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 ㊣破解國道塞車 (發Ⓟ)

看板Gossiping作者 (㊣﹋)時間4年前 (2019/09/16 16:14), 4年前編輯推噓631(67140242)
留言953則, 734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8 (看更多)
把 1968 網站的一般周末路況做成縮時影片,通常也就唯獨國5特別有戲;但這次中秋連假,卻是全台一起塞: https://youtu.be/nhBQvr9CR5c
雪隧塞車目前主要仍是管理問題,可卻沒辦法用三言兩語就說明清楚微妙之處。真要打個比方,大概就像化油器引擎,構造簡單原始;但這時代已進步到噴射引擎,由電腦依據各項感應數據動態控制噴油。後者有較佳的燃油效率,能通過日趨嚴格的排放標準;然而保守的高公局,終究還是選擇化油器引擎,主線儀控打造出一輛簡單原始烏賊車! 以下文長慎入 ( 1.5 萬字,文末有獎徵答發Ⓟ )。會從技術層面的 (1)塞車原因、(2)雪隧個案檢討、(3)儀控升級,到管理層面的 (4)人權疑慮、(5)組織調整,最後勾勒出 (6)產業願景。如有文字牆障礙可以先服用懶人包投影片: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3fEl3RRrlbEfYUnm08ZBt301b1DMcpMz 完稿後小弟其實很想講:閃開讓專業的來! 鄉民們如果認同此文,請轉貼到噗浪臉書賴群組等等,讓更多用路人至少知道,當前國道塞車還有很多改善空間沒努力。小弟兩年前就已經跟交委會立委,以及交通部陳情多回,全都被敷衍過去;因為沒選票的事情立委不介入,公務員明哲保身的極致變成怕事。如果今天再無法激起漣漪,躍上公眾話題引發討論的話,高速公路塞車問題無法跳脫輪迴,全民共業就只能繼續下去。阿彌陀佛,阿門。 -------------------- (1) 塞車原因 -------------------- (A) 車道流量 解塞車最基礎的第一道問題是:一條車道最多可以提供多少流量,每小時通過幾輛車? 答案的關鍵因素在於人類反應時間。從視網膜照到前方有路況,到大腦做出判斷,到小腦指揮手腳動作,一直到車輛避開危險 (剎車作動、閃雙黃燈、改變行進方向......),整套過程平均抓個 2 秒鐘。人類開車時通常會本能保持安全車距,距離近了害怕撞車,隨即鬆開油門,必要時甚至點一下剎車,好讓前後車維持在相差 2 秒,在發生事故時有足夠的餘裕閃避危險。 所以答案就很簡單了,自己跟前一輛車的車尾相距固定 2 秒,也就是如果先不考慮車身通過所需時間,一條車道流量的天花板是 3600 / 2 = 1800 輛/小時 計算車身通過所需時間 T = L / V (L 為車身長度,V 為車速),車道上的車陣占用秒數是 T + 2 + T + 2 + T + 2 + T +......,累計到 3600 秒看加了多少次就有幾輛車。車速越快,T 越小,每小時通過的車次就越多,但車速就算快到趨近於光速,每小時車次最多也就只有 1800。 假設車長 L 固定 5 公尺,把車速對應車次的算式丟進 excel 畫圖,就會得到這樣的圖形: https://i.imgur.com/L9v8IsR.png
實際上車流中的每個 L 都不一樣,例如小客車 5 公尺長,大客車 12 公尺聯結車 25 公尺,通過時間 5 : 12 : 25。而每個駕駛與前車相距的時間差也不盡相同,2 秒只是平均值,逼車族留很短,三寶跟載重貨車留很長,所以上面車速與車次的對應圖,絕對數字僅供參考,實際車次數字通常會再小一些 (少 10% ~ 20%),不過以下的討論暫時先用理論值說明。 (B) 車流密度 在路邊看到路面呈現某種車流密度,唰唰唰通過時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phpWfbd7X.jpg
(圖片來源)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61664 假設符合前一段所述的 2 秒原則與 5 公尺車長,地上車道虛線一黑一白每段 10 公尺。此時左右兩邊車陣的流速,簡單目測大概會落在什麼樣的數字? 這問題的解法同樣很簡單!想像有一條無人公路,把其中一個行進方向當成大停車場,對向車道淨空,將車輛按照某個車速 (例如時速 36) 該有的車距 (此時 20 公尺) 一輛一輛依序擺好,再從對向車道以該特定車速通過 (同樣時速 36)。自車窗向外,移動中看到對面停車的景象,就會與路邊定點觀察移動中的車流,有相同視覺效果。數一數總共排了幾輛車,多試幾種不同車速,就能找到答案。 不用那麼麻煩,同樣把公式丟進 excel,就能畫出車速與車流密度的關係圖: https://i.imgur.com/uWKJKLx.png
假設車輛靜止不動,車距 = 0,每公里可以排 200 輛車 (1000/5 = 200);相對的當車速達到 36 km/h 的時候 (10 m/s),2 秒車距 20 公尺,加上車身 5 公尺,一共是 25 公尺,此時每公里只能排 40 輛車 (1000 / 25 = 40)。 同樣的,絕對數字僅供參考,實際車輛數字通常也會再小一些,以下的討論也暫時先用理論值說明。畫圖的 excel 檔與其他檔案都可在此取得: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T78dU8OszvvLP0oZE20nLlm-FxA-1Kqb 回到新聞報導中的相片 https://i.imgur.com/BsCNJ5j.png
右邊內側車道 100 公尺有 9 輛車,平均車距約莫 6.1 公尺,查表可得知平均車速大約只能有 11 公里左右,肯定是塞車中,亮剎車燈走走停停;左邊內側車道車距長達 150 公尺 (可開到 270),車速通常可以到 100 以上。 (C) 惡性循環陷阱 回到前面兩張車速對應圖 https://i.imgur.com/L9v8IsR.png
https://i.imgur.com/uWKJKLx.png
