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理工人為什麼需要科學哲學?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時間11年前 (2012/08/27 22:16), 編輯推噓19(19041)
留言60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 (看更多)
http://case.ntu.edu.tw/shs/?p=6875 一、科技活動內的科學哲學或科學哲學對理工人的意義 理工人很容易對哲學感到好奇,但往往也會誤以為哲學就只是在談論人生、倫理、道德、 良心、修養、甚至命理、鬼神一類的事情。理工人也傾向認為科技和哲學是兩回事,前者 具體、明確與實際,後者則抽象、飄緲或虛玄。當他們看到「科學哲學」這「雜種」時, 往住感到迷惑,卻可能引發更大的好奇心──可是,就像對明星偶像的私人軼事那種好奇 心一般,船過水無痕。在本文中,我希望告訴理工人,科學(技)哲學不是處在遙遠不可 及的國度,它其實存在於你們的活動裡。是的,我想告訴你們,在科學與科技的知識建立 、學習、應用、發展與轉變的過程中,哲學無所不在。你並不需要讀所謂的哲學著作,引 用康德、黑格爾、沙特等大哲學家的名言,你才是接觸哲學。事實上,理工人的活動常常 要觸及哲學,只是你們並不自知。 環視周遭,我們生活在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有各式各樣的物質,令人眼花撩亂的現象、 能思考的人類、有無數的互動與聯結。我們可以觀察到某些現象反覆地發生,例如日月星 辰每日東升西降。為什麼會如此?什麼東西(原因)使它們如此?它們又是什麼東西?對 我們人類有什麼影響?人類會發好奇、會發問、會想知道!這是古希臘的哲學問題,也是 科學問題,因為回答那些問題,開啟了自然哲學也催生了古代天文學。二十一世紀的人們 也許想問的是:網路究竟是什麼?只是電腦連線而已嗎?還是,網路其實是人際關係的連 結?或者人與物的連結?我們如何在一個網路發達的世界裡過得更好?幾千年來人們感興 趣的現象和問題不斷變動,也因此發展了一個龐大的科學系統,一開始的哲學思辨被後來 科學研究補充、強化或取代,很多理工人因此以為科學取代了哲學,卻沒看到新的哲學正 在醞釀未來的科學──這是科學哲學想告訴我們的第一件事:當你縱觀全局地去追問新的 現象究竟會如何發展?原因是什麼?對人類(包含我自己)未來又有何影響?你就是在作 科學哲學的反省。 二、什麼是科學哲學? 也許你正應用相對論計算宇宙膨脹的速度,或者透過天文望遠鏡追蹤一顆小行星,也許你 正試圖用離心機分離細胞的DNA,或者調查台灣與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競爭的演變軌跡,也 許你正小心翼翼地研究效率更高的太陽能電池……等等,凡此種種,你都在從事科技活動 ,而且你應該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以支持你有效地達成目標。可是,你是否曾想過你所 依據的理論是怎麼建立的?怎麼被發現的?為什麼它們可以被你應用?你的實驗或調查結 果可能只是一堆數據,你能從這些數據推出什麼?你又如何推出有意義和有用的結論?你 的結論對社會又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者社會對你的科學判斷有什麼影響?如果你遇 到實驗結果與理論推算不吻合時,你又該怎麼面對?當你思索這些問題時,你就是在進行 科學哲學的思考。因為這些問題正是一般科學哲學(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的標準問題,它們屬於方法學(methodology)或科學推理(scientific reasoning)─ ─方法學不是特定的方法,而是針對各種特定方法的反省,去抽取出其一般特徵,可以推 廣到所有的科學。用科學哲學的慣用術語來說,這些問題包括科學的本質是什麼?怎樣才 算科學知識或科學實驗?科學與偽科學如何區分?如何判斷好科學與壞科學?科學理論有 什麼結構?科學家如何做實驗?科學是怎麼演變的?理論和實驗有什麼關係?科學家怎麼 選擇理論的?科學與社會有什麼樣的關係?等等。 你也許會有疑問:科學如此龐大,真的有可以應用到各個不同科學的推理方法嗎?科學哲 學的思考可以不管科學內部複雜的次學科內容嗎? 