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小燈泡事件是消費死者的八卦?

看板Gossiping作者 (Keep The Faith)時間4年前 (2020/01/15 03:43), 編輯推噓0(113)
留言5則, 3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4/9 (看更多)
連續隨機殺人事件背後的社會警訊 https://www.cprc.moj.gov.tw/media/7532/581283115404.pdf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 主任吳永達 駭人聽聞的連續隨機殺人事件 2015 年 7 月 20 日晚北捷再傳隨機砍人事件, 吸毒又失業的 27 歲郭姓男子在捷運中山站持刀砍傷 4 人, 這是繼去年鄭捷之後又一重大捷運社會案件; 無獨有偶,同晚身穿學校運動服的 15 歲倪姓少年, 手持菜刀在三峽學勤路、大觀路口隨機砍殺一名女大生, 這一夜二起連續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離上次龔重安校園殺童事件不到二個月, 其發生密度之高,引起社會重大恐慌。 自 2009 年以來,國內有案可查的隨機殺人事件,至少有 8 件之多, 且以今(2015)年發生頻率的密度最高,至今已達 3 件。 暴力犯罪的盛行比率雖遠低於竊盜、詐欺或其他類型之財產犯罪, 但因其具有嚴重的暴戾性、殘忍性,故一直以來,都是民眾最為恐懼的犯罪型態, 殺人為暴力犯罪之標準類型, 而隨機殺人(或稱無差別殺人、未經選擇性殺人)更是暴力犯罪突變的加強版, 因其發生的原因更加詭異,防範也更加困難,所以,雖成例不多, 但已足以引起整體社會的嚴重不安全感。 隨機殺人事件所反應的特殊犯罪現象 隨機殺人發生的原因,在文獻上,可以從犯罪生物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學習等理論, 得到廣泛且具不同角度的分析與觀察,但站在犯罪防治的立場, 就國內所發生的隨機殺人事件簿中,吾人以為,至少有幾個特殊的犯罪現象, 值得再三審視,妥為因應: 一、 犯罪者角色已轉型擴及青少年學子 傳統犯罪的研究領域,對於重大暴力事件,在加害人部分, 多聚焦於不良組織及其組成份子,但由近幾件駭人聽聞的隨機殺人事件, 有關暴力犯罪的加害人,不但轉型擴及青少年學子,且犯罪者的年紀層亦有下修傾向。 二、 隨機殺人的案件數呈逆勢增加現象 觀察 2009 年以後,國內殺人案件的消長情形,不論國內外,均呈下降趨勢, 為何國內隨機殺人的案件數卻有逆勢成長的現象, 且多發生在不特定多數人群聚之公共場所,值得進一步研究觀察。 三、 隨機殺人者多不具羞恥感 一般犯罪者,多具羞恥感,面對媒體鏡頭,會不斷閃避、遮蔽, 但隨機殺人者,對於自己所為,事後多未感後悔,對媒體的曝光, 不但不會主動迴避,反而,隱隱約約可以嗅出犯罪者,在大量媒體曝光下, 被增強的犯罪成就感,以及造成刺激,形成一股隱藏在社會未知角落的盲目追隨力量, 讓整體社會更顯不安。 隨機殺人事件的防治之道 一、 社會安全防衛系統的再加強,是最必須且有效的作法 隨機殺人的犯罪發生地,多為人們可以自由進出之公共場所, 兇手沒有明確的動機,被害人不特定,與過去殺人案,多半有明顯的恩怨不同, 因犯罪人外觀多無特殊跡象,難以立即辨識,不過,部分犯罪人會將其不滿情緒, 透過網路預告殺人行動,因此,警方積極開發可以迅速發現網上犯罪預告的技術, 並在發現類似模仿言論後立即逮捕處理,以防範未然並遏制模仿效應的蔓延, 就顯得非常重要。 另外,台灣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快迅,除捷運外, 台鐵與高鐵均隨時有大量的交通人潮往返,一旦發生類此事件,傷亡情形,難以估算, 因此,有關大眾運輸體系的安全維護措施,也應全面檢視, 並建立可以立即回應暴力事件發生之 SOP 標準處置流程與督導運作機制, 以確保社會安全。 二、 國人價值與道德重整,是最基本的教育課題 涂爾幹之無規範理論,認為傳統的社會具有強烈而明顯之集體意識, 而工業化社會由於極端分工的結果,導致社會結構之崩潰, 個人呈現疏離、隔閡之現象,人們不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孰是孰非, 甚至無法控制自己之慾望,這種現象進入資訊時代, 人們習慣於虛擬空間的運作模式,漸漸喪失人際關係的社會現實感, 狀況就更加嚴重,因此,也助長了隨機殺人火苗的滋長蔓延。 