這兩張圖說明了:(1)車速越慢流量越小;(2)在固定空間內,車輛越多車速越慢。壞就壞在這兩個現象已經連動,(2) 連到 (1),車多 -> 車速慢 -> 流量小。只要再將流量變小,接回車輛變多,因果關係封閉後就能形成完美的惡性循環:車多 -> 車速慢 -> 流量小 -> 車更多 -> 車速更慢 -> 流量更小 -> ......。 當進入瓶頸路段的後方,車流源源不絕時,三個互咬的條件就會全部到位,只要再發生一個擾動就能推倒骨牌。比如開車分心,拿起手機接電話,本能放開油門導致降車速;或者匝道儀控亮紅燈後還有幾輛車不願停下,跟著前車擠進國道,都會連鎖引發降流量,再回頭導致車多擁擠與車速下滑。 於是流量與流速會有禍不單行的現象:車速變慢時流量也會跟著打折,偏偏這時候需求又特別大,竟然供給緊縮。像是當年台北市長下令,在交通尖峰時段撤掉路口指揮交通的警察,結果總流量不變市區道路卻塞成一團,市長初就任的高滿意度從此崩盤。 12.9 公里的雪隧,消化 3 萬車次原本只需 12 小時,個別旅程時間 10 分鐘;因為堵車導致有效流量打 8 折,而且塞在路上的時間還多 1.5 倍,相同車潮得花 15 小時以上才能消化完畢,車程更拉長為 25 分鐘,人人有獎!塞車不只旅程時間膨脹,運能也跟著垮掉;而多燒的汽油不只在隧道中製造更多有毒廢氣,高溫也縮短隧道壽命。 儀控的目的正是阻斷惡性循環,把源源不絕的後方車流限制在消化能力以內,才不會因為瞬間車流爆量,一下就衝垮整個系統。該如何評估國道儀控的成敗?只要看照片中的車距就知道了呀:平均車距變短暗示供給緊縮、運能打折扣,車速變慢旅程拉長。 (D) 最大車流 於是真正的問題來了:在白天晴朗沒有意外事故的條件下,以合理的速率行駛,每公里放入幾輛車可以得到最大的流量?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phpWfbd7X.jpg
照片右手邊假設時速有 11 公里,90 車/公里,查表得知流量 990 車/小時;照片左手邊假設時速達 100 公里,每小時理想流量 1651.38 輛車,可是左手邊空隙太多沒用滿:車速 100 本來一輛車只需占用 5+55.56 = 60.56 公尺,實際占用 5+150 = 155 公尺,效率 60.56 / 155 = 39.07%。左手邊每公里車輛數 16.51 x 39.07% = 6.45 車/公里,推估流量 1651.38 x 39.07% = 645.19 車/小時。 所以現在看到三組 (密度,流量) 數字: 左邊車少 ( 6.45, 645.19 ) 理想數字 ( 16.51, 1651.38 ) 右邊車多 ( 90, 990 ) 很明顯應該把車流密度數字控制在 16.5 附近,車速維持 100,國道的車流就能維持在效率頂點。密度數字不管多了或少了,道路的使用效率都會往下降:左邊車道因為需求已完全滿足,只用 39% 無妨;右邊車道超載,效率低落只剩 60%,浪費汽油也浪費生命。 所以對高公局只需問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匝道儀控,永遠控得亂七八糟,害大家一放假就塞在路上? https://cdn2.ettoday.net/images/279/d279597.jpg
(圖片來源)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405/188690.htm (E) 簡單儀控 小弟以前從事網路業,離職時的大老闆還跟某投手合拍好幾集廣告。國道的車流特性,其實與網路流量的特性一模一樣,都有效能頂點反轉的現象,且使用率通常沒辦法用到滿: https://i.imgur.com/e7lk1xt.png
影響國道運輸效能高低的關鍵,在於車流密度。已知密度高或密度低都不好,使用率頂點 A 位在中間。白天晴朗無事故的條件下,最佳密度參數可能落在 14 車/公里 附近 (理論滿載 16.5,實際值較低),儀控的目標應該是把系統的車流密度鎖定在最佳數字才對。 要如何把車流密度鎖在最佳值附近?以大雅交流道為例: https://i.imgur.com/fTvy7U7.png
車流匯出到匯入之間剛好相距整整 1 公里,假設中間這段測量出共有 35 輛車,目前平均車速 100 公里/小時,代表儀控最多只能把空出來 7 輛的空間填滿 (有三條車道,全滿 14 x 3 = 42 車,42 - 35 = 7),補超過就會漸漸推倒骨牌搞垮系統;時速 100 通過 1 公里的距離要花 36 秒,也就是一個循環 36 秒最多放行 7 輛車。 以上只是最原始的儀控方法,大致足以應付簡單的車潮。問題是真實世界變因太多,壓力測試下可能會出現預期以外的狀況觸發缺陷:例如發生車禍,瞬間少掉兩個車道;又或者是 暴雨/濃霧 導致車距拉長與車速下降;再比如都會區上下班車潮即將湧出,相鄰數個交流道要如何分配流量 (就像宜蘭收假車潮,蘇澳羅東宜蘭頭城四個交流道要怎麼配比)?隨便列舉三個狀況,單靠交流道區域偵測車流密度,並沒有辦法做出對應的動態調整。 ------------------ (2) 雪隧個案檢討 ------------------ 以上塞車的理論解釋,適用於國道所有路段。但雪隧北上方向卻還有更棘手的多重問題,造成北上比南下更容易塞車。在周日下午打開 google map 開啟路況,就可以看到雪隧北上控得亂七八糟: https://i.imgur.com/LK4keyy.png
如果主線儀控可以換來隧道暢通也就摸摸鼻子認了。結果就如同 google map 路況所示,(1) 宜蘭上匝道前先嚐嚐排隊排到絕望的車河,(2) 接著蔣渭水停車場怠速蠕行搞一個小時;(3) 過了主線儀控紅綠燈,開心沒多久就又遇到車潮。(4) 爬坡時漸漸變快,結果靠近隧道口前又停住;(5) 進入隧道後再龜個 15 分鐘。然後不知道為什麼,周圍車輛漸漸地快起來;等到靠近坪林端隧道出口前一兩公里,油門一踩隨便都能飆上 100,就像便祕一個禮拜之後終於拉出大便,真是暢快! 為什麼雪隧北上會這麼吃力?因為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加上有功冇賞打破要賠,最後公務員不做不錯安全下庄,何必冒險拆彈? 光是從用路人的開車心理去推敲,就能窺見好幾個塞車點的病因: (A) 照度落差過大 首先是隧道口。進入隧道前,駕駛人多會不自覺放掉油門,因為根本看不清楚眼前的路況: https://goo.gl/maps/3YY7WwN3PiFSzJix6 仔細看同一個地點的街景圖。2010 年 1 月的照片,天氣看起來最晴朗,甚至地上有影子,外頭大太陽所以隧道裡面黑黑的,有沒有前車有沒有開尾燈也看不清楚,油門很自然就鬆了,先把腳靠在剎車踏板上再說: https://i.imgur.com/ywYZFk2.png
