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現在大部分的人還會講台語嗎?消失

看板Gossiping作者時間8年前 (2016/04/18 16:54),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5 (看更多)
看到這標題,就想到當初在 NTU 板戰得很兇的系列文:#1M6d66FW (NTU) 先不論臺語程度的退化,每當臺語試圖走入公領域做為發聲語言,就會有很多人跳 出來以各類理由阻止它。 --- 書寫與啟齒的艱難:兩個台語(Tai-gi)爭議事件的反思 http://cpaper-blog.blogspot.kr/2016/04/tai-gi.html 我就尬藝你活動宣傳圖 /取自【臺大捌柒湊熱鬧-Jump into NTU 87th Anniversary】粉絲專頁 http://i.imgur.com/DyTWKQS.jpg
去年10月中,台大出現兩件與台語相關的爭議,本文希望呈現事件經過,讓這些爭議 不致成為過眼雲煙,並藉由訪問專長語言人類學的台大人類學系劉子愷兼任助理教授 ,與研究台語文運動的師大台文所碩士鄭清鴻,試圖探討事件的意義,以及台語在當 代社會的處境。 ※台語的喧嘩與沉默:公領域的口語抗爭 10月中,大氣系研究生王珩在NTU板上以「seminar講閩南語錯了嗎?」為題貼文,抒 發他將用台語在研討會上報告卻受到親人質疑的感想。雖然王珩表示其動機在於「實 踐語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與「以建設性的行動反抗語言霸權」[註二],並且盡力減 低聽不懂台語造成的阻礙,例如在投影片上放漢字逐字字幕,以及經過多次場合的實 行與調整,還有報告後的討論會轉換回台灣華語 [註三],後文以「華語」簡稱之) 等。不過此文引來眾多質疑,主要是許多人認為研討會的功能在於學術討論,故應該 以該場合中最多人能使用的語言為優先,倘若以台語報告,對於不懂台語的人既不尊 重也不方便。 這些質疑反映了研討會作為學術場域,有其專用的語言。劉子愷說,倘若演講者在該 場域中使用台語,而非(美式)英語或華語,可能會被視為缺乏、甚至違悖了學術素 養,更會讓聽不懂的人不滿。然而,劉子愷也從語言權的概念出發,指出講者其實正 是在反對一般人所認知的學術場域語言常規,他的行動是語言主權的伸張,藉此找回 自己和台語的關係,而且強調是在公領域公開自己和台語的關係,因此聽眾聽不懂的 困擾已不是行動者所考量的重點。鄭清鴻則指出「因為大家都會華語,所以公共場合 就只用華語」的便宜行事心態,導致了逐漸式微的語言如台語、客語、原住民各族族 語等在公共領域全面退縮。「你沒有讓大家意識到我該在什麼時候講母語?我什麼時 候講是可以的?什麼時候是有衝突的?那麼你就更難創造一種多語的環境。」因此, 在鄭清鴻看來,王珩的行動是在日常生活中衝撞,進行文化干擾,激發人們對語言使 用的反思。 針對王珩的言論,PTT也出現「那客語和原住民族族語怎麼辦?」的批評,然而鄭清 鴻認為,更重要的或許在於不同語言在各自的脈絡裡,能否拓展其使用空間,或是進 而形成聯盟共同恢復語言的使用,以及國家如何營造對各種語言友善的環境,讓他們 都能在公領域受到平等保障。 ※「我就尬藝你」事件 [註四] 台語在公領域面臨的困境不只在於口語使用,也在於書寫上。台大文化部去年舉辦「 我就尬藝你」校慶市集,邀請社團擺攤。名稱以華語音諧擬台語音的「我足佮意你( gua tsiok kah-i li)」,意在讓不同社團和同學「尬」在一起。不過活動前一個月 ,本活動的計畫案在學生代表大會第三次定期大會上審議時,一些學代對文化部長陳 慧元提出質詢,指出台語經歷過去「國語政策」的打壓 [註五],導致過去能夠以台 語討論如存在主義等抽象知識的情況,演變成今日年輕一輩的台語經驗被限縮在展現 詼諧、底層意義的局面;而本活動名稱以華語諧擬台語可能進一步限縮台語,鞏固了 華語為中心的結構,因而主張改為全用華語或全用台語,以避免爭議。 