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福建狀元多的原因?

看板historia作者 (星期天的歷史學家)時間3年前 (2021/02/28 20:18), 3年前編輯推噓6(6021)
留言27則, 9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引述《A6 (短ID真好)》之銘言: : 你這個主題蠻好玩的 : 所以我去查了一下 發現你這個結論可能忽略政策問題 : 特別是宋代之後採用了"解額制度" : 宋明清的鄉試 秀才都採用分區配額制 : 明代採用北中南劃分 35:10:55 : https://storystudio.tw/wp-content/uploads/huishifenjuan.png
: 雖然這個做法 當初的立意 是因為南方秀才太多 壓縮到北方的名額 : 是為了保障北方而設立的 但結果就是解額制度後 南方的額度是一定大於北方的 這張圖就我畫的啊,畫的時候遺失了一張底圖,所以有些地方的省界怪怪的,是用幾個府 拼起來的。> < 既然提到制度面,提供一些明清時期的圖表給大家參考。 一、明代各地的鄉試解額 https://i.imgur.com/b5UIgP8.png
https://i.imgur.com/tJRCJsv.png
https://i.imgur.com/GJNoiAJ.png
出處: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頁94-96。 明代的解額分布,福建始終是在高額區,明代後期被浙江反超,變成第五名,不過差距仍 非常小。錄取的舉人多,進士與狀元的機會自然較高。 二、明清時代進士的地理分布 https://i.imgur.com/wggqKv7.png
https://i.imgur.com/kUU39vU.png
https://i.imgur.com/MwhafFG.png
出處: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頁56-58。 這個表可以看到進士數量最多的是南直隸、浙江、江西,而福建的進士數量2337人,排名 第四。會試分卷的比例,本來是南六十北四十,正式實施時多一個中卷,由南北各退五, 形成南55:中10:北35。 https://i.imgur.com/449YHqy.png
https://i.imgur.com/FVf0fz7.png
出處: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頁227-228。 此外,早期何炳棣也有做過統計,由於南北直隸中的國子監生不是本地人,所以重新統計 ,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福建也是第四名,到了清代則掉到了第八名。 三、平均百萬人的進士數量 https://i.imgur.com/tkg3lKG.png
出處: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頁229。 何炳棣提到這幾個進士領先地的背景,由於北方在朝代更替時受到戰亂較多,令文化重心 向南移動的緣故。幾個靠海的省分,受惠於海外貿易,使得財富聚集在部分的家族上,這 些家族設置義田、書院,提供了子弟良好的就學條件。 另有研究指出環境困難的地方,由於農業難以維持生計,也成為鼓勵科舉出頭的誘因。且 一旦歷史上出了一些地方名人或學術流派,如:朱熹(福建)、王陽明(浙江)、歐陽脩 (江西)等等,都會激勵當地後代的讀書人向學。 四、明清時期進士領先的府州縣 https://i.imgur.com/C6sg7Lp.png
https://i.imgur.com/lKcTJ4K.png
出處: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頁246-247。 進士數量領先的府州,可以看到都是江西、福建、江蘇、浙江霸榜。其中福建的集中在福 州、泉州、興化等靠海的地方。明朝的福建狀元中,福州就出了六個。 五、逸聞 明朝的福建進士因為鄉音太重,很少被提拔入閣,《明史‧李廷機傳》記載:「閩人 入閣,自楊榮、陳山後,以語言難曉,垂二百年無人。」廣東也有類似的情況,霍韜原本 兼任御前日講,他以鄉音太重,自行請辭該職。科舉軼聞可參考拙作《我要上京當官》( 臺北:悅知出版社,2020)。 清朝的福建進士雖然不少,不過狀元一直到清末道光年間才開張,當地鄉民流傳一個 魔咒:「五眼開,狀元來。」意思是說要湊齊五個榜眼,才能召喚一個狀元。 本文徵引書目 1.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62。 2.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14514725.A.1C8.html

02/28 20:34, 3年前 , 1F
推這篇數據真詳細
02/28 20:34, 1F

02/28 20:35, 3年前 , 2F
想問一下,浙江通行吳語,也會有鄉音太重難以入閣的現象嗎?
02/28 20:35, 2F
https://i.imgur.com/TNFY6BB.png
拙作《我要上京當官》,頁172-173。 吳語講官改調,出處:﹝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卷2,〈講官互易〉。

