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刺點的通俗用法

看板PhotoCritic作者 (外星人)時間17年前 (2007/07/22 13:41),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8 (看更多)
我之前也曾經有刺點的誤用 那是因為在念傳播理論時 老師曾提過"聲刺" 有點像是簡化過的口號 朗朗上口 簡單有力 讓人印象深刻 所以我就把"刺點"類推成是挑起觀眾注意力 並且讓他們印象深刻的點 有點像是破點 (立刻就被fotolio兄翻到阿... 真糗..) 我覺得刺點這個詞彙被廣泛使用 是因為提到知面 一般人不知道是什麼 但提到刺點 即使你不知道是什麼 心中也有個大概的形象 在溝通上比較容易~ 不過發完幾篇文章後開始有點懷疑 就翻了一下書 蔣載榮老師在觀念攝影這本書中也有概略提到知面與刺點 但看完不是能完全理解就是.... 知面不像學習那麼明確 是指對某一事物用心或對某人有好感 是指一般的投注 無疑具有熱忱 但並不特別深刻劇烈 易言之 知面是指照片內具有令人喜歡或覺得有趣之層面與細節 但沒有感情上的投入 此外 知面還具有某種教育功能 可以知道攝影者如何看或如何拍這張照片 舉的例子是Irving Penn(1944)的作品 櫥窗內掛著一排西裝外套 櫥窗上貼著一張紙條 "我去度假了 1944年8月14日回來" 還有Garry Winogrand(1970)拍攝的酒會作品 當中有個男人吐了一個煙圈 老蔣認為煙圈是知面 至於刺點則是超越知面的趣味與喜歡的層次 是刺痛觀眾的微小細節 也是平面圖像中張力高度集中的區域 刺點讓觀眾感受到被攝物的存在 讓照片超越"物"的層次 並代表被攝物本身 甚至讓照片產生了超越平面影像的封閉場域(blind field) 讓觀眾的想像與情感在其中自由馳騁 舉例是Diane Arbus(1962)拍攝一個小男孩手中握著一個玩具手榴彈 刺點讓觀眾改變觀看的路徑並停下目光 也讓這張照片具有正面的教育意涵(電視暴力之類的) 我當時看完 對於知面還能理解 但感覺刺點的解釋似乎有點模糊 而且刺點與知面的差異也變得不明顯 "刺點超越知面"的說法似乎也暗示了兩者是程度上的不同而非不同面向(?) 如果跟大爛兄的文章一起看 似乎有比較清楚一點 其實過去的文章 仔細想一想 使用"刺點"... 只是單純希望畫面中有個"張力高度集中"的區域~ 當初翻完書之後 覺得自己某些評論還擁有"迴避錯誤"的空間.. 加上自己也沒有感覺很明確的定義 所以就沒有回去改了(滾滾~) 在此提供蔣老師對Barthes論點的解讀 將功贖罪一下 XD -- --------------=======火線救援=======-------------- "Be not overcome of evil, but overcome evil of good." 不必戰勝邪惡 而以善良將之克服 羅馬書12章21節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78.179 ※ 編輯: Boyen 來自: 61.57.78.179 (07/22 14:08)

07/24 12:54, , 1F
這個蔣的舉例就是標準的會讓人誤解的舉例XD
07/24 12:54, 1F

07/24 18:19, , 2F
的確~ 我有感受到 Orz
07/24 18:19, 2F
文章代碼(AID): #16ektsdl (PhotoCrit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ektsdl (PhotoCr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