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onda第三代i-MMD概要

看板car作者 (ホンダ ショウ)時間5年前 (2018/12/31 10:25), 編輯推噓39(43457)
留言104則, 50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onda進入Earth Dreams世代後,共推出了三款油電混合技術:單馬達油電系統「SPORT HYBRID i-DCD」、雙馬達油電系統「SPORT HYBRID i-MMD」以及三馬達油電系統「SPORT HYBRID SH-AWD」。 http://i.imgur.com/crNl4qW.jpg
主要用於中型車以上車種的i-MMD系統,全名為「SPORT HYBRID Intelligent Multi-Mode Drive」,以「EV Drive Mode」「Hybrid Drive Mode」「Engine Drive Mode」三種驅動模式,針對各種路況提供最適當的驅動型式。 SPORT HYBRID i-MMD系統主要包括:「Atkinson循環引擎」、「整合驅動用和充電用雙馬達以及離合器的E-CVT(Electric Coupled CVT)」、「整合變頻器、電壓控制以及馬達控制的PCU(Power Control Unit)動力控制單元」以及「整合鋰電池和相關控制模組的IPU(Intelligent Power Unit)智慧動力單元」。 隨著2013年9代 Accord Hybrid 首度導入市售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三世代,並已搭載於2017年發表的10代 Accord Hybrid,以及2018年發表的第3代 Insight。歷代以來,持續針對引擎、馬達、PCU和IPU等主要部件進行改良,進入第三世代的i-MMD系統,除了將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的熱效率突破40%,更首度導入熱效率達 40.5% 的 1.5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成功將這套油電系統Downsizing。 根據《日経xTECH》的報導,由於i-MMD系統Downsizing化,成本也逐漸降低的關係,未來有機會從第四代Fit Hybrid開始,逐步導入小型車的動力編成中。 順應環保與綠能趨勢,Honda 立下「旗下四輪產品於2030年時,全球販賣台數中的三分之二為電動化車款」的目標,逐漸進化的i-MMD系統,將會在這計畫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篇將會針對這套油電系統,介紹其技術架構和歷代演進。 【系統主要架構】 http://i.imgur.com/3PlES0l.jpg
■ Atkinson循環引擎:結合Honda獨創的i-VTEC技術和Atkinson循環,達成優異的熱效率。i-MMD演進至第三代,2.0L引擎的熱效率從39.1%提升至40.6%,壓縮比從13.0提升至13.5,1.5L引擎則具備同排量頂尖的40.5%熱效率。 ■ E-CVT(Electric Coupled CVT):整合發電用馬達和驅動用馬達,以及可直接傳輸引擎動力的離合器。 ■ PCU(Power Control Unit):有i-MMD系統的總教練或是領隊之稱,控管系統整體運作。整合將交流電轉為直流電並控制兩組馬達的PDU(Power Drive Unit),以及將電池電壓升壓並供應給馬達VCU(Voltage Control Unit)。在第三代i-MMD一般車型上,則將原先在IPU內的12V DC-DC轉換器整合至PCU內。 ■ IPU(Intelligent Power Unit):整合鋰電池、12V DC-DC轉換器以及相關控制ECU的電力模組。在第三代i-MMD一般車型上,原先在IPU內的12V DC-DC轉換器,則整合至PCU內,並改善冷卻系統設計,讓IPU體積更為縮小,可置於一般房車的後座下方,將尾廂容積提升至汽油車型般的水準。 【驅動模式】 http://i.imgur.com/SEJ9TXI.jpg
http://i.imgur.com/oSLAsdV.jpg