但是切到 2012 年 6 月的畫面之後,天氣看起來陰陰的,隧道內幾輛車一清二楚,油門當然可以放膽踩著: https://i.imgur.com/mDMgKKA.png
很不幸的,陽光最刺眼的時候,剛好也是車流量最大的時候,不利因素最強的時段打到車最多的收假車潮,能不塞嗎? 解決的方法是在隧道外增建明隧道,將自然光線遮掉一部分,越靠近遮越多。假設想讓眼睛花 10 秒鐘適應光線變化,車速 90 公里,明隧道就要蓋 90 / 3.6 x 10 = 250 公尺長,從一開始遮光 5%,漸漸遮到 95%。 其實這毛病也不只雪隧獨有,國道每條隧道,進出都該加蓋遮光用明隧道,不然車子撞一下,每輛維修都是一二十萬起跳。撞一台或許可以把責任歸咎給後車未保持車距,撞上一整排,那肯定是系統設計問題: https://youtu.be/_WPyXgXPIgw
(B) 爬坡彎道死角 第二個問題是彎道視線不佳,不好開快: https://goo.gl/maps/zX5uefi27tZFtMvPA https://i.imgur.com/IlIS3ku.png
車道分隔虛線數一數,前方道路 170 公尺以外的視線都被擋了,油門還踩得住嗎? 同一個位置在 2014 年 3 月的街景圖: https://goo.gl/maps/e6ZrF7rReQ64Dxz29 https://i.imgur.com/o3raPhw.png
右方就沒有隔音牆阻擋視線。 禍不單行。這個轉角同時也是爬坡的起點,車流減速效果加乘。當視線被阻擋,油門通常會放鬆,維持住都考慮再三了,竟然還要往下踩?代表解這一題有可能會出現打地鼠的情況:即使隔音牆病灶命中,爬坡的影響也會在極端車流環境下冒出來。 有群網友熱衷於製作鐵公路路程景,恰好就有這段爬坡彎道,在不塞車前提下,隔音牆安裝前後的畫面紀錄: https://youtu.be/Xd_nuQLwQn4?t=912
https://youtu.be/BG5YnFymHvQ?t=677
利用地上虛線算一下畫面格數,可發現這兩支影片的車速都在 90 公里上下。將行車紀錄畫面高倍數快轉,原本引擎低頻嘶吼聲會變成蚊子叫,比較容易辨識,可進一步察覺車速瞬間變化。把兩段畫面剪在一起,影片頭尾同樣從 "地上伸縮縫" 行駛到第二塊 "慢速車靠右" 看板: https://youtu.be/Vy5Fh2P0Yuo
隔音牆安裝前的畫面有前車阻擋,甚至第 2 秒時畫面右方轎車靠得比較近,油門下意識鬆一下,之後一路穩穩往上爬,彎道轉速沒掉。 隔音牆安裝後的畫面,前方沒車無干擾因素,結果大約在 ETC 感應架前方 40 公尺的位置就鬆開油門滑行 (引擎聲消失,恢復音量後頻率降低),明顯因為遠方車流從隔音牆死角漸漸冒出來,引發路況不確定感導致。 於是在隧道上方的小金面,可以拍出這樣的畫面: https://youtu.be/QNk5_DMhkpc?t=4
轉彎處車距變短,爬坡處車距拉長。前面塞車原因還沒忘光的話,現在應該要有憑照片一眼判斷出大概車速的能力了。 解法先把隔音牆往外移或拆掉,不要擋到視線。萬一車流量大的時候仍舊出現瓶頸,再研究看看要如何提醒駕駛適度踩油門。 (C) 水泥鋪面 頭城交流道的位置以前也是收費站,水泥路面;車輛經過時較為顛簸,噪音也大,目的是要駕駛減速進站收費。收費站拆了卻不改回柏油路面,車速當然快不起來。 把柏油鋪上去,這是送分題! (D) 主線儀控 主線儀控最大的問題是,中午塞一小時搞到快打瞌睡了,加上大太陽底下車子怠速吹冷氣,更造成水溫過高馬力驟降。人跟車都反應遲鈍,還沒暖身,卻又要馬上爬坡殺進隧道,是能期待開多快啦! 如果想要拉長暖身距離,提高車速,勢必廢除主線儀控。宜蘭北上四個匝道儀控該怎麼設定放行時間? 電學裡面有個克希荷夫電流定律,進入導體的電流等於流出的電流。車流也是如此,進隧道的流量應等於出隧道的流量。 高公局有提供簡單的交通量統計: 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1652 當中可以找到上下匝道的數字: https://i.imgur.com/Ip4xEh7.png
如果用路人的開車習慣,每個禮拜大致不變,整個下午的收假車潮也維持穩定比例,可算出 蘇澳 羅東 宜蘭 頭城 四個交流道,放行比例 28.78% : 36.98% : 35.42% : 30.81%。超出的部分剛好被離開交流道的數量沖銷回來,最後加起來 100% 不多不少。 根據報導,目前北上尖峰每小時有 2400 車次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97177 假設 30 秒一個循環,以 30 秒 20 車的數字做計算,蘇澳 羅東 宜蘭 頭城每個循環只能各放行 5.76,7.40,7.08,6.16 車。蘇澳到頭城 27 公里,約車程 20 分,也就是在雪山隧道前的 ETC 感應架,最遲在測到瞬間 2400 車次的前 20 分鐘,就要依序啟動嚴格儀控,否則骨牌就會倒下,逐漸車多回堵。 以上只是為了說明概念,才用固定比例做計算。實際運用應該在有效的量測區段切出合適的Δt,改採上下匝道與隧道兩端的即時數據才會準確。把握 出隧道 = 進隧道 = 四個交流道 (四進 - 三出) 的原則,並參考歷史趨勢分配四個匝道的流量比重,再加上車流密度動態修正調整 ( 借用 TCP flow control ),就能將吞吐量控制在最佳狀態,不排除北上最佳流量最終可以調校到與南下看齊。 早在主線儀控 2015 上線之前,國5宜蘭路段高架橋早就逢假日必塞。 