀修--透過前六個因產生第七個果,發起為利有情希求成佛的菩提心) >>>>> [1] 菩提心是希求利益有情而希求成佛的發心,所以是具有二種希求的發心 生起菩提心,如七因果教授,即六因、一果,以「知母、念恩、報恩、慈、悲、增上 意樂」這六者為因,產生「為利有情希求成佛」的發心,即菩提心的發心,進入大乘道。 如尊者說,觀修七因果,要有「平等捨」的基礎,即四無量當中遠離愛惡親疏的平等 捨,由平等捨遠離愛憎親疏的貪瞋,其後的知母、念恩、報恩等才能平等遍布一切有情; 有遠離愛惡親疏的平等捨,才能真正愛護一切有情,進而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62211650.A.22B.html ※ 編輯: ykkdc (123.205.79.183 臺灣), 09/03/2022 23:10:42
文章代碼(AID): #1Z4rP28h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Z4rP28h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