■ EV Drive Mode:起步以及引擎效率較差的行駛速域,或是在高速行駛時,電量充足的狀況下,透過鋰電池供應電力給驅動馬達的行車模式。該模式下,行駛中不使用汽油。 ■ Hybrid Drive Mode:高負載行駛狀態,或是電量較低時,透過引擎的高效率區間,驅動發電用馬達。由發電馬達產生的電力,再供應給驅動馬達,實現兼具省油且有力的行駛模式。當有更高出力的需求時,電池也會加入提供電力。 ■ Engine Drive Mode:高速巡航時,透過離合器直接結合引擎和傳動軸。以適合高速巡航的齒比,搭配Atkinson循環的高效率區間,實現省油的巡航過程。 http://i.imgur.com/V1Itff6.jpg
註:在Hybrid Drive Mode和Engine Drive Mode下,會針對行駛狀況,對電池進行充電,或是透過電池提供電力輔助。 【一般油電系統和i-MMD的差異】 並聯式油電(如Honda IMA): Honda的初代和二代Insight所搭載的「Honda IMA」系統,採用引擎為主、馬達為輔的並聯式油電。輕量、體積小等特色雖然適合小型車,但發電效率和行駛中的輔助性能有所極限。 http://i.imgur.com/ctJzAHM.jpg
串聯式油電: 一般常見的串聯式油電系統,基本上以引擎驅動發電馬達,將電力提供給驅動用馬達,再將動力傳輸至車輪。在時常走走停停的市區,行駛過程中發電可以非常有效率。但在高速巡航或是低負載的狀況下,和串聯式相比,引擎直接驅動車輪的方式,還是較為高效率,這是目前串聯式油電所需面對的課題。 http://i.imgur.com/TrjftB8.jpg
SPORT HYBRID i-MMD: Honda的著眼點,是將一般串聯式油電較不擅長的低負荷區域,提高效率。透過獨家的直接連結離合器設計,在市區行駛時,引擎可結合發電機發電,高速巡航等低負載路況時,引擎可直接傳輸動力給車輪。藉此從根本解決串聯式油電所面對的課題,並提供EV、Hybrid以及Engine等三種動力模式,讓i-MMD車款能因應各種路況,可以是電動車、油電車以及汽油車。 http://i.imgur.com/QBB3NlZ.jpg
【搭載車款】 一般版本: Accord Hybrid Odyssey Hybrid STEP WGN Hybrid CR-V Hybrid(首度將AWD導入i-MMD系統) Insight http://i.imgur.com/Cl4T5Pw.jpg
Plug-in版本: Clarity PHEV(首度導入1.5L引擎) 9代 Accord Plug-in Hybrid(已停產) http://i.imgur.com/HsvpBAe.jpg
http://i.imgur.com/ZNsLzht.jpg
■ 歷代i-MMD簡介 【第一代】 2012年,Honda發表了第一代SPORT HYBRID i-MMD系統,並於2013年隨著Accord Hybrid正式推出。有別於以往引擎為主、馬達為輔的Honda IMA油電系統,這回的i-MMD系統,改由馬達領銜主演,熱效率達38.9%的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則擔當所謂的名配角。 http://i.imgur.com/xuNjJ6q.jpg
為了追求省油表現和爽快的駕馭感受,Honda為i-MMD系統設計了高扭力、高輸出以及體積精巧的馬達,其中的定子也採用有利於縮小體積的分布繞線方式。透過可發揮「magnetic torque(定子和磁石間,相吸和互斥時產生的扭矩)」以及「reluctance torque(定子吸引鐵芯時產生的扭矩)」最大值的磁路設計和獨門的磁石配置,達成307 N-m的高扭力表現。 http://i.imgur.com/CZJD8yc.jpg
而藉由升壓器可提供最大700V的驅動電壓,讓這組輕巧馬達具備124kW的高輸出表現。此外,由於可針對行駛狀況進行升壓調整,使得i-MMD系統從市區 到高速行駛等駕駛域,皆能保持在高效率行駛狀態。 http://i.imgur.com/GowHnuJ.jpg
為了確保馬達的高輸出與高扭力性能,並穩定的面對各種行車情境,在線圈上端的適當位置設計了冷卻油管,採用油冷系統為馬達進行冷卻。 http://i.imgur.com/lEs5Kkp.jpg
Honda在馬達的開發設計上,針對材料部份,一直以希望減少重稀土元素的使用為目標。自2008年起,鋱元素的使用量已達成零含量,更進一步朝減少使用鏑元素邁進。針對過往鏑元素散布在本體各處的磁石,這次的新技術已可將鏑元素僅使用於磁石表面,大幅降低重稀土元素的用量。 http://i.imgur.com/JYm9mia.jpg
