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六祖談佛性

看板Buddhism作者 (深奧幽玄)時間8年前 (2016/04/16 18:16), 8年前編輯推噓17(17093)
留言110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5 (看更多)
※ 引述《EM1 (拉普拉斯)》之銘言: : 請問各位修行人 :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 : 為不二;一者善,二者 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要先瞭解六祖的時代背景為禪宗尋「心」。 二祖拿不出來「心」來安,所以覺「心」之所在, 六祖的詩也是如此:『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詩是問若一切是無,如何能有? 從再從六祖壇經的文本中可見得六祖認為「心」即「佛」,佛性非常非無常。 非常像是印度無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處。 : 我的解讀佛性是跨越有和無 善與惡,請問這樣解讀有錯嗎? 除非六祖復活,不然誰敢跟您說有沒有錯解六祖之意? : 又六祖談的佛性和自性是甚麼?有什麼關係嗎? 同上:除非六祖復活,不然誰敢跟您說有沒有錯解六祖所談? : 我尚無法理解其奧中妙 懇請解惑 : 謝謝各位共修 但是南傳來看,一切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緣起即無常,無常即緣起。 (四聖諦中的【苦】需依無常才能成立,故緣起與四聖諦是難以分離的) 佛用緣起法就超越以上所有論點,釋迦牟尼佛的證悟就目前來看,是難以超越了。 也難怪辟支原文為「獨」,無師自覺緣起,這實在太厲害了。 不論六祖怎麼去談心,回歸原點,應該要問佛教的根本法,然後去證悟。 --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 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一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24.171 ※ 編輯: YuGar (1.162.24.171), 04/16/2016 20:16:56

