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故事

看板LordsOfWater作者 (补智恩)時間15年前 (2008/11/21 18:5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15 (看更多)
酣夢之中,老秦人們在呼嘯衝殺,驟然間屍橫遍野,傷兵們淒慘哭嚎,躺在山村荒野中無 人過問,一頭怪獸不斷的吞噬傷兵,一個美極的女子長衣飄飄,將怪獸一劍殺死,卻是白 雪!她緊緊抱住自己,解開了自己的衣服,雙手在他身上輕輕的撫摩,她真大膽,竟然… …衛鞅在奇異的感受中霍然坐起,揉揉眼睛,定神一看,只見村正女兒赤身裸體的趴在自 己腿上蠕動著,豐滿的肉體在暗夜中發出幽幽的白光。衛鞅驚出了一身冷汗,雙手推開光 滑的肉體,低聲道:「小妹妹,不能,不能這樣。」山村少女撲哧一笑,「怕甚?爹讓陪 你的,你不要我,我沒臉見人哩。」衛鞅想了想道:「我想小解,跟我到外邊院子裡可好 ?」少女笑道:「想尿哩,走。」說著光身子披了件衣服,拉起衛鞅到了院中。   殘月西沉,院中一片朦朧月色。衛鞅笑道:「小妹妹,來片蓆子陪我說會兒話,好麼 ?」少女高興道:「好哩,想咋就咋。」便拉來一片破席,讓衛鞅坐下,自己便偎在他旁 邊。衛鞅脫下長衫親切的說:「小妹妹,穿上這件衣服再說話,冷哩。」少女笑笑,穿上 長衫包住了自己,又趴在衛鞅腿上。衛鞅笑道:「小妹妹,多大了?」   「十三。客多大?」   衛鞅笑道:「老哩,三十六了。有婆家麼?」   「沒。村裡沒有後生,只有老半截人。」   「小妹妹,陪過別的客人麼?」   「沒。娘說,我還沒破身哩。」   衛鞅長長的歎息一聲,「小妹妹,想找個好後生麼?」   「想。」少女明亮的眼睛湧出了淚水。   衛鞅含淚笑道:「小妹妹,叫我一聲大哥,大哥幫你。」   「大,哥——」少女抱住了衛鞅,卻是一聲哽咽。   衛鞅不斷找各種話題,終於和這個十三歲的山村少女說到了天亮。   清晨,老村正夫婦高興的給衛鞅做了最好吃的野菜疙瘩,連連說碎女子沒有陪好客。 衛鞅百感交集,吃完野菜疙瘩,站起來肅然拱手道:「老伯,我乃四海遊學的士子,要錢 沒用,我想給你留下九百鐵錢,再蓋間房子吧。請老伯萬勿推托。」說著便拿出錢袋捧到 老村正面前。   「啥?這叫啥事麼!不成!」老村正一聽,面紅耳赤,高聲回絕,顯然有受到欺侮的 感覺。衛鞅無奈,只好收起錢袋,歎息道:「老伯,村裡沒有年輕後生,我想將小妹妹認 做義妹,帶她到櫟陽一個朋友那裡做份兒生計,不知老伯意下如何?」老村正驚訝的睜大 眼睛喊道:「碎女子,過來!昨晚沒陪客?」少女垂頭低聲道:「陪了。」村正道:「睡 了沒?」少女擦著眼淚搖搖頭。老村正搖頭歎氣,「咳,不中用的東西!婆子,你說。」 老婦人擦著眼淚道:「客是好人哩,叫碎女子跟他去吧。」老村正便揮揮手道:「去吧去 吧,在村裡也是見不得人哩。」老婦人擦淚道:「碎女子,快給客磕頭,叫大哥,快!」 少女笑道:「娘,昨晚叫過了。」便跪倒在衛鞅面前叩頭。衛鞅連忙扶起,「小妹妹,不 用了,跟大哥走吧。」老村正揮手道:「村人還沒起哩,快走吧。」老婦人道:「走,我 送客,送碎女子。」   衛鞅向老村正深深一躬,「老伯,村人始終無人問我姓名。在下實言相告,我叫衛鞅 ,前往櫟陽修學。如果你想小妹了,就到櫟陽渭風客棧來找我。」   「記下了,走吧。」老村正抹抹眼淚,背過身去了。 10 大秦帝國 走了。   侯贏見到衛鞅,驚訝得半天說不上話來。一番忙碌,竟是親自操持,沐浴,修面,換 衣,接風,倆人又是羊肉烈酒的暢談起來。侯贏告訴衛鞅,招賢館士子們早就三三兩兩的 回來了,沒回來的聽說也住在縣府查書,聽說只有一個叫王軾的走了十個縣,已經在櫟陽 傳開了,都說秦公準備重用他呢。衛鞅倒是沒在意,只是說了許多見聞感慨,尤其詳細說 了在陳倉山河村的經歷,請侯贏收留河丫。