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陳壽---三國志的爭議性

看板Warfare作者 (迷路)時間13年前 (2011/04/08 19:51), 編輯推噓10(10016)
留言26則, 15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4/16 (看更多)
※ 引述《kusowan (kuso)》之銘言: : 此事黑幕重重啊 : 要說陳壽索賄,我是不信的;房玄齡畢竟隔了三四百年,其間五胡亂華, : 散佚的史料不可勝計,為何這種小事反而流傳下來? : 看看他的出生地:山東濟南。丁氏一生追隨的曹植封在哪裡呢?鄆城、濟 : 北,徙封多次,但都離不開這一帶。那麼作為鄉土名人,自然會有傳說存 : 在。也許房先生小時候問教授:丁氏既負盛名,何不聞於青史? : 教授自然不能只說不知,又見堂下童子昏昏欲睡,遂曰:陳壽豎子,索賄 : 不成,遂不為傳。況其父為馬稷參軍balabala...可憐房某當時沒有ptt可 : 以問,於是信以為真…… : 曹丕與曹植兄弟間的奪嫡之事,三國志確實語焉不詳。比如曹彰之死,雖 : 然說是被毒殺的《世說新語》出了名的不可靠,但是三王齊聚之時出現暴 : 斃事件怎麼看也不正常。此時曹丕登位已經三年,後按說無須對兄弟下這 : 麼狠的手;而且曹植等人也真沒什麼實際威脅。除掉他們真有好處?對誰 : 有好處? : 曹氏被削弱,誰最高興?劉氏?孫氏?無疑是取而代之的司馬氏!司馬懿 : 政變成功的一大原因就在於曹氏沒有得力的宗親在外就藩。當然,這也讓 : 崛起的司馬氏廣布藩籬,埋下了八王之亂的伏筆...而且作為曹丕重臣,他 : 也確實有此能力。無論是影響曹丕還是命下臣煎迫曹植兄弟,完全不難做 : 到。 : 假設司馬氏是這一切暗流的推動者,陳壽自然不敢在書中將曹丕迫害兄弟、 : 乃至丁氏兄弟在其間所起的作用寫的太詳細。畢竟他是蜀人又非官方著史, : 不得不迴避朝廷的隱私問題... 關於陳壽~~~這裡有一篇較完整的觀點~~可以參考看看 曲筆與迴護 有些事可以玩文字遊戲避開,但有些事可就必須真實面對了。陳壽的三國 志就令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對魏、晉兩朝的迴護太過,甚至到了影響後人對史事 判斷的地步。劉知幾(661~721)在《史通‧直書篇》中就說:「當宜、景開基 之始,曹、馬構紛之際,或列營渭曲,見屈武侯,或發仗雲臺,取傷成濟,陳壽、 王隱咸杜其口而無言。」61就是在批評陳壽和王隱在修史時刻意隱諱曹操、司馬懿所作的 醜事。 清代學者趙翼(1727~1814)更在《廿二史剳記》中認為陳壽所使用的迴 護之法開了惡例,而被後世的史家沿襲成因,使《舊唐書》、《舊五代史》中都有 這種不實的曲筆記載,直到歐陽修(1007~1072)修作《新五代史》與《新唐書》 時才改回傳統的春秋書法,以寓褒貶。趙翼在書中還引用了《後漢書》作者范曄 (398~445)的另一本著作-《獻帝紀》來作為映照,范曄字蔚宗,是正史-《後 漢書》的作者,其後世評價也是被人一致推崇,其著作的可信度自然是高的,在 此舉《廿二史剳記》中的幾例如下: 一、陳壽在專記曹操事跡的〈武帝紀〉中記載「天子以公領冀州牧。」62, 該年是建安九年(204 年),曹操贏了官渡之戰,正在追擊袁紹(?~202 年)的 兒子們,但是同樣的事情在范曄的《獻帝紀》中則是記載「曹操自領冀州牧。」 63 二、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平定北方回到鄴城後不久朝廷就改制,幾個月後曹 操就當了丞相,這件事在〈武帝紀〉中記載「漢罷三公官,置丞相,以公為丞相。」64; 但同一件事情在《獻帝紀》中則是記載「曹操自為丞相。」65 三、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結束了與孫權在濡須口的攻防回鄴城,數月後被任 命為「魏公」,〈武帝紀〉中載「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 66但是《獻帝紀》中則是記載「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67。這樣的筆法到後來曹操 即「魏王」位時又再度重演一次。 四、隔年,發生了伏皇后要殺曹操密信的事件,〈武帝紀〉中記載「漢皇后 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討完書云『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發文 後后廢黜死,兄弟皆伏法。」68這麼嚴重的事記載中似乎沒有太大的動作,而同一件事在 《獻帝紀》中則是記載「遂將后下暴室以憂崩,所生二子皆酖殺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 人。」69 五、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則有少府耿紀(?