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詢 / Cid

總覽項目: 發文 | 留言 | 暱稱
作者 Cid 在 PTT [ meditation ] 看板的留言(推文), 共135則
限定看板:meditation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尾頁
正念動中禪的本質與要點
[ meditation ]29 留言, 推噓總分: +5
作者: hvariables - 發表於 2010/04/25 23:37(14年前)
25FCid:動作快的行禪觀照的主要目標是"走路的整體姿勢", 也就是大念處04/29 00:17
26FCid:經中所說對四威儀的觀照, 而動作慢的行禪則是因為強調觀照步行04/29 00:17
27FCid:中隨時的"觸", 也就是大念處經中所說對"四界"的觀照.04/29 00:18
Re: [問書]內觀自得
[ meditation ]56 留言, 推噓總分: +9
作者: ilanese - 發表於 2010/04/19 13:21(14年前)
5FCid:曾聽說葛印卡內觀就是採取全身掃瞄的方式作內觀, 另有一種觀照04/20 23:22
6FCid:全身整體的"行、住、坐、臥(四威儀)"方式, 如馬哈希尊者的老師04/20 23:24
7FCid:明貢尊者, 以及泰國大修行女阿姜念都是採用這種方法.04/20 23:25
35FCid:如果是以佛法來說的話, 觀(vipassana)是佛法所獨有的, 並且是04/22 23:02
36FCid:趣向解脫的必經之路.04/22 23:02
41FCid:應該說, 佛法中所說的"觀(vipassana)"被賦予了特殊的定義, 所04/23 14:07
42FCid:以才被說是佛法特有的. 以佛法定義的vipassana來說, 所緣必需04/23 14:08
43FCid:見到究竟法(自己的身、心)的共有性質(生 住 滅、無常 苦 無我)04/23 14:12
44FCid:. 如果不是在這種定義下的其它觀法, 以佛法的定義來說是在觀"04/23 14:14
45FCid:概念法", 則被稱為"止(samatha)". 觀與止的不同在於, 止的成果04/23 14:16
46FCid:是四禪八定, 這不是佛教中獨有的; 而觀的成就則是道、果(前二04/23 14:17
47FCid:者即是佛教中常說的菩提(bodhi))、涅槃.04/23 14:18
48FCid:所以並不是冠上"內觀"兩字都可以被認定為佛教定義中的"觀", 這04/23 14:19
49FCid:是要注意的地方.04/23 14:19
Re: [問題] 請問靜坐是否也有天分或緣分的因素在內?
[ meditation ]52 留言, 推噓總分: +10
作者: XI - 發表於 2010/03/23 20:15(14年前)
20FCid:"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03/24 09:59
21FCid:脫", 這說明了純觀修行是比較簡單而適合大眾修習的.03/24 10:00
24FCid:從南傳對於正法像法末法的解讀(Buddhism板:#1Afcu-HZ)來看也能03/24 10:29
25FCid:看出其認為純觀修行較為簡單.03/24 10:30
26FCid: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帕奧禪師的弟子, 可見先修止的傳承亦是認同此03/24 10:33
27FCid:看法.03/24 10:33
34FCid:從來沒有人說純觀者不需要有定的基礎, 以剎那定來說, 這是因為03/24 13:00
38FCid:念住而生起的定力, 因此論典中又稱它為毗婆舍那剎那定.03/24 13:00
39FCid:i大所說不能分別名法色法就不能稱為剎那定的理解是不正確的,03/24 13:02
40FCid:從七清淨的次第來看, 修習內觀者會先因剎那定而成就心清淨, 然03/24 13:02
42FCid:後才得名色分別智而成就見清淨.03/24 13:03
Re: [問題] 請問靜坐是否也有天分或緣分的因素在內?
