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思辯] 台灣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看板Policy作者 (堅持到底)時間13年前 (2011/06/20 15:06), 編輯推噓5(5040)
留言45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caseypie (吟遊詩人)》之銘言: : 職業真的無貴賤?學歷不重要? : 那麼為什麼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幾乎都還是要求他們的第二代去念個名校學位? : 為什麼每個國家頂層決定政策走向的菁英群,都是該國頂尖學校的畢業生? : 教育體制就是某種權威,名校的文憑就是菁英的認證書 : 商界與政界領袖也趨附於此權威 : 並宣傳這個體制的權威性質,以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背書 : 簡單的說,這是教師學術體系,與政商體系間的互利關係 : 必須宣傳某種「知識的有用性」 : 除了功利的實用性質,藝術與哲學思想等等的「品味性」,也是一種有用的特性 : 被教師學術體系訂定為權威,向社會大眾廣為宣揚,使之認同 : 至此,由這套體系培養選拔、「定義」出來的社會菁英, : 理所當然地會奮力維護這套「有用知識」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方能繼續宣揚之 : 而那些白手起家的「體制外」政商界成功者,也必須在發跡後藉此體系「漂白」 : 沾染這些「有用知識」的習氣,之後正式進入國家菁英體系 : 也使得自己的地位更為穩固 : 如果菁英政治是必然發生的現象 : 那麼,以單純的學科教育(國英數理社科等等科目)決定升學方法的教育體制, : 反而能促使大眾能更公平的互相競爭名校文憑 : 因為這樣的教育反而是變化最小、家庭環境影響度最小、教育體制掌握度最高的方案 : 制定政策的社會菁英們,將會對由此教育體系培養出的「菁英」感到放心 : (他們與草根性的政商成功者是處於對立面--但也是亟欲拉攏之) : 既然名校文憑代表了晉身菁英群的資格 : 如此一來,一個最能確保競爭文憑公平性(受家庭社經背景影響最小)的制度 : 也就會是最能避免「菁英群」被特定家族群體永久壟斷的制度 : 簡單的說,結論就是: : 單看智育學習成果的升學體制,比加入各式才藝要求的升學體制 : 更能促成社會階級流動,也更公平 : 再更簡單的一句話就是: : 多元入學=多$入學=高社經背景家庭壟斷菁英體系的升學體制 純論您所說的現象 做更精細的探討 其實說真的 會在台灣體制中打滾向上的 說實話不見得符合 "菁英" 兩個字 更多的是第二三階層的人 如果說 淮南子所說的 "智過萬人謂之英" 可以當成是菁英的定義 那台灣最有錢 最有影響力的商界(政界除外)的前2300名人士 (其實我覺得比例應該更高些 以台灣在美國的數十萬華僑來說 我想大概至少千分之一 就是兩三萬人的家庭有類似情形) 他們其實大部分不會讓自己的子女受台灣體制的教育 看看下面這幾個人的學歷好了 辜仲諒 東京大學學士 華頓商學院MBA 辜仲瑩 日本中學 美國西北大學學士 華頓商學院MBA 陳敏薰 光仁中學 南加大財金系 彼得杜拉克管理學院 王文洋 英國高中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碩 博士 王雪紅 美國某高中 柏克萊大學 學士 碩士 郭守正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學士 郭曉玲 小學赴美念書 柏克萊大學 學士 ... 簡單來說 很多人小學或是國高中就到日本 英國 美國等地求學 假設在台灣念書 也是念私立學校 私立高中 如光仁等 建中北ㄧ女雄中雄女中一中中女中 說實話他們真的不太看得上眼 所以如果看得精細一點 台灣的教育變得如何 對萬分之一甚或千分之一以上的菁英家庭(注意我並非指個人)來說 大概影響不大 他們這樣做其實也可以理解 如果不是這樣 那這些人和其他的第二層級的菁英 請問有何差異? 教育體制真正會影響到的 是第二和第三層級以下的家庭 第二層級假設是幾百分之一到幾十分之一以內的人好了 大概年收入一兩百到五六百萬的高階中產家庭 (家長大概是 名教授 一般醫師 中小企業主 中大企業中高階主管等) 這些家庭比起第三層級的家庭 (幾十分之一到幾分之一 如一般公務員 老師 中低階軍警 及各行業混得不錯的) 其優勢在 1. 可以買在好學校附近的房子 如台北有名的國小國中 2. 可以送小孩到有名的私立學校 3. 可以送小孩去各種才藝班 家教 課後教育 4. 小孩出國遊學負擔應該還可以負荷 這幾點合起來 (第三層級大概只能送補習班) 多元入學確實是對他們更加優惠 所以當時教改政策會搞成這樣 其實也是因為這批家長在後面的支持 而台灣是右派政府 (兩黨皆同) 所以上層的意志 很大一部分就決定政策走向 如前所述 其實第一層的商界菁英 台灣教育對他們子女幾乎沒有影響 所以第一層的人的商界人士 不會對教改有啥意見 第一層中的高階政界人士 則是蠻多會持贊成教改意見 (政界人士其實偏愛讓自己子女接受台灣教育到大學 之後再放他們出國 太早出國台灣文化洗禮太淺 甚至國台語都說不好 接班會出問題) 所以教改 其實是挖第三階層的福利 來補到第一階層政界和第二階層的人身上 所以反對最深的 大概也是第三階層的人 只是這個不足以影響到政策面 (尤其是制定教育政策的那批人 應該不是第二階層 就是第一階層的政界) 對最後一個階層的人 不論補習班或是一般才藝班都上不起 教育對他們也不是那樣重要 小孩回家先幫忙顧店工作 大概教改不教改對他們 也不是那樣重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9.117.7.28

