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Impact Factor 和Citations

看板PhD作者 (阿杰)時間14年前 (2010/06/19 13:12), 編輯推噓1(1011)
留言12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IF值代表的是某期刊的水準 (當然領域不同不能直接互比) 至少在現在來說這是公認的標準 但一本期刊之所以有高的IF值 也可能是某一些特別突出的研究衝高了整體IF值 (例如上面幾篇有人提到的單一paper被引用到6000次這種極端的例子) 這就是我好奇這部份了 現在評價一個人的發表品質如何 在沒有細看內容之前 幾乎都先看他發表所在的期刊IF值表現如何,或是領域排名如何 這樣也幾乎決定了這篇文章的"水準" (很少人會花時間把一個人的發表內容認真看完的) 當然 也有人會看citations 但是多數人都是先以IF值當作第一個評估的 但若真的要以這種方式評價一個人的發表品質 citations不是更能代表一篇研究的水準嗎? (我的意思是跟IF值比, 而不是說這樣的方式就一定代表發表的品質很好) 但為什麼現在卻是以IF值作為評價一個研究發表主流呢? 而不是先看citations? 沒錯citations也可能因為領域不同而不能直接比較 但既然IF可以做到領域分開比較 我想citations要做到這樣應該也不困難 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何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187

06/19 14:30, , 1F
我認為是一篇文章要知道被cite幾次,比起知道出處來的困難
06/19 14:30, 1F

06/19 14:31, , 2F
但是在計算IF值得時候 也是要知道每一篇文章被CITE幾次
06/19 14:31, 2F

06/19 14:31, , 3F
路透社幫你把每一本期刊的IF算好,你就不用一篇篇數citation
06/19 14:31, 3F

06/19 14:31, , 4F
這應該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才是
06/19 14:31, 4F

06/19 14:32, , 5F
會有這樣的疑惑是因為 有人雖然發表在NATURE 可是搞不好
06/19 14:32, 5F

06/19 14:32, , 6F
所以我認為是方便性的問題。IF也不是所有的citation都計算的
06/19 14:32, 6F

06/19 14:32, , 7F
CITE的次數很低 有的人雖然不在頂尖期刊 也有可能被CITE
06/19 14:32, 7F

06/19 14:33, , 8F
100次以上 我才會覺得 若是以citations作為評估 會更客觀
06/19 14:33, 8F

06/19 14:33, , 9F
事實上IF本來就指該作為評價期刊的指數,拿來評價研究成果是
06/19 14:33, 9F

06/19 14:34, , 10F
不好的選擇,我個人也很反對這種作法,可是一方面又沒有其他
06/19 14:34, 10F

06/19 14:35, , 11F
夠簡單且客觀的方式來評價研究成果,所以...
06/19 14:35, 11F

06/20 14:06, , 12F
~氣質~
06/20 14:06, 12F
文章代碼(AID): #1C756Wo4 (PhD)
文章代碼(AID): #1C756Wo4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