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到底還要忍多久~錯誤政策的夾縫人~

看板studyteacher作者 (嘿 我來囉..)時間15年前 (2008/12/03 00:53),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24 (看更多)
: 但我覺得首先大家都被考試選材的框框套住了@@ : 接著如果你有看過商業週刊對鄭瑞成的專訪你應該可以了解!! : 公費生固然是走回頭路 但不可否認的一件事學生真的都很優秀 : 不然你看師院的公費跟自費的分數有的差嘞一百多分(我沒有引起筆戰但這是事實!!) : 分數也許不代表啥!!但至少對你在高中以前學的可以當成是一個成果 再優秀的學生 到了大學不讀書 四年後一樣慘~ 就我看過的公費生 用功的很少 躺著混等畢業分發的很多 而今他們都到小學擔任教職去了~~這種狀況大家早就知道了 當初會希望師資管道多元 什麼市場機制 不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反制嗎?? 我認同師資要優良 素質要好 但是沒有對教育的愛 也不能說有專業 尤其是教育這一行業 教育專業中 教學知識與教育愛缺一不可 同等重要~ 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是如此 一定是有人只為了錢去做 有些卻是追求自己的理想 不該一竿子打翻所有人 政府該思考的 是重新考一批所謂的分數高 卻不見得有愛的人進來(誰能保證此政策 若通過 考高分來填志願的人是為了熱忱?) 或是 如何從已經培養出來的這些儲備教師中 來篩選出好的老師?? : 至於評鑑 我到覺得這是應該做的 有些老師真的都很混 這大家應該有經驗 : 就不想說了!!但無奈沒人願意當壞人 不過我想是大家總想評鑑 都沒想到評鑑的目的是 : 為了提升老師的教學能力 而造成只有評鑑 但都沒有評鑑完後的動作 當然就令人詬病! : 說到這 公費生有沒有擠壓到呢??? 就我之前的經驗大多數去考老師 特別是小教的 : 很多都是師資開放後 私立大學在去修教程的 但講白一點 還不是為了每個月有4萬的薪水 : 再加上有寒暑假 你說你有教育熱誠打死我都不信 為什麼這麼說呢???考上的都有去補習 : 可能有例外那就抱歉了 但這是事實 都還要去補習才考的上 那你已經不是站在教育的起點 : 所以不要因為開放了公費你就挖挖叫!!想想師資培育怎麼開放的???還不是那些沒工作的人 : 去抗議 就說一的很冠冕堂皇的理由 什麼師資多元化 講白點還不事都為了薪水工作寒暑假 : 那你已經失去教育的熱誠了!! 所以不要再用什麼教育熱誠的藉口了 除非你沒補教綜... : 說了話可能有些人無法接受 但你可以換一個比較客觀的立場看看你捕了那麼多的教綜 : 看了那麼多國家的教育制度 你就會發現其時台完教教育體制以及思維都很封閉 : 都是以考試為目的!! 我認同師資培育多元開放當初 確實太草率(這是教育官員一直不敢承認的事實) 但我不認同師資班跟師院生兩造互相批評對方不好~(我是四年制師院畢業) (說別人不好前 先自省 說自己好之前 先想別人有沒有值得稱許的地方) 重點不在誰不好 嘴巴上誰都會說 但是 真正去做呢? 重點在改善不好的方法及如何做~ 那些批評別人沒熱忱的老師 那些說別人不專業的老師 自己的熱忱和專業又有多少? 我們是教育人員 我們都會跟學生說 如果我們不同意這個方式 那可以提出好方法嗎? 我也認同評鑑 但就如同這篇回文作者點出的~臺灣的教育 或是評鑑 為什麼都只是在 扭曲原本評鑑的目的?? 評鑑變成是一道門 評鑑完決定你進門或被掃地出門?? 為什麼評鑑不能是一條路上的關卡?一段路走累了疲了沒力了 可以停下來讓大家幫助 累的人 看到他不足或可以變新的地方 然後再出發? 最後~為什麼大家這麼怕評鑑呢? 評別人的人總是挑缺點的多 至於優點 不是也應該給予 鼓勵回饋嗎? 這只是我看了這則新聞的看法 我也不認為教育部這樣做就能解決現在的師資問題 但是 我們可以提出方法 而提出方法時我們自己也要思考是為了教育好 不是為少眾 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 我很想聽到有更多教育人員"討論" 無論是正式或非正式教育 正規或非正規教育 只要孩子稱你一句"老師" 我們就要反思自己對這份職務的社會責任與是否能隨時修正自己 挑戰自己的錯誤 當然 我們也都了解 社會或教育環境裡的某些心態和做法不改變 事情就還是這樣無限迴圈下去~ 只有大家都理性思考 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4.64.199

12/03 01:23, , 1F
推 但我論繼續無限迴圈的可能性...
12/03 01:23, 1F

12/03 11:50, , 2F
你看過幾個公費生?
12/03 11:50, 2F
文章代碼(AID): #19DMVs80 (studyteache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6 之 24 篇):
文章代碼(AID): #19DMVs80 (study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