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4877478150.html 顯然坪林行控中心對儀控背後的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每次都控不好,最後索性主線儀控統一管理: https://www.freeway.gov.tw/Upload/Html/201685140/page03.html https://www.ptt.cc/bbs/car/M.1450600645.A.71A.html 這東西擺明為了逃避儀控參數即時運算,去選擇有嚴重副作用的偷吃步,黔驢技窮! (E) 匝道地點不佳 第五個問題是頭城交流道的風水差。交流道設置地點通常選在主要幹道交會處,所以頭城交流道的位置擺在台 9 線。偏偏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下山之後,交會處就在山腳下,此處設置交流道會壓縮掉爬坡的助跑距離。只要交流道有車流要進入主線,就算原本主線維持時速 100,也會因為車流匯入而減速;在車速還來不及完全恢復之時,馬上就又遇上爬坡道,萬一車陣中再來一輛水溫過高沒力沒力的平安龜: 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810/201810011938530.html 車流就會整個慢下來,踩中惡性循環陷阱閃不掉,直到車潮結束。 無奈新蓋的宜4匝道搔不到癢: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594362 因為這個匝道匯入主線的位置根本沒變,照樣拖慢車速,必須把車流匯入的地點儘量提早,多爭取助跑距離,才能有效改善。 修正的可能做法是改變宜4匝道的匯入位置,並將原本頭城北上匝道改接宜4匝道,砂港路口改為大客車進入處,路口安裝 紅綠燈/儀控 兩用號誌。 https://i.imgur.com/6rLaU3h.png
(F) 修正優先順序 各瓶頸路段的駕駛心態,可從影片引擎聲浪變化得到印證: https://youtu.be/nhGMvH_mU7M?t=100
其實車流跟河流一樣,河道截面積與排洪量正比。表面上國5宜蘭路段都是固定兩個車道,但北向沿路的有效車流卻忽大忽小,引擎轉速很不穩定。想緩解雪隧北上塞車,得統一截面積讓車流一致,否則就會跟沙漏一樣,最細的瓶頸位置限制了整個路段的最大流量。 瓶頸從嚴重到輕微依序是 (1) 匝道儀控方法要改進,廢除主線儀控;(2) 爬坡彎道請加速;(3) 修建遮光用明隧道;(4) 改為柏油鋪面;(5) 修改宜4匝道增加助跑距離。此時此刻前三件大概都跑不掉,後兩項或許邊際效益遞減可暫時先擱置,但等到蘇花改全面通車,導入花東車流增加 30% 之後,只怕不只要做好做滿,連隧道空間引發的幽閉感也都要想辦法克服,才有辦法因應車流持續成長的需求。 -------------------- (3) 儀控升級 -------------------- 回到先前的塞車圖: https://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phpWfbd7X.jpg
搜尋圖片中路旁的利達包裝機械,可以發現塞車地點位在彰化: https://goo.gl/maps/L4jb3CC7RcZF5CBAA 這暗示儀控秒數控不好是普遍性的現象,並不僅限於負責國5的坪林行控中心。 (A) RPG 架構 理想的儀控應該跟 Pokemon GO (精靈寶可夢) 一樣,透過建立高速公路地圖,把地圖上的車流視為寶可夢訓練家。利用手機 APP 取得車流行駛現況,並參考過去車流做預測,動態運算出即時最佳化的儀控秒數。 假設有某處出車禍了,機房端就會發現行經該處的車輛突然一個個猛然降速 (遇到野生神奇寶貝);不用等到用路人打電話報案,行控中心在事故發生瞬間就能推測大概出了狀況,甚至副駕駛利用 APP 路況回報功能立刻傳回照片或影片 (丟出寶貝球抓寶),或是國道客運安裝 GPS 車機內建行車紀錄,行控中心遠端調出剛剛的事故畫面。事件發生幾秒鐘內,行控中心就可以馬上掌握現場;此時透過 APP 推播發送語音訊息,警告後方車輛發生路況 (看到前方灑花出現稀有寶貝),並即時連動匝道儀控與交流道附近的資訊看板。 以上場景是抓寶遊戲的家常便飯,寶可夢阿伯早就玩到出神入化: https://youtu.be/u067IPcSbVg
而公車動態資訊,正是上述場景的原始雛型。 http://tourguide.tainan.gov.tw/NewTNBusWeb/RouteSearch.aspx 明明交通部當年也委託過中科院,民國 84 年利用 84 輛國光號建置「高速公路路況與台汽車輛定位即時資訊系統」;現代版只不過是改成手機 APP,納入國道所有行駛車輛做同一件事情,只要數量一多就會出現規模效應,資料探勘的價值隱隱浮現,比 ETC 更多礦。 可是將概念拿來跟高公局這些修馬路的公務員溝通,卻是(裝)聽不懂,能閃就閃,人民陳情敷衍過去,可以跟上頭長官交代就算了,好官我自為之! (B) 預約制度 普悠瑪號經常客滿卻不常誤點,因為需要劃位,而且平常也不發售站票,列車靠站期間不會被超量人潮上下車給拖延到,在沒有意外事故的時候一般都能準時抵達;即便是連續假期,也能相對維持最佳的服務水準。 高速公路之所以會塞住,最大的問題在於從來就沒有預約劃位機制,有效限制瞬間爆量車潮,其次是缺乏精準的儀控管理,也怕嚴格儀控後回堵平面道路引發民怨,結果就跟廿年前周末的 PP 自強號一樣,超賣太多無座票,站站誤點。國道任何一個路段流量超收就開始回堵,掉進惡性循環陷阱。 高速公路預約制度可以先從四個宜蘭北上匝道試點,成功再拓展全台。利用宜蘭四個匝道的 "大客車專用道",升級為 "優先車道",首先透過 APP 預定上交流道的時間,開放現有車流量一半名額,即使提早 30 分或遲到 30 分都還可以進入優先車道 (但要加收手續費);優先車道入口安裝車牌感應門架,並設置資訊看板顯示車牌號碼,以及是否在此時段有預約。預約時間以外時段闖入,或者根本沒預約,通行費率以兩倍計收 (相當於免排隊稅)。 比如周末每個小時都有 1200 個名額可以預約,打開 APP 成功預約 14:00 ~ 14:30 的時段 (半小時 600 個名額),只要在 13:30 ~ 15:00 進入優先車道,就可以不用塞車排隊直接上匝道;反之沒預約,或者提早 (比如 13:29) 與遲到 (15:01) 視同沒預約,資訊看板就秀出若闖入則用路費率加倍,不想多繳錢就從旁邊離開,乖乖繞回一般車道排隊。 