02/28 22:07, 3年前 , 3F
記得有種說法是 吳語文讀層主要來自明代南系官話
02/28 22:07, 3F

02/28 22:08, 3年前 , 4F
若這種說法有可信度 或許可認為吳人因此較易掌握官話
02/28 22:08, 4F

02/28 22:09, 3年前 , 5F
不過福建在進士/每百萬人遙遙領先第二名的浙江(428/307)
02/28 22:09, 5F

02/28 22:10, 3年前 , 6F
請問這點主流的解釋是什麼呢?
02/28 22:10, 6F
沒有很直接地提到原因,何炳棣提供幾種可能: 一、農作物改良,早熟稻在南方的推廣,改善民眾的生活。 二、泉州自宋元以來就是貿易大港,帶動附近地區的繁榮。 三、福建地區在明代發展出版業,知識份子也相對增多。 四、福建是中國宗族組織最嚴密的地方,族人受到良好的文化培訓。

02/28 22:11, 3年前 , 7F
五眼開狀元來的故事出自泉州晉江縣
02/28 22:11, 7F

02/28 22:12, 3年前 , 8F
其實晉江5個榜眼中間夾了1個探花張瑞圖
02/28 22:12, 8F

02/28 22:12, 3年前 , 9F
才有狀元莊際昌
02/28 22:12, 9F
我忘記該諺語出處,印象中是指清代,原來明代就有流傳這樣的故事,我之後再查看看。

02/28 22:14, 3年前 , 10F
福建沿海的興、泉、漳 到了清朝 文進士數量都是衰退的
02/28 22:14, 10F

02/28 22:15, 3年前 , 11F
只有福州在大家退步時,接收了福建進士的版圖 增加100人
02/28 22:15, 11F

02/28 22:20, 3年前 , 12F
福州清朝出了4個榜眼 才有狀元林鴻元、王仁堪
02/28 22:20, 12F

02/28 22:24, 3年前 , 13F
浙江不是每個府都強棒 像溫州府也靠海 但科舉不突出
02/28 22:24, 13F

02/28 22:34, 3年前 , 14F
明清時期溫州進士不多
02/28 22:34, 14F
※ 編輯: okplaymayday (1.200.178.209 臺灣), 02/28/2021 22:57:51

03/01 00:28, 3年前 , 15F
民氣文風應該很重要吧 一樣有錢了之後 有人是供子弟學習
03/01 00:28, 15F

03/01 00:28, 3年前 , 16F
考試 也有人是直接賺錢捐官比較快(反正多數人考上也是個
03/01 00:28, 16F

03/01 00:28, 3年前 , 17F
小流官 還不如買閒差官名) 再不然就是冥冥之中就是如此(
03/01 00:28, 17F

03/01 00:28, 3年前 , 18F
就跟臺灣兩一中拼榜單一樣 就是很難解釋呢
03/01 00:28, 18F

03/01 07:12, 3年前 , 19F
竟然還釣到作者了y
03/01 07:12, 19F

03/01 07:27, 3年前 , 20F
其實我原本在猜會不會是會試盤費銀補助的影響 後來我懶的
03/01 07:27, 20F

03/01 07:28, 3年前 , 21F
/查不到 福建明清一般人或私塾先生的平均收入
03/01 07:28, 21F

03/01 11:23, 3年前 , 22F
或許跟海商發展有關係吧??去海外做生意,也是要有基本學識
03/01 11:23, 22F

03/01 11:24, 3年前 , 23F
小孩小時候讀書,成績好的考科舉,次之的當海商,出路很清
03/01 11:24, 23F

03/01 11:26, 3年前 , 24F
楚也相對不錯,經濟誘因造成文風鼎盛,跟他地相比,閩人
03/01 11:26, 24F

03/01 11:27, 3年前 , 25F
經營海外商業相對興盛很多,知識份子需求大造成文風鼎盛吧
03/01 11:27, 25F

03/02 00:04, 3年前 , 26F
清初海禁,明鄭又常上岸補充資源。
03/02 00:04, 26F

03/02 00:34, 3年前 , 27F
朋黨政治是一大因素嗎 各個環節提拔鄉黨
03/02 00:34, 27F
文章代碼(AID): #1WEueb78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WEueb78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