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有關西元前兩千多年前中原龍山文化的擴張

看板Ancient作者 (bxdfhbh)時間14年前 (2010/04/08 18:47), 編輯推噓2(312)
留言6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 引述《ilha (Formosa)》之銘言: : ※ 引述《bxdfhbh (bxdfhbh)》之銘言: : : 周朝的時候,中國發生的劇烈變化我贊成。 : : 但我覺得應該看到這樣的事實: : : 第一,在夏朝、商朝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可以和中原王朝抗衡的勢力。 : : 東面的東夷非常落後,岳石文化甚至大不如山東龍山文化。 :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段渝先生認為,蜀國一直就是在與商人對抗的 : 強大力量,蜀國封在漢中的附屬國常常被直接認為是蜀國本身,使 : 得後人誤以為蜀王與商王之間,存有下與上的支配關係,那其實是 當時蜀國的位置上,是三星堆文化吧。 三星堆文化確實很發達, 三星堆文化現在好像一般認為是外來文化,不是蜀國本土文化(以寶墩村文化為代表), 是征服了本土文化後出現的。 後來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時間是商代,然後是十二橋文化,如果把十二橋文化不視為 三星堆四期的話)。 我查了郭勝強的《蜀與殷商關系芻論——從甲骨文記載談起 》 里面提到甲骨文里記載了蜀的在紀念甲骨文發現90周年的時候姚孝燧先生列出了67條。 作者挑選了具有代表性、內容比較完整的20條, (1)口寅卜,殼貞:登人征蜀。 (《合》6858) (2)口寅卜,殼貞:王登人征蜀。(《合》6859) (3)丁卯卜,殼貞:王敦岳于蜀。(《合》6860) (4)丁卯卜,殼貞:王敦岳于蜀。(《合》6862) (5)……允……它蜀…… (《合》18080) (6)……伐……蜀……口…… (《合》33083) (7)……于蜀 (《合》6866) (8)……在蜀 (《合》20584) (9)……無禍在蜀 (《合》20598) (10)癸酉卜,我貞:至蜀無禍。 (《合》21723) (11)辛酉卜,錄貞:至蜀無禍。 (《合》21726) (12)甲寅卜,臣子來蜀。 (《合》22374) (13)癸巳卜,貞:旬在蜀。 (《合》33141) (14)……蜀御事。 (《合》5563) (15)癸卯卜,貞至蜀我有事。 (《合》21730) (16)……巳,貞:畢以津于蜀乃奠。(《屯南甲骨》866) (17)辛巳,貞:畢于津于蜀乃奠。(《英藏甲骨》2413) (18)貞:蜀受年。 (《合》9774) (19)貞:蜀不其受年。 (《合》9774) (20)貞:蜀不其受年,二月。 (《合》9775) 20條卜辭可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類,(1)至(6)條是記述殷商和蜀之間的戰爭; 第二類,(7)至(14)條是記述殷商之間的聯系; 第三類,(15)至(20)條是記述殷商和蜀的友好交往。 作者認為, 蜀與商曾發生過短期的戰爭,但并不見蜀曾參加商王朝對其他部族征伐的記載,這就說明 蜀既未形成對商的重大威脅,成為商的主要戰爭對象,也沒有加入商王朝的戰爭同盟。商 蜀之間在開始接觸時曾有戰爭,以后則保持長期的友好關系,再也沒有發生戰爭。 另外,作者也認為, 甲骨文中不見有蜀入貢的記錄,文物考古資料也未見蜀向商王納貢的實物,說明雙方可能不 存在貢納的關系。 ============================== 另外,根據金正耀等人對商代青銅器內鉛同位素的研究,認為商代青銅器的礦料很獨特, 是一種高放射性的鉛同位素比例很高的礦料。 根據李曉岑等人的研究,認為商代青銅器的礦料來自云南。 同時,根據對三星堆青銅器的研究,也認為三星堆的礦料來自云南,是同一個地方。 既然商代青銅器的原料來自云南,那既有可能會經過三星堆文化的地盤。 這只能說明商代和蜀國關系友好,商貿往來頻繁,可以將云南的銅礦、錫礦運輸到蜀國和 中原。 也就是說,雙方除了早期發生過沖突外,不是對抗關系。 根據前文的推測,雙方可能是一種松散的友好關系。 況且,三星堆文化再繁榮,也比不上商代文明啊。 三星堆不管怎樣,都是酋邦社會。商代可是文明社會。 三星堆在全國的影響力也比不上商代文明。三星堆滅亡後出現的十二橋文化,所出土的文 字(刻符),就明顯和甲骨文類似,而不是原來三星堆的那種刻畫符號。 也就是說,是被人家影響,而不是影響人家。 : 一種誤解。李白鳳先生則認為,虎(徐)方則首開南方文化溫柔婉約 : 之風,楚文化乃承其後。據我所知,群舒的同盟即使是在西周中期 : 方變得非常強大,但是此前並不表示沒有力量。 據我所知,在淮河下游一帶,確實有小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但好像不強啊。 安徽的薛家崗文化,分布區域就從長江到淮河,在公元前2800就結束了。凌家灘遺址就是 薛家崗文化的。 : 商人對於土地的概念跟周人的完全不同。商都遷徙之後,其原來的 : 都城可以空泛到讓夷人進據,反倒有了「奄夷」之稱。這跟先周、 : 西周早期在渭水流域的多京制是不同的。這種對於主要居地的經營 : 概念之差異,顯示了商、周之間的政治差異,的確有不小的距離。 奄夷的這個概念能貼個文章嗎? 商朝頻繁遷都,有人認為是商朝那個時候耕作制度不成熟,耕作一段時間後必須遷徙 換個地耕作,所以頻繁遷都。 也有其他的觀點的。 但遷都殷之後,就沒有遷都過了,說明有了長期經營的能力。 到周朝,繼承了商朝的生產力基礎,自然不再需要遷都了。 : : 實際上,周人和商人是使用相同的文字的,也是承認商人是文明人的,和其視其他族群為 : : 蠻夷的態度不同。 : : 夏商周這段歷史,實際上是實現了中原文化的內部整合和統一。 : : 而與此同時,周邊各文化沒有一個文明出現。 : 對此,我認為,虞、夏、商、周的歷史,所實現的是各種多元部族 : 互相混雜的風貌。當時並無「中原文化」的一體性,則更無由指涉 : 出「內部」的範疇何在。經歷多元的、長期的互動之後,才在周代 : 融混出「初步」的"前-漢族"。李葆嘉先生自日本學者更深入發展 : 的「混成-推移」架構,雖然是語言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種族的發展 : 系絡,然而其假說卻頗值得參考。(李氏的學說架構後來又有更精緻 : 化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虞、夏、商、周,都是仰韶文化這一系的。 東夷是這一系: 後李文化—北辛、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 三苗是這一系: 邊畈文化(可能由來自河北的仰韶文化後崗一期內型遷徙而來)—油子嶺文化(征服本 土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文化) 良渚是這一系: 羅家角遺址—馬家?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花廳類型) 河南的裴里崗文化算是早早打垮了。 東北還有泛紅山文化圈,四川、江西、福建、廣東、云南,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他們和虞、夏、商、周,不是一伙的。 中國文化的大一統, 第一次大一統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一統華北,實現仰韶文化內部的大致統一。 第二次是距今四千年前的中原龍山文化的崛起和周邊可抗衡的其他文化的衰落, 東夷、三苗、良渚都急劇衰落,東北的紅山文化也活不了太久了(後被東胡所滅) 這使得中原龍山文化一家獨大,缺乏對手。 第三次就是你所說的西周初年的大一統。 : 中原的遠古文化發生模式,從最早的一元說(華夏),到後來的三元 : 說(華夏、東夷、苗蠻),都已經無法滿足現有的認識體系。我個人 : 認為超過3個以上的多元文明發生說才是更能真實反應上古遠東區域 : 的實況。與虞、夏、商、周同時的周邊地區還有其他的文明存在。 三元當然不夠用。 我上面列舉了華夏、東夷、三苗、良渚、紅山、四川、江西、福建、廣東、云南…… 不勝枚舉。 : 就李峰先生的意見,獵狁與西周早、中期的文明程度就不相上下, : 同樣都是早期的經濟型態(農耕+畜牧+採集的混合體)。西周後來才 : 走向農業化,而北亞種族則是後來才特化出游牧的生活形式。亦即, : 此前的各個文明的經濟型態上,要顯著地說「誰的文明程度較高」 : 是有困難的。文明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在「文化模式」的差異,而不 : 在於「文明程度」的高低。 不可能有農耕+畜牧+采集的混合體吧。 要麼農耕(長城南北的農耕類型的後崗類型等) 要麼游牧(就是蘇聯那些游牧類型的遺址了)。 但當時沒有誰發展到文明時代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93.141.130

04/08 18:49, , 1F
YA~終於等到了
04/08 18:49, 1F

04/08 20:48, , 2F
所以你這裡所說的文明是指影響力?而不是文明程度?
04/08 20:48, 2F

04/09 07:30, , 3F
但是就算是遊牧也會有「混合」的生活模式
04/09 07:30, 3F

04/09 09:00, , 4F
遊牧跟畜牧完全是兩回事吧!?
04/09 09:00, 4F

04/15 19:07, , 5F
商是有多文明?殺人活祭文明嗎?
04/15 19:07, 5F

05/18 13:33, , 6F
樓上連什麼是文明都不知道就不要來丟人現眼了。
05/18 13:33, 6F
文章代碼(AID): #1BlRH7M1 (Ancien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lRH7M1 (An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