從現象面來看,鄭捷殺人事件後,短期間內竟有高達一萬多人在網路上予以認同, 甚至有人奉其為「師父」,揚言將模仿其行為; 不管是鄭捷殺人,只是為了「幹一件大事」,或者其引發的後續效應, 犯罪者毫無同理心,其殺人後更毫無羞恥感與悔意之現象, 顯見國人在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上,已出現普遍且嚴重偏差, 根據「整合明恥」的犯罪理論,這種社會依附與信賴感薄弱, 以及欠缺羞恥感的社會現象,正是犯罪滋生的根源,亟待運用教育的力量, 予以重整導正; 尤其犯罪者身上多潛藏著一顆冰冷敵對的心, 如果沒有辦法運化矯正教育的力量將其重塑、暖化,犯罪人日後離開高牆, 也只是揭開下一段犯罪輪迴的序幕而已,社會永遠不得安寧。 三、 媒體報導,應避免社會不良模仿效應的產生 新聞自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指標,媒體從事犯罪報導係屬新聞自由保障之列, 然從現今犯罪報導內容觀之,媒體關注的焦點,多只是為了商業競爭, 而非基於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因此, 紛紛陷入濃厚之「煽腥主義(Sensationalism)」路線, 不但對犯罪情節之報導無微不至,有時還多方捕風追影, 甚至不惜挖掘個人隱私,舉凡與本案無關之事項, 如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成長背景、家族狀況等, 不論是否與公共利益相關,全在報導之列,不但對社會安全防衛機制的提昇, 沒有正面幫助,反而正中犯罪者下懷,助長犯罪者 「利用犯罪證實其社會存在感」 的企圖,不但媒體報導版面越大,犯罪者越有犯罪成就感,同時, 也刺激並掀起一股不良的社會仿效風潮,如何透過新聞自律和法律機制, 對上述現象作有效之改善,亦值省思。 四、 隨機殺人犯罪,是犯罪研究重要的新焦點 無差別殺人事件成因為何? 怎麼預防? 有學者指出無差別殺人最嚴重的問題在於: 「他的敵人不是個人,是整體的社會,為了報仇,他的對象是整個社會。 但無法摧毀整個國家,就隨機挑人下手。」 這是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的結果。 台灣從威權時代,進入全球化的自由競爭,在強大的社會變遷壓力下, 過去的反社會犯罪,多只是對「物」的攻擊,例如: 隨機劃破別人機車坐墊或沿路砸毀別人汽車,現在,這股社會不滿的力量, 增強到對「人」的攻擊,且頻率漸漸增強,危害社會安全至鉅, 儼然已成為犯罪防治研究的新課題,值得政府與犯罪學界投入更高的關注心力。 ※ 引述《winter2683 (世界的潮流)》之銘言: : 如果小燈泡沒死的話 : 是不是就選不上了? : 畢竟連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 : 另一個軍中被搞死那個也是異曲同工之妙 : 因為有他們的犧牲 : 所以家人可以用這話題來選上政治人物 : 沒人死=選不上 : 死了=選的上 : 需要依靠用死者名號來紅 : 紅完後再用家人身分參選 : 算是消費死者吧 : 我這樣理解應該無誤 : 這樣怎麼有人說不是呢? : 有卦? : 反對的麻煩說明理由 : 八卦版不需要不說理由的垃圾們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Q 人類基本需求2.0 ◢◣ 自我實現 創意.問題解決.真偽.自發性 S ◢██◣ 尊重需求 自尊.自信.成就感 W ◢████◣ 社交需求 E ◢██████◣ 安全需求 E ◢████████◣ 生存需求 空氣.水.食物.住所 T ▄▄▄▄▄▄▄▄▄▄▄ WiFi 電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4.89.19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9030993.A.DAD.html

01/15 04:29, 4年前 , 1F
推分享
01/15 04:29, 1F

01/15 04:30, 4年前 , 2F
媒體亂象有時真的會造成copy cat
01/15 04:30, 2F

01/15 04:38, 4年前 , 3F
這篇連paper都不是,去翻西方的研究
01/15 04:38, 3F

01/15 04:38, 4年前 , 4F
專門打爆廢死時力臉
01/15 04:38, 4F

01/15 09:46, 4年前 , 5F
社群網路媒體都是亂源
01/15 09:46, 5F
文章代碼(AID): #1U7XdHsj (Gossip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4 之 9 篇):
文章代碼(AID): #1U7XdHsj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