侯贏感慨萬端,一口應允。倆人直說到四更, 侯贏再三敦促衛鞅歇息,衛鞅方才作罷,回到房間,竟是衣服也沒脫便沉沉睡去了。   第二天正午,衛鞅方才醒來。匆匆用過午飯,他便埋頭整理沿途刻記的竹簡,將所記 諸般數字與各種結論,分項清謄到三十多張羊皮紙上,縫成一冊。在公叔府做了五年中庶 子,衛鞅對整理簡冊是嫻熟精到的。做完這件最重要的事情,衛鞅便馳馬出城,來到了城 南櫟水入渭的河口。他需要冷靜的想想,如何對秦公陳述自己的政見和治秦之策。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者多矣。面見國君是最重要的一步,慎之,慎之。   秦公求賢的誠意,衛鞅是不懷疑的。然則誠意不能等同於治國方略的選擇。自古以來 ,人們對治理國家提出了千百種主張,大而言之,形成傳統共識的便有王道治國、道家治 國、儒家治國、墨家治國、法家治國幾種主流。其中的王道治國是經過兩千多年歷史延續 的成規定制,其最為成功的範例便是西周禮制。這種王道禮制,的確曾經使天下康寧一片 興盛,而且儒家道家至今還在不遺餘力的為這種王道張目禮讚。春秋戰國以來,王道禮制 雖然已經大為衰落,但許多國君為了表示自己仁義,仍然堅持說自己奉行王道。那麼秦公 呢,能說秦公就一定不讚賞王道麼?似乎還沒有證據這樣論斷。而且,秦穆公時期的百里 奚正是操的王道之學,那時秦國確實強盛一時,穆公也稱了霸,老秦人至今還引為驕傲。 秦公《求賢令》也申明嚮往穆公時的強盛,信誓旦旦的要恢復穆公霸業。據此推測,秦公 如果接受王道治國,似乎也有理由。   那麼道家呢?老子在秦獻公時期西行入秦,這也是秦人的一大驕傲。更重要的是,秦 獻公的確曾想用老子為丞相治國,只不過老子本人堅辭不受罷了。秦獻公是目下秦公嬴渠 梁的父君,也是繼穆公之後最有作為的一位秦國君主。秦公在《求賢令》中數落了幾代祖 先,但對父君秦獻公卻是推崇有加的。他會拒絕父親曾經很讚賞的道家麼?也很難說。至 少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秦公厭惡道家。再說,來櫟陽後,衛鞅還聽侯贏講過,秦公曾想請 百里奚之後裔治秦,而那位老人據說是操道家之學的。   至於儒家和墨家,衛鞅相信秦公不會選擇。在諸子百家中,儒家最蔑視秦國,秦人也 最厭惡儒家。儒家士子不入秦,幾乎是天下皆知。儒家的仁政、禮制、恢復井田制等根本 主張,秦國也和列國一樣嗤之以鼻。秦公不會看中儒家,至少有兩個事實根據。其一,上 大夫甘龍就是東方甘國的名儒,權力在嬴渠梁即位後卻日漸萎縮。其二,秦國《求賢令》 發出後,曾秘密要求在各國活動的密使,盡可能少的使儒家士子入秦。墨家呢?雖然是天 下最簡樸最勤奮最巧思最主張正義且最有實際戰鬥力的團體學派,但墨家的「息兵」和「 兼愛非攻」兩點為政主張,在任何一個戰國都是行不通的。如果秦公要選墨家,可說最容 易,因為墨家曾經在一段時間裡以秦國南部大山為學派總院,和秦國大有淵源。   那麼對法家呢?法家是戰國變法的火炬。凡欲強國者必先變法,已經成為戰國名士明 君的熱點話題。然則推行法家之學的根本前提,是國君的決心徹底與否?法行半途,不如 不行。楚國的半途變法造成的不倫不類,正是最為慘痛的前車之鑒。秦公熟悉法家麼?不 熟悉。秦公喜歡法家麼?不清楚。秦公能以法家為唯一的治國之道麼?更不清楚。衛鞅清 醒的知道,推行王道禮制,未必需要國君與主政大臣同心同德,只要國君不阻撓即可。而 推行法制,則必須要國君支持,而且要堅定不移的支持,君臣始終要同心同德,否則,法 令難以統一,變法難見成效。列國變法的道路,無一不鋪滿了鮮血。韓國申不害尚只是整 肅吏治,已經是血雨腥風了,更何況天翻地覆的徹底變法?