在名稱方面,陳慧元一方面澄清其主觀上並無歧視意味,一方面認為諧擬不僅不會使 台語進一步邊緣化,還能夠為文宣加入趣味性,同時提高台語的能見度,促進不同語 言交流,讓不懂台語的人透過華語接觸台語。這進一步涉及了台語該如何推廣的問題 。對此,文學院學代陳俊臣將對台語的了解程度區分為三階段:完全聽不懂、僅能表 達日常生活事物、能夠表達所有事物(如抽象知識)。他指出,由於生活中已有許多 屬於第二階段的傳播模式,因此如果真如陳慧元所言要讓不懂台語的人進入台語,應 當讓他們直接看到第三階段的使用,了解台語並不是個使用範圍狹隘的語言,一掃過 去的錯誤印象。文化部的作法拋棄了約定俗成的台語書寫方式,也傳遞了錯誤的音韻 ,讓人們依然誤認為台語只能透過華語來理解,使台語被迫附屬於華語,也掩蓋了台 語運動的努力。不過,這也顯示了文化部的思考出發點在於辦有趣、吸引人的活動, 與反對方以推廣台語作為出發點大相逕庭。 雙方在會議上並未達成共識,於是陳俊臣等數位學代在會後提出書面質詢,又指出文 化部既然掌握學校文化資源分配的權力,應正視台語受威權壓迫的歷史,並遵循轉型 正義的精神,以正確的方式把台語介紹給大眾,使其擺脫粗俗、不能公開使用的污名 。陳慧元後來請教中文所、台文所及相關台語出版社之意見,經過文化部內討論,之 後回應該書面質詢。他請教各界得到「我就合意你」、「我足合意你」、「goa chiok kah-i li」等不同的書寫方式,由於書寫系統本身是分歧的,且活動參加者 應會意識到活動名稱是「以諧音誌之」,不會誤認為是台語正字,因此諧擬應不致造 成負面效果。此外,陳慧元認為「文字或語言會在不同時空脈絡下有其改變或不變、 創新或淘汰的情形,因而諧擬的使用反而反映了語言的生命力」。最終,文化部採取 了以華語字的「我就尬藝你」配上副標「goa chiok kah-i li」的方式,並在文案中 加入了台語書寫系統的簡介。然而,「我就尬藝你」的寫法其實並不被上述任何一種 系統認可,也被反對者認為仍有造成錯誤音-字連結之虞 [註六]。 ※書寫紛爭的背後 在這些辯論中,問題的核心在於台語的書寫系統。原先台語的學習主要不是透過書寫 ,但是在「獨尊國語,壓抑方言」的國語統一政策下,台語的使用在公私領域都逐漸 萎縮。劉子愷說,為了強化台語的語言權,有人試圖建立台語的書寫系統,但過程中 面臨了菁英化和標準化的困難:一方面,大多數老一輩的台語使用者不會使用台語的 書寫系統,這些書寫系統相對是由少數知識菁英所用;另一方面,標準化的過程會排 除其它不被視為標準的書寫系統。於是,公領域出現不同書寫系統的競爭,但事實上 這些競爭卻主要是「知識份子」之間的競爭。 劉子愷認為,文化部本身以及文宣預設的讀者可能是與台語出現斷裂的年輕一輩,他 們可能已經不太會講台語,但希望透過這種書寫方式和台語建立新的關係,因此他將 這次事件視為台語內部對於書寫系統的競爭。「每個人身上都有多語性,每種語言都 像一座山,有些比較高大,有些弱小。」劉子愷認為年輕世代的獨特點在於多語性, 許多人具有雙重語言的認同,例如有人可能同時將華語和台語視為自己的母語。從這 個角度出發,當代不同語言之間的壓迫宰制問題顯得更加複雜,難以簡單地下判斷。 在這個議題中,我們恐怕很難也不宜直接將台語和華語的使用者區分出來,指陳某一 方罪證確鑿地貶低了台語。但是,我們確實可以觀察到以華語為中心的思維使人無意 間複製了語言間的不平等,例如在接受學代質詢時,文化部部長認為「我就尬藝你」 的標題,可以藉由華語字的「藝」帶給人的高雅印象和比較庶民的台語結合,翻轉一 般認為台語低俗的地位。但是,這樣的說法卻反而透露了國語政策所遺留下的,認為 台語沒水準、難登大雅之堂的思維,彷彿台語只能透過華語來肯定。 鄭清鴻認為該活動文宣的創意與台語主體性彼此不平衡,但他仍傾向以寬容的心態將 其視為台語運動中的一部份。設計者至少第一時間試圖和台語連結,雖然諧擬可能侵 蝕台語,但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在這基礎上讓人們重新認知台語文字的建構脈絡, 共同思考如何推廣台語的書寫。倘若任何一個與台語有關的創意發想都不被允許,反 而可能讓台語無法被使用,成為一個被放在博物館裡封存的文物。