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二戰的雙發戰鬥機真的一無是處嗎?

看板Warfare作者 (mustang)時間7年前 (2017/03/25 12:22), 編輯推噓13(1300)
留言13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47 (看更多)
以前拿遊戲來說嘴空戰,現在又要講發動機。那就看看講了什麼吧。 : 推 hgt: 美國引擎本來就是用英國引擎再技術改良,以前美國沒那麼猛 03/22 12:56 : 推 hgt: P-51後來不是都用梅林嗎?我印象是這樣 03/22 14:12 : → hgt: 後來美國引擎技術確實超過英國了,這沒錯 03/22 14:13 : 推 hgt: 如果一開始美國比較好,那幹嘛改用梅林? 03/22 14:23 : → hgt: 不過野馬是前中期用梅林,後期改回美國自己引擎,記錯 03/22 14:24 : → hgt: 啊就是你美國技術還不成熟啊,怪誰? 你美國發展新技術一丁點 03/22 15:56 : → hgt: 都沒有參考英國經驗? 03/22 15:56 梅林和V-1710在二戰盟軍的液冷發動機當中,算是瑜亮之爭,真的在爭的 說法,都是對這些歷史比較熟悉,而不是這種前後關係都不知道,隨便兜在 一起的搞法。 梅林漢V-1710在外型上很接近,但是兩者的設計概念,不僅僅各自獨立,走法 也不太相同。兩者汽缸安排都是V型,60度夾角,汽缸行程都是10英吋,連接軸都是 10英寸。梅林的排氣量較小,即使如此,梅林道XX型以前,和V-1710-C7以前的, 他們的正面截面積差不多,前者5.85平方英尺,後者5.91平方英尺,後期的V-1710 的正面截面積降低到5016平方英尺。 如果要比較發動機的表現,要比較的是同一個時期的,而不是隨便拿兩個型號來比較, 後期型的出力必然較大,或者是可靠度較高,像是上面這種把不同時期的發動機的 表現當作比較的標準,就像是拿第一代i3和第七代i5在比較,忽略許多該有的技術 考慮。 要說美國的活塞發動機技術要靠英國,然後是拿梅林與V-1710來比較,上面的說法 就很好笑。先從V-1710來看,先不說1932年早期款就已經通過50小時的運作測試, 1935年的時候,測試要求已經提高到150小時。那梅琳呢?1935年的時候,梅林才通過 50小時的民用發動機測試,可是1936年3月的100小時軍用標準的測試沒有通過。 1937年這個階段,V-1710的150小時軍用標準測試是1000匹馬力上下,梅林的是990 匹馬力上下。要說同時期美國還要靠英國的技術,看看這些數字,美國需要嗎? 很多比較這兩款發動機,是以P-51來說明,上面既然提到了,那我就稍微提些東西。 美國會去生產梅林,並不是因為P-51的緣故,全然是因為英國的產能不夠,所以到 美國來尋求協助。最初尋找的對象是福特公司,英國代表和福特談過之後,發布 消息說福特準備生產,可是福特他老兄改變主意,英國方面只好再到美國商議, 福特表示,如果需要他的公司生產,需要透過國與國之間的合約,當時英國是以私人 的方式進行,無法透過還在保護主義階段的政府。因為這個關係,才會後來變成是 佩卡德公司生產梅林。 至於說把P-51從V-1710換成梅林,表示美國發動機技術不行,那是比外行還要外行 的說法。這裡說明一下。 從1930年代初期,在各種航空比賽累績經驗下,發動機的出力也愈發提高,除了 在起降時的出力之外,也需要考慮到當飛行高度增加下,發動機如何維持有效的 輸出。這就需要維持進入化油器的空氣壓力接近低空,壓力不至於下降太多太快, 這對軍方來說,影響尤大。美國陸航在審視過機械和渦輪增壓的兩種路線之後, 很快地就決定,未來的發展將會以渦輪增壓為主力,請注意的是,這個路線是 美國陸航,與海航無關。先說一下,免得有人後面跳針。 在陸航的指示下,V-1710的設計與改進也就著重在如何使用渦輪增壓器上面,因此, V-1710主要生產的型號,都只有發動機驅動的一級機械增壓器,同時並未考慮可以輕易 加上另外一級機械增壓器的需要。以兩種增壓器的運作原理來看,的確渦輪增壓器 是獨立於發動機之外,也不吃發動機的輸出去驅動壓縮機,在搭配上,會比去增加 一級機械增壓器要容易的多。 另外,機械增壓器在較高高度運作時,會吃掉較多的輸出,同時,為了維持壓縮 效果,發動機轉速需要偏高,也會增加耗油,這一點,美國陸航在比較這兩款 發動機時,也有提到這方面的測試結果。 由於陸航的決定,發生一些意外狀況,最大的影響就是P-39。這架飛機本來 一開始就要搭配渦輪增壓器,可是直到正式服役之後,增壓器都因為體積與發展 的關係而裝不上去,導致這款戰鬥機只有一級一速的機械增壓器,最佳操作高度 無法超過一萬兩千英呎,在美軍手上的評價很糟糕。但是,這不是發動機的 問題。