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踩踏的技巧

看板bicycle作者 (白馬~~馬力夯.....@@)時間8年前 (2016/03/31 01:24), 8年前編輯推噓54(54025)
留言79則, 5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8 (看更多)
20歲開始看自行車雜誌and書籍,加上多年的的網路討論, 關於踩踏一事,真的看過太多種的敘述和方法。 很不幸,大概各位講得出來,我都試過,所以花了很長一段路。 而剛好我個人多年前,受邀到師大體育研究所, 進行過自行車相關的研究,針對踩踏有作過肌電圖。 坦白說,做出來的效果還蠻漂亮的。 連當時的研究生都說,除了專業選手外,就我的踩踏肌電圖最漂亮.....XD 這邊做一點經驗分享。 先說一下個人的背景,30歲以前的主力比賽是越野XC賽。 有文獻對越野XC賽選手作過統計研究,XC賽選手一場比賽下來, 踩踏的平均回轉速比公路車賽會高上10+rpm。 加上越野XC賽路面的狀況不好,需要更好的踩踏技巧。 可能因此,我個人的踩踏狀況會比一般車友好一些。 =====廢話太多進入主題===== 個人聽過對自行車踩踏的敘述有很多種..... 01.心臟是神明控制的,腿是自己控制的,往下踩就對了 02.踩踏要力圓,要畫圓 03.穿卡鞋就是要拉提呀,往下踩也要往上拉。 04.踩踏要高腳踝,腳跟不能掉,腳踝要固定 05.腳踝隨便啦,順其自然就好 06.三角形踩踏,往前踹,往後滑,由後往前上拉。 07.像鴨子滑水,4點~8點鐘方向,用滑的就好。 08.像腳底踩到大便一樣,抹狗屎往後滑。 09.上卡練習單腳踩踏。 10.上飛輪練習高轉速 11.滾筒練踩踏迴轉最棒 12.最新的,踩是被動動作,用拉的就好。 諸如此類的,我都聽過很多,然後我都幾乎練過。 =====有夠多的,而且還一直流傳===== 首先和大家說一個觀念,大家常說踩踏練習,多練,要用身體記憶。 事實上,根據現代的運動科學來說,這種動作很快的動作, 基本上練得是大腦與你腿的神經連結。 所以任何一種很複雜的踩踏方式, 一定會消耗你的大腦CPU,越想控制,越辦不到。 而你的神經系統,會因為大腦CPU的混亂,你對雙腿會更難以控制。 因此,踩踏這件事情,根本不該複雜化。 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就是就算你要改變踩踏方式, 也絕對是一項一項慢慢改,而不是馬上改到理想中的方式。 人腦不是電腦,很難做這麼多改變。 上面有12種說法,可以一口氣輸入到腦袋裡嗎? =====其實每一種說法都有前提和背景===== 自行車近30年的進步很快,不管是器材還是訓練,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 一個30年前的現役選手,現在可能是個老教練。 若是這個教練沒有與時日進,這一套還會繼續複製在新一代的選手上。 舉個例子來說。 三角形踩踏,往前踹,往後滑,由後往前上拉。 這個是以前鋼管車低座高時代,鋼管車的推踩動作。 尤其是爬坡,老車友會說,用踹的。 好像從腹部深處,往斜下方踹。 在往後滑過下死點,最後往收上方收腿。 這主要是當年車子,LUG接管鋼管車,五通剛性不好,會軟。 因應這樣會變形的五通,踩踏力量會被吃掉,所衍生出來招數。 所以這種踩三角形的方法,有以上的背景。 拿來現在用,不見得可以完全使用。 上面這麼多種說法,每種說法在某個狀況下,可能是成立的。 不清楚使用前提,招式的背景, 調整車輛的方式,還有騎士本身的身體條件..... 單單聽了最後的招式,會很難理解。 =====看看最近最夯的徐國峰教練談踩踏===== 徐國峰教練談踩踏特輯 http://tinyurl.com/z69jfnj 事實上,一個系列,被很多車友吐草反駁。 個人的想法是,反駁別人,抓別人毛病確實比較容易。 用正面健康的想法,應該是如何透過一些不完整or不正確的論述, 作好補充和指教改正的討論,去讓這個論述更好更完整。 