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2008台灣電影票房 /何瑞珠

看板Ourmovies作者 (愛情˙不用翻譯)時間15年前 (2009/01/05 11:10),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1/23 (看更多)
先講一下為什麼我要火力大開(還沒全開)來批何的文章 因為何跟妳我或任何鄉民不同 如果只是任何一個鄉民在批踢踢或自己的部落格上寫了這篇 那頂多給個噓就算了 但此人書寫的空間是台灣電影筆記 她所擁有的能見度跟影響力不是一般鄉民能比擬的 普通人鄉民寫了這種文章 只要給個噓就夠了 但像她這樣有書寫權 有解釋權的人寫了這種文 不努力批評一下不行 因為她這樣的人即使寫了亂七八糟的文章 還是會不少人因為這是刊登在台灣電影筆記的文章 而先產生認同的感想 才來看這篇文章的內容 普羅大眾就是很吃標籤跟明牌這套的 如果是鄉民寫了這篇文 最好在電影版會有超過50推 不管鄉民們是否可以認同我的想法與推論 但作為一個奉行邏輯先行的電影工作者 起碼要寫篇文章來提供大家不同的觀點與思考 以免讀者被她的文章誤導了對市場的認識 平平是數據 我跟他的解讀就可以完全不同 我的重點不在於希望讀者全都認同我 而是可以建立自己的思考觀點 不過很明顯的大家相信招牌的成分比較大 這果然是個用溫情跟情緒包裝錯誤邏輯會比較吃的開的社會阿 ※ 引述《lavieboheme (消失在迴轉的路口)》之銘言: :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應該說是到處亂撿數字亂堆 這樣的作法很能唬人 但是不求甚解 先有結論再去亂找數字 : : 這是最糟糕的寫法 : : 譬如說 海角七號雖然於香港 新加坡已經上映 前者票房合台幣超過3000萬 後者平平 : : 但於中國 南韓 日本 都有談出版權 尚未上映 如何能得知其最後的"全球票房"? : : 又譬如 海角七號南韓版權採賣斷 不論票房多少 最後果子能拿到的錢都是固定的 : : 這就是所謂"海外票房"的問題 你不曉得是跟人家談什麼條件 如果是這樣的賣斷制 : : 那票房多少對成本回收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這樣是比個頭? : 何瑞珠原文很明顯寫出她了國際版權是買斷 : 而原文標題是"2008"台灣電影票房 : 2009國外的票房收益當然不在討論範圍內 : 這是一篇平面媒體上的"年度票房"解讀, : 而不是探討產業經濟的論文,缺漏部份對其論點亦無太大折損, : 我想對於數據引用的全面性似乎不必過於苛求 不必苛求? 一路看下來 為什麼許多幫何辯護的文章裡 很少從她文章當中'有'的東西作為論點 而都是從她文章沒有提到或是沒有寫好的部份來辯護? 有沒有這麼後設啊? 一個不論多麼毫無邏輯的人寫的文章 都比你或我對社會更有影響力的時候 為什麼妳覺得可以不必苛求? : : 她的論述有個最大的盲點 就是搞不清楚國片為何要存在 為何納稅人要出錢給拍電影 : : 而不是拿這筆錢來退稅或發消費券 還是拿來一人買一條DRAM或一塊面板 : : 客觀上的目標應該是培植台灣電影產業各環節的人才與資源 養成台灣電影拍攝的環境 : : 主觀上的目標則至少我們出錢了 那總該拍出一些讓我們喜歡看 或台灣獨有的片子 : : 國片的目標絕不是要賺錢 如果是 那就不應該有補助金 憑什麼補助這行不補助那行? 