2011年七月法國南鍚(Nancy)舉辦第十四屆國際邏輯、方法學和科學哲學會議在,大會 發表的論文一共分成四大主題,其下又分成幾個次主題:邏輯(數理邏輯、哲學邏輯、邏 輯和計算)、一般科學哲學(方法學和科學推理、科哲中的倫理議題、科哲的歷史面)、 特殊科學的方法學和哲學議題(邏輯數學與計算科學、認知科學、生物學、化學、物理、 醫療、環境科學、經濟學與社會科學)、技術的方法學與哲學爭議。這個主題架構或許可 以給你某些關於「科學哲學」廣度的印象。換言之,除了一般科學哲學外,還有特殊科學 的哲學,討論與反省每個特別科學內部的各種哲學課題,例如物理學哲學會問時空、物質 (matter)、宇宙的本質是什麼?世界是被決定的或機率的?也會提出物理理論的概念問 題(力、場、粒子等等概念是否指涉真實對象?量子理論與相對論是否會互相矛盾等?) 以及物理理論背後的形上學或存有論:古典力學、相對論、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弦 論等等理論內容是否告訴我們世界的真實存在物?又如生物學哲學會問生命是什麼?生物 學能被化約到物理學嗎?分子生物學在生物學中的地位是什麼嗎?演化論和遺傳學有什麼 關係?古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又有什麼關係?還有許多生物學理論的概念問題(演化、 物種、適應、天擇、基因等等)。 如果你常常專注於自己的問題,你的研究謹守實證精神:面對現象、定義術語、建立假設 、廣泛蒐集資料、統計與計算、使用數據結果來檢驗假設;或者謹守實驗技能,你只需精 研DNA分離與轉殖技術,不必管生物學究竟是什麼、分子生物學是否可以取代遺傳學的問 題等等,也許你會認為毋需讓自己一頭栽入那些逾越本分的問題。可是,一來你的看法本 身就反映出某種科學哲學(亦即實證論科學觀);二來你雖然可以當一位謹守本分的科學 家,但是卻很難針對整個不斷變動中的科學發言,甚至很難面對一些較大型的「科學或科 技問題」。例如你可能調查全球核電廠發生核事故的機率極低,又核電廠被大海嘯襲擊的 機率也極低,所以兩者相乘,未來發生日本福島核災的機率更是低到近於零,因此沒有理 由反對台灣的核四廠。可是,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核四廠可能涉及核廢料的處理、電廠 基礎工程發包、台灣電力公司的組織文化、核能技術、貢寮地質條件、居民意願等等,你 是否有可能單單使用實證精神來面對這個課題?如果你沒有一些針對科學整體的哲學反省 (從數據資料到有意義結論的科學推理方式、科學理論選擇與評價問題、實驗方法設計的 背景或來源之可靠性、科學成果如何應用到社會……),那麼除了提供資料外,你大概很 難進一步主張些什麼。 可以這麼說,科學哲學的基本功能就在於反省既有的「科學形象」(images of sciences )並提供新的科學形象──包括一般科學形象和特殊科學(物理、生物、醫療、社會科學 等等)的形象。 三、科學哲學也是一門專業學科 前文不斷地強調哲學其實就內在於科學與科技活動之中,但是科學哲學也發展成一門專業 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問題、術語和專家。為什麼?因為經過兩千來的發展,科學已 成為一個超級龐大的知識與實作系統,需要有專門針對它整體面貌(形象)的研究,否則 無法掌握它。從二十世紀初以來,科學哲學也有上百年的歷史,有無數豐富的成果與理論 產生。這意謂著理工人的哲學反省,也不能無視於科學哲學既有的成果。[1]簡單地說, 一位有志於科學哲學反省的理工人,也必需要接觸科學哲學這門專業。 縱覽百年來的科學哲學發展,我們可以歸納出四大研究取向(approaches)和觀點( views):二十世紀初的科學哲學家從邏輯取向切入,主要對準科學理論與檢驗的邏輯結 構;六十年代開始從歷史取向切入,研究科學歷史演變的模式;八十年代認知取向興起, 科學哲學家研究科學的概念和模型的認知、以及科學推理的模式;同樣約在八十年代,一 些研究者看重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因而從社會學的取向切入,研究社會如何影響科學知識 和科學知識的演變。 這些不同取向分別有其支持者,至今爭論不休(但這正是哲學的特色與優點!)而且也持 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理論觀點或學派家族:邏輯實證論、否證論(採取邏輯取向)、典範 論、歷史理性論(歷史取向)、科學實在論(邏輯與歷史取向)、演化自然論(歷史與認 知取向)、社會建構論(歷史與社會學取向)。如同上述這些理論觀點在歷史上有先後順 序,但均發展至今,歷史取向居於「承先啟後」的位置。亦即自「歷史取向」之後,各種 科學哲學的觀點都重視科學史的實際發展,科哲理論被要求要能說明科學歷史。 