這樣才是網路討論最正面的好處,集思廣益。 (所以我很看不起一些靠這行賺錢的人, 愛批評又自己藏步數,或是利用罵別人來成就自己。) 徐國峰教練談踩踏,有幾個重點。 1.利用體重壓踏板 2.身體重心往前擺,上半身壓低 3.雙腿拉提,誘發下踩動作 我們可以來聊聊這3點。 基本上,第1與第2, 這兩點在自行車討論上,沒有什麼爭議。 頂多是大家體會出來的招式不同,怎麼讓體重落在踏板上? 受限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技巧不同, 引導的方式也不同,每個人悟出的招式也不太一樣。 但第3點,雙腿拉提,誘發下踩動作。 這一點爭議很大,也是被最多人砲轟的一點。 先說我自己的想法,這一招在某個狀況下,是可以成立的。 影片太短,或許是說明不夠清楚,但看結論會覺得有問題。 但還是回到前面的那段話..... 其實每一種說法都有前提和背景,你有先研究or說清楚嗎? 當然,條件限制越嚴格,越不能成為通則。 =====這一段是受早年Dr.蕭寫作演講的啟發,===== Dr.蕭本身是位骨科醫師,也是位資深車友。 早年經營部落格,開台灣自行車生理討論, fitting,還有運動模式討論的先河。 目前在台中澄清醫院服務,因為Dr.蕭喜歡運動, 很多運動員都會找Dr.蕭看診。 早年Dr.蕭,將踩踏時,腿部前側與後側,兩邊的肌肉分開解說。 腿前側,股四頭肌,主踩踏。 腿後側,臀大肌,股二頭肌,主抬腿。 和上面徐國峰教練的看法有部份類似,Dr.蕭也是建議多用腿後側肌群。 (不過他們採用的招式不一樣) Dr.蕭是這樣講得,臀大肌很大塊,髖關節很耐用,當然要多用。 在自行車上,踩是鐵則,下採的力量最大。 過份使用腿前側肌群去踩,腿後側使用率不高很可惜。 先和大家溝通一個觀念,踩踏的過程中, 因為曲柄踏板就是圓形,踩起來就是圓形。 所謂的踩踏力圓,本身就是個形容詞而已。 而使用xx肌群去踩,更是荒謬。 踩踏動作,包含了很多肌肉使用,而非單單使用xx肌肉。 因此,在自行車踩踏上,給予建議使用xx肌肉, 其實是要提高xx肌肉使用的比例, 而非單單用這個xx肌肉去驅動。 所以很多人在炮徐國峰教練的踩踏拉抬腿, 並說腿後側肌肉不足以作為自行車動力來源。 事實上也忽略了,任何一個動作都包含了大量的肌肉。 一踩一拉之間,腿部前後肌肉都會使用到。 騎士必須要建立自身對肌肉的感受,才能去分配使用的比例。 =====如何合理分配腿前後肌肉使用===== 用最簡單的方式,就用轉速。 我個人的使用方式是..... 腿前側,股四頭肌,主踩踏。 低轉速,踩重齒比。 需要攻擊瞬間加速,狠狠站起來踩。 這些狀況,腿前側施力大。 腿後側,臀大肌,股二頭肌,主抬腿。 高轉速,維持速度。 輕齒比,不需要大出力。 舒緩屁股的站立抽車,用腿後側。 若是車友可以輕鬆維持轉速80rpm,我們可視為車輛設定fitting是合理的狀況, 通常會讓你轉速低於60rpm, 腿後側就很難驅動車子了,這時腿前側的用力比例很高。 而轉速高於100rpm,腿前側使用過多力量,下死點容易有頓點。 多用一點後側肌群,比較容易滑過下死點,轉速好維持。 而維持轉速不太需要大出力,腿後側肌群出力比率可以提高。 (場地車的觀念略有不同,單純以一般公路車上路來聊) =====那怎麼看徐國峰教練的拉抬講法?===== 徐國峰教練談踩踏的重點。 1.利用體重壓踏板 2.身體重心往前擺,上半身壓低 3.雙腿拉提,誘發下踩動作 雙腿拉提,誘發下踩動作, 這個在重齒比低轉速,或是爬山時真的行不通。 一般帶出轉速後,用這樣的騎法是可行的。 但我不會用拉提這樣的字詞形容,拉提腿會有一種往上方的意思。 我會建議使用"抬大腿"這樣的說法,並且以髖關節作為動作起點。 以髖關節,利用臀大肌收縮,還有腿後肌群.....把出力比例提高。 不要管小腿和膝蓋,單純以髖關節與大腿作思考。 刻意強調拉提, 尤其是穿卡鞋,很多人會有一個多餘墊腳的動作。 或是刻意強調要高腳踝,把踏板往上帶。 這些動作都很容易造成小腿多餘的負擔, 小腿肌肉少,這樣做非常容易疲勞。 請使用髖關節與大腿作思考,這邊的肌肉大塊又有力。 =====踩踏是本能===== 而用我自己的說法,騎自行車踩踏下踩,幾乎是所有車友的本能。 若上半身重心放踏板,重力自然會往下驅動踏板。 前面有提到,自行車踩踏高轉速的技巧, 其實就是練大腦和腿之間的神經連結。 當踩變成本能時,就不太需要去告訴自己要踩。 高轉速時,反而多告訴自己要把大腿抬高,這樣轉速才會順。 但往下踩,還是主要發力來源。 只是轉速越高,腿後肌群的出力會變高。 觀看大部分談高轉速的技巧..... 腿往上拉提,腿往上抽,抬腿。 其實背後的想法都是類似的,差在表達方式。 =====這邊淺談一下Dr.蕭的想法===== Dr.蕭當年演講,講踩踏運動模式,用髖關節與大腿作思考。 但Dr.蕭建議骨盆要稍微往前傾,轉速帶出來後,腿是往後方帶的。 大家都知道,有效率的踩踏,需要順利通過上下死點。 但髖關節活動角度有限,利用骨盆的微微前傾, 可以換取髖關節讓大腿往後方的活動角度。 不是很懂的話,可以參考一下滑步機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Upn2s5vx4M
影片中,使用者的骨盆是直立的。 倘若能讓骨盆往前傾一點,大腿往後的活動角度會變大。 同樣的原理用在自行車上,也會讓騎士比較容易順暢通過下死點。 拿滑步機出來舉例,主要是這個東西完全只用髖關節與大腿作思考。 大家不妨到公園玩一下滑步機試看看。 =====那踩踏時拉提是否能作為力量來源的?===== 其實很多文獻, 還有一些關於選手的訪問與統計,大部分的選手還是重視踩。 而前面有提到,往下踩是本能,主要發力來源。 只是轉速越高,腿後肌群的出力會變高。 把腿抬高,很重要的一點是, 不讓踩踏的力量,去負擔另一支腿的重量。 一條腿,還真的蠻重的。 轉速一高,計算下來還蠻可觀的。 =====本來想隨便寫,結果打一大篇===== 如何作有效率的踩踏,作一下總結..... 1.請先建立腿前側and腿後側,兩邊肌肉的感覺,作出力調整。 2.多用髖關節與大腿作思考。 3.往下踩是鐵則和本能,最大的出力來源。 4.轉速越高,腿後側肌群出力比例可以變高,但仍非主要出力來源。 (我沒看過腿後側肌群,練得比腿前側肌群大的) 5.不讓踩踏的力量,去負擔另一支腿的重量。 6.練高轉速,主要是練大腦與腿之間的神經連結,不要複雜化踩踏,浪費腦力。 7.承上一點,腳踝不太須要控制,自然就好。 公路車一般上路,大概掌握這幾點就夠了。 越野車的話,還需要建立踩踏力量和後輪抓地力的調整。 (因為off road路太爛,不可能維持同樣出力,要常調整) 場地車,這個太難,又沒有涉獵,另請高明。 要練轉速的話,請採用高間歇拉轉速,用飛輪車練比較安全。 一般固定式訓練台,有的和後輪摩擦力不穩定,不太好練轉速。 滾筒練轉速很好,但要小心意外。 ※ 引述《sifun (米虫)》之銘言: : 之前都乖乖的用力往下採 然後上提 : 再加上文章常見的建議 : 下死點的時候類似的擦鞋底的動作往後提 : 長久下來就有個問題 : 腳踝關節小腿肌肉 用到的比例低 這些地方肌肉小,不太需要刻意去驅動他們。 請多用髖關節與大腿作思考。 : 雖然有想練習運用 可是一直抓不到竅門 : 也許是練習不夠吧 腳踝反應搭配不上迴轉的速度 腳踝自然就好,越想控制,動作越做不快。 這麼快的轉速,腦袋cpu運算有限。 : 今天無聊多加了一個動作實驗 : 就是讓小腿配合踏板前後擺盪 (應該是大腿肌肉控制) : 迴轉數竟然可以比平常拉高個10~20rmp 而且屁股幾乎不會彈跳 很穩 : 也不會很累 : 想請教一下 : 網路上找的到踩踏技巧這方面比較詳細深度的討論嗎? 今天我po了,有點雜,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也歡迎大家多多指教。 騙p幣完。 以下和鄉民聊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4.57.1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cycle/M.1458993172.A.689.html