回p 不能說賺錢不可以是目標 但以文化產品來說 把賺錢擺在頭號目標的通常都賺不到錢 因為出資老板的市場想像總是跟市場現實不一樣 而且我在電影版也喊過幾十次了 回何的文章也提到了 如果要批評輔導金發給偏向藝術性的電影 那為何不順便幹一幹政府為何要發錢給雲門舞集等這種沒人看的表演 (雲門一年觀眾再多也不可能多到上萬吧 除了有免費戶外公演時 而就算上萬觀眾 換算電影票房也差不多兩百多萬而已 絕對符合這些人心裡所謂'沒人看'的那種市場標準 而雲門一年常態性支出有個上千萬也不奇怪) 政府出錢扶植讓其賺錢的產業其多 為什麼以賺錢為目標就不能有輔導金 不然經濟部所有的補助專案都砍光算了 我們只要不像韓國那樣 而作為一個同時具有文化性跟經濟性的產業 我還是認為 (我應該寫過不下五次了) 偏向藝術性質的交給文建會或文化部來輔助輔導 偏向市場商業性質的交給經濟部來輔助輔導 而不是像現在全都丟給新聞局管 給新聞局管的後果就是永遠會有這種輔導金電影到底拍給誰看的論戰 而回到何的文章 幹醮輔導金拍的東西票房不好也不是新觀點了 但做唯一個掌握較大發聲權的人 何瑞珠自己沒辦法在輔導金的議題裡跳出現有框架就算了 還繼續用舊的觀點在不合宜的地方插進來支撐自己原本已經破敗不堪的論述 不批評是不行的 : 你說拍國片是為了要培養工業環境與推出本土文化產品,我想何大概也不會反對。 : 而她原文中似乎也沒"賺錢"是國片的唯一目的, : 只是在末段稍微提醒國片應想辦法"回收成本"、"與觀眾溝通", : 這兩點不致有啥謬誤,為何認為國片應想辦法回收成本就叫"滿身銅臭味"? : 我認為全篇文章和原po的歧見只在於這兩點: : 1.國片有沒有可能性、或必要性打進中港甚至亞洲市場。 : 2.國片要賣座需不需要仰賴有力的發行通路。 這兩點不論是在何的文章跟p的文章裡都解讀不出有此兩點阿 很多事情都不是二分法的 但台灣人就是喜歡二分法任何事情 以本地市場本地口味為出發 就是不想打進華語or世界市場? 你愛你媽媽就不能愛你老婆? 不是這樣的吧? : 我個人以為,第一點可能性是有的 (海角七號、囧男孩、九降風) : 致於海外市場是不是國片的解藥,我覺得不一定, : 但國片類型要多樣化、製作的規模與水準要提升, : 不可能只仰賴本土票房,就這點我是認同原文立場。 我覺得所謂'仰賴本土票房'這樣的語句 跟前陣子流行過討論DVD跟電視版權收益佔電影總收益比一樣 都有一個根本上的問題是 如果電影本身的票房不好 那麼它的DVD跟電視版權會更不好 (你是發行商跟電視台的話 你會想花大錢買一部市場不受歡迎的影片嗎?) 所以有些人看了好萊塢的數據之後 就天真的以為自己的電影雖然在票房上失利 但還可靠DVD跟電視版權補回一些收益 這徹底就是倒因為果的想法 DVD跟電視版權 只會是錦上添花 而非雪中送炭的利益 '海外市場'也是同樣道理 一部在本土都無法受歡迎的電影 在海外是能多吃的開? 固守本土市場跟開拓海外市場根本毫無衝突 甚至是有正相關的影響 (在大方向是正相關的 但每部片都會有各自影響票房上下的因素 基本上還是脫不了個案分析) : 至於"海外市場"究竟等不等同於"華語市場"是這串文吵的另一個重點, : 原po似乎打從心底不認同該爭取海外市場,也不認為前進中港是擴大市場利基的良方, : 但全世界恐怕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成功打入英語市場,就算幸運賣出版權, : 也不可能討論拆帳問題,分得市場利潤,日本市場雖然相對可能性較高, : 但除了"赤壁"這種有國際大導、題材又令日人著迷的史詩片, : 台灣電影大概很難有辦法持續銷往當地, : 以語言文化的親近性,原文以華語地區當作海外市場的討論基準十分合理, : 我不懂錯誤何在? : (當然不是每部片都要想辦法前進中港,或以跨國合資/合製模式讓渡部分文化主體性, : 但它至少應該是個選擇或出路。) 努力讓電影可以行銷到華語或其他地區是應該的 能多賺當然要賺 但眼裡只有華語市場而沒有台灣市場 先別說這在情感上讓人不蘇湖 就商業上而言這也是很愚蠢的思維 因為中港新馬這些也使用華語的地方 事實上也是異文化區 不是那種'用華語拍片所以就能進入對方市場'這種理所當然的思維 不然為何新加坡電影在台灣比台灣的國片票房還更爛? 