歷史取向興起的關鍵人物是科學史兼哲學家孔恩(Thomas S. Kuhn),他其實是物理學家 出身,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後來因為兼科學史課程也改作科學史,在1962年出版一本《科 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出了科學變遷的典 範理論。這個觀點大幅改變了過去人們對科學的「實證論形象」(the positivist image ),並開啟後來的社會學進路和認知進路。 孔恩從科學史的研究中發現:經驗實證只是科學的一部分,但並非全部;科學內存在著非 實證的、主觀的、玄想的成分。每門學科都會經歷常態、危機與革命三個階段,在常態科 學時期,科學家的研究被一個典範主導。歷史顯示科學和形上學並不是截然二分,形上學 甚至是科學的必要成分。科學知識只有在常態科學的階段才是累積性的。科學革命之後, 舊有的知識庫往往被全盤拋棄──科學發展不是在穩固地基上蓋房子,而是像政權變更一 樣,科學革命就像政治革命。如果說科學是統一的,只有在常態科學時期統一在一個典範 下,而不是統一在一個共同的科學方法之下,因為不同的典範可能會強調不同的科學方法 。科學也不是階層性的,學科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這些看法雖然日後不斷地被修正,但 已經大幅改變了科學哲學這個專業學科本身的基本架構──反映在之前所談的國際邏輯、 方法學與科學哲學的主題分類上。 問題是,如果科學哲學家的科學形象與科學家自我反省的科學形象有衝突時,該怎麼辦? 科學哲學家專門宏觀科學整體,縱覽兩千年科學歷史、哲學反省的專業訓練、並站在科哲 百年傳統上,有其優勢;但科學家有第一手的實作經驗,對於自己行業的知識與細節有專 門掌握,也有不能忽視之處。因此,我的意見是:兩邊應該多多對話,在對話中彼此學習 對方的成果,修正自己原來的看法,共同精煉更精確、更完整、更細緻的科學形象。 四、結論 科學活動可以粗分兩成兩面:一是操作面,例如數學計算、理論公式推導、實驗等。另一 是「概念面」,即理論概念的思辨、範疇的考察、概念的說明。簡單地說,當今多數科學 家著重科學活動的操作面,但是科學活動中的「概念面」免不了哲學思考,甚至可以說它 本身就是一種哲學──如果科學的目的之一是在「理解」現象為什麼會發生,那麼就不能 沒有概念思考,換言之,不能沒有哲學。過去兩千年來,多數科學是從哲學發展出來的, 科學與哲學的分家其實是晚近一百多年的事,但沒有理由說科學與哲學不能再相融為一或 者至少互動頻繁? 科學哲學是一門專業,但既不是今日的純哲學專業,也不是今日的純科學專業,它是一個 雜種專業──可是「雜種」往往有助於新品種甚至新物種的產生。因此在今日的學術體制 下,科學哲學應該在哲學專業與科學專業中均占有一席之地。縱觀兩千年的科學歷史發展 ,哲學反省無疑可以幫助建立一個科學傳統,哲學思考對於科學新理論和新方向的提出和 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對於科學史上被拋棄的理論的歷史與哲學分析,也相當有助於科學教 育。因此我個人期待:能有更多理工人投入科學哲學研究,理工學院也能與哲學系合作培 養像物理學哲學、生物學哲學、工程科學的哲學一類的人才,而且在理工學院內聘請類似 專長的師資,並使科學哲學成為理工專業的一門必選課程。 -------------------------------------------------------------------------------- [1] 以英文寫作的科學哲學導論書籍非常多,幾乎每隔幾年就有新作誕生,因為不同的科 學哲學家會從各種不同的方向寫作以介紹這個領域。本文無法在此提供,但一本中文導論 書籍提供了相關的英文導論書籍,參看陳瑞麟(2010),《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台 北:群學)。該書也提供了到2010年為止,許多西方科哲與台灣科哲研究的經典文獻。 -- 1.陳瑞麟老師是台灣研究科學哲學幾個重要的大咖之一, 台灣研究科學哲學不可不碰的人物 2.雖然此篇是哲普文,但對於當代的科學哲學社群發展和研究領域有粗略的介紹, 適合推薦給初學者 3.版上幾位宣稱自己有很懂科學哲學,但非哲學社群的版友可以看一下 有助於你們對於科學哲學架構的釐清 ps: 不要再說什麼科學和歷史無關這種鬼話,開個孔恩的書單就夠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1.162.199 ※ 編輯: kuopohung 來自: 122.121.162.199 (08/27 22:42)