03/26 20:04,
有卡鞋嗎?
03/26 20:04

03/26 20:08,
沒 登山車+涼鞋+輕度的短短的釘子踏板 (MG3)
03/26 20:08

03/26 20:08,
技巧應該是通用的吧?
03/26 20:08

03/26 20:22,
樓下會說沒卡鞋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03/26 20:22

03/26 20:25,
沒卡鞋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03/26 20:25
其實沒卡鞋,腿會往上抬,還是可以避免負擔腿部重量。 卡鞋的好處是,不會讓腳掌亂跑,對於踩踏的掌握會更好。 且,腳掌很敏感的,可以感受細膩的出力。

03/26 20:59,
這個話題有趣,晚點再想想怎麼回
03/26 20:59

03/26 21:05,
高度坐墊前後沒問題,踩踏只要用大腿后半
03/26 21:05

03/26 21:05,
部到腰的力量出力踩踏,去感覺修正膝蓋的
03/26 21:05

03/26 21:05,
上下擺動的點
03/26 21:05

03/26 21:06,
當然,沒上卡的話這全是空談。
03/26 21:06
還請多敘述一下歐~ 文字形容動作太困難了,搞到最後好像在寫武俠小說。

03/26 21:27,
為什麼我倒是小腿先酸 …?
03/26 21:27
這些地方肌肉小,不太需要刻意去驅動他們。 請多用髖關節與大腿作思考。

03/26 21:33,
最近研究踩踏技巧是單車科學的顯學。XDD
03/26 21:33

03/26 21:34,
但比較新的說法似乎都偏向"三點/九點"踩下去就對了
03/26 21:34
三九二十七嗎?

03/26 21:36,
在fitting的時候,我的拉提動作被fitter唸了一下,
03/26 21:36

03/26 21:36,
他說那個根本沒有必要
03/26 21:36
多餘的動作,沒必要。 刻意拉提,會增加負擔,尤其是小腿。

03/26 21:45,
沒上卡的族群:QQ
03/26 21:45

03/26 22:26,
fitting每家出來的結果大多不一樣,細心
03/26 22:26

03/26 22:26,
觀察一下fitter分為二類,一種是不騎車理
03/26 22:26

03/26 22:26,
論派,另一種是用自己經驗來傳達。
03/26 22:26

03/26 22:30,
個人認為fitting只是給你個接近答案的結
03/26 22:30

03/26 22:30,
果,那個答案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去找出來
03/26 22:30
每個人身體不太一樣,所以同樣的教法,感受不一樣,出來的成果也不一樣。 但會有共同的目標啦。

03/26 23:31,
踩是鐵則,問題是怎麼讓踩踏的效率最佳化。
03/26 23:31

03/27 00:53,
我認識的國家級教練說往上提浪費體力除非爬陡坡瞬
03/27 00:53

03/27 00:53,
03/27 00:53
dragunov : 瞬間出力 03/27 00:53 推 AddMe0815 : 只要專心去體會雙腳都在畫圓就會很自然的踩踏跟拉 03/27 01:44

03/27 01:44,
提了,這是我的心得
03/27 01:44

03/27 07:35,
衝刺的時候也要用到上提力量,效率最大化
03/27 07:35

03/27 08:37,
提是一定要的 不用力的話後腳重量會放在踏板上 會抵
03/27 08:37

03/27 08:37,
消前腳下踩的力道 但是要花多大力道去提腳可以討論
03/27 08:37

03/27 08:37,
一般人就算不用卡踏卡鞋 踩踏時注意提醒自己腳要用
03/27 08:37

03/27 08:37,
力上提其實都會增加效益 因為已經習慣下踩會施力 所
03/27 08:37

03/27 08:37,
以反而不用特別去注意
03/27 08:37
我的看法與您相同
還有 45 則推文
還有 12 段內文
03/31 19:05, , 45F
謝謝白馬大,收穫很多
03/31 19:05, 45F

03/31 19:10, , 46F
03/31 19:10, 46F

03/31 19:13, , 47F
百推內(疑
03/31 19:13, 47F

03/31 19:33, , 48F
推白馬大的好文! 我那80286等級的大腦只能記住抬大
03/31 19:33, 48F

03/31 19:36, , 49F
腿一件事,其他什麼劃圓推啊滑啊抹的一跨上車都忘了
03/31 19:36, 49F
無招勝有招,練成你的本能,你就會很威。

03/31 19:38, , 50F
想問三點鐘時要不要刻意小腿膝蓋附近肌群用力向下踩
03/31 19:38, 50F
肌肉是這樣,你去想那個部位,就很容易被招喚驅動。 人對於四肢末梢的控制比較細膩,手指腳趾,小腿手臂。 大腿相對會比較難控制。 但,肌肉越大塊,力量越大,耐用性也會比較好。 大腿肌肉多又大,不用,不當作主力。 刻意去用細細的小腿,小小條的肌肉......這樣疲勞會很快勒。 請用髖關節與大腿思考就好,其他順其自然。