P-51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要減少正面的截面積,採用液冷發動機是必然 的,只不過,美國這邊能選的就只有V-1710,同時不打算使用渦輪增壓器。 P-51到英國之後測試的結果,除了操作高度以外,其他都比同時期的噴火優異, 要說V-1710不如梅林,那又怎麼可能讓P-51有這種表現? 回到英國這邊,從RR的角度來說,他們也考慮過機械和渦輪增壓器與梅林的搭配, 梅林在設計上,將排氣當作補充推進的一部分,他們不想要放棄或者是修改這個 路線,這樣一來,渦輪增壓器就等於是出局了。梅林的後續發展就是專注在如何 配合兩級增壓器上面。噴火九型就是使用兩級兩速機械增壓器,這時的發動機是 梅林60系列,後面出來的,也是兩級兩速增壓器。 當英國開始使用P-51的時候,美國並沒有把他們當一回事,對於超過一萬兩千英呎 的操作性能需求,是來自於英國,面對使用無段變速的Bf 109與一級兩速的Fw 190, 如果要繼續使用P-51,那就得要提升一萬兩千英呎以上的輸出。這時候有 兩種考慮,英國和美國都考慮在V-1710上增加一級機械增壓器,試驗的結果是可行, 但是外型變化較大,美國這邊的試驗室機身要增加差不多一英尺,換句話說, 穩定與控制上都還需要測試。 另外一條路線是英國人做的,那就是把梅林換上去看看。英國方面的試驗結果顯示, 在機身結構方面變動較小,可是能夠大幅提升有效操作高度,這樣的結果讓英國 決定走這個路線,可是飛機是美國的,要改還是要回到美國這邊,既然美國也有 生產梅林發動機,只要能讓美國方面接受這個設計更改,那就可以量產了。 到此,產生的就是P-51B以及以後大戰期間大量使用的幾個次型,這個決定可以說 和發動機優劣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在增壓器與戰術需求上面。用這個例子來認定 梅林技術比較好的,大概不知道,美國使用在P-51上的V-1650的機械增壓器,不是 英國原廠的,而是美國自己的。 美國技術不成熟?不要把發展路線的差異沒弄清楚前,就亂套用。那同樣使用兩級 兩速機械增壓器的海航戰鬥機,他們的發動機也是美國的,技術上要怎麼解釋? : → hgt: 哪個美國人敢說V-1710剛出來就力壓英國引擎,你說一個看看 03/22 16:01 : → hgt: 這樣只是證明英國人為了早量產,技術上的突破先暫緩,如果美 03/22 17:28 : → hgt: 國人沒有梅林,他們也會有量產壓力,還有時間讓你技術搞突破 03/22 17:28 : → hgt: 搞成熟? 03/22 17:28 嘿嘿,上面提到,1937年的時候,V-1710的150小時測試的馬力,和同時間梅林的 測試馬力,V-1710較大。你是要告訴我們,馬力輸出較小的,比較厲害?你可能 也不知道,V-1710也是有兩級兩速機械增壓器的實用化,那就是P-63。同一個 時期,1942年,梅林61以1560bhp輸出時,岐管壓力是60.5HgA,V-1710-93的 1825bhp低空出力,壓力是75.0HgA,如果你真的懂一些機械的東西,難不成你要 說壓力較低的比較先進? : → hgt: 美國人本就踩在英國人的背上發展,沒有什麼好不承認的 03/22 17:29 : → hgt: 沒有量產壓力,那等縮小後再產野馬就好,急著把梅林放上去幹 03/22 18:12 : → hgt: 嘛? 03/22 18:12 : 推 hgt: 而且英國工程師就不知道什麼好什麼壞?只是英國的目標與急迫 03/22 18:14 : → hgt: 性跟美國不同罷了 03/22 18:14 : → hgt: 而且當時英國財政比較困難,美國錢多資源也多 03/22 18:15 : → hgt: p51A的V-1710高空性能也不好,本來就是當攻擊機,人家英德 03/22 18:20 : → hgt: 都是在高空啊! 03/22 18:20 : → hgt: 翻了一下資料 P-51從A型之後 全都是用授權派卡德製造的梅林 03/22 19:58 : → hgt: 發動機 根本沒用艾利森V-1710 03/22 19:59 : → hgt: 如果V-1710這麼好 怎麼後來不換掉梅林??? 03/22 20:00 什麼美國人踩在英國人背上發展?活塞發動機根本就沒這回事,這可是歷史大 錯亂。 前面就提到,換裝梅林,完全是因為增加機械增壓器要花的時間以及變動的大小, 完全不是發動機優劣與否的關聯性。你要是真的有資料,就把資料拿出來反駁。 要拿遊戲資料,那就只會砸你的腳,雖然你已經砸過好幾次了。 : 推 hgt: 哈哈 這是在講甚麼?? 到了1944年才能換上自己的引擎 03/22 20:34 : → hgt: 結果拼命吹美國引擎勝過梅林??? 這麼好當初就拒絕勞斯萊斯的 03/22 20:35 : → hgt: 的提議阿 堅持用V-1710不會嗎?? 