這個設計需要給力的後台資料庫,也許最後會像搶火車票那樣熱門;也要有前台 APP,並具備鬧鐘功能提醒車主 搶位/報到;上路時 APP 即時連線,才能享有優先車道禮遇。一開始先釋出一半名額,如果能吸引絕大多數用路人都安裝 APP,優先名額可以漸漸調整到 80% 以上。 只要能成功推行預約制度,往後逢年過節也就只剩下消化不完的問題,不需再有匝道下排隊兩小時這種鳥事情,並且可以讓車流的 APP 安裝率跨過生效門檻,讓 RPG 架構有效發揮車流梳理功能。 -------------------- (4) 人權疑慮 -------------------- 人們對於國道仿 Pokemon Go 維持車流效率的做法,可預期最大的疑慮是監控。 公路總局光是讓遊覽車安裝 GPS 就被抗議了: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859000 這東西或許對業者不利,但對乘客卻是多一道安全保障。其實遊覽車業者拒裝 GPS,最大的動機是怕被抓到超速要開罰,但這真的多慮。Pokemon Go 遊戲裡不也一堆超音速空中飛人,GPS 資料並不能做為超速開罰的法定證據,光是民用設備至少有 20 公尺誤差這點,證據力就嚴重不足。所以公路總局也就只能不斷提升通報層級,警示(恐嚇)業者,卻無法開出罰單,因為於法無據。 每個人只要把手機連上網,就可能在不知情卻又事先按下同意按鈕的情況下,持續對機房更新目前的座標位置。不然 google map 路況,資料從哪蒐集來的?再不信的話,Android / iOS 用戶可以用 桌機 / NB 試試下面網頁: https://myaccount.google.com/find-your-phone https://support.apple.com/explore/find-my-iphone-ipad-mac-watch 玩過就知道厲害,你各位懂的! 實話是如果國家機器真的需要侵犯人權的時候,早就有更精準的方法正在使用中或準備使用。比如抓區間超速正一步步推進,ETC 測國道超速早晚都將上路: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817000557-260106 每一家電信業者都有用戶的個資,用戶受個資法保護,沒有搜索票不能調閱;所以國道管理單位對待用戶資料,必須升級到比照電信業者的嚴謹程度,無涉公權力的部門必要時得跟郵局一樣走向公司化。 難道只因為要避嫌,繼 ETC 之後又要把規模優勢送給財團不成?遠通取得 ETC,經營業務可不只有國道收費而已,根本就是藉口國道收費,多此一舉建立 e-tag 會員資料庫,幫關係企業友好廠商拉生意。 https://www.fetc.net.tw 不像 google map 路況,一出門就把行蹤全部紀錄起來;RPG 架構只記錄國道車流,做為往後管理優化依據。當安裝率跨過門檻,就能發揮車流梳理效果,有效減少匝道下的排隊車潮,並維持道路使用效率。與 e-tag 相同,安裝 APP 必須是自願,沒有強制安裝這回事;只不過當誤闖優先車道的時候,用路人只剩下告示看板的警示,不再有 APP 提醒/查詢,也沒有個人專屬路況指引,只能聽警廣,說不定也會喪失用路優惠,因為用戶提供資訊降低經營成本,享受折扣本來就天經地義。 上高速公路時把自己的座標傳給機房,換取有價值的回報,有點像是照 X 光,或者是手術打麻醉使用嗎啡,受控的必要小惡。RPG 架構當然可以自由選擇拒絕使用,但真的不需自相矛盾小題大作:左手開定位給電信業者與 google 路況看光光,右手卻又大罵國道車流管理藉機監視人民。這只會讓自己顯得不是無知就是雙標。 -------------------- (5) 組織調整 -------------------- 國發會的公共政策參與平台,目前也有人提出預約制: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00ef637b-198e-4e7e-a3d8-a0728b505f52 但即使連署通過了,同樣會遇到小弟兩年前就碰過的軟釘子,當行政流程走到高公局的意見陳述,必定會千方百計推拖,講一大堆不可行的理由。其實真正不可行的原因就只有功夫不到家,缺乏資訊底子,所以能閃就閃,上面長官能應付過去就好。 高公局會讓雪隧塞車問題擺爛這麼多年,應該要思考這可能是制度問題,而不只是人的問題,導致不管換誰當家都無力改變現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修馬路的人讀的是工程數學,架電腦網路的人讀的卻是離散數學,一個算微分方程一個算排隊理論,同樣在算數學,內容卻隔行如隔山。 所以那個 ETC 是怎麼回事? 想像自己是個工地主任很懂蓋房子,長輩離世,繼承了鎮上一塊不小的空地,想說拿鬧區這塊地開家 99 生活五金百貨養老吧!於是房子自己蓋管線自己拉,貨架陳列行進動線自己設計,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全都自己搞定,漂漂亮亮;結果最重要的櫃檯收銀,竟然嫌麻煩全部外包給別人,就連進銷存,也管得零零落落,貨架總是進太多放到過期報廢,最後連理貨這塊業務,都常常找負責收銀的合作夥伴幫忙,協助整理銷售數據。 "修馬路一把罩管馬路緊來走",這就是高公局管理階層的現況。因為並非資訊科班出身,一碰到比較高階的資訊整合應用就沒概念,修路以外的事情常常都看不懂。雪隧塞車?說實話已經變不出新把戲,只好表面工夫做好做滿看似認真,但終究無法對症下藥。 不見得是高階主管的錯,但專長恐怕不適合管馬路,制度將他們放錯位置! (A) 產業案例 最近台灣也流行起外送餐點服務: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41725 點餐外送有兩筆錢要付,一個是食物的售價,另一個則是外送的服務費用。 這就是很典型的分工合作,店家專心烹調美食,外送業者則以最有效率的行進路線 (在城市道路玩一筆畫),把餐點送到顧客手上。送餐小哥不需要進廚房,料理的廚師也不用在馬路上奔波,各司其職。 小弟的老本行也是如此。隔壁棟的同事負責花掉五年六百億,和很多白頭髮,飛天遁地拉光纜;我們白色這棟則是做網路的規劃與整合。打開上網帳單,一類電信收取電路費,二類電信收的名目則叫做網路費,同樣叫電信業,兩棟工作內涵完全不一樣。一類電信做的是看得見的電路連結,二類電信做的卻是抽象的網管,工作內容各有巧妙不同。 這兩個供應鏈都有同樣性質,先打造穩固的基礎設施,再從平台上提供各式服務:外送小哥與裝機工班先打造平台基礎 (深度),店家廚房與機房網管再 提供各種餐點/調度各處連線 (廣度)。 同樣道理,國道如果服務要提升,勢必會走向專業分工:一群人打造穩固的基礎建設 (深度),另一群人在此平台上讓管理精緻化 (廣度),比如不塞車,服務區,道路救援,旅遊加值......。 (B) 現有架構 這是交通部的架構,有沒有覺得甚麼地方怪怪的:好好的一個台鐵,怎麼還冒出鐵道局? https://i.imgur.com/QcFAw2Q.png
