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今天是釋迦牟尼佛得道日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20/05/10 06:37), 4年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 《浴佛功德經》:爾時,清淨慧菩薩聞是頌己,白佛言:「未來眾生,云何浴像?」 : 佛告清淨慧菩薩言:「汝等當於如來起正念心(於佛果有正見),…於諸眾生起大 : 慈悲(大悲心),願得速成三種身故(菩提心以出離心為基礎,菩提心是由希求利他的 : 大悲心引生為了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而願成辦佛果法報化三身的希求)[3]。」 ------------------------------------------------------------------------------- 補充:菩提心是以慈心、悲心利他為主的發心;佛果的法報化三身功德當中以法身為主。 摘自:2020-04-04 清明節地藏法會 雪歌仁波切 剛才迎請的地藏菩薩為主的諸佛菩薩,祂們的足下,我們先要皈依,然後發心。那就 是等於我們對於誰能夠真正的認識,那就是皈依,就是三寶。發心的意思是,真正我們要 依止三寶的時候,主要是我們對周圍的眾生,主要是以一個善、愛心來對待,這個就是真 正實際的行動,這個就是發心。我們就要做這兩個(皈依-皈依三寶,發心-發菩提心)。 (皈依發心偈)「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諸資糧 ,為利有情普願大覺成」(大眾隨唸三遍) (註:這是大乘不共的皈依發心偈,大乘不共小乘的目標是成就無上菩提的佛果位) 我們所謂菩提心(菩提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主要是內心裡面很深的、 很強大的利他的心為主,所以就是大悲心(大悲心是希望幫助一切有情遠離痛苦的意樂) 有百分之多少,菩提心就會生起來多少(菩提心是由利他的大悲心引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 希求),就會有這種關係。 所以菩提心的後面,每一次我們一直有唸發四無量心,意思就是把前面的菩提心(為 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變成更精準、更清淨,因為我們有的時候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 的希求)它生起的時候,不是為了眾生,好像最主要是我自己要成佛,那種心態的話就變 成我愛執,就變成染污的菩提心,那就不可以,所以後面唸發四無量心主要的作用,把前 面的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糾正一下。 還有就是像一切有情遠離苦及苦因(於眾生的悲心,悲心是希望眾生遠離痛苦及苦因 )、要得到樂及樂因(於眾生的慈心,慈心是希望眾生獲得安樂及樂因),這種一個詳細 關心眾生的時候呢,就變成大悲心更強大,那就一樣菩提心也會變得強大,有這些作用, 所以我們後面唸發四無量心的時候,一樣就是這些往生者,剛剛我們皈依跟發心,那他們 現在內心裡的發心變得更清淨更強大。 (四無量心)「(慈心)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悲心)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喜心)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捨心)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大眾隨唸三遍) (註:慈是予樂、悲是拔苦,由利他的慈、悲,引生慈、悲的增上意樂,引生菩提心) 我們中間也唸一下《心經》。先我們唸一下《心經》,本身就是這個意思,剛剛我們 就皈依、發心,透過發四無量心很清淨、很強大,然後現在就是用這樣的意樂,我們要來 唸《地藏本願經》的前行,那就是我們先要對諸佛菩薩要做一個供養。供養這一塊,七支 供養(普賢行願品的七支供養)剛才說的,那前面唸《心經》跟《祈願文》,也是把它當 作供養,為什麼呢?祈願文本身就是供養,不需要解釋。 《心經》可不可以把它當成供養?也是可以,像宗喀巴大師寫的《緣起讚》,宗大師 就有透過緣起來禮讚,就是一樣,現在我們透過《心經》也是一個緣起空性的道理,然後 它裡面有講到從菩薩們祂們的精進,剛開始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這些階段,修的 時候是甚麼樣子,修這個空性,最後就是成就得到無上菩提的時候,有什麼境界,就一直 有描述。 (註:摘自達賴喇嘛尊者2001-04-03台灣林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疏:佛說八萬 四千法門中最殊勝經典是《般若經》,心經有顯義和隱義:顯義是空性,隱義是現觀次第 。