可見美國沒有梅林 03/22 20:35 : → hgt: 我看要跟打日本德國不灰頭土臉才怪 呵呵 03/22 20:37 : → hgt: 啥??? 那P-51B/C/D/F/H 都皇家空軍在用?? 看你凹到何時 03/22 20:38 : 推 hgt: 還有 P-51J 根本沒量產 還敢拿出來說喔?? 再凹嘛你 03/22 20:40 : 推 hgt: 哈哈哈 用了別人的引擎4 5年 然後說美國的引擎技術早超越英國 03/22 20:45 : → hgt: 都是自己研發的 沒有參考別人的經驗技術 難怪中國都說沒有山 03/22 20:46 : → hgt: 寨 都有自己的智慧財產 我大概能理解這種邏輯 呵 03/22 20:46 : 推 hgt: 呵呵 知道你不熟P-51啦 以後多找點資料再來吵 哈 03/22 20:55 : 推 hgt: 如果真是這樣 倒是滿合理的 在後追趕技術的人 要完全自力研發 03/22 22:30 : → hgt: 超過原來的第一名 這機率相當低 基本上還要有一些借鏡才行 03/22 22:31 : 推 hgt: 不然甚麼台積電 高通的 早就被追過了 03/22 22:33 : 推 hgt: 說實在我對1710 跟 梅林各自有甚麼優點沒啥興趣 03/22 22:36 : → hgt: 我只是很驚訝 竟然有人說美國引擎技術早早超過英國 03/22 22:36 : 推 hgt: 沒有喔 他一開始就說V1710比梅林還早研發 又說一堆V1710的優 03/22 23:06 : → hgt: 點 就在暗示美國引擎技術比英國優秀 根本不是這一回事 03/22 23:06 : 推 hgt: 我認為就算是螺旋槳戰機的引擎 也必定有從英國引擎技術借鑑 03/22 23:25 : → hgt: 或得益處 不過這方面我沒啥研究就是 畢竟用別人的東西那麼 03/22 23:26 : → hgt: 久 完全沒有得到啟示 那不就等於一直把一個黑盒子裝在飛機 03/22 23:27 : → hgt: 都不管他一樣嗎? 這樣的工程人員根本不盡責 很難想像 03/22 23:28 : 推 hgt: 怎麼會是硬凹?我講的是RD應有的常識! 03/23 17:54 : → hgt: 呵呵 明明是某人對P-51歷史不熟 偏要出來吵 現在變我硬凹? 03/23 20:14 : → hgt: 我講的是研發人員都知道的常識 你不懂要說我硬凹 我也沒法度 03/23 20:14 先不說,P-51還有一個航程上的需求,講了一堆P-51如何如何,其實只是把不熟悉 的歷史亂套了。 沒有資料也要硬凹美國或者是英國的技術好。那麼,這裡提供一些資料吧。 就算兩者很接近的設計,前面也提到,耗油量有不小的差異。以P-51D為例, 在16500英呎高度飛行,以2000rpm,27HgA壓力操作,輸出520bhp,這時候每小時 要消耗48加侖燃料,這相當於0.60磅/每批馬力/每小時。 P-38L使用V-1710-111/113,飛行高度15000英尺,發動機轉速1600rpm,31HgA, 輸出525bhp,一具發動機消耗是0.45磅/每匹馬力/每小時。 雖然兩者不是完全相同狀況,但是多少可以說明,V-1650的油耗要比V-1710要高。 在使用壽命上,梅林在1939年是240-300小時後需要大修,1945增加到300-500小時, 這個時間的間距是因為不同類型的使用下產生的。如果細分,戰鬥機是300-360小時, 轟炸機是360-420小時,運輸機是480-500小時。 1942年之後的統計是35%的引擎可以到達這個翻修壽命,以每一具引擎來說,大約可以 使用60%的統計時間後翻修。 看一下V-1710,最早的V-1710A-11A是300小時的翻修,P-40開始使用的時候,增加到200 小時,1942年增加到400小時。艾利森自己的統計資料中提到,1943年擔任 訓練的P-40和P-38,他們的引擎甚至可以到750小時的翻修間隔。1944年之後, 翻修間隔的建議時間是480小時,在某些操作狀況下,可以延長到1000小時。 再來,比較一下幾種發動機翻修與飛行時數的需求。 1945年第一季,翻修人工和飛行時間,每一種發動機分別是: V-1650:251/302小時 V-1710:134/362小時 R-1820:104/591小時 R-1830:147/580小時 R-2800:242/469小時 請問,翻修時間需要耗費人工時比較多的,一定代表技術比較先進嗎?比較省時間 翻修的,比較落後? 拿不出資料,也不要亂套,就是這麼簡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6.255.8.7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90415735.A.CC4.html

