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書會有感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哲思的流浪)時間20年前 (2004/01/14 04:19), 編輯推噓6(600)
留言6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10 (看更多)
※ 引述《kinddog (痛快)》之銘言: : 以前的哲學家(還是以笛卡兒為例)是對社會大眾闡述其哲學思想的 : 之後哲學越來越走向學術 變成少數人在玩的東西 並不十分同意這種說法。西方哲學在早期就同時有這兩個面向 (社會大眾和少數人) 在隱隱衝突著了。而且在哲學高度學院 化的當下,仍可見「哲普書」滿街跑。 比如一則軼事。色雷沙的浣衣婦嗤笑跌進水井的泰勒斯說,你 連腳下的東西也看不清了,還想看清天上的東西?我的解釋是 ,「忙著看腳下東西」的就是社會大眾,而「看天上東西」的 就是少數那幾個有哲思衝動的人。這兩種人本性既然扞格難合 ,便注定要偶有齟齬。 或者兩則史實。柏拉圖寫對話錄給大眾看,另一方面,他又成 立了學院,搞他那現已失傳的院內教義。容我引申:院內教義 是不適合給大眾看的,只適合給愛智的一小撮人看。玩票的愛 智人,看看對話錄,讓腦袋打打結就好了。哲學家們很早就意 識到自己在玩的東西是只有少數人能玩的。 反觀斯賓諾莎。他拒絕人家給他的學術職位,他認為教學有損 於他的哲學研究。 (磨鏡片倒是對他研究自然科學大有幫助) 他在教授自己的學說給別人時也萬分小心,一旦認為某人並無 天資或心志,他就隨便教教笛卡兒的學說就算了。斯賓諾莎的 例子提醒我:哲學家傾向於搞小團體 (這不代表哲學家就不關 心其他學科的發展了) ,不過這個小團體不一定要以學術團體 的形式存在。 至於我們這個時代,為什麼哲學家的小團體幾乎都集中在學術 象牙塔裡頭,我覺得恐怕要怪到德國哲學頭上。大概是康德首 先把「哲學家作為勤勉的學者」這個 (無聊至極的) 生活理想 提出來的,之後的大哲學家幾乎無一例外都有學術背景 (連恨 死學者的尼釆都曾經是學者) 。 -- 綿 偶然 (陳昇.南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38.201

推 210.68.207.246 01/14, , 1F
柏拉圖的院內教義是指哪些篇章?
推 210.68.207.246 01/14, 1F

推 210.208.149.5 01/14, , 2F
哈 你跟柯普林斯敦還蠻熟的嘛...:)
推 210.208.149.5 01/14, 2F

推 61.224.38.201 01/16, , 3F
院內教義早失傳啦~
推 61.224.38.201 01/16, 3F

推 61.224.38.201 01/16, , 4F
柯普林斯敦是誰啊?@_@
推 61.224.38.201 01/16, 4F

推 61.230.199.158 01/16, , 5F
Frederick Copleston
推 61.230.199.158 01/16, 5F

推 61.216.33.24 01/16, , 6F
嘩啦啦~ 原來如此 感謝:)
推 61.216.33.24 01/16, 6F
文章代碼(AID): #1015B0CD (W-Philoso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015B0CD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