08/28 03:22, , 1F
給推 這篇文看過 不過說實在理工的很少去思考這些東西...
08/28 03:22, 1F

08/28 12:53, , 2F
因為頂尖的科學家會花費心力在頂尖的理論或是實驗研究
08/28 12:53, 2F

08/28 12:55, , 3F
而不會花費力氣在科學哲學和科學史上
08/28 12:55, 3F

08/28 12:57, , 4F
這篇文章,不知道對於理工人是否有所感想,
08/28 12:57, 4F

08/28 12:58, , 5F
不知版上哪位理工人可以發表一下言論?
08/28 12:58, 5F

08/28 19:51, , 6F
樓上這樣說 理工人為顯示自己很認真 當然不回應XDD
08/28 19:51, 6F

08/28 20:02, , 7F
重要大咖寫出這漏洞百出的廢話 難怪哲學系教出一堆
08/28 20:02, 7F

08/28 20:03, , 8F
人材
08/28 20:03, 8F

08/28 21:59, , 9F
看來是香蕉皮絕對防水
08/28 21:59, 9F

08/28 22:50, , 10F
哪些是漏洞啊,我想要知道!!
08/28 22:50, 10F

08/28 22:58, , 11F
我好想寫
08/28 22:58, 11F

08/28 22:58, , 12F
可是我沒有時間寫
08/28 22:58, 12F

08/28 22:59, , 13F
可不可以
08/28 22:59, 13F

08/28 22:59, , 14F
先存在腦袋
08/28 22:59, 14F

08/28 22:59, , 15F
這好像學生沒寫作業的藉口
08/28 22:59, 15F

08/28 22:59, , 16F
等忙完手上4個案子
08/28 22:59, 16F

08/28 23:01, , 17F
再依據 到時我想讓 哼哈二將 多難看
08/28 23:01, 17F

08/28 23:02, , 18F
再決定 我要寫得多詳細
08/28 23:02, 18F

08/28 23:49, , 19F
那我就等待吧
08/28 23:49, 19F

08/29 00:17, , 20F
我只是想說,哲學界常呼籲理工人要有人文關懷,但是東西
08/29 00:17, 20F

08/29 00:18, , 21F
是寫給理工人看的,還是人文學科的人看的?
08/29 00:18, 21F

08/29 00:19, , 22F
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人看的吧
08/29 00:19, 22F