03/25 12:40, , 1F
這是一篇看了令人覺得舒服的打臉文 XD
03/25 12:40, 1F

03/25 13:16, , 2F
推一下,謝謝cobrachen兄的資料:)
03/25 13:16, 2F

03/25 13:18, , 3F
舒服
03/25 13:18, 3F

03/25 13:37, , 4F
hgt又要嗆你什麼都不懂了
03/25 13:37, 4F

03/25 14:05, , 5F
第一段的截面積小數點變成0啦XDD嚇我一跳哈哈
03/25 14:05, 5F

03/25 14:49, , 6F
好強 寫維基時 又有資料可以參考了
03/25 14:49, 6F

03/25 17:50, , 7F
推!
03/25 17:50, 7F

03/25 18:39, , 8F
03/25 18:39, 8F

03/25 18:43, , 9F
大推!上拍下擊左甩右拳擲臉有聲
03/25 18:43, 9F

03/25 20:04, , 10F
03/25 20:04, 10F

03/25 22:34, , 11F
拳拳到肉
03/25 22:34, 11F

03/26 18:58, , 12F
03/26 18:58, 12F

04/06 15:41, , 13F
推專業好文
04/06 15:41, 13F
文章代碼(AID): #1OrV1tp4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47 篇):
文章代碼(AID): #1OrV1tp4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