由於從低速域至高速域的行車過程中,基本上都是由馬達負責驅動,因此在i-MMD系統當中,引擎轉為支援馬達發揮最大性能的輔助角色。這具專為i-MMD系統設計開發的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結合Honda獨創的i-VTEC技術,使「Atkinson循環」更能發揮出更為優異的熱效率,創造出兼具省油表現和高輸出的極致性能。無論是在Hybrid Drive Mode或是Engine Drive Mode,皆能提供高效率的行駛表現。 http://i.imgur.com/18r3K7n.jpg
透過Honda獨創的VTEC+VTC技術,實現有助於提升熱效率的「Atkinson循環」。和僅有VTC機構的Atkinson循環相比,結合i-VTEC技術,更能發揮Atkinson循環的優勢。由於VTEC使用了針對「汽門揚程量」與「汽門正時」的兩組凸輪,除了具備Atkinson循環本身低油耗的優勢,更能在需要充沛動力時,提供高出力的表現。再藉由電子化VTC針對進氣閥門相位,進行連續控制,讓VTEC和Atkinson循環的效果更為提升。 http://i.imgur.com/bzi1M4W.jpg
在VTEC可變汽門正時與揚程機構中,「省油用凸輪」具備了較廣的作用角,讓進氣閥開啟時間較長。進氣閥延遲關閉的關係,一部分汽缸內的混合氣體會回到進氣口內,形成膨脹比較壓縮比大的「Atkinson循環」,提升省油性能。而「出力用凸輪」則能讓氣門較使用「省油用凸輪」時早關閉,增加空氣進氣量,並提供適合提升出力的汽門正時。 http://i.imgur.com/8dsd9bK.jpg
在電子VTC連續可變汽門正時控制機構的部分,將一般使用油壓進行凸輪相位連續調整的「VTC」電子化,並安置於進氣端凸輪。當省油用凸輪運轉時,讓進氣閥延遲關閉,增加Atkinson循環的熱效率提升效果,並在氣門提前關閉時,增加冷卻 EGR的導入量,針對駕駛情況,提供最適當的正時控制,提升省油性能。而當出力用凸輪運轉時,可針對低轉速域以及中高轉速域,進行最適當的氣門正時控制。透過VTEC的連動,不只能在各種行駛狀況下,保持高效率運作,同時實現與「SPORT HYBRID」相呼應的高動力性能。此外,由於VTC作動改為電子化,在引擎剛啟動等低油壓狀況下,也能進行汽門正時的控制,確保引擎剛啟動後保持高效率。當引擎啟動的時候,在壓縮行程中延遲氣門關閉時機,進行減低缸內壓力的排壓動作,降低啟動時的振動,讓行駛體驗更為順暢。 為了讓燃燒過的氣體以再循環的方式,作為進氣氣體的一部份,針對為廢氣進行減低NOx的EGR系統中,導入了EGR冷卻器。除了防止廢氣在冷卻至約100℃的高負荷狀態下易產生爆震現象,也降低了冷卻損失。此外,由於廢氣再循環的效果,可增加節流閥開度,對降低pumping loss也有顯著的成效。 http://i.imgur.com/Tjmz1dS.jpg
這具全新開發的引擎,將冷卻泵浦改為電子化,讓冷卻水流量不必伴隨引擎轉速,進行更為緻密的溫度管理,有助於提升熱效率。此外,由於採用EPS、電動空調的關係,省去了附件皮帶,降低摩擦損失。 http://i.imgur.com/HuOeCXU.jpg
在高速巡航時,透過「引擎直結離合器」將引擎輸出軸直接連結傳動軸,以「Engine Drive Mode」進行驅動。藉由適合高速行駛的最佳齒比,發揮Atkinson循環的高效率運轉效果。 http://i.imgur.com/NgfZGhU.jpg
有i-MMD系統總教練或領隊之稱的PCU,負責直流電與交流電的轉換,以及兩具馬達的控制。整合了PDU、必要時提供驅動電壓700V升壓控制的VDU,以及控制馬達的ECU。跟過往的IMA相比,提供10倍以上的高輸出,並在升壓迴路中,以直接水冷方式為散熱片基座進行冷卻,提升冷卻效率。是一個集合複數機能且體積小的控制模組,並可安置於引擎室內。 http://i.imgur.com/mMbI5tR.jpg
整合鋰電池、12V DC-DC轉換器以及相關控制ECU的IPU,主要負責馬達的電力供應,並釋出輔助電力,以及儲存發電馬達產生的電力和動能回收電力。當中的高輸出、大容量鋰電池,性能較過往的鎳氫電池大幅提升,透過獨家技術,降低內部阻抗,提供過往IMA系統約3.5倍的出力密度,以及約1.7倍的能量密度。因此,除了提高EV Drive Mode的頻率,提升省油表現外,也讓行駛感受有良好的回饋感。 http://i.imgur.com/OxFtAIs.jpg