像秦國這樣的赤貧國家,非強 力法制無以拯救,法制推行如排山倒海,激起的回力亦是天搖地動,沒有同心同德力挽狂 瀾的君臣相知,變法者自己就會被混亂的動盪無情的吞噬,談何強國大志?   如何試探?衛鞅一時想不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不能急躁。   秋風清涼,衛鞅耳邊響起一個蒼老曠遠的聲音,「計國事者,當審權量。說人主者, 當審君情。謀慮情慾,必出於此。士雖有聖智,非揣摩細究,真情無所索之。此,謀之本 也,說之法也。錯其人,勿與語。此,名士擇君之道。慎之,慎之。」   這是老師精研歷代名士的成功與失敗後歸納的《說君》。當初講解時,衛鞅似懂非懂 ,惟強記在心而已。十年之後,當自己歷經坎坷曲折而面臨艱難抉擇的時刻,這段警語卻 油然浮上心頭,使他頓時清涼醒悟——即或有聖者智慧,也當審視君情;要索得君主內心 的真正選擇,就必須揣摩細究反覆試探;「錯其人,勿與語」,若國君不是自己所持主張 的當說之人,就不要對他陳述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是名士選擇君主的根本點。那麼,自己 該當如何試探秦公的真正抉擇呢?   太陽落山了,衛鞅打馬入城,來到內史景監的小院。   景監對衛鞅一直刻刻在心,多少次,景監都差點兒要對孝公講出來,想到對衛鞅的承 諾,竟硬是生生憋了回去。三個月來,各縣不斷派人報來士子們在縣府的作為——共下秦 地的九十九個士子,竟是八十多個滯留縣府。他們都有各種各樣的合理合法的理由,蹲在 縣府,搜集瀏覽所能見到的各種書簡,思謀撰寫自己的治秦對策。只有十餘個士子到雍城 附近的山村裡看了看,回到縣府便叫苦不迭,聲稱不給肉吃便要回櫟陽招賢館吃飽了再來 。令景監感到欣慰的是,有個叫王軾的齊國士子,獨身一人跑遍了秦中十縣,雖然都在縣 府周圍,但畢竟是深入民間鄉野了,實在是鳳毛麟角。當景監將王軾的情況稟報給國君時 ,孝公也很是高興,笑著對他說:「這位先生頗有吃苦之心,回來再看看吧,若才學見識 也可,就給他重任了。」景監實在忍不住,冒出來一句,「君上,定然還有出類拔萃者在 後。」孝公大笑,「在後?在哪裡?景監啊,我看也就是王軾了。該來的都來了,不來的 永遠也不會來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上天不讓秦國強大,求賢令也就如此而已了。」 在孝公的笑聲中,景監分明看到了他眼中閃亮的淚光。景監感到揪心,可就是不敢再往下 說,萬一衛鞅……他不敢望下想,也不願望下想,憋在心裡又著急,只有三天兩頭向各縣 催問士子們動向,反覆叮囑不許漏掉一人。奇怪的是,始終沒有任何一個縣報來衛鞅這個 名字,更別說動靜了。   看看進入九月,風涼葉落,衛鞅還是泥牛入海,景監的心竟是越來越涼了。他一百個 不願意將衛鞅想成小人,不願意想到他逃回了魏國。可是,他能到哪裡去呢?深訪山野, 也不能一個縣府都不去啊?出事了?跌入深谷了?恰恰遇上盜匪了?景監更是不信。他知 道,衛鞅這種上品名士都是文武兼修的,尋常山險與匪賊也未必奈何得了他。且秦國雖窮 ,盜匪卻是極少,丁壯都當了兵,誰去做盜匪?想來想去,還是不得不想到衛鞅逃回了魏 國。景監每每在深夜長長的歎息,想到原本一個身負絕世才華的名士,卻是如此一個不重 然諾不講信義的小人,景監的心就陣陣做疼。他無法在心中將衛鞅留下的堅實形象撕成碎 片,又無法不相信這泥牛入海的唯一可能。對他這個久在軍中的秦人騎士來說,男子漢之 間的情義比生命還重要。衛鞅是他生平結交的第一個名士,他敬佩他,本能的相信他,甚 至對他不說明理由的要求也無端的接受了。在他心目中,「大義」為士子之根本,不義不 節,無恥之尤!一個可敬可親的名士摯友,在他心中泯滅了,他感到如同自己的生命結束 了,自己要垮了,世上再也沒有激動人心閃現光華的高風亮節了!傷心欲絕,便覺得招賢 館求賢真是無聊之極,於是也不去管它,天天關在屋中大喝悶酒。