「文化存續的關鍵 還是在於使用者,如果今天就只限制最正規的東西,是把台語的使用者劃出(台語的 )範圍(外)。」劉子愷則認為,在公領域試圖建立一套完整、單一的書寫系統需要 經過漫長的鬥爭:「書寫系統絕對不是一局定江山,而是有一段抗爭過程,起起落落 。結局是甚麼?我認為這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去解讀這個脈動。」 ※結論  從上述的討論中,筆者希望從這些看似紛雜的爭議裡,更加認識身為弱勢語言之一的 台語的處境,反思語言的使用。過去的語言政策並未合理分配各族群的語言權利和資 源,部份語言被制度性地壓抑,不僅文化上被視為次等的、非正統的「方言」,在公 共場合的使用也受到限制,使它們逐漸式微。然而這些瀕臨滅絕的語言其實都是台灣 社會多元文化的瑰寶,應當受到保存。這些語言的命運,值得我們持續地關注、思考 與行動。 -------------------- 註解: [註一] 台語(Tai-gi),又稱台灣閩南語(Taiwanese Minnan)。劉子愷老師表示 ,過去以Taiwanese稱呼台語,會使人聯想到將「台語」等同於「台灣話」而有排除 其它族群語言之虞,目前學術界往往較喜歡用Tai-gi來指稱「台語」,反映該語言烙 印於日常生活,而讓使用者產生的直接感受與想像,帶有一種在地的、人類學式的概 念。 [註二] 分別出自王珩10月11日的第35104篇的留言回覆與10月17日的第35213篇的回 文。 [註三] 根據何萬順(2009),最初中華民國教育部依據北京話(Beijing Mandarin )頒訂了國語(Standard Mandarin)作為「國語運動」的推行標準。不過,國語為 死的人為標準,多數台灣人實際使用的活的語言可稱為「台灣華語」(Taiwan Mandarin)或「台灣國語」。經過六十年以上的歷史文化形塑,台灣華語脫離北京 話,發展成獨立的本土語言之一。 [註四] 關於本次事件各方的意見,筆者參考的資料包含104-1學代會第三次定期大 會公報與逐字稿、10月18日學生代表對文化部部長陳慧元提出的書面質詢文件、10月 21日與26日陳慧元對書面質詢之回覆,以及文學院學生代表陳俊臣的FB專頁上針對此 事件發表的數則聲明。 [註五] 1950年代開始,陸續出現機關學校、公共場所禁止講「方言」的規定,大眾 傳播媒體上也有限制電視廣播「方言」節目時數的法令。可參考陳淑華(2009)〈台 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特色與展望〉。 [註六] 陳俊臣表示,根據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規則,華語的「就 」翻作台語是「tsiu」而非「tsiok」,「藝」翻作台語是「ge」不是「i」;簡單來 說,反對者認為文化部的文宣使「足」的台語音「tsiok」被連結到「就」,「意」 的台語音「i」則被連結到「藝」。 參考資料: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與母語台灣華語談起〉。《語 言暨語言學》,10:375-419。 陳淑華,2009,〈台灣鄉土語言政策沿革的後殖民特色與展望〉。《教育學誌》,21 :51-9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1.140.1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60969640.A.C98.html

04/18 17:23, , 1F
04/18 17:23, 1F
文章代碼(AID): #1N5A2eoO (Gossip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N5A2eoO (Goss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