主要諸元(LFA- MF8) 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 排氣量(cc):1.993 缸徑×衝程(mm):81.0×96.7 壓縮比:13.0 最大輸出(kW[PS] /rpm):105 [143] /6,200 最大扭力(N-m[kgf-m]/rpm):165 [16.8] /3,500 - 6,000 馬達型式:MF8 交流同步馬達 最大輸出(kW[PS] /rpm):124 [169] /3,857 - 8,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307 [31.3] /0 - 3,857 動力用主電池(種類/個數):鋰電池/72 綜效輸出:146 kW(199 PS) 【第二代】 2016年,第二代i-MMD系統隨著9.5代Accord Hybrid正式推出。包含引擎、E-CVT、PCU以及IPU等部件皆進行改良,使得綜效輸出從146 kW(199 PS)提升至158 kW(215 PS),並首度導入SPORT模式,除了維持優異的省油表現外,更增添駕駛樂趣。 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方面,最大輸出從105 kW [143 PS]提升至107 kW [145 PS],最大扭力則從165 N-m提升為175 N-m。 http://i.imgur.com/egSZnaR.jpg
馬達部分,透過線圈繞線方式以及構造的改良,體積較前代縮小了23%,而動力輸出和扭力也有顯著的提升。最大輸出從124 kW提升為135 kW,最大扭力則從307 N-m提升至315 N-m。 http://i.imgur.com/nkLODC6.jpg
引擎直結離合器則提升了容許負載上限,讓動力提升的引擎更能發揮性能。 PCU部分,重量減輕27%、體積縮小約23%、功率密度則提升了25%。 http://i.imgur.com/tPBQfVd.jpg
IPU在硬體部件的組成和輸出跟前代相同,但體積縮小了30%以上,重量減輕約13%。 http://i.imgur.com/G0wDRT3.jpg
主要諸元(LFA-H4,CR-V為 LFB-H4) 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 排氣量(cc):1.993 缸徑×衝程(mm):81.0×96.7 壓縮比:13.0 最大輸出(kW[PS] /rpm):107 [145] /6,200 最大扭力(N-m[kgf-m]/rpm):175 [17.8] /4,000 馬達型式:H4 交流同步馬達 最大輸出(kW[PS] /rpm):135 [184] /5,000 - 6,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315 [32.1] /0 - 2,000 動力用主電池(種類/個數):鋰電池/72 綜效輸出:158 kW(215 PS) 【第三代】 2017年底,第三代i-MMD系統同樣伴隨大改款Accord Hybrid正式登場。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的熱效率從39.8%提升至突破40%,並首度導入無重稀土元素的雙馬達,降低成本和重量。而原先在IPU內的12V DC-DC轉換器整合至體積和前代相同的PCU內,並改善IPU冷卻系統設計,因此讓IPU體積更為縮小,可置於一般房車的後座下方,將尾廂容積提升至汽油車型般的水準。 http://i.imgur.com/RK2tOii.jpg
在準備進入2018年的前夕,一般版本的i-MMD系統有了新的變革,Honda宣布第三代Insight將重新問世,首度導入熱效率達40.5%的1.5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 http://i.imgur.com/sHW6RPc.jpg