嚇得小令狐只是悄悄流 淚,夜裡也不敢睡覺,死死守在房門外挨凍。   今天是九月底,三個月的最後一天,景監特別心酸,天黑時分便已經醉倒。   小令狐坐在正房外的台階上默默流淚。她想,他一定是在官府受了極大的委屈,她要 看好他,絕不能讓他像媽媽一樣剖腹自殺。否則,她將失去最後一個依靠,成為流浪女, 成為官奴。小令狐不斷敲打自己的頭,怕迷迷糊糊睡著了聽不見屋裡的動靜。   猛然,小令狐聽見一陣馬蹄聲,又聽見有節奏的敲門聲,「嗒,嗒,嗒」。   小令狐輕手輕腳的走到門後,從門縫中向外張望,只見一個人白衣白馬,似乎像是上 次來客的身影!不對,那個人白皙風采,如何此人乾瘦黝黑?聽聽聲音?對,聲音不會變 。想到這裡,聰明絕頂的小令狐低聲問:「誰人敲門?」   「小令狐麼?我呀,忘記了麼?」門外傳來熟悉親切的聲音。   小令狐打開門。衛鞅將馬栓在門外石樁上,走進來蹲身撫摩著小令狐頭髮道:「小妹 ,我三月前來過,記得?」   小令狐「哇——」的一聲,撲在衛鞅肩膀上哭了。   衛鞅一驚,「怎麼了?內史呢?」   小令狐拉著衛鞅的手,推開正屋的門,一股濃烈的酒氣撲鼻而來!景監歪倒在黑糊糊 的屋子裡呢喃自語,「衛鞅,你,你,騙了我。小人,騙了我!你,為何如此啊?你…… 」小令狐哽咽道:「他天天如此,嚇死我了。」   衛鞅尋思片刻,吩咐小令狐找來一支粗大的蠟燭點亮。他舉著蠟燭走到景監身邊蹲下 ,扶起景監高聲道:「內史,看看我是何人?」   景監睜開朦朧的雙眼:「你?你是誰?君上派來的?」   「我是衛鞅!內史再看看。」   景監聽到「衛鞅」二字,頓時一驚,睜大眼睛,「你?你是,衛鞅?」又揉揉眼睛, 「不對,乾瘦黝黑,有,衛鞅風采?」   「景兄,衛鞅跋涉三月,走遍秦國,安得不黑不瘦?」衛鞅慷慨高聲。   像是一聲驚雷,景監內心的朦朧陰雲頓被炸開,霍然站立,目光炯炯的盯著衛鞅顫聲 道:「鞅兄,果然是你麼?你,回來了?」   「對,衛鞅回來了,整整三月,沒有騙你!」   景監仰天大笑,欣喜若狂,滿身齷齪酒意一掃而去,張開雙臂,竟和衛鞅緊緊的抱在 了一起。小令狐看見倆人竟像孩童一般,高興得咯咯直笑。   「小令狐,拿酒來!」景監興奮得高喊。   衛鞅笑道:「還酒啊?醉得人都不認了。」   「如何不酒?方纔,那是醉死,死醉!再酒,那是醉生,生醉!」   衛鞅大笑:「好!苦菜烈酒,就醉生!」   小令狐???跑進廚屋,端來兩隻陶碗笑道:「先喝下去,我再拿。」   倆人接過陶碗「噹」的一碰,各自咕咚咚飲下,卻又同聲大笑。衛鞅道:「好苦酒。 」景監道:「酸得爽利!真酒呢?」   小令狐咯咯笑道:「沒酒了。嚇得我將酒都倒了。我來煮茶。」   衛鞅笑道:「小令狐好聰敏,以酒醒酒。此刻正當飲茶。」   「還有飯,你們倆都沒吃飯呢?等等就來。」小令狐飛快的鑽進了廚屋。   景監興起,將草蓆木幾搬到了院中。倆人在明朗的秋月下高談闊論感慨百出,率性講 起了秦人土語,時而大笑,時而歎息,時而興奮,時而感傷,竟是直到明月暗淡,東方發 白。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      秦孝公黎明即起,練劍片刻,便埋首書房開始讀書。   三個月以來,他對求賢令頒刻後的功效產生了很大懷疑。原想東方列國士子們只要進 入秦國,一定會被他的誠意感動,會和他同心同德的治秦強秦。他不曾想到,注目於功業 的 士人竟也會有如此多的世俗要求,怕苦怕窮怕累。從心裡講,作為一個國君,他何嘗不想 和齊威王一樣搞個學宮將這些士子們養起來,需要他們的時候請他們謀劃,不需要的時候 便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切磋學問,以彰國家文華。可是秦國太窮,哪裡有財力做這些錦上添 花的事兒?