08/29 00:20, , 23F
特別當你對於某些東西習以為常的時候
08/29 00:20, 23F

08/29 00:25, , 24F
基本上,我是贊成科際整合的,但是我也想說,一句話
08/29 00:25, 24F

08/29 00:26, , 25F
科際整合是對話,不是自說自話,所以應當也要有一篇
08/29 00:26, 25F

08/29 00:27, , 26F
哲學人或是人文人為何需要唸點科學~~
08/29 00:27, 26F

08/29 00:28, , 27F
是說你的科學是方法途徑還是研究領域,這應該差很多的
08/29 00:28, 27F

08/29 00:29, , 28F
不過大學的博雅教育就是都要念阿,只是不深入而已
08/29 00:29, 28F

08/29 00:31, , 29F
我的要求很低,至少一般科學教科書的東西要能理解
08/29 00:31, 29F

08/29 00:32, , 30F
而不是唸過幾本科普書就能了事。
08/29 00:32, 30F

08/29 00:33, , 31F
像本文最後,要求理工系開科學哲學課程,那麼對等的
08/29 00:33, 31F

08/29 00:34, , 32F
哲學系也要上些科學課程,譬如物理學或是腦神經科學之類
08/29 00:34, 32F

08/29 00:35, , 33F
回o大,像這篇的這種東西是跟理工的人說:請你尊敬我嘛
08/29 00:35, 33F

08/29 00:36, , 34F
而且通常失敗,反引來嘲笑的典型文章。
08/29 00:36, 34F

08/29 00:37, , 35F
回P大,我十分同意你的看法。
08/29 00:37, 35F

08/29 01:40, , 36F
一般教科書是像普物普化普生之類嘛?
08/29 01:40, 36F

08/29 01:58, , 37F
我覺得光看普物普化應該不夠吧?
08/29 01:58, 37F

08/29 02:06, , 38F
不是夠不夠的問,是很多文組的都沒有這些sense念不下
08/29 02:06, 38F

08/29 02:28, , 39F
08/29 02:28, 39F

08/29 02:29, , 40F
給樓上,其實在PRC做科學哲學的學者幾乎都有科學背景
08/29 02:29, 40F

08/29 02:30, , 41F
台灣做科學哲學的,很多大學是理工科系畢業
08/29 02:30, 41F

08/29 02:30, , 42F
你可以去翻翻中正哲學的師資就知道了
08/29 02:30, 42F

08/29 02:31, , 43F
至於文組其他領域,才是你說的這樣吧
08/29 02:31, 43F

08/29 02:32, , 44F
不要把文組的課版印像套在哲學系上面
08/29 02:32, 44F

08/29 09:20, , 45F
你和陳瑞麟都不是理工背景的。
08/29 09:20, 45F

08/29 09:22, , 46F
呵我錯了,陳瑞麟是成大機械的
08/29 09:22, 46F

08/29 21:48, , 47F
回應u大,就是那些普物之類的東西,我的要求一向很低的
08/29 21:48, 47F

08/29 21:49, , 48F
我是哲學所出來的,科學原非我所在行,但是本文的焦點在
08/29 21:49, 48F

08/29 21:50, , 49F
科際整合,我覺得對他方學科不用談上專精,總要有基本認
08/29 21:50, 49F

08/29 21:53, , 50F
識才對。
08/29 21:53, 50F

08/29 21:56, , 51F
至少我的老師和我本身都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08/29 21:56, 51F

08/30 07:39, , 52F
這些課本其實不難阿,我大學也上過XDXD
08/30 07:39, 52F

08/30 13:00, , 53F
是呀不會太難,就看哲學人或是人文人有沒有心想讀了。
08/30 13:00, 53F

08/30 13:04, , 54F
自然科學人人能唸,欲培養科學素養卻比人文素養還需時
08/30 13:04, 54F

08/30 13:05, , 55F
間與深刻思考。需克服科學的傲慢與人文的濫情才算入門,
08/30 13:05, 55F

08/30 13:06, , 56F
科哲是難上加難啊。
08/30 13:06, 56F

11/01 17:13, , 57F
這篇文章GJ!非常地淺白易懂,科學教的東西跟哲學講的東西
11/01 17:13, 57F

11/01 17:14, , 58F
是不一樣,但是骨子裡追求「真」的概念,這根源才是相同的
11/01 17:14, 58F

09/01 15:07, , 59F
好東西!
09/01 15:07, 59F

12/13 01:14, , 60F
Good
12/13 01:14, 60F
文章代碼(AID): #1GEu51s4 (W-Philosophy)
文章代碼(AID): #1GEu51s4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