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辨別自己何種業障重的方法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7年前 (2017/06/25 16:19), 7年前編輯推噓2(205)
留言7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6 (看更多)
※ 引述《Travel312 (崔弗)》之銘言: : 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辨別出自己哪一方面的業障較重? : 例如殺盜淫妄酒貪嗔癡慢疑等等業障之輕重 : 佛教哪部經或論有詳述辨識法跟消解法? 推文提到《占察善惡業報經》,夢參老和尚曾提及,曾請弘一法師製作占察輪工具: 「若未來世佛諸弟子,於三世中所受果報,欲使決疑意者,應當三擲此第三輪相,占 計合數,依數觀之,以定善惡。如是所觀三世果報善惡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種。何等為一 百八十九種:....。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別之相。如此占法,隨心所觀主念之事,若數 合與意相當者,無有乖錯,若其所擲所合之數,數與心所觀主念之事不相當者,謂不至心 ,名為虛謬,其有三擲而皆無所見者,此人則名已得無所得也。」 ------------------------------------------------------------------------------ 而從果報的分類,也可從等流果、增上果等觀察,例如: 《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下士道.深信業果.顯十業道而為上首〉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二、抉擇業果。 子二、抉擇業果 丑一、顯示黑業果 寅一、正顯示黑業道 寅二、輕重差別 卯一、十業道輕重 卯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寅三、此等之果 第三、其果。分三: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 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 能感旁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殺生)壽量短促,(不與取)資財匱 乏,(欲邪行)妻不貞良,(妄語)多遭誹謗,(離間語)親友乖離,(粗惡語)聞違意 聲,(綺語)言不威肅,貪瞋癡(貪欲、瞋恚、邪見)三,上品猛利。 《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謂:「設生人中,(殺生)壽量短 促,多諸疾病,(不與取)資財匱乏,與他共財,(欲邪行)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 偶,(妄語)多遭誹謗,受他欺誑,(離間語)眷屬不和,眷屬鄙惡,(粗惡語)聞違意 聲,語成鬥端,(綺語)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欲)貪欲重大,不知喜足 ,尋求無利或不求利,(瞋恚)損害於他,或遭他害,(邪見)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 、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 中夭。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 果多乾枯及全無果。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虛妄語者, ........ 丑二、白業果 寅一、白業 思惟白業果。分二:一、白業;二、果。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 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 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 ,餘亦應知。 果中有三:...... 丑三、業餘差別.... ------------------------------------------------------------------------------ ■ 釋義── 摘自:達賴喇嘛《覺燈日光》 十惡業的果分三: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惡業不會輕易放過我們。如果造了一個殺人的殺業,其異熟果不只會讓我們墮於地獄 ,就算經過了好幾世、好幾劫,已從地獄中轉為人道,仍然必須接受這個殺業的等流果。 異熟果,十業道一一依事及三毒有上中下品。《本地分》中說,十惡中,上品殺生等 感生地獄,中品感生餓鬼,下品殺生感生畜生,偷盜等亦同。《十地經》裡面所說的有點 不同,說中品感得畜生,下品感得餓鬼。 之前所說的異熟果,是由殺生的業直接感得的果報。我們平常說會受果報、遭報應, 是指異熟果。 受過異熟果,乍看之下,好像已經還清業債,其實不然,業的力量還存在,會產生等 流果。等流果又分造作等流果、領受等流果。 因為之前殺人,所以今世變得很喜歡去殺某些動物。有時候,我們可以從一些小孩身 上看到,父母親都沒有這種習慣,而小孩卻喜歡殺害小動物,這是因為有殺生的造作等流 。像投生人道之後,因為之前殺人令人壽命減短,所以自己的壽命也會減短,這是領受等 流果。 其他領受等流的例子有,由偷盜感得資財匱乏,邪淫感得妻不貞良,由四種語的惡業 感得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 《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由殺生的緣故,「設生人中, 壽量短促,多諸疾病」;由偷盜故,「資財匱乏,與他共財」;由邪淫故,「眷屬不調或 非可信,妻有匹偶」;由妄語故,「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由兩舌故,「眷屬不和,眷 屬鄙惡」;由惡口故,「聞違意聲,語成鬥端」;由綺語故,「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 定辯才」;由貪故,「貪欲重大,不知喜足,或尋求無利或不求利」;由瞋恚故,「損害 於他,或遭他害」;由邪見故,「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不只有異熟果、等流果,還有增上果。增上果一般偏屬於共業,也就是由自己的業慢 慢影響到周遭環境。 ------------------------------------------------------------------------------ 關於業障的懺除: 《占察善惡業報經》:「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 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 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 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 《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其中有 六:一、住隨順處,住具五德之處....;二、少欲....;三、知足....;四、斷諸雜務.. ..;五、清淨尸羅,於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 追悔,如法悔除;六、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於貪欲等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及墮惡趣等 當來過患....。