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解析社會對人本的反動(一)

看板Education作者 (替天行道)時間14年前 (2010/02/11 03:25),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1 (看更多)
※ 引述《fyao (Ken)》之銘言: : ※ 引述《h90257 (替天行道)》之銘言: : : 很簡單啊 這是代表性的問題 : : 醫改會的成員以醫師或有醫學專業的人為主 : : 司改會的成員以律師為主 : : 這樣的成員 是有代表性的 : : 但人本呢 他們的決策核心有多少在台灣中小學擔任過正式老師 : : 其實我也挺好奇 : 人本的全名是「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從名稱中顯而易見 : 他們主要的工作是推廣人本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倘若人本教育對於台灣 : 教育界而言本就是個陌生的外來概念,他們的決策核心又「能」有多少 : 成員是擔任過中小學正式老師的? : 話說回來,我也不認為「代表性」是個足以能支持或否定一個團體是否 : 有權透過組織發聲企圖影響某種專業實踐的因素;難道這個時代還要以 : 人舉言或廢言嗎? : 至少我看不出來「人本成員中有多少人當過老師」這問題會比「人本提出 : 的理念/實踐策略是否值得參考」來得重要。 因為改革直接牽涉教師的工作內容 如果不讓教師參與 如果教師們支持 那也許政策還可以落實 但若教師反對 抗拒 甚至消極 計畫的實行和落實就會有問題 : : 人本是利益團體 他們對於立法委員是有實質影響力的喔 : : 雖然沒有到綁架的地步 : 請問你說「人本是利益團體」的意思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為了共同信念 目標組成的團體 為達成其目標 會對政府進行施壓 : 我剛查了一下維基百科,上頭說公共利益團體(public interest group) : 如環保組織、婦女團體等也是一種利益團體。 : 人本對立委有影響力我知道啊,大家也都對立委有影響力不是嗎? : 我說那句話的意思是,若不是有相當的修法共識及理論或民意基礎, : 零體罰政策怎可能只因為人本鼓吹就直接入法? 利益團體對於民選官員來說 有很大影響力 民選官員也可以是利益團體最有利的發聲管道 民選官員和利益團體就是互相利用的關係 : : 重點就在於輿論是代表誰的輿論? 如果人本的輿論真的是民意之所趨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http://tinyurl.com/yh2k3rj : 輿論:代表公眾意見的言論。如:「國際輿論」、「社會輿論」。... : ==== : 所以大概沒有「人本的輿論」這種東西,有的只有人本的、教師會的、 : 家長會的、阿貓阿狗的...多元言論在公共空間的對話場域裡彼此競爭/融合, : 而那個抽象的、代表性的「輿論」總是在歷史時間中隨著調查取樣的方式而 : 變動著。 是我用詞不當 應是言論 或意見 : : 我相信教師不會過得那麼痛苦 教師最主要負責的對象是家長 : : 如果家長真的大多接受人本的想法 那麼一般而言教師也會順從這股風氣 : : 但癥結在於 人本提倡的政策 和 民意背道而馳 這點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 : 台灣中南部地區的學校不體罰 不嚴格 不填鴨 不分班就招不到學生 : : 身為一個校長 一個老師 該怎麼辦 為了生存當然還是要硬著頭皮"違法"啊 : :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 「XX政策和民意背道而馳」真的是最可怕的事嗎? : 有沒有一種可能:當一個社會的人普遍都病了,卻拒絕苦口的良藥? 如果是價值層次的政策 我不認為有絕對的對或錯 這種情況下 是應該要尊重民意 : (即使人本教育可能不是正確的藥方,但社會的弊病不會因此不存在) : 有沒有另種可能:那個拒絕的「民意」是有待分析的、或變動中的? : 最後,如果談論教育的實踐,首要的考量出發不是基於受教者(學生)的權益, : 而是家長、學校的招生與老師的生存,那實在是對於教育專業尊嚴的踐踏。 問題是家長的出發點難道不是為了學生權益著想嗎? 今天也有可能是政府的教育理念剝奪學生權益 教育專業是要把學生的潛能發揮 但需要教師 家長 國家配合 才有可能辦到 但問題在於三者對於教育看法不同的時候 教師就很難發揮 第一 教師畢竟需要遵守法令和政策 第二 家長如果不高興 可以轉校 事實上我所舉的例子就是因為公立學校不符合家長需求 家長便將子女轉至私校 : 一個學校如果真的因為「不體罰、不嚴格、不填鴨、不分班」而招不到學生, : 倒了,又怎麼樣?當然教育行政部門有責任要去處理這種問題,舉凡區域人口 : 的學校比例、人事任用的彈性與轉調......等各種管理實務上的周延配套措施 : ,但這個層級的問題仍不應被拿來和學生的受教權益相提並論;倘若「不體罰 : 、不嚴格、不填鴨、不分班」的原則被認定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而言是有益或 : 甚至是必須的,老師或家長有什麼正當性可以「硬著頭皮」反對到底? 因為這些政策本身都有爭議性 也沒有切確的論據說不這樣就會影響學生權益 體罰本身就很有爭議性 目前正反論述都有 而且都很有道理 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 我也想不出有什麼問題 快樂學習本身就是有問題 學習的過程不一定都是快樂 嚴格要求 給予學生壓力 也許能促使學生學習更有 效率 並讓學生讀出興趣 因為過程辛苦才會得到樂趣 老師之所以趕課 是因為課程塞的東西太多了 又有進度壓力 也有老師因為沒有 上完進度 被家長會質疑影響學生受教權 或被冠上教學不力 其實學生能力本就不同 依能力分班 並沒有什麼不對 問題是資源分配平不平均 : : 尤其這個政策的制定過程 更排除教師的實質參與(聽證會 公聽會不算) : : 當然會引起教師抗議 不滿 : : 不過政府也有責任 尤其是採納這些政策的官員真令人質疑他們的教育專業在哪裡? : 你指的政策是「不體罰、不嚴格、不填鴨、不分班」嗎? : 暫且不問你為何能肯定地認為教師的實質參與是被排除的, : 我很好奇你能否展示一下你的教育專業, : 指出那些政策有哪裡是不合宜的? 站在我所受過的訓練 我不支持體罰和填鴨式教育 但如前所述前者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爭議 後者是因為制度設計不得不如此 至於嚴格要求學生和能力分班並沒有甚麼問題 之所以強調教師參與改革 是因為如果教師沒有參與改革過程 改革很容易失敗 然後沒有解決政策想要解決的問題 反而造成新的問題 洞越補越大 雖然政府制定了這些規定用意良好 但造成中南部公立學校招生不足 私立學校招生旺盛 然後學生在私校繼續被體罰 被嚴格對待 被填鴨 然後被分班 公立學校就給讀不起私校的人念 然後貧富的區隔 和階級的問題就被擴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1.213.4

02/11 12:25, , 1F
教師如果沒有參與改革的決策過程,這不會是
02/11 12:25, 1F

02/11 12:28, , 2F
人本的責任;倒是教師自己要檢討是否盡到積極
02/11 12:28, 2F

02/11 12:30, , 3F
專業成長、參與教育問題解決的責任
02/11 12:30, 3F

02/11 21:31, , 4F
教師最好有那個美國時間搞政治、玩媒體啦...
02/11 21:31, 4F

02/11 22:11, , 5F
有人說要做那些事才算參與教改嗎?
02/11 22:11, 5F

02/11 22:21, , 6F
決策過程=政治,發言參與=媒體,善後=教師
02/11 22:21, 6F
文章代碼(AID): #1BSmWfGI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11 篇):
文章代碼(AID): #1BSmWfGI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