[ meditation ]250 留言, 推噓總分: +22
作者: XI - 發表於 2010/03/21 13:17(14年前)
22FCid:標記法對於初學四念處者來說的確有幫助觀照心導向所緣的效果,03/21 21:23
23FCid:但隨著觀智的發展, 對於所緣的觀照愈來愈細微, 標記的速度會無03/21 21:24
24FCid:法跟上觀照的速度, 自然就會捨棄標記了. 這就像慈心禪、隨死念03/21 21:26
25FCid:等護衛禪一樣, 單憑慈心禪、隨死念的修習確實無法證得道果, 但03/21 21:26
26FCid:這些修習對於四念處修行確實有正面的效果, 因此大多數禪修者還03/21 21:27
27FCid:是會修習護衛禪作為內觀修習的助力. 另外, 在內觀修習的過程中03/21 21:28
28FCid:可能會產生光明、輕安、喜、樂等等可悅的禪相, 在內觀修習中這03/21 21:32
29FCid:些被稱為"觀染", 因為可能令禪修者產生貪愛欲求, 或者誤以為已03/21 21:32
30FCid:證道智果智, 而令禪修者停滯不前, 所以對於內觀禪修來說, 很重03/21 21:34
31FCid:要的一個態度就是對各種現象以平等視之, 心妄想時(可標記或不03/21 21:34
32FCid:標記"想")覺知並觀照妄想, 心平靜時(可標記或不標記"平靜")覺03/21 21:35
33FCid:知並觀照平靜, 而不必期望這些目標是否會持續或消失.03/21 21:36
34FCid:對內觀禪修的實修或理論有興趣者可以參考Buddhism板精華區z-4-03/21 21:39
35FCid:5-14-1 對於四念處的認識, 比較好的方式還是以佛法的角度去理03/21 21:40
37FCid:解, 而不是以道家或其它靜坐法的角度來理解, 畢竟目標不同, 對03/21 21:41
39FCid:於禪修的方向與技巧也不會相同.03/21 21:41
40FCid:至於i大所談的證果問題, 只要完成十六階智的修習便至少是初果03/21 21:42
42FCid:聖者了. 在緬甸代代相傳的內觀法脈來說, 階智的進展都有業處師03/21 21:43
44FCid:嚴格的認定標準, 而必需要完成十六階智才被認可能夠獨當一面地03/21 21:44
45FCid:教授內觀. 因此在南傳佛教界證果並不像北傳佛教界一樣被視為"03/21 21:44
46FCid:不可說"的.03/21 21:44
53FCid:不, 佛法修習的目標是對法印的完全體會, 而不是無念. 所以正念03/21 22:08
54FCid:的修習雖然坐禪是很重要的部份, 但不論是行住坐臥, 都是應該要03/21 22:09
55FCid:培養正念的.03/21 22:11
92FCid:標記的作用是要生起正念, 然後以帶著正念(心所)的心去觀照目標03/22 13:33
93FCid:, 覺知其自性相、有為相(生住滅)、共相(無常苦無我). 當正念夠03/22 13:34
94FCid:強時, 正念自己可以引發相續的正念, 也就不必一直標記了. 就像03/22 13:34
95FCid:以火柴點蠟燭, 點燃後蠟燭自己就可以持續燃燒了. 所以標記法在03/22 13:35
96FCid:操作上, 只會針對目標作一兩次標記, 讓心念導向所緣並建立正念03/22 13:36
97FCid:, 然後便靠相續的正念持續觀照一段時間. 對初學者來說正念較弱03/22 13:36
98FCid:, 所以才需要在正念無法相續時再次標記.03/22 13:37
124FCid:以南傳佛教來說, 論藏的地位其實高於經藏. 因為經藏是以方便說03/23 01:26
125FCid:法, 從世俗諦的語言來引導弟子實踐聖道, 而論藏則是直接以勝義03/23 01:28
126FCid:諦切入修行種種問題的核心. 拿法律來類比的話, 經藏是母法, 揭03/23 01:29
127FCid:示了修行的原則與方向, 而論藏或者後世所著的藏外典籍, 則是子03/23 01:30
128FCid:法-母法的施行細則, 許多在經藏中不會詳細說明的細節, 由這些03/23 01:31
129FCid:著述來補足. 雖然許多論藏或藏外典籍並非由佛陀親口所說, 但佛03/23 01:32
130FCid:弟子所皈依的對象也並非只有佛, 僧寶亦是佛弟子所皈依的對象,03/23 01:33
131FCid:若大德著述並未有違反經教之處, 那麼這些著述對於實修者來說會03/23 01:34
132FCid:是比經藏更值得參考的教材.03/23 01:35
133FCid:這種實修上以後世大德著述為依據的現象並不只出現在南傳四念處03/23 01:39