(來源) https://www.motc.gov.tw/ch/home.jsp?id=568 (鐵道局) https://www.rb.gov.tw/thirdmenu.php?lmenuid=2&smenuid=66 點進去看沿革,鐵道局由 鐵工局 與 高鐵局 合併而來。如果當年高鐵不是 BOT,捷運不是地方政府經營,現在交通部的架構應該還會多一家高鐵與多個捷運公司,看起來就比較不會像現在那麼突兀,只是坐個火車幹嘛還拆兩個工作單位?順帶一提,地方政府的捷運局,其實也該把業務全併往鐵道局才對,免得被公器私用拿來亂炒地皮。 鐵道局 跟 捷運/台鐵/高鐵 的關係,其實就像前一段描述的一二類電信,或是外送業者與餐飲商家,軌道運輸走向專業分工分層負責: https://i.imgur.com/LwaZIg1.png
所以回頭看看公路總局與高速公路局: https://i.imgur.com/N3ANTl7.jpg
https://i.imgur.com/anIDXkW.jpg
https://www.thb.gov.tw/page?node=ed148b97-3741-49bc-9aa6-2e747513dc87 https://www.freeway.gov.tw/Publish.aspx?cnid=540 這兩個單位是不是應該從兩套獨立的垂直整合架構,分拆重組變成上下相依的水平分工架構?土木專家先造橋鋪路打好基礎,再於此平台之上開展 車輛監理/車流管理 等等業務,就好像鐵道局與 捷運/台鐵/高鐵 的關係。 https://i.imgur.com/nnKOUYa.png
鐵道局真的懂如何開火車與賣便當嗎?台鐵懂,高鐵也懂!同樣的問題是,高公局的管理階層,你們真的 精.通.流.量.管.控 嗎? (C) 蛻變新生 透過匝道儀控將車流量鎖在效率頂點,僅僅只是管馬路的基本功。 前一段 "RPG 架構" 所描述的場景中,國道某處出事故後,需要連動好幾個元件一起反應。比如後方一公里車輛,後方交流道儀控,該交流道周邊的 CMS;當前省道國道各自為政部分合作,如果能變成水平分工,不分綠梅花紅盾牌藍盾牌,資訊的傳遞很自然就轉變成高度整合。國道某處不幸出了車禍,後方平面省道車流就知道要改走替代道路,後方交流道之後的車流也可以選擇要不要提早下交流道閃避塞車,而不是傻傻全擠進事故路段,一起塞在路上。 原本警廣路況導航以廣播形式傳遞訊息,可進化為只針對特定車輛精準投放。車輛上路通常不大會聽警廣,但語音訊息的投放只要裝了 APP 並在警示區域內就會收到。 又例如春節連假這種大日子,新竹/彰化 系統交流道需要負載平衡才不易回堵,很可能需要國道客運依照即時需求改道支援 (涉及路權監理)。本來國1的北高長途會在台中朝馬休息 10 分鐘,臨時在新竹改道國3,往南投服務區上洗手間,這是很典型的動態流量平衡。 許多管控流量的手段,在水平分工後都將變得更有彈性,減少公文往返協調半天,避免理解錯誤或責任不明。 -------------------- (6) 產業願景 -------------------- 5G IoT 會從哪裡開始?業界著力最深的華為選擇了汽車;這暗示著高速公路根本是新世代資通訊產業的練兵場,政府交通部門要是消極不作為,會害民間經濟部門失去舞台,制定標準產業商機都將拱手讓人。高速公路邁向智慧化管理,不只是為了解塞車,更是為了下個世代的資通訊應用做準備:例如自動駕駛從物流業先上,安全穩定之後遲早推展到客運業。難道政府真的打算放任廠商自己上路,完全不做任何即時監理嗎?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43550 (A) 鑑往知來 歷史總是一再重演,而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手機從剛開始 AMPS 時代的 cellphone,到後來 GSM 的 feature phone,3G 之後可上網的叫 smartphone;十大建設時代的國道叫 freeway,目前高速公路裝了一堆感應器與資訊看板,可稱得上是 feature way。十多年前蘋果創造了智慧機,制定業界標準占盡商機,有為者亦若是;現在 Smartway 唾手可得,身為資通訊大國豈能有放過這條大魚的道理? 自駕業界在喊 V2I,車輛與交通設施溝通,例如取得紅燈倒數秒數: https://youtu.be/j5q3DHcD52A?t=25
但真正的問題出在,業界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該傳什麼資料以便優化車流,心中也沒個準,所以先試看看最簡單的紅燈倒數。這個軌跡就好像在 iPhone 橫空出世之前,已出現 過 PARC Tab、Newton PDA、Palm、Windows CE、Symbian、黑莓機等等,甚至 PC 陣營推出 MID 這種詭異的磚頭 ( https://briian.com/5495 ),可卻都無法取得成功。因為只有 iPhone 從用戶需求出發在設計軟硬體功能,其他業者則以技術本位思考產品該長成什麼樣;而即便是 iPhone,到現在也已演進超過 10 年,並非一步到位發展完成。 另一個案例是新能源車。 https://global.toyota/en/prius20th/challenge/birth/01 豐田在 25 年前選擇先發展介於燒汽油與純電動之間的油電車,在此基礎之上發展燃料電池車;日產特斯拉三菱等等車商則是押注電池車;本田現代更是一步到位發展燃料電池車。就結果論目前只有油電車賺錢,Prius 銷量壓倒性大贏 Leaf/Tesla/iMiEV/FCX,再用油電車利潤的零頭支應 Mirai 的虧損。 國道管理智慧化,是應該馬上跳進 Tesla 人工智障自動駕駛 (好比單押電池車);或者先用工人智慧練功 (先發展油電車),在此管理基礎之上嘗試導入 AI 自駕發展 (再研究燃料電池車);又或者是完全不練功,雪隧先塞起來等,直到半世紀後國外 AI 研發到穩定可靠才花大錢買現成?看看最近的新聞報導,再回頭看看歷史,其實答案一直都很明顯。 https://youtu.be/YWqoLymbwgQ