~218)、司直韋晃(?~218) 起事欲殺曹操,最後失敗,〈武帝紀〉中記「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 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70,而 《獻帝紀》中則是「太醫令吉平,丞相直韋……起兵誅操,不克,夷三族。」71 六、至漢獻帝禪讓給曹丕的事件中,記曹丕事跡的〈文帝紀〉中記載「漢帝以衆望 在魏,乃召羣公卿士,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 ,但是《獻帝紀》則曰「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73 七、甘露五年(260 年)五月,被視為皇帝接班人的曹髦(241~260)被司馬昭所 殺,這件事在裴松之(372~451)為《三國志》作註解的時候有引用當代其他人的史學作 品來補充,引用的書總計有《魏晉春秋》、《世語》、《晉諸公贊》、 《魏氏春秋》、《魏末傳》,期中都有繁簡不同的敘述,但內容都直指司馬昭(211 ~265)為弒帝之主謀。但這麼嚴重的事情在〈三少帝紀〉中卻只是輕描淡寫的 寫著「高貴鄉公卒,年二十。」74完全看不出「弒帝」的跡象。而陳壽不寫弒帝事也就罷 ,反而在後面記載了太后之話,說“高貴鄉公當誅”,還「欲以民禮葬之」。75並記載「 賴宗廟之靈,沈、業即馳語大將軍,得先嚴警,而此兒 便將左右出雲龍門,雷戰鼓,躬自拔刃,與左右雜衛共入兵陣間,為前 鋒所害。此兒旣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禍,重令吾悼心不可言。」76等 語。似乎太后不只不認為此為弒君之舉,弒君者反而有「討賊之功」,這種筆法 實在是「改很大」。本紀這麼記載,而在其他列傳中也不見此事的記載,足可見 陳壽曲筆之嚴重。 八、魏文帝曹丕的老婆甄夫人的死,在《漢晉春秋》中寫著:「由郭后之寵, 以至於死。殯時被髮覆面,以糠塞口。」77,很明顯甄氏的死因不尋常,可能根 本不是自然死亡的。但〈文帝紀〉中只寫「夫人甄氏卒。」78,這種寫法完全不 見「非自然死亡」的語意。79 趙翼除了用以上事跡來映照陳壽寫史時刻意為曹氏、司馬氏隱諱之外。更 從反面舉出例子認為范曄在處理董承、孔融等人之死時,都直接書寫為曹操所殺 的正直書寫手法為「史法究應如是也」80。可以說趙翼在此也以「史家正法」狠 狠的抽了陳壽一耳光。 另外,趙翼更指出陳壽寫史時不全書實情,乃至於有「專以諱敗誇勝為得 體」81(即,曹家、司馬家打敗仗的都不寫,打勝仗的才寫)的行為出現。以下 此事在〈明帝紀〉中沒有,但在〈魏書.后妃傳〉中的「甄皇后」與「郭皇后」中有載。 各這件事的處理上雖不能說是湮滅事實,但迴護之意甚為明顯。見《三國志集解.魏書. 后妃傳.甄后》,頁 198。 80 清‧趙翼,《廿二史剳記附補遺‧三國志後漢書書法之不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合訂第二冊,頁 105。 81 《廿二史剳記附補遺‧三國志多迴護》,頁 110。22 再舉幾例說明。 一、魏明帝太和二年(228 年),諸葛亮發兵攻打天水、南安、安定三郡, 魏國派遣曹真(?~230)、張郃(?~231)大破蜀軍於街亭,這件事在〈明帝 紀〉中大書特書。但是同一年十二月(已是 229 年 1 月),諸葛亮又出兵圍陳倉,斬魏 國大將王雙(?~229),這件事在〈明帝紀〉中只有「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 將軍費曜等拒之」82絕口不提戰敗與王雙被殺的事83。 二、太和三年(229 年),諸葛亮遣陳式攻下了武都、陰平並擊退了領軍前 來的名將郭淮(?~255)84;這件事也沒出現在〈明帝紀〉中。 三、太和四年(230 年),蜀國名將魏延(?~ 234)在陽谿一地大破魏雍 州刺史郭淮。次年,諸葛亮出軍祁山,司馬懿(179~251)派張郃來救援,最後 張郃被殺85;這兩件事在〈明帝紀〉中也都沒出現;而且在〈郭淮傳〉根本就沒有與魏延 交戰一事的記載。 這些事件都彰顯了陳壽在魏國的記載裡大多「報喜不報憂、載勝不載敗」 的行為;而陳壽身為晉臣,幫晉朝掩護還情有可原,為何也要幫曹操掩護呢? 因為晉朝的權力、正統、帝位都是繼承自魏國的禪讓,所以魏國的正統、 正義是必須要維持的,如有否定魏國的言詞,就等同否定了後來接班的晉朝;就 像是清朝康熙皇帝曾出言認為明朝“法制甚佳”,那是因為清朝的法律大多傳承 自明朝,如果貶損明朝也就是間接貶損自己 86。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對官渡之戰的描述中,〈武帝紀〉寫道「紹初 聞公之擊瓊,謂長子譚曰:「就彼攻瓊等,吾攻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 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87而〈袁紹傳〉中則是,「會紹遣 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 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衆降。