在一個窮弱的戰國,該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甚至不能做的他也勉力做了,誠 心誠意,披肝瀝膽。   可是他看到的回應卻是淡漠的。他從士子們的舉止眼光中讀到了輕蔑,讀到了嘲笑, 讀到了他們自感降遵紆貴的虛榮和自大。這正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他可以坦然接受任何人 對秦國的指責評點甚或是惡意咒罵,但絕然不能接受對秦國的蔑視和嘲笑。六國卑秦,不 屑與之會盟,他視為莫大國恥,書刻血碑以示永誌不忘。他想不到的是,連求官做事的士 子們竟然也對秦國顯出一種滿不在乎的輕蔑與嘲笑。當他確定無疑的感受到這一點時,他 的心又一次被深深刺傷。為何如此?為何這些將依靠秦國建功立業,要靠秦國給予官職爵 位的士人也敢蔑視秦國,蔑視秦國君主?冥思苦想中他恍然大悟,這些士子們將他們自己 看作了拯救秦國的恩人,他們將給秦國帶來富強,是以有理由蔑視呈現在他們面前的窮困 愚昧。果然如此,也就罷了,嬴渠梁的胸懷夠寬闊,對大才賢士的狂傲不羈完全可一笑了 之。然則隨著士子們的訪秦作為,他又一次感到了失望。這些人只在縣府打轉兒,能找到 強秦國策?是大才造世的作為麼?聊以自慰的,還有一個王軾差強人意,招賢一事不至於 難以收拾。名士難求,高人難遇,看來扭轉乾坤的磐磐大才真是可遇不可求。說到底,秦 國強大還得靠自己。   嬴渠梁決意自己謀劃強秦之道,他相信自己的學力不算很差,刻苦修習,縱然不是大 才,也是中才,絕然不會讓秦國在自己手裡繼續衰落。一個月前,他將書房擴大了三倍, 開始讓長史公孫賈給他搜集簡冊典籍,將宮室所能找到的一切務實書籍全部搬到了自己的 新書房。從此,他每天夜讀兩個時辰,早起一個時辰,練劍之後准點讀書到卯時,再處理 國務。卯時之前,他不見任何人。天天如此,今日亦如此。   黑伯在書房門口輕聲稟報:「君上,內史景監求見。」   「讓他卯時後再來。」   「內史說,有緊急事體。」   秦孝公無奈的丟開簡冊,「請內史進來吧。」   景監走進書房,只看見沉沉簡冊高高低低環繞成巨大的書山,卻不見國君身影,驚訝 得不知說什麼好。他有一個多月沒有到國君書房了,不想變化竟如此之大?他不禁高聲道 :「君上,景監參見。」   秦孝公從書山中繞出來,手中還拿著一卷竹簡,「景監呵,如此高興?」   「君上,好事,大好事。」   「究竟何事?孩童一般。」秦孝公頗為不悅。   「君上,茲事體大,容臣徐徐道來。」景監雖笑,臉上卻冒出了細汗。   「徐徐道來?」孝公不禁一笑,「你也成老儒了?好,就徐徐道來吧,坐。」   景監長噓一聲,從出使魏國遇衛鞅講起,講到衛鞅入秦,講到招賢館衛鞅暗察國君, 講到衛鞅訪秦的艱苦認真和細緻,對衛鞅的才能大加褒揚。   秦孝公很平靜的聽完景監敘說,淡淡笑道:「內史是說,衛鞅是個大才?」   「是。君上,衛鞅入秦,求賢令終有正果。」   秦孝公笑道:「莫給求賢令找正果,自古求賢不遇者多矣。內史究竟何意?」   「臣請君上,許衛鞅面陳長策。」   秦孝公點頭道:「當然。士子如此苦訪,可見一片赤誠,有無長策,皆須敬之。就明 日吧,政事堂大禮待之。」   景監激動得顫聲道:「臣,謝過君上!」   「又非待你大禮,謝從何來?」秦孝公一笑,又一歎,「景監呵,求賢之道,長矣遠 矣。人有精誠,上天不負。縱無大才,秦國也不會滅亡的。」 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90.182
文章代碼(AID): #199fGdlM (LordsOfWater)
文章代碼(AID): #199fGdlM (LordsOf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