(B) 迎向挑戰 用路人的需求是什麼?當然是不要塞車!誰管你是利用 APP 投放語音訊息通知駕駛人,或者是機房大數據對行車電腦 AI 講悄悄話。唯有先解決用戶的痛點,產業才能破繭而出,就像 iPhone 超越眾多前輩、與 Prius 輾壓競爭對手的歷史,先求有再求好。 馬尼拉的道路面積不足,傷患常常因為延誤送醫而喪命: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45594 而在台灣,曾有兩則救護車在國道摩西分海的報導: https://youtu.be/EWZkrGFx4pE
https://youtu.be/2HM4yApV0BM?t=15
說句實話,其實也是塞車,差別只在有沒有塞到動彈不得。 升級到 Smartway 之後,如果再有邵曉鈴搭加護型救護車,從奇美醫院狂奔中國醫藥大學這種事件,未來的國道車流將會呈現什麼景象? https://news.tvbs.com.tw/life/341416 國1是三線道,屆時或許騰出內側車道給救護車使用,救護車前方 80 秒車道淨空 (約兩公里車流)。因此機房端必須對救護車前方兩公里遠車流,依序往前投放 APP 語音訊息: 後方警車救護車 80 秒後即將高速穿越,內側超車道請保持淨空,救護車通過前請開啟雙黃燈,並注意行車安全。就算上路沒安裝 APP,光看到眼前大部分車輛都在閃雙黃燈往外靠,也會知道馬上有事情要發生,跟著做不會錯。 救護車視角,國道 140 餘公里路程 50 分鐘就到了,一路上右方車流閃雙黃燈為傷患護送祈福: (示意圖) https://i.imgur.com/9KsNhtm.png
(對照組)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423/1428711.htm 從台南奇美殺到台中中醫,全程再縮短 30% 時間。國道管理軟實力,與人民素質,就在這地方顯現!誰管他是人工智慧還是工人智慧。 ---------------------- (7) 結論 ---------------------- 小弟當年做系統規劃測試,所以對於雪隧塞車與流量管理特別有想法。因為是老本行,一眼就看穿各種現象背後的數學本質。 目前高速公路的流量管理,就好比捷運不劃位,進站只用驗票閘門稍微擋一下。高運量車廂的站位人數,可以彈性擴增到座位的好幾倍;即使是台北跨年演唱會散場,車站月台塞到滿滿滿,捷運列車仍舊能夠維持運能,每小時的延人公里數不打折。 國道表面上也可以跟捷運一樣,多塞好幾倍的車輛數進入系統;但實際的道路流量上限,卻存在嚴格的物理限制:車一多就慢,車慢流量就小,流量一小就會來不及消化後續車潮,深陷惡性循環難以恢復。每小時的延車公里數跳樓大降價! 當認清道路流量,存在嚴格物理限制這個弱點之後,就不會浪費好多年時間,辦撈資料大賽: https://www.freewaytw.com 以為只要撈出過往的用路模式提出預警,就能解決問題;而是應該要想辦法把國道從不用劃位的捷運,升級成不賣站票的普悠瑪,需求尖峰時主動介入用路時段分配,避免暴露弱點,將道路使用效率盡力鎖在頂點。 是不是 精.通.流.量.管.控,最微妙的差別就藏在這裡。目前管國道的高階主管因為各種原因,所以柿子挑軟的吃,躲在 ETC 大數據後面,呼籲用路人避開車潮;反而是最有效果的分配用路時段,不知道該從何下手。結果一個戰略失敗,用一百個戰術成功都補不回來,最後只能操翻基層人力警力土法煉鋼。 而交通部與交通委員會的在位者,面對陳情時的一念之差無意傾聽,更決定了國力表現;至少已蹉跎了兩年,還要再拖多久也不知道,真遺憾! 只要所有管理手段到位配合,車流有秩序地上下國道的時候,不只雪隧塞車現象能紓緩;都會區域的國道上下班車潮,也可以利用預約制度引導車潮分散;即便是魔王關卡,除夕到初五北高依然能保證在無事故時四小時以內抵達,本該如此。 ---------------------- (8) ---------------------- 小弟前年就吃過苦頭,針對前瞻軌道計畫連貼 12 篇深入探討系列文,只有發Ⓟ下廣告那篇甚至得到 PTT 站外四處轉貼,其餘全部沉沒。別說收進精華區,連 m 起來也沒有: https://buzzorange.com/2017/07/04/infrastructure-program-and-mrt 在這滿滿黨工的八卦板貼文,沒下廣告買推就只剩被蓋台一途,請見諒。 為了增加閱讀樂趣,來發Ⓟ有獎徵答吧! 文中提到大聯盟投手,第一個推文猜中的鄉民,特獎可獨得稅後 2000 Ⓟ。答案需貼出 <投手姓名> 與 <代言廣告影片網址>,四部曲任何一集皆可。段落提示:(1-E) 簡單儀控、(5-A) 產業案例、懶人包投影片 P.7。 另外為感謝鄉民們願意花時間看完思考完 1.5 萬字 (連我自己完稿校對都要花一小時),普獎每第五個推稅後 100 Ⓟ,歡迎重複推重複中獎,預計發放 30 個名額共 3000 Ⓟ。想抽獎的鄉民,推文請複製貼上以下反白文字 (其他文字推不具抽獎資格): 雪隧塞車,管理有夠差;交通部快還我假期暢通的國道! 謝謝大家 o'_'o -- 下週一貼文預告 ㊣破解高鐵延伸(1) 策略 (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4.4.1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68621679.A.B89.html