紹衆大潰…」88兩個說法都指向張郃是「先投降, 袁紹軍隊才崩潰」,有指責張郃偷跑的意味。 但是在〈張郃傳〉中則是寫「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郃說紹曰:「曹 82 《三國志集解.明帝紀》,頁 129。 83 但這場勝仗在〈諸葛亮傳〉裡面還是有的;而在〈後主傳〉中也同樣有記載。 84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795。 85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796。 86 此處實就史事的發生探討,而不著墨於「正統之爭」,此方面筆者與趙翼持相同意見 ;見《廿二史剳記附補遺‧三國志書法》,頁 108 與同書〈三國志多迴護〉中的 110~111 頁。 87 《三國志集解.武帝紀》,頁 44。 88 《三國志集解.袁紹傳》,頁 235。23 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 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 屬盡為虜矣。」……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 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89這段描述中,則是指向「張郃是在袁紹軍崩 潰後,因為害怕郭圖之陷害所以降操」,這樣的描述讓張郃看起來很有戰爭頭腦 也是迫不得已降曹操的。這三篇都事出自陳壽之手,為何會有如此差異呢? 對此趙翼則解讀為「陳壽認為張郃為魏國名將,如果以前種寫法將有礙其 威望,所以幫他把事情的順序稍稍“調整”了一下,讓他不至於損失威望。」, 這樣的說法若成立,則陳壽對魏晉的迴護實在是無微不至。 而姑且不論陳壽的曲筆是為了迎合當局的事,但選擇性的記載或記載不詳 的行為,其實已經損害了他的史官聲譽及秉筆公正性了。 八、 操守與矛盾 趙翼在其《廿二史劄記》中還提及一件很有趣的事,他認為陳壽跟諸葛亮 有過節,所以在下筆時對他多有批評。此事見《晉書‧陳壽傳》中有「壽父為馬 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被髡」的記載90,這是指在太和二年(228 年) 的街亭之戰中,因為馬謖抗命戰敗受誅,而陳壽的父親是馬謖(190~228)的部 下,因此被連帶處分,趙翼認為陳壽因為此事所以在心中有了芥蒂,因此在〈諸 葛亮傳〉中批評他「將略非所長」(不懂打仗)。 91對於此事趙翼認為打仗本來就不是諸葛亮的分內事,他的主職是丞相,雖然他也領「右 將軍」職,但行的還是「丞相事」,責任自然是以治國為重,他會出征是對戰事不放心, 所以面對此苛求趙翼毫不客氣的以「此真無識之論也。」92 直指陳壽的錯謬。 但趙翼又指出了陳壽的矛盾心態,認為他跟諸葛亮於私有過節,但身為蜀 漢前臣的他於公上又佩服崇拜諸葛亮的經國大略而產生的矛盾情節。並舉了陳壽 文章中的數例佐證如下: 《諸葛集表》:「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 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 無以過也。」93此句稱讚其生前治蹟斐然、公平公開,到死後都為人感念。 89 《三國志集解.張郃傳》,頁 479。 90 《晉書斠注.陳壽傳》,頁 1409。 91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803。 92 《廿二史剳記附補遺‧陳壽論諸葛亮》,頁 119。 93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800。24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後面的評語則是:「亮之為治也,開誠心, 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 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94這句是在盛讚其治國的整體方針。 另外在各個蜀臣的列傳裡也分別有對諸葛亮的評斷,例如: 《三國志.楊洪傳》:「西土咸服亮之能盡時人之器能也。」95 《三國志.廖立傳》:「(亮)廢立為民……(立)聞諸葛亮卒,垂泣歎 曰『吾終為左衽矣!』」 96 《三國志.李嚴傳》:「(亮)乃廢平為民……十二年,平聞亮卒,發 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97可知諸葛亮公正持斷的風評。 