之前說的(照見五蘊自性皆空等)是顯義,乃空性的內容(空正見);「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此處的咒語講到了隱義:現觀的次第。整個(現 觀)道地的增長,都是依由智慧(通達空性的智慧)的增長來安立上上道,智慧沒有增長 ,則後道不會得到。第一個「揭諦」…指資糧道;第二個「揭諦」…指加行道;第三個「 波羅揭諦」…得到見道位,…第四個「波羅僧揭諦」是修道,…當我們得到佛果位的時候 就安住於菩提,因此第五個「菩提薩婆訶」就是講到佛果位,也就是無學道(大乘無學道 即無上菩提的佛果位)。所以在最後一句咒語裡面,講到整個現觀道次第五道的修學。) 所以就是相當於,對於菩薩們跟對於佛,就是講祂們的功德,而且這裡(《心經》) 就有講到三世諸佛,所以就是三世諸佛祂們怎麼成就的,三世諸菩薩們祂們怎麼精進的, 就是有這樣一個內容,所以整個《心經》裡面描述的就是對於般若,三世諸菩薩們怎麼修 ,三世諸佛是怎麼成就,就是這麼一個內容。 所以就是我們面前的,剛才所迎請的地藏菩薩為主的諸佛菩薩,我們就是一種認識祂 們的法身,唸《心經》認識祂們的法身(法身是由通達空性的智慧成就,菩薩為了利益一 切有情而去修證無我的心,圓滿證得空性無我勝慧的果位是無上正等菩提的佛果位)。認 識祂們的法身的話,才有點可以說我們比較正確認識祂們。 我們對佛的認識,主要是以法身來認,不是以色身來認。以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 好來認佛菩薩,那就是不正確的,因為色身完全是配合眾生的根器來展現出來而已(例如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到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種身相而為說法,指的就是色身的化身 ,佛的化身利益一切眾生配合眾生根器展現的形象),不是佛的真正的體性,佛的真正的 體性是法身的體性。所以我們透過法身來認的話,才是一個正確的認法,所以就唸心經。 (註:佛的法身,是指佛心續中的道、滅功德。佛心續中證得一切種智的心識是究竟 圓滿的道功德,即智慧法身;佛心續中無餘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滅諦,是究竟圓滿的滅 功德,佛心續中的空性、滅諦,即自性法身。正確的認識佛,要由道、滅功德來認識。) (上面這一段落是前行開示,心經唸完之後,誦地藏菩薩本願經上中下三卷。) ------------------------------------------------------------------------------ [1] 菩提指的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 《佛地經論》(玄奘譯):「緣菩提(佛果)、薩埵(有情)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 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菩薩希求無上菩提的佛果位,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 [2] 菩提心是利他為主的發心/摘自:《般若八事七十義》卻配格西講授 法炬法師翻譯 《現觀莊嚴論》:「諸所緣所為,披甲趣入行。」「披甲」是鎧甲正行。「所為」是 大乘正行的所為(目的),有二:一是利他,二是圓滿菩提(佛果)。大乘正行是菩薩智 。菩薩修行主要追求(希求):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為主。菩薩追求(希求)佛 果是為了利他,若無利他不會成辦佛果,所以必須利他,既然要利他,不成就佛果是無法 究竟利他,為了利他才追求(希求)佛果,因此,利他和圓滿菩提是大乘正行的究竟所為。 菩薩的究竟所求是利他和圓滿菩提,其中以利他為主,因為菩薩利他的支分是證得佛 果。即使菩薩已證圓滿佛果,但是工作尚未完成,仍剩「利他」尚未完成。菩薩從一開始 發心起,為了利他才追求(希求)佛果,既然已得到佛果,就該利他;若達成利他,則菩薩 的所有工作才全部完成。所以即使菩薩已得佛果,但工作尚未做完,剩下利他還未完成。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9063869.A.340.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10/2020 09:16:09

05/10 12:00, 4年前 , 1F
隨喜
05/10 12:00, 1F

05/10 12:08, 4年前 , 2F
南無阿彌陀佛,隨喜
05/10 12:08, 2F
文章代碼(AID): #1Ujp2zD0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Ujp2zD0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