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其它] 以禪修為主與往生西方淨土的願有衝突嗎?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9年前 (2015/01/11 06:16), 9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補充:──奢摩他(止禪)與毘缽舍那(觀禪) : 在上座部佛教的教法裡,並沒有記載西方淨土。根據上座部佛教的記載,這世間有三十一界,在這三十一界以外就只有涅槃,而涅槃就是非因緣所生之法。 戒定慧三學中,定的範疇含攝四禪八定,到了淨土,也要修習四禪八定,有初禪奢摩 他的基礎,才能花開見佛悟無生(毘缽舍那觀慧了悟空性無生的智慧)。於一淨土,至他 方淨土進行供養,需有四神足神通的神變力,四神足:欲、勤、心、觀,為禪定成就。 內心有證得奢摩他安止的基礎,進一步證得毘缽舍那勝觀,成就止觀雙運,止觀雙運 花開見佛悟無生。四神足、五根、五力,有止觀雙運三摩地的基礎,依於緣空性無生智慧 之止觀雙運三摩地不斷串習增上,逮得現證空性無生之根本定智,現證緣起真實性,首先 斷除遍計煩惱的見惑,再依於止觀雙運證得空性無生之根本定智,漸次斷除俱生煩惱的思 惑。大乘行者最鈍根者,於菩薩八地證得無生法忍,盡除煩惱障,得無相智慧無功用任運 轉;菩薩七地能於一念頃,次第由欲界定入四禪八定而滅盡定,再還出,念念能起入。 淨土無三惡道,尚未禪定成就者,於淨土先待在花苞內,尚未花開見佛,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的補特伽羅,內心層次有相當欲界人道者,待成就止觀花開見 佛,內心層次提升至相當色界以上。凡聖同居土之補特伽羅,內心隨順下品出離三惡道之 出離心;方便有餘土之補特伽羅,內心不僅隨順下品出離三惡道之出離心,更增上隨順中 品出離煩惱障之出離心;實報莊嚴土之補特伽羅,內心不僅隨順下品、中品之出離心,更 增上大悲菩提心。菩薩八地無餘斷除煩惱障,已斷盡俱生我執及煩惱(人法二我執)得解 脫,安住現證空性無生根本定智當中,為無餘涅槃;菩薩八地出了根本定之後得智,尚有 無明自性二顯習氣之所知障,於後得智尚不能一心同時現證二諦,為有餘涅槃;圓滿佛果 時,無餘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根本後得一味,內心於一切法同時現量二諦,證得一切相 智,為眾生無倒開示宣說,四聖諦等善惡抉擇的法要,恆利有情,為大般無住涅槃。 此生於佛法修行道就應努力認真,往後才不致在花苞中太久,甚至於淨土邊地流落曠 劫,故應發廣大真實願利眾生願成佛、希求菩提之菩提願心,並確實了解深觀、廣行之菩 提道圓滿內涵,於廣大圓滿之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認真修學,以此發願迴向相應於大乘淨 土,早日成佛道利益有情。 : 在上座部佛教裡,我們教導禪法——止禪和觀禪,佛陀強調這二大類的禪法,是為了讓弟子們體證四聖諦,主要也是為證得第三個聖諦——滅聖諦。出世間的聖諦,就是一切苦的熄滅,也就是涅槃的體證。在這個修行朝往涅槃的體證過程中,你可能在還沒有成為阿拉漢的時候就已經死去,並會投生到其中一個界。 : 如果已經成為一個須陀洹(初果聖者)或斯陀含(二果聖者),就可能會投生到人間、欲界天。如果他們修過禪定,又不想投生到人間或欲界天,他能夠維持他的禪定一直到臨終,就可以投生到梵天界。至於阿那含(三果聖者),如果他在生命臨終的時候,還沒有證悟成阿拉漢的話,就可以投生到梵天界。有十六種梵天界,其中五種是淨居天,人們可能把淨居天誤解叫淨土。其實在這五個層次的淨居天,就只有阿那含和阿拉漢而已,並沒有凡夫也沒有初果聖者、二果聖者。 : 佛陀是鼓勵我們修行證悟成阿拉漢,鼓勵我們修行,不是要投生到哪裡,而是修行到證悟涅槃,這是佛陀給予我們的唯一目的。 佛教所說的止觀,在修習奢摩他(止禪)時,主要是正知與正念的培養,正念是保持 繫念於一善所緣境,正知是偵查的角色,觀察心有沒有離開所緣。日常生活對境,行住坐 臥,都應保持正知正念的培養與運用。 而更重要的,進一步是毘缽舍那(觀禪)的開展。奢摩他(止禪)的作用是能讓內心 清明穩定,在此基礎之上,內心得以開展毘缽舍那(觀禪)的觀慧,毘缽舍那(觀禪)所 觀察的內容,如四念處:觀身是身、觀受是受、觀心是心、觀法是法,洞察無我的智慧, 以對治無明我執,斷除十二緣起支無明鎖鏈的根源,除世間貪憂。 毘缽舍那(觀禪)觀慧所洞察的內容,為見緣起的智慧,《大乘稻稈經》云:「若見 緣起則見法,若見法則見佛。」粗分的緣起見,能破除世間外道所說,離開五蘊之外,有 個常一自在之神祇(神靈)的我執,以及在身心五蘊上,有個不觀待他法成立之實質有的 我執(例如起嗔心強烈時,似乎有個實質有的我湧現出來);細分的緣起見,能破除心與 境是體性異的我執,以及心是諦實成立的我執。 佛教的止觀,以奢摩他(止禪)為基礎,發展毘缽舍那(觀禪)觀慧,由洞見緣起的 深刻智慧,滅除顛倒執著帶來的煩惱。緣起見與無害行,慈悲的開展,是基於洞見緣起觀 察的理性智慧,藉由止(清明穩定、敏銳不散亂)與觀(正見)結合,平衡發展而出的正 念與正知,讓我們如實知見人與事物等相依相待存在的真實樣貌,如此能將扭曲誇大事物 本質的無明我執指認出來,遠離貪瞋等情緒煩惱,止息熱惱,才能真正廣大的自利利他。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20928191.A.E13.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1/11/2015 10:36:10
文章代碼(AID): #1KiQI_uJ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KiQI_uJ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