又引《孟子》之言:「佚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 者。」98 都可看出是極為正面的評價。 而對於其北伐無法克竟其功,陳壽亦認為是「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以 眾寡不侔,攻守異體……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蓋天命有 歸,不可以智力爭也。」99 最後一句雖然有些宿命說,但如果將它解釋為「客觀 局勢」就能通曉其語意了。此外趙翼更認為因為陳壽對司馬氏迴護最多,所以諸 葛亮贈送司馬懿女人服裝跟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等事,都沒有收錄在其傳中。 整體來說雖然陳壽對諸葛亮是有微詞,基本上卻還是能知道陳壽是折服於 諸葛亮的,這也意外的點出了陳壽對於諸葛亮定位上的愛憎矛盾。只是趙翼認為 陳壽因為父親受刑,而用史書當工具來下筆貶抑,是件很不識大體的事。 這樣的敘述如只有出現在諸葛亮的論述中,難免有些“捕風捉影”的嫌 疑,但更進一步看這樣的恩怨不只跟諸葛亮有關,更影響到諸葛亮的兒子諸葛 瞻。當時的諸葛瞻相當輕視陳壽。所以評論他為:「瞻工書畫……是以美聲溢譽, 有過其實。」100 94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802。 95 《三國志集解.楊洪傳》,頁 857。 96 《三國志集解.廖立傳》,頁 846。 97 《三國志集解.李嚴傳》,頁 847。 98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800。 99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800。 100 《三國志集解.諸葛亮傳》,頁 801。25 而對陳壽不利的言詞還不只如此,在《晉書》中也有負面的敘述;此書是 唐朝名臣房玄齡(579~648)、褚遂良(596~659)等人奉皇帝敕命所撰。在裡 面的〈陳壽傳〉有提及到陳壽因為私仇而在立傳的對象上有所斟酌,截錄記載如 下:「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 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 101 關於這條記載,只有少數如北周的柳虬(501~554)、唐朝的劉知幾(661 年~721 年)等幾位史家相信,大多數則認為這個記載恐怕不真實。清朝的潘眉 著有《三國志考證》一書認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姦掾及黃門侍郎,外 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昇堂廟勝之效,黨于陳思王……事既不成……斯實魏朝罪 人,不得立傳明矣。《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102,他認 為這兩人不是什麼大功臣,所以沒有他的傳記很正常,更何況知名如「建安七子」 中的徐幹(171 年~217 年)、陳琳(?~217 年)、阮瑀(?~212 年)與曹魏謀士楊 修(175 年~219 年)都沒有立傳,那二丁沒有傳記也不是件奇怪的事,故趙翼以此認為 《晉書》的記載是污陷陳壽的。 而筆者認為,這件事雙方都可信一半。因為「陳壽索米」與「兩丁未立傳」, 不一定不能並存。潘眉的推論有理,而如果只是一件事記述著不利於陳壽的史 料,那可以視之為是為文者個人立場的詆毀,但是當有許多證據都說明他下筆的 立場是可以變異的,那或許就不能一併抹煞那諸多懷疑,世道皆謂「曾參殺人」 正是如此。 但是從陳壽會為了政治立場曲筆一事看來,他也不全是一個鋼刀鐵筆的不 阿史官,其對史才的挑選也存在著一定的利害關係上的考量,故「二丁」的這條 史料記載只怕不全是空穴來風;又或許有人認定陳壽的曲筆是迫於當時的政治壓 力,但不可否認也有史官在寫史時是為了正義而無視於生命與政治壓力的;此事 與道德有關,畢竟陳壽也是人,下筆也會有立場,但不表示該將陳壽的史學價值 全然推翻,此事或許聊備一格做個參考,亦是無傷大雅。 而如果上面所說的確實屬實,那實在是有損陳壽身為史官的格調。畢竟公 報私仇乃一時親痛仇快的作為,人死後畢竟如煙滅;但是於公史上公報私仇,那 就會是千百年的傷害,且將對後世造成無法估計的影響,於史家而言這是不應該 也不能出現的行為。且在當代私修史的風氣極盛,史書產量汗牛充棟,在後人加 以交相考詰下要做到一專其言實在是很困難,被考據出來所言不實的話,也確實 有損史家清名,因小失大可謂得不償失。 101 《晉書斠注.陳壽傳》,頁 1409。 102 潘眉,《三國志攷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頁 8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9.127.62