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部分,以Honda首具熱效率突破40%的2.0L汽油引擎為目標,進行開發。除了同樣使用Atkinson循環和冷卻EGR系統之外,將進氣閥門改為鏡面處理、排氣閥門改為封入納元素的閥門,讓壓縮比從原先的 13.0 提升至 13.5。而為了降低熱損失,採用能產生高EGR化、高流動滾流進氣口設計,實現高速燃燒。其他引擎構造,則降低曲軸、活塞、凸輪軸等活動件的機械磨耗損失,並進行引擎的最佳化,讓這具引擎的熱效率提升至40.6%。 http://i.imgur.com/CPy0AZd.jpg
而在1.5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方面,主要針對熱效率改善、燃燒改善、降低摩擦力以及輕量化進行設計。 http://i.imgur.com/o5bTxas.jpg
透過高流動滾流進氣口設計,更容易升成強大的滾流,讓缸內氣體流動和空燃比的均質度獲得改善,有利於急速燃燒。為了降低冷卻損失並提升熱效率,汽缸頭和活塞設計為能最佳化S/V比(表面積/容積)的燃燒室形狀。當氣門開啟時機延遲時,降低排氣損失,而關閉時機提早時,則減少內部EGR,創造有利於Atkinson循環的高膨脹比。針對爆震改善的部分,在汽缸套與汽缸套間設置間隙,提升冷卻效果,並在排氣閥中空部為填入納元素,有利於抗爆震。 為了降低摩擦損失,汽缸內部採用進化型平頂珩磨工法,導鏈和搖臂添加PTFE(氟素樹酯),並使用超低緊迫油封。而活塞使用適合HPDC(High Pressure Die Casting)高壓壓鑄的新開發材料,進行有利於輕量化的設計,實現同缸徑中世界最為輕量化的活塞。此外,藉由汽缸頭薄型化和凸輪軸中空徑擴大,也有助於引擎本身的輕量化工程。 馬達部分,首度使用完全不具有助於確保耐熱性的重稀土元素(鋱、鏑)的銣磁石。為了解決耐熱性,採用了軸芯冷卻方式,由轉子的轉軸供應ATF冷卻油,以離心力原理將磁石進行冷卻,並結合過往從定子上方滴油的冷卻方式,提升馬達整體的冷卻性能。 http://i.imgur.com/jcmMWVL.jpg
在IPU(Intelligent Power Unit)的部分,藉由鋰電池模組體積縮小化、各部件設計更為緊湊、冷卻系統最佳化,並將DC-DC轉換器整合至位於引擎室的PCU(Power Control Unit)模組內,讓IPU總體積縮小了32.1%,重量也減輕了10%,同時可以讓IPU模組設計於後座下方,使Accord Hybrid具備 549L 的行李廂空間(Insight為519L),並支援 6/4 分離椅背傾倒。 http://i.imgur.com/lDAOvFt.jpg
http://i.imgur.com/8w8Lt9H.jpg
■ 2.0L 版本(LFB-H4) 2.0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LFB) 排氣量(cc):1.993 缸徑×衝程(mm):81.0×96.7 壓縮比:13.5 最大輸出(kW[PS] /rpm):107 [145] /6,200 最大扭力(N-m[kgf-m]/rpm):175 [17.8] /3,500 馬達型式:H4 交流同步馬達 最大輸出(kW[PS] /rpm):135 [184] /5,000 - 6,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315 [32.1] /0 - 2,000 動力用主電池(種類/個數):鋰電池/72 綜效輸出:158 kW(215 PS) ■ 1.5L 版本(LEB-H4) 1.5L DOHC i-VTEC Atkinson循環引擎(代號 LEB) 排氣量(cc):1,496 缸徑×衝程(mm):73.0×89.4 壓縮比:13.5 最大輸出(kW[PS] /rpm):80 [109] /6, 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134 [13. 7] /5, 000 馬達型式:H4 交流同步馬達 最大輸出(kW[PS] /rpm):96 [131] /4,000 - 8,000 最大扭力(N-m[kgf-m]/rpm):267 [27.2] /0 - 3,000 動力用主電池(種類/個數):鋰電池/60 綜效輸出:113 kW(153 P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1.60.10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546223117.A.136.html