03/31 19:39, , 51F
在飛輪車上也練了好久的單腳踏跟拉提,拉的我腳踝
03/31 19:39, 51F

03/31 19:41, , 52F
跟小腿肌肉痛苦的要命!現在打死不刻意拉提
03/31 19:41, 52F
我上過幾堂飛輪課,坦白說,飛輪和自行車很像,但真的不是完全一樣。 飛輪的輪子很重,慣性很強,其實轉速帶出來後,讓飛輪拖著腳走就好。 順順踩,不太需要用小肌肉去帶。 若是踩踏用力的頻率跟不上飛輪轉動的速度, 腿和飛輪速度不一致,飛輪會對腿部肌肉有拉扯。 反而不要刻意出力,還好一些。

03/31 19:49, , 53F
感謝踩踏系專業分享~
03/31 19:49, 53F

03/31 19:59, , 54F
2點到4點間的施力效率最好 只要腳不出力其實經過下
03/31 19:59, 54F

03/31 19:59, , 55F
死點的時候其實根本不會頓 踏板會自動過去啊
03/31 19:59, 55F
大家招式不太一樣,我也有聽過踩4~8點鐘方向的。 這個當場討論實做,會很有趣。

03/31 20:31, , 56F
有看有推
03/31 20:31, 56F

03/31 20:34, , 57F
我比較想知道踩踏技術一定要上卡嗎? 身為沒上卡的族
03/31 20:34, 57F

03/31 20:35, , 58F
群,有被歧視的感覺...
03/31 20:35, 58F

03/31 20:43, , 59F
無關歧視,而是沒上卡,很多事你做不到;既然做不到
03/31 20:43, 59F

03/31 20:43, , 60F
所以很難一起討論
03/31 20:43, 60F
上卡有上卡的好處,但踩踏技巧不管什麼鞋子踏板,都可以使用。 卡踏固定腳板,除了大力下踩,腳不會跑,踩踏效率好外。 當腿上抬時,踏板頂腳板不會浮動,也比較好控制踩踏上抬的速度。 ※ 編輯: ddar (36.231.79.223), 03/31/2016 20:49:17

03/31 20:46, , 61F
為了不被歧視,上卡吧...
03/31 20:46, 61F

03/31 20:49, , 62F
我沒上卡前一樣是高迴轉速踩法 但上卡可以更高更
03/31 20:49, 62F

03/31 20:49, , 63F
穩 為何要堅持不上卡呢
03/31 20:49, 63F

03/31 20:52, , 64F
我也想上卡試試看 但是沒預算...
03/31 20:52, 64F

03/31 20:55, , 65F
二手卡踏1000左右就有 我卡鞋買入門新的2.6K 沒多少
03/31 20:55, 65F

03/31 20:55, , 66F
03/31 20:55, 66F

03/31 21:15, , 67F
VP R73七張國父左右 有人說不錯 不過我沒用過
03/31 21:15, 67F

03/31 21:16, , 68F
卡鞋第一雙不要貪便宜 最好是在店家試穿合腳並購買
03/31 21:16, 68F

03/31 22:01, , 69F
我第一雙shimano在店家試完買回來 騎了1000多公里就
03/31 22:01, 69F

03/31 22:01, , 70F
自己長大了
03/31 22:01, 70F

04/01 08:29, , 71F
推 有注意過抬腿 對轉數有幫助
04/01 08:29, 71F

04/01 13:33, , 72F
其實這和fitting也有關係,座艙設定對了,踩踏就很
04/01 13:33, 72F

04/01 13:34, , 73F
輕鬆自然,根本不需刻意去使用特定肌群
04/01 13:34, 73F

04/01 13:36, , 74F
設定不對,踩踏就有問題存在,再怎麼去矯正也只是刻
04/01 13:36, 74F

04/01 13:36, , 75F
意為之,治標不治本,反而容易出現代償作用受傷
04/01 13:36, 75F

04/04 11:50, , 76F
04/04 11:50, 76F

09/14 11:37, , 77F
朝聖推
09/14 11:37, 77F

07/12 12:04, , 78F
07/12 12:04, 78F

09/04 00:32, , 79F
09/04 00:32, 79F
文章代碼(AID): #1M_0lMgs (bicycl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M_0lMgs (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