因為很多人一看到是新加坡片就不想看了 即使大家在電視看過小孩不笨都覺得很好看 要講市場就以市場邏輯來討論阿 那麼愛喊XX市場XX市場 又不准別人用市場邏輯來檢視 這什麼道理阿? : --- : 另外,關於發行通路問題, : 原po認為應該先用"內容"贏得觀眾的心, : 而不是"滿腦子只想著要吃全球市場或擴大通路"。 : 但原文根本沒有提出"只注重發行端就好,產品內容其次"的定見, : 只因為描述的面向不同,或議題設定得不夠全面,就要被貶為一片胡謅, : 個人覺得還蠻冤枉的。 是阿 沒有寫到的部份 你很主動的幫他補足了 很後設耶 握有較大媒體資源的人 本來就該接受比較嚴苛的批評不是嗎? 力量越大 責任越大(誤) 更何況他都敢把標題下為'2008台灣電影票房' 這麼包山包海的抬頭 用更全面周延的觀點來檢視這篇文章也很理所當然吧? : 而"影片內容"和"發行通路"到底何者對票房有較強的影響力, : 原po明顯認為是前者,而通路只要"有"就好, : 但事實上發行商的實力也要夠強,有辦法排到好檔期、爭取到夠多廳數, : 而非單單是只是"有"就好了。 這我也這麼認為 : (在海角七號之前,大多數國片的命運是只排到爛檔期,台北市寥寥數廳, : 還來不及被看到產生口碑,就被強檔趕下草草下片。) : 近年來全省破千萬的國片,大概除了"刺青"之外,其他都是八大發行商操盤, : 雖然其手下也是有不甚成功的電影, : 但整體來說,很難否認賣座的電影幾乎九成以上都經由他們手中發行。 是阿 : --- : 一言以蔽之,原po認為"海角"會成功是因為製作策略與內容上, : 這篇文糟糕的地方在於作者只談到票房、海外市場、發行通路, : 而未分析到海角這"真正"的成功原因。 : 但檢視一下原po舉出的其他因素: : 音樂電影、觀光美景、新演員、本土認同, : 其實也有許多不大成功的反例:夏天的尾巴、人之島、牆之魘...etc. : 就算把這些要素視作陽光、空氣、土壤通通加總起來,似乎也不一定會成功, : 作者寫出來,豈不也有被人酸的風險? 你對何瑞珠還真好~~就感心! : 而你原文後來提出的幾點建議: : 排檔期牽涉到發行商與映演商,他們一定也研討過上檔時機,不可能由導演一人決定; : 為了要使觀眾進戲院多幾遍,因此要塞大量細節資訊,我也不甚苟同; : 會吸引人重覆進戲院主要還是電影本身夠好看 : 太多資訊或劇情支線壓垮一部電影的流暢性與焦點的可能性更大; : 唯有年齡族群的普及性是我覺得比較中肯的一點。 何寫了一篇文章有那麼大的比重討論海角 結果質的部份沒討論到 (這系列回文討論的議題更全面一點) 量的部份也沒討論好 我還真不知道這樣的文章是寫來亂的還是怎樣 : 而個人認為,上述因素都還是次要, : 海角說得動人,還是得回歸到敘事流暢鮮活和調性上的討喜, : 故事如何說得通俗而好看,很難說清或歸納的一件事, : 不過魏導是個台灣少數有能力做得不錯的人。 : (同輩中另一位我覺得是楊雅吉吉,再往上推是陳玉勳、張毅...etc.) 雖然海角七號獲得空前的成功 但一部片要推論導演全部功力 我是覺得有待觀察 17歲天空獲得當時普遍認為的成功與好評時 也很多人褒獎陳映蓉的說故事能力 結果國士無雙有拍的比較好或者一樣好嗎? 台灣人很奇怪的總是喜歡把個案當通例 卻又把真正的通例當個案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4.186.159

01/05 14:15, , 1F
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只能…唉…了!
01/05 14:15, 1F
文章代碼(AID): #19ONeodf (Ourmovie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ONeodf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