04/16 20:23, , 1F
補充:禪宗尋心是因為當時認為,是心作佛,故尋心來作佛
04/16 20:23, 1F

04/16 22:23, , 2F
不要錯解禪宗,心做佛是神秀大師之見,跟禪宗沒關係
04/16 22:23, 2F

04/16 22:26, , 3F
慧可大師又對祖師言:「弟子心未安,乞求師父為我安心
04/16 22:26, 3F

04/16 22:26, , 4F
祖師言:「把心拿來,我為你安心。」慧可當下覓心了
04/16 22:26, 4F

04/16 22:27, , 5F
不可得,答道:「我找不到我的心。」祖師言:「我已
04/16 22:27, 5F

04/16 22:30, , 6F
為你安心。 覓心不可得,何來心做佛? 說心做佛跟禪宗
04/16 22:30, 6F

04/16 22:30, , 7F
無關。
04/16 22:30, 7F

04/16 22:44, , 8F
大乘佛叫更勝者是連佛性都捨棄,只是立一個文字好方便
04/16 22:44, 8F

04/16 22:45, , 9F
說,說心做佛根本本質上的錯解
04/16 22:45, 9F

04/16 22:47, , 10F
六祖禪師根本不需要復活,我這種沒修行就敢說,更何況
04/16 22:47, 10F

04/16 22:47, , 11F
出家眾,有何難?
04/16 22:47, 11F

04/16 22:53, , 12F
佛性也跟緣起法無關,非法、非常法,四勝締可思、可議
04/16 22:53, 12F

04/16 22:56, , 13F
為世間對治義,當然跟佛性無關、佛性本身也是頭上安頭
04/16 22:56, 13F

04/16 22:58, , 14F
之詞,再者南傳見解是解不動大乘法義,請不要枉費心思
04/16 22:58, 14F

04/16 22:59, , 15F
用南傳法義觀照自身成就四果還比較重要
04/16 22:59, 15F

04/16 23:17, , 16F
二祖拿不出來「心」來安,所以覺「心」根本虛妄
04/16 23:17, 16F

04/16 23:29, , 17F
初祖與二祖的心,都指佛性,明心見性才能成祖。
04/16 23:29, 17F

04/16 23:29, , 18F
故初祖提問,佛性何在?二祖回,佛性是找不到的,意思是
04/16 23:29, 18F

04/16 23:29, , 19F
他已證佛性,已達明心見性之此層次,故初祖又回,為汝
04/16 23:29, 19F

04/16 23:29, , 20F
安心竟,意思是,我已印證了,可以講經說法去了。
04/16 23:29, 20F

04/16 23:36, , 21F
從故事來看,二祖老覺心不安,這裡的心我不覺得是佛性
04/16 23:36, 21F

04/16 23:38, , 22F
的代詞
04/16 23:38, 22F

04/17 09:17, , 23F
連佛性都捨棄,最後只剩不可說,或是連不可說都沒,對吧?
04/17 09:17, 23F

04/17 09:18, , 24F
起心動念就錯,離文字相,連大乘佛法都不可得
04/17 09:18, 24F

04/17 09:20, , 25F
結論是不可能離開佛的緣起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04/17 09:20, 25F

04/17 21:31, , 26F
YuGar大 苦依無常立 這是部派看法
04/17 21:31, 26F

04/17 21:32, , 27F
苦 依 貪愛 緣起 是佛陀的正解
04/17 21:32, 27F

04/17 21:35, , 28F
大乘是從部派衍生出來,南傳是繼承部派
04/17 21:35, 28F

04/17 21:37, , 29F
般若經 都直接嗆 無苦集滅道了
04/17 21:37, 29F

04/17 21:39, , 30F
至少 南傳 把佛陀的血脈戒律 傳下來了
04/17 21:39, 30F

04/17 21:42, , 31F
大乘 講的 空 部派講的 無常
04/17 21:42, 31F

04/17 21:43, , 32F
都是破邪
04/17 21:43, 32F

04/17 21:44, , 33F
YuGar大則是 顯正 講出 因緣生
04/17 21:44, 33F

04/17 21:46, , 34F
於生活中觀察因緣生 自然可以不偏於 空 與 非空
04/17 21:46, 34F

04/18 08:46, , 35F
在下是引用雜阿含經卷一:『…色無常.無常即苦…』
04/18 08:46, 35F

04/18 19:42, , 36F
當然可以離開佛的緣起部,緣起性空,源起也不空,一切
04/18 19:42, 36F

04/18 19:45, , 37F
都是對治意,有可證的佛,就有可破的佛,緣起性空是對
04/18 19:45, 37F

04/18 19:46, , 38F
但那跟佛性何關
04/18 19:46, 38F

04/19 10:01, , 39F
非想非非想處,不正是您所說的非可證與非非可證,離文字相
04/19 10:01, 39F
還有 31 則推文
04/20 21:46, , 71F
沒有國小,國中證書,在空性涅槃上確實與佛無異,但在
04/20 21:46, 71F

04/20 21:47, , 72F
實像見解上根本一無所知,為何阿羅漢智慧不及於佛?
04/20 21:47, 72F

04/20 21:48, , 73F
其實有句話說 : 先入為主。
04/20 21:48, 73F

04/20 21:48, , 74F
過去也跟幾位南傳的朋友討論過,很多觀念其實彼此間都有
04/20 21:48, 74F

04/20 21:49, , 75F
不小的落差,我想彌補這些落差,其實都是我們要努力的功課
04/20 21:49, 75F

04/20 21:49, , 76F
這也是我後來的感想,在我們還沒提升到能夠辯才圓融無礙,
04/20 21:49, 76F

04/20 21:50, , 77F
對方暫時無法接受或者理解我們的角度,我們也有一半的責任
04/20 21:50, 77F

04/20 21:51, , 78F
是我們自己學問太差、薰習不足、修證太淺。
04/20 21:51, 78F

04/20 21:52, , 79F
為何神通力不及於佛? 為何福德不及於佛? 讓人聽聞佛法
04/20 21:52, 79F

04/20 21:53, , 80F
能力也不及於佛,藉由跟佛所證相同跟空性,與佛無異
04/20 21:53, 80F

04/20 21:53, , 81F
何以玄奘大師被尊稱 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 與 木叉提婆
04/20 21:53, 81F