04/08 21:33, , 1F
個人感想,於公史上公報私仇太史公都敢做了,有何關係....
04/08 21:33, 1F

04/08 21:38, , 2F
04/08 21:38, 2F

04/08 22:03, , 3F
04/08 22:03, 3F

04/09 00:13, , 4F
推資料,但沒排版看起來好累 = ="
04/09 00:13, 4F

04/09 03:27, , 5F
推大部份的觀點 但是趙翼沒有批判陳壽對諸葛亮不公,這是
04/09 03:27, 5F

04/09 03:29, , 6F
本文作者的誤讀。趙翼是批判《晉書 陳壽傳》中記載陳壽父被
04/09 03:29, 6F

04/09 03:33, , 7F
諸葛亮處罰的事項,所以趙翼這邊罵的不是陳壽,而是晉書的
04/09 03:33, 7F

04/09 03:35, , 8F
作者房玄齡等人,說《晉書 陳壽傳》對陳壽下筆不公的評價是
04/09 03:35, 8F

04/09 03:36, , 9F
「無識之論」。 陳壽雖然在許多地方被趙翼批,但在諸葛亮
04/09 03:36, 9F

04/09 03:37, , 10F
的下筆上卻常常躺著也中槍
04/09 03:37, 10F

04/09 06:11, , 11F
原作者是??
04/09 06:11, 11F

04/09 06:27, , 12F
陳壽寫諸葛亮那段看不出多少刻意貶低,反而是滿滿的崇拜
04/09 06:27, 12F

04/09 06:29, , 13F
更多的是認為應該會贏,可惜因為重寡不敵跟對手也是人傑
04/09 06:29, 13F

04/09 06:30, , 14F
"才"沒贏,這種立場被老闆轟出去也不意外XD
04/09 06:30, 14F

04/09 06:31, , 15F
所以結尾要辯解一堆又奉承老闆一下免得被扁
04/09 06:31, 15F

04/09 14:21, , 16F
推好文 推ellisnieh板友,原PO難道不能花點時間排版嗎?
04/09 14:21, 16F

04/09 16:08, , 17F
當宜、景開基→ 「宜」要改成「宣」 指宣帝司馬懿
04/09 16:08, 17F

04/09 17:28, , 18F
我覺得根本是後世對陳壽以魏晉為正統寫史書很不爽~
04/09 17:28, 18F

04/09 17:50, , 19F
只想問一句,這個討論串是戰史嗎?
04/09 17:50, 19F

04/09 19:37, , 20F
算上史學的戰史吧.....筆比刀強....良史?穢史?矛盾也?
04/09 19:37, 20F

04/10 19:10, , 21F
這果然是戰史 刀筆戰 XDDDDD
04/10 19:10, 21F

04/11 14:11, , 22F
如果要更清楚釐清這段歷史~~可能要交給考古學
04/11 14:11, 22F

04/14 20:40, , 23F
大推。
04/14 20:40, 23F

08/13 07:06, , 24F
作者房玄齡等人,說《晉 https://muxiv.com
08/13 07:06, 24F

09/16 03:16, , 25F
更多的是認為應該會贏, https://daxiv.com
09/16 03:16, 25F

01/01 22:51, 5年前 , 26F
我覺得根本是後世對陳壽 http://yofuk.com
01/01 22:51, 26F
文章代碼(AID): #1DdlR9CU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4 之 16 篇):
文章代碼(AID): #1DdlR9CU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