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有關西元前兩千多年前中原龍山文化的擴張

看板Ancient作者 (bxdfhbh)時間14年前 (2010/04/09 19:52),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6 (看更多)
※ 引述《ilha (Formosa)》之銘言: : ※ 引述《bxdfhbh (bxdfhbh)》之銘言: : 首先聲明,因為我個人對於地下考古所建立的考古文化分期沒有接觸, : 所以很多地方其實是看不懂b大在寫什麼的。以下僅就我從書籍中所見 : 的文史資料作敘述,忝克補充。若有闕誤,歡迎指正。 : : 三星堆文化現在好像一般認為是外來文化,不是蜀國本土文化(以寶墩村文化為代表), : : 是征服了本土文化後出現的。 : 諸代蜀王本來就全都是外來文化。就連最終征滅蜀國的秦國也是外來者。 : 各代蜀王之間的文化斷層,我猜測可能比起虞、夏、商、周4代之間的文 : 化斷層,梯度還來得大。如果有在翻看道教史,大概就會知道,早期道教 : 是受有蜀地神秘學的影響的成分很大。蜀國在獨立時期固然有學習中原文 : 明之處,但是蜀國遺緒卻影響後來漢人的信仰很大。我們不可以只看到蜀 : 國文字模仿中原系統就說蜀國的文化力比較低,蜀國也有一個時期學習西 : 亞方面的王權模式而使用「權杖」──這可說是遠東孤例──更別談其信 : 仰核心的「建木」就跟中原古代文化系統的任何元素顯得風馬牛不相及了。 蜀國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除了三星堆外,全部是本土文化,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諸代蜀王本來就全都是外來文化」。 最早的中子鋪文化、營盤山文化是起源於外地,或者受到外地的影響很深。 但自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就一直在本土發展。 營盤山文化——沙烏都遺址——邊堆山遺址——寶墩村文化——(外來的三星堆文化) ——十二橋文化(金沙文化)——缺環——晚期巴蜀文化(青羊宮文化) 除了外來的三星堆文化外,其他的都是節節相扣,最多受到外來文化的一定影響而已。 十二橋文化(金沙文化)明顯是來自寶墩村文化。 另外,三星堆遺址確實有權杖出土,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這文化來自西亞。 而且三星堆權杖的式樣構成和西亞的權杖也不同,不排除是原生的。 而且,三星堆的權杖,有人認為不是孤例。 有人認為一個良渚玉器儀仗也是權杖,只是不是單件,而需要多件組合。 還有,道教的時代,已經是漢代了,早就是全盤中原文化了,只是帶有蜀地神鬼色彩而已, 距離這里討論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數千年了。 拿來做證據不好吧。 真要拿蜀國鬼神色彩影響道教來說的話,可以這樣分析, 道教受蜀國鬼神思想影響,是因為道教在蜀地大發展,而且這種鬼神思想正好契合道教的 需要。 這不能說明這種鬼神思想就進步,而是說明鬼神思想符合裝神弄鬼的需要。 中原的思想沒人家的適合裝神弄鬼。 而三星堆采用中原的刻畫符號,則是用來實用的,不是用來欺騙信徒的, 實用的東西,自然采用最實用的了。既然采用的是類似中原的,那說明中原的最實用。 你的本土東西沒人家實用,豈不是比別人落後。 : : 甲骨文中不見有蜀入貢的記錄,文物考古資料也未見蜀向商王納貢的實物,說明雙方可能不 : : 存在貢納的關系。 : 甲骨文所紀的蜀沒有入貢的紀錄,再加上青銅器運送途徑可以推測係有自 : 雲南道經蜀國的話,那麼,即使綜合考慮到四川盆地的地理守方優勢,蜀 : 國的國勢雖然不如商朝之盛,卻也是不容小看的強大力量。