09/16 16:15, 4年前 , 1F
嗯嗯 跟我想的差不多@@
09/16 16:15, 1F

09/16 16:15, 4年前 , 2F
有夠長==
09/16 16:15, 2F

09/16 16:15, 4年前 , 3F
首推
09/16 16:15, 3F

09/16 16:15, 4年前 , 4F
09/16 16:15, 4F

09/16 16:15, 4年前 , 5F
酷斃了,錢
09/16 16:15, 5F

09/16 16:15, 4年前 , 6F
......太長
09/16 16:15, 6F

09/16 16:15, 4年前 , 7F
有論述給推
09/16 16:15, 7F

09/16 16:15, 4年前 , 8F
太長了,還不如念運管系比較快
09/16 16:15, 8F

09/16 16:16, 4年前 , 9F
太長 直接end
09/16 16:16, 9F

09/16 16:16, 4年前 , 10F
先推再看 好長
09/16 16:16, 10F

09/16 16:16, 4年前 , 11F
09/16 16:16, 11F

09/16 16:16, 4年前 , 12F
讀運管到畢業這篇文可能都還看不完
09/16 16:16, 12F

09/16 16:16, 4年前 , 13F
他媽的有夠長
09/16 16:16, 13F

09/16 16:16, 4年前 , 14F
挖靠.....
09/16 16:16, 14F

09/16 16:16, 4年前 , 15F
太長
09/16 16:16, 15F

09/16 16:16, 4年前 , 16F
09/16 16:16, 16F

09/16 16:16, 4年前 , 17F
yoyodiy 交通運輸研究所
09/16 16:16, 17F

09/16 16:16, 4年前 , 18F
09/16 16:16, 18F

09/16 16:17, 4年前 , 19F
母豬跟老人不准上路就解決了,懂?
09/16 16:17, 19F

09/16 16:17, 4年前 , 20F
end...
09/16 16:17, 20F

09/16 16:17, 4年前 , 21F
09/16 16:17, 21F

09/16 16:17, 4年前 , 22F
ok
09/16 16:17, 22F

09/16 16:17, 4年前 , 23F
太長+上看不懂
09/16 16:17, 23F

09/16 16:17, 4年前 , 24F
看完了 強
09/16 16:17, 24F

09/16 16:17, 4年前 , 25F
09/16 16:17, 25F

09/16 16:17, 4年前 , 26F
先推
09/16 16:17, 26F

09/16 16:17, 4年前 , 27F
我看到一萬五千字就下拉了 等等再看
09/16 16:17, 27F

09/16 16:17, 4年前 , 28F
ok
09/16 16:17, 28F

09/16 16:17, 4年前 , 29F
幹 你在八卦發這個 會不會太浪費XD
09/16 16:17, 29F

09/16 16:17, 4年前 , 30F
雪隧塞車,管理有夠差;交通部快還我
09/16 16:17, 30F

09/16 16:17, 4年前 , 31F
有夠長
09/16 16:17, 31F

09/16 16:17, 4年前 , 32F
09/16 16:17, 32F

09/16 16:17, 4年前 , 33F
氣象局 懸日預報 路口打卡得獎金 會不會塞
09/16 16:17, 33F

09/16 16:18, 4年前 , 34F
推!
09/16 16:18, 34F

09/16 16:18, 4年前 , 35F
09/16 16:18, 35F

09/16 16:18, 4年前 , 36F
神人
09/16 16:18, 36F

09/16 16:18, 4年前 , 37F
教你一招懶人包啦! 低於300萬的車不准上路
09/16 16:18, 37F

09/16 16:18, 4年前 , 38F
end
09/16 16:18, 38F

09/16 16:18, 4年前 , 39F
你有厲害…
09/16 16:18, 39F
還有 874 則推文
還有 4 段內文
09/17 07:37, 4年前 , 914F
菸黨忙著買菸 沒空管交通啦
09/17 07:37, 914F

09/17 08:25, 4年前 , 915F
可惜沒有台灣價值 沒法被看到
09/17 08:25, 915F

09/17 08:26, 4年前 , 916F
09/17 08:26, 916F

09/17 08:51, 4年前 , 917F
原po被打臉了耶
09/17 08:51, 917F

09/17 09:41, 4年前 , 918F
雪隧塞車,管理有夠差;交通部快還我假
09/17 09:41, 918F

09/17 09:41, 4年前 , 919F
期暢通的國道!
09/17 09:41, 919F

09/17 09:42, 4年前 , 920F
這一篇文章值 5 Ptt幣! hahaha
09/17 09:42, 920F

09/17 09:47, 4年前 , 921F
可是原po...你被專業打臉了耶...
09/17 09:47, 921F

09/17 09:48, 4年前 , 922F
09/17 09:48, 922F

09/17 10:18, 4年前 , 923F
老實說 這篇廢到笑 鄉民真好騙
09/17 10:18, 923F

09/17 10:51, 4年前 , 924F
推有心,但一些地方仍需參酌交工及實務運作
09/17 10:51, 924F

09/17 11:00, 4年前 , 925F
論文 推
09/17 11:00, 925F

09/17 11:01, 4年前 , 926F
可是太長了吧
09/17 11:01, 926F

09/17 11:13, 4年前 , 927F
沒有具體意義的研究拿來陳情,不覺得政
09/17 11:13, 927F

09/17 11:13, 4年前 , 928F
府官員及立委都無法當一回事是理所當然
09/17 11:13, 928F

09/17 11:13, 4年前 , 929F
的嗎?
09/17 11:13, 929F

09/17 11:43, 4年前 , 930F
09/17 11:43, 930F

09/17 11:52, 4年前 , 931F
笑死,一堆外行的在嚷著專業推XD根本超好
09/17 11:52, 931F

09/17 11:52, 4年前 , 932F
騙。
09/17 11:52, 932F

09/17 15:30, 4年前 , 933F
認真魔人給你推
09/17 15:30, 933F

09/17 15:58, 4年前 , 934F
很有內容的專業文!
09/17 15:58, 934F

09/17 16:46, 4年前 , 935F
想要國5路況資訊還有建專屬藍牙推播可
09/17 16:46, 935F

09/17 16:47, 4年前 , 936F
介接,請厲害的大大,推廣到導航業者
09/17 16:47, 936F

09/17 16:47, 4年前 , 937F
使用,服務大眾,讓你的理想實現
09/17 16:47, 937F

09/17 17:30, 4年前 , 938F
怎麼感覺一堆沒在開車的狂推?理想世
09/17 17:30, 938F

09/17 17:30, 4年前 , 939F
界同溫層?
09/17 17:30, 939F

09/17 18:21, 4年前 , 940F
大推!
09/17 18:21, 940F

09/17 18:53, 4年前 , 941F
這還不推?
09/17 18:53, 941F

09/17 19:18, 4年前 , 942F
被打臉了?
09/17 19:18, 942F

09/17 21:56, 4年前 , 943F
09/17 21:56, 943F

09/18 11:26, 4年前 , 944F
推拋磚引玉。
09/18 11:26, 944F

09/19 09:26, 4年前 , 945F
good
09/19 09:26, 945F

09/23 17:20, 4年前 , 946F
這裡是廢文板 專業請左轉
09/23 17:20, 946F

09/23 17:22, 4年前 , 947F
.....太長 感覺很專業
09/23 17:22, 947F

09/23 17:38, 4年前 , 948F
這真的是超專業的文
09/23 17:38, 948F

09/24 09:01, 4年前 , 949F
黨工上班囉 推文就說人家沒開車 好笑
09/24 09:01, 949F

09/24 09:10, 4年前 , 950F
帶這篇去總統府敲門比較快,真的
09/24 09:10, 950F

09/24 09:11, 4年前 , 951F
林北上次分析塑膠袋環保政策的廢文也被
09/24 09:11, 951F

09/24 09:11, 4年前 , 952F
馬英九政府唾棄
09/24 09:11, 952F

10/01 10:15, 4年前 , 953F
邏輯給推
10/01 10:15, 953F
文章代碼(AID): #1TVqHlk9 (Gossip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TVqHlk9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