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如何聽懂馬勒的音樂?

看板clmusic作者 (希德嘉)時間11年前 (2013/02/03 11:17), 編輯推噓12(12013)
留言25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14 (看更多)
※ 引述《amozartea (單車單)》之銘言: : 到底為什麼非要懂Mahler不可呢... 有時候覺得馬勒現象也是一種cult 聽馬勒好像有種古典音樂進階者的標籤 但馬勒交響曲受歡迎並不是個連續的現象 最近三十年才特別的紅 當然馬勒所代表的那個時代有他獨特的氣質 世紀末的迷亂和頹廢 想想那個一戰前腐爛又華麗的歐洲 那個剛剛被崔斯坦與伊索德愛與死風靡過的藝文界 再配一配Egon Schiele, 或是Gustav Klimt的畫作 Art nouveau的裝飾風格 還有托馬斯曼筆下的終結之書 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最後因為太頹廢了就打了個慘絕人寰的一戰) 但我還蠻認同原po說的 幹嘛非得吃這套不可XD 蕭士塔高維契也有十五首可以聽啊 要優美有優美 要狗血有狗血 要怪誕有怪誕 我們已經在二十一世紀了 也不是只有死掉的作曲家才比較好聽 二戰後的作曲家 或許沒了以前的天真純淨 但是更有一種屬於我們這時代的悲憫氣質 那是以前那些沒有經過慘痛毀滅的作曲家寫不出來的 : 大家聽不懂 : Schoeberg, : Alban Berg, : Philip Glass.... : Arvo Part... : ........ : 也沒人在問要怎麼聽懂阿... : 個人推薦說真的放棄Mahler(還有十二音列學派等)去聽Arvo Part比較實在 : 也沒人在問怎麼聽懂John Cage阿XD 我要推薦Schnittke!! 最近發現他的安魂曲好棒喔~~ --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http://hildegardtschen.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7.52.200.85

02/03 12:37, , 1F
art nouveau
02/03 12:37, 1F

02/03 14:04, , 2F
感謝訂正
02/03 14:04, 2F

02/03 15:53, , 3F
推Shostakovich。總納悶為何他的音樂在臺灣沒有成為
02/03 15:53, 3F

02/03 15:53, , 4F
顯學。
02/03 15:53, 4F
NSO已經做過發現眼鏡蕭系列了 可能跟蕭某一生的時代關鍵字有關: 「革命」、「戰爭」、「蘇聯」、「史達林」、「共產黨」 都不像「搏擊命運的人」或是「世紀末的愛戀纏綿」吸引人 讓人覺得不聽眼鏡蕭就像看電影沒看費里尼一樣不潮 反而來會讓人誤解眼鏡蕭只屬於他那個鐵幕的年代 缺乏共通性的藝術感染力.... 這是我猜的啦XD

02/03 16:17, , 5F
推一下 Schnittke
02/03 16:17, 5F

02/03 18:33, , 6F
Egon "Schiele"
02/03 18:33, 6F
抱歉啊年紀大了容易打錯字 我本來還想打Schiller的 XDDD

02/03 18:46, , 7F
嘗試接觸馬勒是因為高中很討厭+現在有人推坑 XD
02/03 18:46, 7F

02/03 18:47, , 8F
倒是從沒想過要聽懂, 能合胃口最重要
02/03 18:47, 8F
※ 編輯: bergamont 來自: 60.248.166.83 (02/03 19:30)

02/03 22:50, , 9F
喜歡Mahlar後, 我也開始喜歡Shostakovich和Bruckner交響曲
02/03 22:50, 9F

02/05 21:55, , 10F
終於有人講到Bruckner了 XD
02/05 21:55, 10F

02/07 14:18, , 11F
馬勒的音樂是感傷主義的極致,如果貝多芬聽到馬勒的
02/07 14:18, 11F

02/07 14:19, , 12F
音樂,會覺得馬勒太娘、太沒有男子氣概了。
02/07 14:19, 12F

02/07 14:22, , 13F
這也與時代氛圍有關。馬勒的年代是憂鬱的世紀,跟貝
02/07 14:22, 13F

02/07 14:23, , 14F
多芬18世紀那種戰鬥意志、人定勝天的氣息大不相同。
02/07 14:23, 14F

02/07 14:25, , 15F
貝多芬年齡越大,其音樂氣勢越雄渾。而馬勒從第一首
02/07 14:25, 15F

02/07 14:27, , 16F
作品到最後一首都在述說他的感傷,沒什麼成長,差別
02/07 14:27, 16F

02/07 14:27, , 17F
只是程度更甚而已。
02/07 14:27, 17F

02/07 14:30, , 18F
馬勒缺乏貝多芬那種面對磨難的勇氣,於是發現逃到「
02/07 14:30, 18F

02/07 14:31, , 19F
憂鬱」這種情調裡面讓他喜不自勝。
02/07 14:31, 19F
與其說是小氣的感傷 不如說是存在的懷疑 對於這麼一個生在民族認同極大化 革命風起雲湧時代 卻連「我是誰」都回答不出來的馬勒 他的自我困境和貝多芬那時的進步樂觀是大不相同的 無家可歸和世界公民這兩個字眼 好像常常被人混淆(至少我自己就被人這樣指責過 好像我選不了邊站就是我的錯) 為什麼貝多芬可以四海之內皆兄弟 對馬勒來說卻變成永遠的局外人 永遠的無家可歸 這裡面一定有些什麼現實的東西從貝多芬到馬勒的時代浮現出來了

02/07 14:40, , 20F
馬勒像許多稍有不如意的年輕人那樣,在他那閃著淚光
02/07 14:40, 20F

02/07 14:42, , 21F
的眼裡,浮現出用憂鬱把苦難美化使他得到一種精神安
02/07 14:42, 21F

02/07 14:42, , 22F
慰和救贖。
02/07 14:42, 22F

02/07 15:07, , 23F
在顧影自憐中找到他的止痛劑。
02/07 15:07, 23F

02/07 15:40, , 24F
這樣也沒啥不好 不一定人人都要是貝多芬的英雄
02/07 15:40, 24F
※ 編輯: bergamont 來自: 61.63.34.177 (02/07 17:25)

12/15 15:56, , 25F
很小聲的說對我而言莫札特比馬勒好聽太多了
12/15 15:56, 25F
文章代碼(AID): #1H3TR87E (clmus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H3TR87E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