如是六法能攝正定....尤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 《占察善惡業報經》:「復應思惟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 者,本唯空寂。願我及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 信毘婆舍那觀心,....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十住毘婆沙論》:「問曰:汝但說勸請、隨喜、迴向中福德,何故不說懺悔中福德 耶?答曰: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得善行菩薩道,行勸請、隨喜、迴 向,與空、無相、無願和合無異。」 《十住毘婆沙論》:「我不言懺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 時受,是故懺悔。偈中說:『若應墮三惡道願人身中受。』又如來智印經中說:『佛告彌 勒: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罪輕微。....』復次, 若言罪不可滅者,毘尼中佛說懺悔除罪則不可信,是事不然,是故業障罪應懺悔。」 《大寶積經》:「若諸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波羅夷或犯僧殘戒,犯塔、犯僧及犯餘 罪,菩薩應當於三十五佛前晝夜獨處殷重懺悔,應自稱云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菩薩應當一心觀此三十五佛而為上首,復應頂禮一切如來,應作如是清淨懺悔。」 佛門裡有許多拜懺的儀軌,諸如「八十八佛懺」、「三十五佛懺」、「大悲懺」等, 藉由這些拜懺儀軌,主要於內心生起「四力懺悔」。 不論行持何種懺悔的方式,都要配合【四力懺悔】具足的四項要件,才能圓滿完整懺 悔的內涵。四力懺悔——佛陀在《開示四法經》(梵:caturdharma nirdesa sutra)說 :「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何等為四?謂能—1.破 壞現行(追悔力)、2.對治現行(對治力)、3.遮止罪惡(防護力),及4.依止力(依止力)。」 《中阿含‧鹽喻經》提到,造了重大的惡業,然因修持戒、定、慧的緣故,如鹽投入 江河,不覺鹹苦;反之若不修持戒、定、慧,造惡業如投入小杯子中,結果是鹹苦不堪。 ------------------------------------------------------------------------------ 觀察自相續中各別煩惱的粗重,而作的對治: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奢摩他〉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略有五種,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 、阿那波那。 緣不淨者,謂緣毛髮等三十六物,名內不淨,及青瘀等,名外不淨。是於內心所現不 淨、非可愛相,任持其心。慈謂普緣親、怨、中三,等引地攝,欲與利益、安樂意樂。即 由慈心行相,於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是於心、境俱說為慈。緣緣起者,謂唯依 三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於是義,任持其心。緣界差 別者,謂各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即緣此界,任持其心。緣阿那波那者, 謂於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 善巧所緣亦有五種,謂善巧蘊、界、處、緣起及處非處。 蘊謂色等五蘊。蘊善巧者,謂能了知除蘊更無我及我所。界謂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 ,謂知諸界從自種生,即知因緣。處謂眼等十二處。處善巧者,謂知內六處為六識增上緣 ,知外六處為所緣緣,知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緣起謂十二有支。緣起善巧者,謂知緣起 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處非處者,謂從善業生可愛果是名為處,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是 名非處。處非處善巧者,即如是知。.... 又淨惑者,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 ■ 釋義── 摘自:道次世界 http://www.lamrimworld.org/ 「淨行所緣」,由緣此所緣而修止,可淨除貪、瞋、癡、慢及尋伺分別等,特別熾盛 猛利的煩惱現行。 「淨行所緣」概分有五種,1.不淨觀的所緣,2.慈心觀的所緣,3.緣起觀的所緣,4. 界分別觀的所緣,4.阿那波那出入息觀的所緣。 正式進行禪修時,「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淨行所緣」是淨 化以前的煩惱習氣的所緣,以前是指往昔之世,譬如往昔之世貪心已產生,瞋心已產生, 愚痴之心已產生,串習到此世,因此貪心沉重、愚癡沉重、瞋恨沉重或傲慢心、忌妒心沉 重。此世要把這個沉重的部分淨化而作的禪修,稱為「淨行所緣」。 「淨行所緣」的「行」,即串習過的部分要把它淨化,是這種所緣觀修的方式。「行 」為往昔串習力之果,屬於造作等流果的部分,和受報等流果(領受等流果)的部分。 譬如一個殺生的人,往昔之世已經殺生習慣,此世自然很容易去做這樣的行為,這是 造作等流果。往昔若貪心粗重,串習下來,此世貪心比較粗重,這是已行,已經串習下來 的部分。瞋恨心多的話,此世瞋心重;往昔之世愚癡之心多的話,此世愚癡之心重;往昔 之世忌妒心多,串習下來此世忌妒心沉重,這些是已經行的部分。現在把已經行的部分, 已經串習下來形成此世粗重煩惱的部分,要把它淨化所作的觀修,稱為淨行所緣。 「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等」是集攝的概略詞,等還有什 麼?舉一個貪,後面還有的是瞋恚、愚痴、傲慢及妄念的渙散。依淨行所緣當所緣境來修 止,能夠淨除貪等煩惱特別增上猛利的煩惱現行。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98378793.A.3C5.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06/25/2017 17:47:30

06/25 19:05, , 1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6/25 19:05, 1F

06/25 19:15, , 2F
夢參老和尚所述的占察經講得很不錯,忍不住買下了一本
06/25 19:15, 2F

06/25 22:16, , 3F
我還以為五果講的是,果怎麼"生"出來,而做分類.
06/25 22:16, 3F

06/25 22:52, , 4F
這篇是回覆原po判別何者業障重的問題,舉等流果為例觀察
06/25 22:52, 4F

06/25 22:53, , 5F
並不是專門在講六因四緣五果的分類,《攝類學》小理路有
06/25 22:53, 5F

06/25 22:54, , 6F
一單元專門在講六因四緣五果,板上曾po過摘錄相關,若要
06/25 22:54, 6F

06/25 22:56, , 7F
五果的部分,可參考此篇 #1NlaTJCN
06/25 22:56, 7F
文章代碼(AID): #1PJt8fF5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PJt8fF5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