134FCid:法脈之中, 瑜伽行派、北傳的天台止觀、禪宗等重視實修的傳承中03/23 01:40
135FCid:, 也多是以論典或者祖師著述作為禪修時的參考的.03/23 01:41
146FCid:為什麼會認為標記了就無法於身受心法如實知呢? 透過標記將心導03/23 10:23
147FCid:引至所緣, 然後觀照所緣, 比如說觀照腹部上升的過程, 在上升開03/23 10:25
148FCid:始時標記一兩次"上"的時間, 與整個上升過程的時間相比還是少得03/23 10:26
149FCid:多, 禪修者在標記的瞬間雖然是"想"的作用, 但"想"之後緊接而來03/23 10:27
150FCid:的"念"仍然可以對所緣作有效觀照的. 標記對於初學者建立正念的03/23 10:28
151FCid:助益在南傳佛教界來說是普遍被承認的, 與其繼續以道家角度來否03/23 10:31
152FCid:定標記法的效果, 不如深入論典, 看看佛教界大德如何論證標記法03/23 10:32
153FCid:合於經教並帶來念處的作用. 一味地反對標記的作用, 否定的不只03/23 10:34
154FCid:是標記這個技巧而已, 而更是否定了許多依標記入門內觀而成就道03/23 10:34
155FCid:果的聖弟子啊. :)03/23 10:35
161FCid:在第四觀智之後, 標記法會因為所緣迅速生滅而被捨棄, 但在第三03/23 10:42
162FCid:觀智之前, 標記法仍然是對建立正念有助益的(再複習一次: 正念03/23 10:43
163FCid:生起的近因有二: 1)牢固的想 2)相續的正念). 如果標記與內觀無03/23 10:43
164FCid:法並存, 要怎麼解釋內觀觀智的進展?03/23 10:43
182FCid:就我的理解, 雖然第四觀智時觀照任何所緣, 所緣都會迅速滅去,03/23 12:50
183FCid:但同時也會不斷地有新的所緣生起, 禪修者因為體驗所緣不斷地迅03/23 12:51
184FCid:速生滅, 而開始對無常有了真正的洞見.03/23 12:53
187FCid:而第五觀智則是觀照時只見所緣滅去, 卻無法觀照到所緣生起.03/23 12:55
188FCid:如果痛是真正身體病痛造成的, 是會繼續出現的, 但也是有因內觀03/23 12:56
189FCid:禪修而徹底解決病痛的案例, 但這並非是任何一階觀智的特徵.03/23 12:57
196FCid:第四觀智除了上述特徵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 此智會讓禪修者03/23 13:05
197FCid:自己了知修行是否正確. 因為證知此智者能夠對三法印有正確的了03/23 13:07
198FCid:解, 所以他能夠清楚十種觀染的過患, 而不會因觀染而阻礙觀智的03/23 13:08
199FCid:進展. (觀染的過患是指對修觀者而言, 但對修止者來說, 十種觀03/23 13:10
200FCid:染則是好的)03/23 13:11
230FCid:與其說是"正念夠強所緣自然消失", 不說說是"正念夠強才能見到03/23 19:46
231FCid:所緣消失", 所有名色現象都是不斷地生滅的, 凡夫因為無明而無03/23 19:47
232FCid:法了解這一點, 因此認為有一個恆常的"我".03/23 19:48
235FCid:而觀照到所緣片刻地滅去, 不表示新的名色目標不會生起, 比如說03/23 19:50
237FCid:我曾經在觀照疼痛時體驗到痛生起又滅去, 但隨之而來是更強烈的03/23 19:51
238FCid:痛又再生起又再滅去, 周而復始疼痛不曾停歇...但也有人能讓疼03/23 19:54
239FCid:更正: 但也有人會觀照到疼痛滅去後就不再出現疼痛的所緣, 這單03/23 19:55
240FCid:純就是每個人身心狀況的不同而已, 不需要以疼痛是否被斷除來作03/23 19:56
241FCid:為修習成果的指標, 也不需要去期望透過內觀必然可以徹底解決身03/23 19:56
242FCid:體的苦受, 對內觀行者來說, 更重要的是觀照心是否能夠捕捉到並03/23 19:57
243FCid:觀照到當下生起的所緣, 因為無明是來自於無法如實見身心所緣,03/23 20:00
244FCid:而不是來自於身心所緣的生起.03/23 20:00
245FCid:這也是為什麼四念處修行者不以無念為目標的原因.03/23 20:01
Re: [問題] 請問靜坐是否也有天分或緣分的因素在內?