04/20 21:54, , 82F
(解脫天)的 讚譽,玄奘這個求法精神是我們要去努力的。
04/20 21:54, 82F

04/20 21:54, , 83F
阿彌陀佛
04/20 21:54, 83F

04/20 21:55, , 84F
孰不知跟佛諸多境界來比,我也不知道阿羅漢可以等於佛
04/20 21:55, 84F

04/20 21:55, , 85F
(玄奘大師)
04/20 21:55, 85F

04/20 21:58, , 86F
我從來不討厭聲聞乘,更甚者大乘教法下出聲聞證阿羅漢
04/20 21:58, 86F

04/20 21:59, , 87F
也是存在的
04/20 21:59, 87F

04/20 22:01, , 88F
教理的學習其實是有差別的,所以在討論時切入點會不同,
04/20 22:01, 88F

04/20 22:01, , 89F
難免就有爭執 ~
04/20 22:01, 89F

04/20 22:08, , 90F
就如同自性、涅槃、空性..等這些其實都是同體異名,但如何
04/20 22:08, 90F

04/20 22:08, , 91F
解釋到讓對方信服認同,這就取決於學大乘者對於經教修證的
04/20 22:08, 91F

04/20 22:09, , 92F
功夫有多深入,這其實都是非常艱深的課業,雖然我們學大乘
04/20 22:09, 92F

04/20 22:09, , 93F
說大乘,也會談論這些道理,但實質層面的修證其實是非常的
04/20 22:09, 93F

04/20 22:10, , 94F
薄弱,所以要再深入去解釋,甚至觀機發言,很難圓融無礙,
04/20 22:10, 94F

04/20 22:11, , 95F
而大家如果又在教理爭對錯,而無顧佛法的興衰,其實討論到
04/20 22:11, 95F

04/20 22:11, , 96F
最後的結果,其實都不是太理想,我想這些也是常發生的。
04/20 22:11, 96F

04/20 22:15, , 97F
自性 涅槃 空性 在我的認知中都是不一樣名相
04/20 22:15, 97F

04/20 22:16, , 98F
其他如你所言也確實是如此
04/20 22:16, 98F

04/20 22:19, , 99F
其實大家也都是在學習中,互相提醒激勵,少走冤枉路。
04/20 22:19, 99F

04/21 10:43, , 100F
所以您的意思是:自性=涅槃=空性。阿羅漢不見自性=不見涅槃
04/21 10:43, 100F

04/21 10:45, , 101F
=不見空性。 阿羅漢不見涅槃、空性?您該不會是這麼說吧?
04/21 10:45, 101F

04/21 17:24, , 102F
不知道Y大是問末學,還是問h大 ?
04/21 17:24, 102F

04/21 17:25, , 103F
如果是問末學,依末學目前所瞭解的,阿羅漢已經證自性。
04/21 17:25, 103F

04/21 17:37, , 104F
海的味道,無論一片或者一滴,都是相同的,但是作用卻有
04/21 17:37, 104F

04/21 17:38, , 105F
廣大的差距,這就是h大所想表達的,佛的證量與阿羅漢其實
04/21 17:38, 105F

04/21 17:38, , 106F
仍然是有不同的。
04/21 17:38, 106F

04/21 22:02, , 107F
如果是問我,我會說那是你說的
04/21 22:02, 107F

04/21 22:23, , 108F
呵呵 ~ ^ ^
04/21 22:23, 108F

04/23 10:08, , 109F
您的意思該不會是:『我也不懂,但是XXX說……,我相信,所
04/23 10:08, 109F

04/23 10:09, , 110F
以你錯了,因為XXX說……,雖然我不懂,但你錯了。』是嗎?
04/23 10:09, 110F
文章代碼(AID): #1N4X4OwA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4X4OwA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