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近代各類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對中國的好處?

看板historia作者 (會飛的企鵝)時間9年前 (2014/09/27 17:02), 9年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a874622 (流浪者)》之銘言: : 以下是個人國高中歷史課本及坊間通俗讀物綜合印象 : 有錯請各位大師指證 : 1.自強運動:因甲午戰爭與明治維新 : 被認為失敗的運動, 高中課本印象裡搞了 : 一些江南製造局? 船政學堂? 保定軍校? 漢陽鐵廠? : 送了一堆留學生? 雖然甲午戰敗 但感覺都是實實在在的紮根工作 : 不知這些實業規模, 和培養的人才對中國後來幫助大不大? 有幫助,但是效果有限,基礎科學和技術之類的都沒建立起來 : 2戊戌變法:時日甚短, 感覺成就康梁袁世凱大名, : 好像對中國比較實際幫助是京師大學堂 雖然試圖達成很多改革的項目,但是因為政治手腕太爛而終歸失敗,實際效果有限 又,這些改革也不是到這時候才有人提出或執行,只是戊戌變法比較激進 : 3.辛亥革命:上斷和平改革之路下起國共之禍, 開啟中國六十年內戰動盪 清朝體制過時,沒砍掉重練,中國只會再慘N年 軍閥內亂和國共內戰都不是單純因為辛亥革命而出現的,這是把時間點和因果關係搞混了 : 4.五四運動:誕生無數新文化明星, 近年著作認為是 : 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 媲美春秋戰國的時代 : 但我感覺就是五四學派胡適傅斯年打壓傳統派纏鬥至國共內戰後的港台, : 胡適、 傅斯年、 陳寅恪、 馮友蘭、 熊十力、 錢穆、 唐君毅 : 這些文史思想大師明星, 對中國國力 民生條件毫無實質助益 : 只有思想上的富足 ,日本鐵蹄一來, : 大家到處流竄, 毫無辦法可言, 他們的學生有對中國社會國力有助益的嗎? : 感覺上錢學森、錢三強、 錢偉長、 朱光亞、 葉企孫、 張忠謀、 郭台銘 : 馬雲...這些人真正有助於中國社會實力的似乎跟五四運動也沒甚麼關係 : 倒是共產黨扎了根 就硬實力來說確實沒有長足的進步,但是對於軟實力頗有助益 後來中國的教育體系可以說是在五四運動中確立,你提的那些人物都是受益者 : 5.九一八學運 國共內戰學運 毛主席各種運動 : 文革紅小兵學運 六四學運 ....只有慘慘慘慘慘 這些行動原本是要徹底把中國原有的社會體系重塑,並進行反思, 但是中共政府計畫不善、又被許多政治人物當作鬥爭工具,後世看來弊大於利 : 6. 鄧小平改革開放 廣東南巡:中國GDP由台灣的兩倍變成日本兩倍 : 民生教育大幅改善,發展工商科技, 確立接班制度, : 造就中國重回世界舞台中心 近年來中國的先天優勢終於在穩定的情勢下得以發展,但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 : 其他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因國中課本沒講或講太少,較不熟悉, 感覺近代中國 : 最有價值的運動就是自強運動和鄧小平改革開放,其他熱血激昂的政治社會文化 : 運動感覺激勵人心,以為要開始更好的新時代,但純屬精神上的亢奮纏鬥, : 但似乎沒扎實累積甚麼對中國國力民生有價值的東西,當然是我自己讀國高中課本 : 和坊間通俗讀物淺薄的感覺啦 軟實力很重要的,你看美國文化大肆滲入世界各地就是個例子 : 高陽先生有所謂歷史中心勢力論, 認為中國勢力中心由知識份子掌握中國就會興盛 : 上世紀中國沒有穩定中心勢力, 或掌握在軍閥革命元勳手中 : 近三十年中國中心勢力由清華交通工程師集團掌握,扎實累積科學技術交通建設實力 : 國力膨脹十倍 中國由工程師掌權????????????????? 你沒弄錯吧XD : 台灣中心勢力掌握在台大法學院手中,長期玩思想意識形態遊戲 : 國力停滯不前 各位大師覺得有道理嗎? 先不說這有點涉及政治,建議你去多看看一些關於經濟的書籍或文章, 台灣近年的停滯豈能單純以操弄政治視之,情況複雜很多 事情並不是只有好壞兩個分類,就算後代看來很失敗,也是一種經驗和嘗試, 這些運動都有其意義的 --

09/22 23:40,
I believe
09/22 23:40

09/22 23:40,
我不是,但是ho5866252 《目前動態》閱讀文章
09/22 23:40

09/22 23:40,
釣到啦
09/22 23:4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3.18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historia/M.1411808538.A.D62.html ※ 編輯: jimmy5680 (1.171.163.187), 09/27/2014 17:08:47

09/27 17:46, , 1F
09/27 17:46, 1F

09/27 18:56, , 2F
推觀念釐清
09/27 18:56, 2F
文章代碼(AID): #1K9dqQrY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K9dqQrY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