防禦者未必就 : 要跟攻擊者一樣大才能避開攻擊,只要攻擊者無法忍受要支付的攻擊成本 : 就行了。我們當然不會說蜀國可以跟總人口200萬到500萬(推估值)的商朝 : 一樣強,但是要說蜀的文明程度根本就不能和商人比評,那可能還是保守 : 點好。 也就是說,在軍事上,只能防守,只能龜縮。 在文化上,學習人家的。 這還不能說弱? 你可以說蜀國可以避開中原的攻擊,但不能說蜀國可以和中原抗衡吧。 另外,從文化層面上看,三星堆是新石器時代,中原都進入文明時代很久了。 三星堆沒有文字,只有刻畫符號,商代有文字。 三星堆的古城:已知東城墻長1100米,南墻180米,西墻600米 商代早期的古城,二里崗古城:北城墻長約1690米,西墻長約1870米,南墻和東墻長度均 為1700米,周長近7公里。明顯大很多。 三星堆的陶器:二期後以褐色夾砂陶為主。 中原地區早在龍山時期,就開始以黑陶為主了。商代有黑陶、白陶、灰陶,甚至還有原始 瓷器。 商代制陶技術明顯大大高過三星堆。 現在遺憾的就是三星堆出土的東西太少,青銅器作坊、宮殿、日常生活青銅器都沒有發現, 很多東西比不了。 十二橋文化倒是先進很多,很多東西都有了,但是十二橋文化已經是晚商到西周時期的了。 況且,你找來找去,也只找到了一個蜀國。在整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還沒有任何一 個勢力可以和中原地區抗衡。 : : 到周朝,繼承了商朝的生產力基礎,自然不再需要遷都了。 : 周朝並不是繼承商朝的生產力。周的多京制是在先周時期就產生了。周 : 人自甘肅南遷渭水流域之後,就比較保持著對於舊有都城的持續控制。 : 周王會在好幾個京城之間巡行視政,隨著戰爭的勝利與領土的擴大,周 : 人對於諸多舊京與新京的串聯反而更見鞏固。周人不需要回頭去打回放 : 棄掉的舊都,而商人卻要返回東面去征討盤據故都的夷人國家。以商朝 : 的強大,他們放棄故都的原因要說是因為農耕技術面,我倒認為還不如 : 認為是出於某種原因所造成的政策上的需要。商朝末年的兩線作戰,戰 : 略上的失誤確實是經年累月的錯誤所累積下來的。 周人自甘肅南遷渭水流域,是在太王古公亶父時期, 對應的商王是武乙吧。 這個時候商朝人早定居好多代了。 商朝人是盤庚的時候定居的,我們看到武乙,傳了多少屆了: 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 公叔祖類————————古公亶父 至少定居一百五十年以上了吧。 這樣對比太不公平了。 《史記會注考證》:3/19—25, 與殷商世紀相比,公劉應該約略相當於商代“九世之亂”的尾聲,盤庚遷殷的前夕 如果這個屬實的話,在商人放棄古都的時候,周人才剛剛定居,才剛剛擺脫游牧生活。 : : 我個人認為,虞、夏、商、周,都是仰韶文化這一系的。 : 郭永秉先生的初步研究成果《帝系新研》認為,虞朝有一個主要的建國 : 王系,以及其他非該系統的諸王,在不同時期擔任虞朝的領袖地位。後 : 來堯、舜、禹這些後期諸王的功業顯赫,因此開國王系反而被忽略了。 郭永秉是解讀《上博簡》得到這個結論的。 問題是上博簡是戰國竹簡。眾所周知,戰國時代的東西早就被諸子儒生涂改得面目全非了。 而王弘治也指出,郭永秉所發掘的有虞部族是否和舜是同一個部族還難以確定。 : 如果這個假說是成立的,那麼,虞朝本身就不太可能是單一的文化構成 : ,而有可能是一個有核心王國的聯盟體。夏朝如果說禹的系統是屬於仰 : 韶文化這一系的,那麼後來在與夏爭帝位的后翌、有窮氏等東夷系統的 : 諸帝,就充分說明了即使是夏朝也不可能是由一個單純的文化單元所構 : 成的。商朝雖然要大規模動員來與鬼方、周、夷等多個強敵對戰,但是 : 商人也沒有放棄在戰後以支配者的身分吸納這些敵對國家的力量,以為 : 己用。虞、夏、商、周,除了虞、夏兩朝有比較明顯的從大同盟轉型成 : 世襲王權的內生關係之外,夏、商之交,以及商、周之間,都有跳躍式 : 的文化中心轉變的歷程存在。 