06/20 15:10, , 1F
確實,因為台灣本就在世界權力體系的邊陲
06/20 15:10, 1F

06/20 15:10, , 2F
最上面那批人當然不會在這鬼島瞎攪和
06/20 15:10, 2F

06/20 15:11, , 3F
如果教改的一個目的是「提昇國家競爭力到歐美程度」
06/20 15:11, 3F

06/20 15:11, , 4F
那我只能說這批人把自己想的太偉大的
06/20 15:11, 4F

06/20 15:12, , 5F
至於第二三層的反應,正是階級間利益競逐的結果
06/20 15:12, 5F

06/20 15:13, , 6F
我是比較悲觀的認為
06/20 15:13, 6F

06/20 15:14, , 7F
如你所言,教改實際上是強化了現有階級的優勢地位....
06/20 15:14, 7F

06/20 15:14, , 8F
當初制定和支持教改的人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子女未來
06/20 15:14, 8F

06/20 15:14, , 9F
較容易繼續強化自己階級的優勢
06/20 15:14, 9F
※ 編輯: CuO3 來自: 149.117.7.28 (06/20 15:16)

06/20 15:22, , 10F
當然第二階層和第一階層政界的人 會用各種冠冕堂皇的說詞
06/20 15:22, 10F

06/20 15:22, , 11F
來合理化這樣的做為 避免廣大的第三階層的反彈
06/20 15:22, 11F

06/20 15:23, , 12F
這個策略 看起來似乎是成功
06/20 15:23, 12F

06/20 15:25, , 13F
你的談法是結果論的談法 當然那確實是教改的效應
06/20 15:25, 13F

06/20 15:25, , 14F
只是那未必是當初教改的初衷 至少黃武雄已經反省自白過了
06/20 15:25, 14F

06/20 15:26, , 15F
我的意思是 教改不能解讀為某個階級的陰謀
06/20 15:26, 15F

06/20 15:28, , 16F
我的看法是 黃武雄等人只是被第二階層和第一階層的政界人士
06/20 15:28, 16F

06/20 15:28, , 17F
當成合理化這種做法的代言人而以
06/20 15:28, 17F

06/20 15:29, , 18F
當然任何政治社會運動都有熱血份子
06/20 15:29, 18F

06/20 15:30, , 19F
但是如果只有熱血份子沒有背後的一批利益團體或階級支持
06/20 15:30, 19F

06/20 15:30, , 20F
說實話我不認為這樣的政治社會運動會成功
06/20 15:30, 20F

06/20 15:31, , 21F
這批階級還得夠力才行
06/20 15:31, 21F

06/20 15:32, , 22F
不然代表農民階級的白米炸彈客的訴求應該早被接受了
06/20 15:32, 22F

06/20 15:32, , 23F
對 但是我的意思是對教改的評價不能全部混為一談
06/20 15:32, 23F

06/20 15:33, , 24F
教改早期軸線從校園內反政治的貢獻到學生權利概念的維護
06/20 15:33, 24F

06/20 15:34, , 25F
我認為這是要肯定的 也就是說事情一碼規一碼 大家愛罵教
06/20 15:34, 25F

06/20 15:34, , 26F
改 可是很多事情都混在一起講 我自己也不喜歡教改的結果
06/20 15:34, 26F

06/20 15:34, , 27F
但我認為現在對教改人士的批評也不盡公允
06/20 15:34, 27F

06/21 01:30, , 28F
多元入學方案並不會對低收入階層不利,有問題的是親師的
06/21 01:30, 28F

06/21 04:16, , 29F
心態﹝認為一定要上才藝班並參加比賽獲得名次才能上高門
06/21 04:16, 29F

06/21 04:18, , 30F
檻高中或大學,但其實只要確認興趣專長並全力發展、多看
06/21 04:18, 30F

06/21 04:20, , 31F
書就可以上,至於報名費、交通費等李家同談的問題則只要
06/21 04:20, 31F

06/21 04:20, , 32F
班導師多關注經濟弱勢生問題即可解決。
06/21 04:20, 32F

06/21 05:36, , 33F
教改原本的意思,似乎被結果論搞的蕩然無存
06/21 05:36, 33F

06/21 05:37, , 34F
不禁令我想起 王安石變法的後果...
06/21 05:37, 34F

06/21 05:38, , 35F
既得利益者不想變 那麼計畫如何完善後果一樣妥協完蛋
06/21 05:38, 35F

06/21 08:45, , 36F
或許這看起來像是結果論 但我想要說
06/21 08:45, 36F

06/21 08:46, , 37F
我並不覺得如此 早在1995年李遠哲等人倡議教改之時
06/21 08:46, 37F

06/21 08:47, , 38F
我和大學同學CJW在吃飯時 他就說道
06/21 08:47, 38F

06/21 08:48, , 39F
僧多粥少 就有競爭 這是本質 怎麼可能經由改變篩選過程
06/21 08:48, 39F

06/21 08:48, , 40F
就可以免除掉競爭的本質?
06/21 08:48, 40F

06/21 08:49, , 41F
這個討論持續了很久 得出"階級利益者是支持教改的元凶"
06/21 08:49, 41F

06/21 08:50, , 42F
這樣的結論
06/21 08:50, 42F

06/21 08:50, , 43F
既然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結論 我相信那些階級利益者
06/21 08:50, 43F

06/21 08:50, , 44F
不可能看不出來
06/21 08:50, 44F

06/21 16:00, , 45F
同意樓上
06/21 16:00, 45F
文章代碼(AID): #1D_l5_d7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_l5_d7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