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刺點的通俗用法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yudaka)時間17年前 (2007/07/24 22:21), 編輯推噓4(405)
留言9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8/38 (看更多)
※ 引述《yudaka (yudaka)》之銘言: : 推 powerslide:『刺點是觀者的,而非攝影者所能安排』?這句話是從明 07/24 16:33 : → powerslide:室的哪一段話裡推論出來的?巴特本人並沒有將『可否由 07/24 16:34 : → powerslide:攝影師』控制當作『刺點』的定義。況且,從認知心裡學 07/24 16:35 : → powerslide:的觀點而言,『視覺心裡』的誘導本來就是可能的,而這 07/24 16:36 : → powerslide:也不為被巴特所說『刺點』是屬於個人的說法。 07/24 16:37 : → powerslide:若為『刺點』是絕對不可操控的話,那所有的畫家都可以꘠ 07/24 16:37 : → powerslide:轉行了,因為他所擅長的構圖技巧與繪畫技巧完全無用嗎 07/24 16:38 : → powerslide:他根本無法藉由畫面的安排來達到傳遞個人情感的目的嗎 07/24 16:39 首先呢,我原文中明白表達這套解釋是個人詮釋,我不是羅蘭巴爾特 ,所以您看到的不過就是個 "刺點" 的後設罷了。這樣有沒有舒坦一 點呢? 羅蘭巴爾特沒有說刺點不可被創作者控制,但也沒有說它可以;再者 、羅蘭巴爾特也從未在文中引述認知心理學,單就明室這個文本而言 , "刺點" 和認知心理學中可控制的視覺心理究竟是不是一樣,躺在 地下的羅蘭巴爾特恐怕無法回答。 所以、以我個人閱讀明室、與羅蘭巴爾特其他著作、與他老師維根斯 坦著作的經驗,做出了您看到的詮釋,這就是來龍去脈。明室一開頭 的舉例:他看到那張拿破崙幼弟的相片,心想那眼睛曾經看過拿破崙 本人。以此例充可說明刺點的發生,涉及個人思緒的特殊連結, "未 必" 符合創作者拍照時的符號指涉。再強烈的暗喻明示,對觀者所關 切的部份以及被引發的情感,恐怕也無法全然掌握。在下並不認為此 程度可稱為 "刺點可為創作者所操縱"。 創作者當然可以利用圖像的設計、即知面、來傳達個人情感,雖然是 否可構成刺點、或是觀者對刺點所引發的情感,可能與創作者安排相 去極遠。而這兩者卻不相違背,我能理解創作者想在一張合照中呈現 的歡樂,卻也能同時因為某個相中人相似逝去的親人而悲傷,個人認 為這也就是所謂知面與刺點歧異之處。 --- 歹勢、其實行文至此有些倦了,坦白說、個人定位此板為交誼娛樂之 用,從不認為應該從中得到什麼技術知識。無人會拿著相機在 BBS 上拍照,這裡只有文字罷了,文字對攝影所能做到的也就是描述或評 論。 所有這在這裡寫下文字的人們,都不是正在攝影的人,而是在進行文 字創作的人。正在攝影拍照的人,是不可能同時敲鍵盤打字上網的。 既然不是正在攝影創作,拿文字來娛樂對攝影又有何傷害呢?更甚者 、如果真把眼見之物當作心靈內化的元素,打字也好、吵架也好、讀 書也好,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對攝影有幫助呢。 好吧、看明室對攝影的幫助至少跟看哈利波特一樣。我更正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239.211 ※ 編輯: yudaka 來自: 61.224.239.211 (07/24 22:41)

07/24 23:17, , 1F
其實光就知面上的操作 就可以讓菁英進美術館看照片
07/24 23:17, 1F

07/24 23:18, , 2F
讓評論家提起筆寫字 讓"懂得"欣賞的人掏腰包了 不用轉行
07/24 23:18, 2F

07/25 00:28, , 3F
何謂"菁英"?
07/25 00:28, 3F

07/25 12:38, , 4F
我是指受過教育,對藝術有鑑賞能力的人 並沒有諷刺之意
07/25 12:38, 4F

07/26 10:58, , 5F
那能不能寫"受過教育者 & 有藝術鑑賞能力者"而不是"菁英"?
07/26 10:58, 5F

07/26 10:59, , 6F
很多人小學畢業而已,也沒藝術鑑賞能力,但是也是社會菁英耶
07/26 10:59, 6F

07/26 14:48, , 7F
若是這樣 我對於定義不清造成誤解感到抱歉囉 不吵這個
07/26 14:48, 7F

08/02 00:40, , 8F
因為"精英"就兩個字,簡潔又好用,非要用十來個字來替,是那
08/02 00:40, 8F

08/02 00:42, , 9F
是個污你眼的髒字嗎???你的眼睛這麼乾淨???
08/02 00:42, 9F
文章代碼(AID): #16fWi7gL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fWi7gL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