[ meditation ]154 留言, 推噓總分: +19
作者: XI - 發表於 2010/03/19 21:41(14年前)
35FCid:對於四念處修行中採用的標記法, 南傳佛教中有許多論典與實修經03/20 21:44
36FCid:驗法談在探討其作用, 因此比較好的切入點也許是採用正統佛法的03/20 21:45
37FCid:角度而非道家的角度. 論典中說, 正念念處的產生近因有二: 1)相03/20 21:45
38FCid:續的正念 2)牢固的想. 標記觀照所緣是以牢固的想來讓心貼近目03/20 21:46
39FCid:標, 並且產生正念. 依於正念會產生具有五禪支作用的剎那定, 當03/20 21:47
40FCid:剎那定產生時, 帶著五蓋心的妄想自然會被降伏. 此過程遠非"以03/20 21:48
41FCid:妄想斷妄想"這麼簡單. 另外於四念處修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不可03/20 21:49
42FCid:抱持期望心, 因此在標記並觀照妄想時, 應該同標記並觀照其它色03/20 21:50
43FCid:法目標(身)與名法目標(心)一樣, 採用平等的態度對待之, 因此可03/20 21:50
44FCid:以知道透過正念觀照而令妄想停止是因為正念的作用, 而非是目的03/20 21:51
45FCid:,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觀照目標都會在觀照後立即消失的. 目標被觀03/20 21:52
46FCid:照後立即消失是念處修行中某一階觀智的特色, 但這也只是念處修03/20 21:53
47FCid:行之路沿途的景色而已, 重點在於透過建立於正念之上的觀照, 來03/20 21:54
48FCid:徹底洞見身心五蘊的無常 苦 無我等共同性質, 這才是真正導向菩03/20 21:55
49FCid:提(道、果、涅槃)的佛法修行之道. 如果對念處修行有更進一步的03/20 21:56
50FCid:興趣, 歡迎前往佛法板討論 :)03/20 21:56
60FCid:剎那定與乾觀者的相爭議並非在於其效果之上. 南傳四念處實修的03/20 23:42
61FCid:依據主要藏外論典-清淨道論-中已經明確地提到剎那定的存在, 也03/20 23:43
62FCid:明確地說依於此定力可以令禪修者證得道果, 因此依於修習內觀而03/20 23:44
63FCid:產生的剎那定的確能令人證解脫知見是無可置疑的. 這一點從當代03/20 23:46
64FCid:仍然有四眾弟子以純觀道完成十六階觀智修習、證入聖道聖果亦可03/20 23:47
65FCid:見一斑.03/20 23:48
66FCid:佛家禪修的目的畢竟與道家禪修的目的不同, 前者是為了體證法印03/20 23:49
67FCid:, 自然不需要以斷念與否來作為禪修成果的依據.03/20 23:49
150FCid:其實不只是南傳, 北傳的唯識瑜伽行派也是將禪修的過程以"能觀"03/21 21:21
151FCid:與"所觀"來描述的.03/21 21:22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