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忍耐了好一陣子...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Edit站/美學板‧睿柏)時間19年前 (2005/01/27 21:0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16 (看更多)
※ 引述《A1Yoshi (寬廣 無際)》之銘言: : ※ 引述《RAYBO (Edit站/美學板‧睿柏)》之銘言: : 照你的講法,當我上物理學課的時候,我扭曲了老師的原意,把電子理解成原子, : 把原子理解成電子。我很用功、很積極地嘗試理解、詮釋老師的原意,但我不自知 : 地扭曲了老師的原意。 : 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意義在哪兒?又,對於原意扭曲的理解,能夠叫做「知識」嗎? 現今物理學的操作程序在多大的程度會與從描述性開始的學科相同呢? 再者,把康德誤解為馬克思,與使用馬克思的角度理解康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 而我說的則是後者,也就是以活在當下的意識,重新理解、閱讀文本,活化文本。 因此我在這裡所說的扭曲原意,並不是說「搞錯了」,而是在掌握某份要旨下, 進行挪用、改寫,說穿了,就是語言遊戲。語言遊戲並不是一般帶有貶意的指責 某人玩「文字遊戲」,語言遊戲是透過對文字使用的變異,達到書寫文本的愉悅, 使文本達到擴張的效果。 : : 之上,還有哲學的創發可言嗎? : 如果說為了所謂的創發(事實上,在這兒出現的文章很少有創發,大多是對前人說法的 : 再覆頌,包括我自己的文章在內),而犧牲了最基本的「清楚、明白、簡單、易懂」原 : 則,我認為那創發價值有限。 其實我這是在說我自己,說實在,當我覺得自己一直在覆頌經典文本時, 是覺得無趣的,想說還不如叫對方買本書或查咕狗比較快... 當然站在引介的角度也不得不如此。 我們在課堂討論,是不會僅止於「把xx的思想完整的表達清楚」,而是要提出問題, 甚至會說,以你自己的理解,應該作什麼樣的詮釋? 一直重覆同樣的思想,知識層級是很低的,當然模仿也是很重要的事,模仿也會使人 愉悅,不過若有人採取誤讀的角度改寫某位思想家的思想,那也不應抹殺,因為他是 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時我們就不會用他在講某位思想家的思想來理解, 而是視為改寫者的思想來理解。 : 至於要求「清楚、明白、簡單、易懂」是不是一種政治性訴求... : 我想是。就我的觀察,台灣的哲學(或者,廣泛點說,人文)之所以那麼弱,有一個重 : 要的理由就是因為有許多唸人文、做人文的人除了會說只有少數人能理解的語言之外, : 沒能力說服、影響更大多數的人。許多唸人文的人,不只是自己不想,而是「根本不能 : 」。 其實,這段論述就是從唯心主義的主觀角度出發來認知現象。 如果從互為主體的角度來看,那麼觀看現象的方式又不同了,這時會將現象視為主體, 既然現象才是主體,「我」就不能下價值判斷,因為現象即真理,然而「我」所要進 行的即是澄清自己理解現象的方式,形塑出認知意義與現象中的本質結構。 : : 如果說一個書寫者寫了大家都不懂的東西,說了大家都不懂的話就叫做自爽, : : 那為了說給大家聽得懂而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是不是替大家打手槍呢? : 不,不是替大家打手槍,而是做愛。自爽就是只有自己爽。不再自爽不表示只要讓別人 : 爽。邏輯上這樣推導無效。讓別人爽,自己也爽,是做愛。 為了說給大家聽得懂,與自己想要說給大家懂,這是兩回事。 假如自己根本沒意思要說給大家爽,卻在群眾給予的壓力下屈服, 那是不是「強姦」呢? 這也是為什麼某些當代的思想家努力要破除理體中心主義的思考方式, 假如某個據稱掌握所謂「原意」的體制或權威,要求每人要有同一性的認知與理解, 這樣的體制與權威只是因為握有文化資本,甚至限制他人以其他方式開拓符號資本, 累積其自身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這樣不就是權威者壟斷了符號的使用方式,以此 累積社會資本,施展他的象徵權力罷了。 : : 類似的爭執往往發生在純藝文場域,尤以對新詩或前衛、當代藝術的批判,然而事 : : 實上一個純粹直觀的感受並無需涉及懂不懂的問題,閱讀一段文字可能不能僅用認 : : 知能力,而要用想像力... : 哈!這的確是立場之爭。我認為,想像力當然重要,不過得有分寸。否則照你的說法, : 一個不識字的人藉由無比的想像力,把文本,不要說扭曲一部份,而是完全扭曲,那這 : 過程也是有(知識上的)意義的。 哲學在多大程度上與創作相異或相同?假如哲學工作者對自己的思想事業沒有認知到 他亦是以書寫作為實踐的創作工作的話,那這樣的哲學工作者究竟又是如何認知自己 的?將原典視為牢固的化石貢奉、或一再的進行考察疏理嗎? 至於不識字的人並不適合拿來作例子,事實上要進行扭曲或改寫文本,也是需要一定 知識能力才能達到,無需對想像力戒慎恐懼,至少我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來說這樣的 話。 : 我覺得知性上的受辱可能也只是原因的一部份。另一個比較有趣的爭執是: : 規範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小孩子都知道如果把所有的規範都拿掉,會發生什麼事。 : 但同時,我們也很清楚,如果規範過多,就會因此失去自由。 換個方式來處理這樣的問題,如溝通、協商、相互理解。 規範是一個握有某種權力的施為者以效率作為思考角度所進行的方式, 然而站在自由民主的立場,主體間性比起主體性更為重要, 彼此尊重與尋求相互理解其實都是蠻重要的倫理要求~ : : 學哲學到最後,其實要改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面對事物的方式。 : 我完全不認同。事實上這兩者根本不衝突,而且我認為前者(改變別人),比自閉式 : 地自我成長(自爽)要來得有意義,要來得更重要。尤其在人文疲弱的台灣,如果唸 : 人文的人還抱持這種鄉愿的態度做研究、過一生,那我想台灣的人文被科學界、被主 : 流大眾輕視,沒錢沒地位沒權力,在未來也還是必然的結果。 改變自己意謂著使自身變化、轉折、擴張。 假如一個人的思考與面對事物的方式總是一成不變,我們會懷疑他的思想已經止步了。 我當然不認為改變別人與改變自己會有所衝突,但激進的社會改革者與獨裁者往往 只是一線之隔,尤其是將自我膨脹為全知全能的假想者。 能夠改變別人的人未必能改變自己,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自己也未必完滿,要改變什麼 其實是兩回事,自我修正與轉移,跟自己的哲學實踐所發生的影響力未必相符。 其實你對台灣的人文環境憂心,與自身的社會經濟處境有很大的關係,每個時代 抱有理想的知識份子很少有不對自己時代憂心的,每個領域的專業者也很少對自身 所處的環境滿意過,因為我們會站在超越的角度希冀改革社會...然而馬克思與空想 社會主義者的不同處是什麼?因此我所著重的是「改變自己面對事物的方式」,有 很大的意思就是避免唯心主義所造成的獨斷,或被功利主義的心態所影響,假如是 如此,還不如作個經驗論者,腳踏實地的了解世界比較好... -- ╭──┬──┬──╮【Edit】站 telnet://bbs.kkcity.com.tw:22311 ─────╮ │人文社會│科學│╔═══╔══╮ ╦ ═╦═ ╭─你看見了美學╯ ├──┼──┼──┤╚══╗║ ║ ║ ║ 還是錯覺?────╮ │藝術哲學│文化│╔══╝║ ║ ║ ║ ╭─╯ ╭─5_Aesthetics╯ ╰──┴──┴──╯╚═══╚══╯ ╩ ╨ 美學板 ──────╮ 當代文化 美學探索 ─────── 編輯‧邊境 ─╯ ╰─ 板工 RAYBO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187.80 ※ 編輯: RAYBO 來自: 61.62.187.80 (01/27 23:02)
文章代碼(AID): #11-ETdx7 (W-Philoso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1-ETdx7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