假如按照記載,鯀和禹都是來自四川蜀地的話,那這個虞朝確實是容許外族擔任首領的。 但從考古來看,這些外族沒有改變文化面貌。 也就是說,外族的人,只是在為這個政權服務而已。 就像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沒有改變美國文化一樣。 后羿、有窮氏那是篡權吧。 當時已經是家天下了,后羿、有窮氏不管怎樣都是篡權。 只是可以說夏朝可以接納東夷為王朝的一個組成部分,但這個組成部分篡權不能說夏朝的 主體部分就是多元的。 從考古看,二里頭文化二期後,明顯受到東夷(岳石文化)的影響,我個人覺得也可以作 為二里頭文化接納東部東夷的加入的例證。 (《二里頭遺址中的東方文化因素》《華夏考古》2006年03期 欒豐實) 但二里頭文化的主脈還是中原龍山文化那一脈。 : 也許我們可以從傳說來論述虞、夏、商、周都有文化同源的可能性,然 : 而,為何從夏、商、周都有很類似的女祖感生的神話模型? 這種模型很 : 有可能的原因並不見得是什麼母系社會的遺跡,而更有可能是套用神權 : 政治的一種塑造公式的結果,因為他們都強調最早的父親是天神(重點 : 其實是父系的神靈而不是母系的老祖母)。有受過訓練的族譜記憶者群 : 體,是擁有背誦數百人到數千人的名字與關係的系統樹能力的,那麼, : 為什麼古代王系卻都支脈乾淨且模式均一? 這並不見得跟文化淵源相同 : 有關。 : 至少,我們知道母系社會(或說女權受到尊重)的鮮卑族,他們早期的王 : 族傳承,是沒有母親的。那我們該推論鮮卑人古代是父系社會嗎? 其實我從來不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母系社會。 : : 不可能有農耕+畜牧+采集的混合體吧。 : : 要麼農耕(長城南北的農耕類型的後崗類型等) : : 要麼游牧(就是蘇聯那些游牧類型的遺址了)。 : : 但當時沒有誰發展到文明時代吧? : 早期經濟本來就是一種複合體的型態。游牧文明其實是一種非常高階的 如果把畜牧理解為游牧的話, 請舉例拿個早期文化遺址是農耕+游牧+采集?我沒有見過。 農耕和游牧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沒有見過有哪種早期文明形態可以同時容納二者的。 我所知道的世界歷史上所有存在二者的,都是發生了大規模的征服和同化,一種同化了另 外一種,導致二種生活方式并存。 如果僅僅是畜牧經濟,那當我沒說。 農耕農民養家畜很正常。 甚至還有那種耕一個地方,地力沒了後轉移到下一個地方耕作的農民,隨身攜帶家畜,和 你說的更類似了。 那這種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在長城南北也有農耕文明,但這些人是仰韶文化的一支,仰韶 文化後崗類型。 : 生活方式,水草豐美的地方,游牧半徑大概是20公里,不好的地方是100 : 公里,遇到大災難的時候甚至可以逃離到1000公里的地方。這種游牧的 : 能力不可能是一種低階的生活型態。 但是這種文明不可能同時也是農耕社會。 而且游牧民族進入文明時代很晚,比農耕文明晚得多。 大草原上要到冒頓的時候,才公認進入文明社會。 另外,農耕文明要逃離到1000公里的地方也很正常。 邊畈文化從河北舉族遷徙到湖北,距離也很遠了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93.141.130

04/10 10:54, , 1F
實用就代表進步?這樣的理解有點以今推古之嫌...
04/10 10:54, 1F
文章代碼(AID): #1BlnJYbZ (Ancien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lnJYbZ (An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