12/31 10:25, 5年前 , 1F
我先
12/31 10:25, 1F

12/31 10:27, 5年前 , 2F
這麼厲害的話有賣贏同等級的TOYOTA Hybrid嗎?
12/31 10:27, 2F

12/31 10:28, 5年前 , 3F
然後賣很貴?? XD
12/31 10:28, 3F

12/31 10:35, 5年前 , 4F
他國事務
12/31 10:35, 4F

12/31 10:39, 5年前 , 5F
重要嗎??
12/31 10:39, 5F

12/31 10:41, 5年前 , 6F
期待insight
12/31 10:41, 6F

12/31 10:44, 5年前 , 7F
油電在台灣接受度不高。不只台灣人對油電有偏見,
12/31 10:44, 7F

12/31 10:44, 5年前 , 8F
台灣稅制也是問題。總之,本田會引進油電的機率很低。
12/31 10:44, 8F

12/31 10:45, 5年前 , 9F
你覺得是他國事務或是不重要,對我來說不是重點
12/31 10:45, 9F

12/31 10:47, 5年前 , 10F
分享給喜歡Honda、或是對油電系統有興趣的板友看
12/31 10:47, 10F

12/31 10:47, 5年前 , 11F
有沒有1.0T三缸的油電
12/31 10:47, 11F

12/31 10:48, 5年前 , 12F
只是想來酸台苯迷而已 酸台苯迷買不到進口的本田車
12/31 10:48, 12F

12/31 10:50, 5年前 , 13F
感謝分享 油電真是越來越棒了(可惜沒錢買><)
12/31 10:50, 13F

12/31 10:50, 5年前 , 14F
反正台灣也只能買百萬鋁罐
12/31 10:50, 14F

12/31 10:50, 5年前 , 15F
不過為什麼honda可以用2.0 hybrid 215馬力但是 toyota 2
12/31 10:50, 15F

12/31 10:51, 5年前 , 16F
.0 hybrid 只有178 ??
12/31 10:51, 16F

12/31 10:51, 5年前 , 17F
本田的系統成本比較高...
12/31 10:51, 17F

12/31 10:53, 5年前 , 18F
豐田也可以把效能提高不過耐用度跟成本會增加...要賣貴貴
12/31 10:53, 18F

12/31 10:54, 5年前 , 19F
12/31 10:54, 19F

12/31 10:54, 5年前 , 20F
優值專業文
12/31 10:54, 20F

12/31 10:54, 5年前 , 21F
他國事務 台本突然想清楚要進的時候再叫我
12/31 10:54, 21F

12/31 10:57, 5年前 , 22F
我以為有什麼獨門秘術XD
12/31 10:57, 22F

12/31 11:01, 5年前 , 23F
他國
12/31 11:01, 23F

12/31 11:03, 5年前 , 24F
12/31 11:03, 24F

12/31 11:23, 5年前 , 25F
他國事務 台苯休旅
12/31 11:23, 25F

12/31 11:23, 5年前 , 26F
Insight QQ
12/31 11:23, 26F

12/31 11:29, 5年前 , 27F
謝謝分享!理論上,i-MMD低速是用引擎發電,馬達出力前進.不知
12/31 11:29, 27F

12/31 11:29, 5年前 , 28F
買不到啊
12/31 11:29, 28F

12/31 11:30, 5年前 , 29F
是否有滿載爬坡測試的數據?引擎全出力發電和全出力輸出至輪
12/31 11:30, 29F

12/31 11:30, 5年前 , 30F
本質迷 已經可撥到 看技術數據打手槍 就滿足了喔
12/31 11:30, 30F

12/31 11:31, 5年前 , 31F
胎的調校並不相同.i-MMD高速是引擎直接帶動前輪,VTEC切換到
12/31 11:31, 31F

12/31 11:32, 5年前 , 32F
12/31 11:32, 32F

12/31 11:32, 5年前 , 33F
高角度凸輪軸,大馬力就不是問題,但此輸出時的油耗應該不好
12/31 11:32, 33F

12/31 11:34, 5年前 , 34F
看.在一般操駕上,豐田的THS-II效率應該還是較好,機械結構
12/31 11:34, 34F

12/31 11:36, 5年前 , 35F
也較單純.此外,i-MMD馬達和前輪間齒比如何?減速回充效率?
12/31 11:36, 35F

12/31 11:40, 5年前 , 36F
樓上你這個太專業,怕怕
12/31 11:40, 36F

12/31 11:40, 5年前 , 37F
酸文不要在這篇留言,不然要花力氣拉評論xD
12/31 11:40, 37F

12/31 11:41, 5年前 , 38F
12/31 11:41, 38F

12/31 11:41, 5年前 , 39F
他國事務
12/31 11:41, 39F
還有 25 則推文
12/31 14:07, 5年前 , 65F
我今天純粹以分享技術的角度來整理,也沒貶低其他車廠,
12/31 14:07, 65F

12/31 14:07, 5年前 , 66F
同時當作是拋磚引玉,若有緣碰到瞭解其他油電系統的板
12/31 14:07, 66F

12/31 14:07, 5年前 , 67F
友,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比較,如此而已,這樣也能酸,到
12/31 14:07, 67F

