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尊者: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之發心9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1周前 (2024/04/18 16:40), 1周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1周前最新討論串6/12 (看更多)
: 推 kissung : 隨喜~慈悲喜捨 04/18 07:56 板友提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順便作個補充 略釋:四無量心、大悲 摘自:倉忠仁波切__教授彙編 (一)四無量心的「因」: 於意識上能生四無量心之力,是四無量心的「因緣」;開示四無量心的善知識,是四 無量心的「增上緣」;四無量心之前位無間而有的「能生四無量心的明識」,是四無量心 的「等無間緣」。 (二)四無量心的「體性」: (1)總的體性。具有: (1-1)離四者不相順的差別: 慈無量離「損心」;悲無量離「傷害」;喜無量離「不喜」;捨無量離「貪」。 (1-2)對治的差別:由彼四者,而得此諸所斷品的對治。 (1-3)所緣的差別:由彼四者,而緣念眾生。 (1-4)作業的差別:由彼四者,而成熟眾生。 (2)個別體性: 四無量心是依「不共增上緣--初禪以上靜慮」所引生。 「慈」:依止靜慮(色界禪定),願諸有情得樂之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及 彼相應諸心、心所。 「悲」:依止靜慮(色界禪定),願諸有情離苦之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及 彼相應諸心、心所。 「喜」:依止靜慮(色界禪定),願諸有情不離樂之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 及彼相應諸心、心所。 「捨」:依止靜慮(色界禪定),於諸有情利益之意樂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以及 彼相應諸心、心所。 【大悲】: 「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如經論中說,大悲猶如大乘的命脈,初、中、後皆為重要 。大悲的「所緣」:具足三苦的一切眾生。 大悲的「行相」:如何能令一切眾生遠離痛苦,願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我當令其遠離 「大悲」與「悲無量」的差別 「大悲」、四無量心之「悲無量」,二者有四句差別: (1)是大悲,不是悲無量。事例:尚未證得初禪根本定之資糧道菩薩心續中的大悲 (2)不是大悲,是悲無量。事例:聲聞獨覺心續中的悲。 (3)二者皆是,是大悲,也是悲無量。事例:聖者菩薩心續中的大悲。 (4)二者皆非。事例:未入道者心續中的悲。 未依禪定為增上緣亦能生起慈、悲,即是說心續中有「止」和「觀」,但並未獲得禪 定。雖然未獲得禪定,但也可稱為聲聞獨覺阿羅漢,因為,阿羅漢可分為二類:(一)俱 解脫阿羅漢——已獲得初禪靜慮,具有神通的阿羅漢;(二)慧解脫阿羅漢——未獲初禪 靜慮,未具有神通的阿羅漢。 同樣的道理,一類阿羅漢的心續中有「悲無量」,一類阿羅漢的心續中沒有「悲無量 」;但是,一般的「慈」、「悲」,阿羅漢的心續中皆是有的。差別在於:修行者的修行 力道、成就之大小而有差別。慧解脫阿羅漢——未獲得初禪靜慮、不具有神通,此類阿羅 漢雖無「四無量」,但是,可稱為心續中有「相似四無量」的阿羅漢。 >>>>> [1] 《雜阿含經》: 「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修習多修習(透由內心意識修習止、觀), 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色界初禪乃至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 [2] 本文教授提到,「四無量(慈悲喜捨)」和「大悲」不同,大乘才有大悲引發菩提心。 例如,小乘聲聞和獨覺有慈悲喜捨四無量,但沒有大悲。又,正式的四無量是依色界 禪定生起,如阿羅漢的四無量,是阿羅漢的身語意當中,內心意識依於證得色界禪定生起。 [3] 延伸學習:《現觀莊嚴論》如聖格西教授 2024-03-12 悲心、悲無量、大悲心,三者有何差別?悲無量、大悲心二者有哪四邊差別? https://www.facebook.com/rushengeshe/videos/810967487724215/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713429639.A.A34.html ※ 編輯: cool810 (61.71.1.180 臺灣), 04/18/2024 17:58:55

04/19 07:50, 1周前 , 1F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04/19 07:50, 1F
文章代碼(AID): #1c8Do7eq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12 篇):
文章代碼(AID): #1c8Do7eq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