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心經實在好難懂?

看板Learn_Buddha作者 (想不出來)時間13年前 (2010/09/26 17:08),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8 (看更多)
※ 引述《sheng530220 (台北城中的真小人-丟我)》之銘言: : 個人是不覺得有所謂的一定要學過小乘,才能瞭解心經的內文這一回事。 : 其實直接從大乘法師們所著作的一些心經註解下手,從而瞭解心經,並 : 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真正高明的法師,光是解釋"般若波羅蜜多"這四個字 : 就能讓你了解心經在講什麼了,一部經的註解完完整整的能夠看完並了解, : 整個佛法的脈絡也能夠大致的抓住方向;並不需說一定要讀阿含經,才能再修學 : 其餘的經典,否則古代那種佛經流通困難的年代,能有一部經來讀已經不簡單了 : ,哪有什麼非得先拿到阿含經才能修行的道理?但那樣子的環境,反而造就了這麼 : 多修行開悟的高僧大德,所以大乘本身在整個時空環境下,反而能從一部經當中 : 抓住整個佛法修行的脈絡了,只是我們本身願不願意深入修行了解而己。 在東漢到西晉年間已經有若干般若部的佛經譯為漢文 但是否如上文所說那麼容易:從一部經中去抓住整個佛法修行脈絡呢? 真實歷史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 與古人相比我們已經佔了很多方便,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今天想的那麼理所當然 魏晉時代的格義佛教(它明顯是針對般若學而發展的)便是經典不足下的產物 由於沒有足夠的經典脈絡去了解何為般若 也因此才去套用道家的名相強為解釋,不然根本沒有辦法理解 然而這種方法卻是有問題的 但是對於格義的批判也是隨著經典陸續傳入才能有效展開 最後紛諍終結於被稱為秦人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師 如此一時期的釋道安法師所言 「自佛即幽。阿難所傳分為三藏。纂乎前緒部別諸經。小乘則為阿含。 四行中阿含者數之藏府也。阿毘曇者數之苑藪也。其在赤澤碩儒通人。 不學阿毘曇者。蓋闕如也。夫造舟而濟者。其體也安。粹數而立者。 其業也美。是故般若啟卷必數了諸法平數以成經。斯乃眾經之喉衿。 為道之樞極也。可不務乎。可不務乎。」 這是在當時的環境下,道安法師有這樣的想法。 換作今日,是不是要由四阿含、阿毘曇入手呢?又或是抓著一部經就夠了呢? 以下為我個人妄想,兩者的答案都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的。 理由很芭樂不過也很真實:每個人根器不同。(以下略去五百字 XD) 以心經為例,就我個人的想法,心經是禪觀後的證悟。 換一個方式講:用教理行果四法來看,這部經是描述果地境界的經典。 只看這一部經,而少了其他三個,永遠不會知道怎麼樣才能到達這樣的境界。 就好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很多不學佛的人也能朗朗上口 進一步的,有些學佛的人也能很好的解釋色空不二的道理 再深入一點,如何證得色空不二呢? 這就不是一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能打發的了 善說法者無如佛。佛陀講般若,玄奘大師翻譯出來的就有16會共600卷。 說懂,那還得看看是什麼程度的懂 當我們想要深入某一部經的時候,打算深入的多深,便決定了要下多少功夫。 如同拿一根針可以刺穿衣服,但是很難拿根針刺穿地球。 所以功夫不會只用在A這部經上,有時候還必須去學B、C、D經等 要學BCD經,可能還要了解一下EFG經、abc論等等 與核心目標的A經相比,在BCD等經功夫自然會少一些 與BCD經相比EFG經、abc論的功夫可能又更少一些 有主客,就能知道哪邊應該要深入一些,哪邊不需要那麼深入 這樣持續的來回在核心宗旨與周圍經論之間 才能在宗旨上不斷地去深入而不至於偏狹甚至偏廢 也不會變成入海算沙,在佛經堆中找不到方向 回到心經這個話題。 個人的妄想是般若部的經(還有論)有個特點: 字多的經(論)大多比字少的容易懂。 讀不了400卷的上品般若,先從大智度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開始入手 會比直接硬食心經容易一些。四阿含我只看過一小部份,不好說太多。 最後,要真懂,絕對不是學經(加上各家注釋)就夠的。 不管是從教理行果或是從聞思修的次第來看 "行"、"修"始終是通往果地的最終關鍵 -- To Master Immeasurable Buddhist Teachings 法門無量誓願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1.128.217

09/26 17:12, , 1F
這樣是滿認真的做學問方式,只是要看普通人有沒有那個心力
09/26 17:12, 1F

09/26 17:13, , 2F
去做了
09/26 17:13, 2F
文章代碼(AID): #1CdmsVc9 (Learn_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CdmsVc9 (Learn_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