12/31 14:08, 5年前 , 68F
底生活是有多不如意才有辦法做到這樣隨便糟蹋?
12/31 14:08, 68F

12/31 14:08, 5年前 , 69F
不爽真的大可不必看,還浪費力氣來開酸
12/31 14:08, 69F

12/31 15:11, 5年前 , 70F
Accord 9.5 油電真的好開~可惜當初台本定價太高。
12/31 15:11, 70F

12/31 15:29, 5年前 , 71F
讚讚讚9.5雅哥一桶油1100多公里這油耗也太好
12/31 15:29, 71F

12/31 15:56, 5年前 , 72F
其實我很想開開看Acura
12/31 15:56, 72F

12/31 17:11, 5年前 , 73F
MMD 死爽沒
12/31 17:11, 73F

12/31 17:22, 5年前 , 74F
12/31 17:22, 74F

12/31 17:22, 5年前 , 75F

12/31 17:24, 5年前 , 76F
他國事務
12/31 17:24, 76F

12/31 17:24, 5年前 , 77F

12/31 17:24, 5年前 , 78F

12/31 17:27, 5年前 , 79F
其實不複雜,H是電油車的概念,完美繞過T牌,是世界唯一有
12/31 17:27, 79F

12/31 17:27, 5年前 , 80F
全套量產混動產品線,能與T牌一較高下的車廠.
12/31 17:27, 80F

12/31 17:29, 5年前 , 81F
Hybrid模式和引擎直
12/31 17:29, 81F

12/31 17:29, 5年前 , 82F
輸模式的燃油消耗比較
12/31 17:29, 82F

12/31 17:30, 5年前 , 83F
以上是一代i-MMD的~
12/31 17:30, 83F

12/31 17:30, 5年前 , 84F
T牌習慣擠牙膏,prius架構已經很久沒大更動了.
12/31 17:30, 84F

12/31 17:31, 5年前 , 85F
三代2.0L和前代比較
12/31 17:31, 85F

12/31 17:32, 5年前 , 86F
i-MMD仔細看真的不複雜~ EV和Hybrid模式都是靠驅動馬達
12/31 17:32, 86F

12/31 17:33, 5年前 , 87F
行駛,前者靠電池供電,後者靠引擎接發電機供電
12/31 17:33, 87F

12/31 17:34, 5年前 , 88F
引擎直驅模式,就是引擎透過離合器接傳動軸行駛
12/31 17:34, 88F

12/31 17:36, 5年前 , 89F
歷代i-MMD前的那段,就是整套系統的大概,啊之後就是比
12/31 17:36, 89F

12/31 17:36, 5年前 , 90F
較技術面的東西了
12/31 17:36, 90F

12/31 18:30, 5年前 , 91F
優文推~翔大不要在意那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留言
12/31 18:30, 91F

12/31 18:34, 5年前 , 92F
對岸的捉對測試油耗打平油電camry2.5而且動力更強,賣的
12/31 18:34, 92F

12/31 18:34, 5年前 , 93F
還比較便宜,至於成本就只能猜了
12/31 18:34, 93F

12/31 18:43, 5年前 , 94F
概念簡單但要調到高效順暢也滿不容易,引擎熱效率高一些
12/31 18:43, 94F

12/31 18:43, 5年前 , 95F
但高效區間放大不少,直接驅動車輪的機會也可以變多了
12/31 18:43, 95F

12/31 18:47, 5年前 , 96F
要拼便宜高效,我覺得泥桑那套最猛...結果好像沒出什麼車o
12/31 18:47, 96F

12/31 18:47, 5年前 , 97F
rz
12/31 18:47, 97F

12/31 19:30, 5年前 , 98F
謝謝分享,有些地方翻譯得很死硬,是用谷歌再修整的嗎?
12/31 19:30, 98F

12/31 19:38, 5年前 , 99F
9成9人腦翻譯XD
12/31 19:38, 99F

12/31 19:45, 5年前 , 100F
12/31 19:45, 100F

12/31 19:50, 5年前 , 101F
他國事務
12/31 19:50, 101F

12/31 20:56, 5年前 , 102F
12/31 20:56, 102F

12/31 22:40, 5年前 , 103F
12/31 22:40, 103F

01/01 01:50, 6年前 , 104F
台灣本田不是你想像中的本田
01/01 01:50, 104F
文章代碼(AID): #1SANuD4s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