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大學用書應該中文化

看板Education作者 ( empty)時間18年前 (2006/09/01 17:37),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32 (看更多)
※ 引述《marrins (有推有雷看 ♂)》之銘言: : 推 void:高中課本全中文 愚民還不是一卡車 140.112.7.59 08/31 22:20 : 所以全英文會比用中文好? : 那只是只會造就更多愚民 看都不會去看 不是造就更多知識文盲 或是一知半解的人? : 不曉得大學生 用書跟高中生用書 有什麼正相關 :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重點是你有沒有思考能力 : 腦殘的特點就是不會去思考 : 愚民一堆是沒人會思考 沒人去思考 : 就算是有在好的課本 不會, 不去, 不想思考 少扯了 你們這些人的共通點 就是理論派 別跟我扯什麼大學原文書中譯本 連沒有任何數學公式 沒有艱澀詞彙 寫作方式幽默有趣 平易近人的科普書 有幾次登上暢銷書排行榜? 我沒有反對翻譯原文書 一點都沒有 但是我反對 1.把它拿來當大學課本 2.它可以減少愚民數量? 其他學科我不知道 理科的就算你翻成中文   一般民眾有多少人看得懂? 裡面一堆微積分專有名詞 想看也看不懂  拿這個論點support原文書中譯會不會太可笑了? 即使是中文他的難度也不是"一般大眾"可以負擔的 : 一點屁用都沒有 : → void:大學用書就算中譯化 一千人裡面也只有一個會 140.112.7.59 08/31 22:20 : → void:主動去看 140.112.7.59 08/31 22:21 : 各地學校附近影印店的堆積的中譯本影印本 看過沒? : 不是不去看 是想看沒得看   我在講一般民眾 你跟我扯學生? 那就請你講清楚你所謂的愚民是一般大眾還是學生? 若不是考試需要我才不相信或有多少大學生主動去看咧! : 在來沒有讀書風氣 連中文都不看 那難懂的原文是不是更不會去看 ? : 所以重點是如何培養讀書風氣 是不是? 一下子去要求看原文 沒幾個人會去碰 : 在翻譯夠水準的前提下 中譯本跟原文 敘述的觀念 都一樣的東西不是嘛? : 其次學術講的是觀念 如果用中文 是不是更容易懂? : 學術重點是在學觀念 不是拘泥於文字 如何去"唸"原文 : 不管是在效率上 還是觀念吸收上 : 在翻譯夠水準的前提下 : 只要讀者個人的中文能力不差 : 只要翻譯夠水準 中譯本絕對比去唸原文好 : 至於跟國際接軌 搜尋外文資料 那是個人外文使用能力 : 但是在知識的傳播上 你也無法要求每個人都能具備夠水準的外文能力 請你看看這個討論串的標題 我們在討論大學生 : 就算是大學生 也因為全台灣各地的教育資源問題 外文能力會有高低差別 大學生了還去管不均? 讀不懂或不去讀 自己負責阿! 我們在談論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不是義務教育! 政府有什麼樣的責任去改善大學之間的差距!(除了公立大學的經費分配 那是另一個議題) 把大學生當高中生 這就你們一直犯的錯誤 難道廣設大學以後大學也該高中化? 老師要照顧每個人? 大學辦不好請怪大學自己 大學生唸不好 請自己負責 : → void:盡說些似是而非的論點 模糊焦點 140.112.7.59 08/31 22:21 : 自然科學書籍的翻譯 : 潘震澤 以下 麻煩你要轉貼別人的文章支持你的觀點 請先digest一下好嗎 謝謝 : 一、緒言 : 翻譯是將某種文字以另一種文字,作完整忠實的呈現;以便使用另一種文字 : 的讀者,能與閱讀原文的讀者,獲得同樣的瞭解與感受。這樣看似簡單的要求, : 卻是不容易達到的;因為任兩種文字間都存在著表現方式的差異,故此完整忠實 : 與表情達意之間,不一定是個等號。這就是有人希冀以翻譯機來進行翻譯,常要 : 鬧出笑話的原因。從事翻譯工作者,必須對兩種文字,以至於兩種文化,有相當 : 的掌握,才可能是稱職的翻譯;要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 : 翻譯雖不是創作,但常比創作更難,因為譯者的思路想法,必須亦步亦趨地 : 跟著作者走,不能另闢蹊徑。這一點也常是問題所在:有時跟得太緊,寫出來的 : 句子便不像中文;有時跟得太鬆,文意又與原文差別太大。最致命的是,譯者完 : 全跟丟了作者,寫出不知所云的文句來。再來看錯原文、望文生意、張冠李戴等 : 等,也都是錯誤之源。 : 二、科學書籍 : 所謂「科學書籍」,包括在課堂上使用的教科書,及給一般大眾閱讀的「科 : 普書」在內。同時本文著重「自然科學」,以研究物質世界 (physical world) 的學 : 問為主,醫學也包括在內。 : 一般人對自然科學教科書的印象,大概都是以硬邦邦的文字,進行事實的陳 : 述,以及對現象及實驗結果的分析與推論;因此許多人一早的些許興趣火花,還 : 沒來得及燃燒起來,就被這些教科書的寫法,以及隨著應付考試而來的教學法給 : 澆熄了。我想這是很多在台灣接受中小學教育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經驗:背了一 : 堆名詞解釋及公式運算,但不知原理何在,也不曉得如何應用在生活當中。 : 科學論文的寫作,有幾點講究:正確 (accuracy)、精準 (precision)、清楚 : (clarity)、客觀 (objectivity)、完整 (completeness),以及扼要 (succinct),是基 : 本 : 的要求。因此之故,科學寫作給人有硬邦邦的印象,不是沒有其道理。但是入門 : 的教科書、給大眾閱讀的科學雜誌,以及科普著作等,在寫作方式上,就可以有 : 很大的不同。雖然正確與精準的要求不變,但在細節上可有所取捨;清楚與客觀 : 是絕對重要,但可酌情省略某些非主流的講法;至於如何交代得既完整又扼要, : 在在考驗作家的功力。 : 我這一代的人,只有在上了大學,接觸了國外的教科書之後,才曉得教科書 : 也可以是圖文並茂,循序漸進,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的;至於在專業教科書及參考 : 書之外的科普書,除了少數本行人士寫的幾本之外,自己讀過的並不多。近年中 : 譯本的大量出現,其實也拓展了自己的眼界。縱使自己讀原文書已有三十年的「功 : 力」,但同時有譯成「母語」的書籍在旁,讀起來還是暢快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 個人初讀原文教科書的經驗,常是挫折大於喜悅感;因為沒看幾行,就碰上 : 個生字給打斷。就算整段的生字都查了中文,有時也不見得完全了解作者想要表 : 達的意思;一個晚上下來,看不了兩三頁,是常有的事。這只怕也是許多過來人 : 的經驗。等自己升上大三,專有名詞記得夠多以後,閱讀原文的速度才加快起來, : 對於當時所讀的生理及生化教科書,才真正有融會貫通之感;之後讀起專門科目 : 的原文書來,也逐漸駕輕就熟。因此個人以為要想在一門學問裡登堂入室,這種 : 從閱讀中得出對該學門知識的融通感,是絕對必要的。 : 二、三十年前的台大學生,大都有「一流學生,二流老師」的感嘆。雖然指 : 定的教科書都是原文,但一來老師上課常不按書講(或是整學期教不了半本書), : 二來老師講的與書上寫的,常有所出入。當時個人就有所懷疑,是不是每個人對 : 於同樣的一段文字,都有相同程度的了解。同樣的,對於一些中文版教科書的可 : 信度,我也產生了疑問:譯者是否真的讀懂了原文? : 從以上個人的經驗,我想對尚無能力逕讀原文、自行取經的學子,以及非本 : 行的讀者來說,有深入淺出、敘述生動的科普讀物可供選擇,是引發興趣、增廣 : 見識,甚至於改變人生觀的最佳之道。也由於這樣的理念,個人對於坊間所出版 : 的科普書籍,有更多的期許,也有較高的要求。因為好好的一本書,如果被譯走 : 了樣,讓人看不通,就不能讓讀者曉得該門學問的精妙處在哪裡;如果誤譯的部 : 分不幸造成讀者錯誤的觀念,就更是罪孽深重了。 : 三、科普書籍的定位 : 有人表示,很多科普書讀起來就像教科書一樣,裡頭也多的是事實的陳述, : 看來「枯燥乏味」得緊。還有人拿理查費曼的兩本自傳性散文為例,質問為什麼 : 其他的科普書不能寫得一樣有趣?我想這裡頭可能有些誤解。這些人或以為科學 : 的內容,一放進以「科普」為名的寫作裡,所有複雜的成分就不見了,只剩下好 : 玩有趣的部分;實情當然不是這樣。科普書籍的寫作有好些種形式,科學家的傳 : 記只是其中一種;科學家的隨筆雜文,也是一類;針對一個重要的學門、理論或 : 發現,從頭娓娓道來的,更是主要的成員。不管是哪種類型,不論執筆者是否具 : 有科學家的身分,科普著作絕對少不了科學的事實與發現,以及理論的陳述與闡 : 釋,少了這些,也就與一般的創作無異,算不得什麼科普著作了。閱讀科普書籍, : 雖不必正襟危坐、畫重點、作筆記、反覆誦念,像準備考試一樣,但也絕不像讀 : 言情及武俠小說一般,可以一目十行。這一點,只怕是讀者心理要有的準備。 : 閱讀科普書還有一點要克服的,是「文字障」。各門學問發展到後來,常難 : 以彼此溝通,專有名詞及行話的充斥,是阻撓了解的因素之一。個人唸大學的前 : 兩三年裡,每門課都要記上數百上千個名詞生字,有分類的、有解剖的,有生理、 : 生化、胚胎、遺傳、生態,及微生物的。就像某人來到陌生的國家定居,得學當 : 地的語言,是一樣的道理。當然我們可以說,我對你的語言沒興趣,不想學;或 : 是想學也學不完,因此放棄。但以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為例,許多原本是純學術 : 的玩意兒,已經影響到我們的民生及醫療,動不動就上了報紙頭條;身為知識分 : 子,我們能不關心嗎?我舉下面一段話為例: : 現代的分子遺傳技術使我們可以更快確認出一個基因,並決定出它 : 的初級序列;接下來的挑戰,是把基因和它們的產品進一步連接成 : 具有功能的通道、線路和網路。分析調節網路,例如涉及信號轉導 : (signal transduction) 和轉錄調節級聯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 cascade) 的網路,能夠解說組合性的行動,比如應用到數位邏輯、 : 類比數位轉換、串音 (cross-talk) 和絕緣,以及信號整合的技術。1 : 先不談這段譯文的毛病,一般人要想看得懂這段話,得先要了解不少的名 : 詞;好比:基因、初級序列、信號傳導、轉錄調節級聯? 等等,而這些名詞在 : 原書裡是沒有多加解釋的,好像一般的美國知識分子,都應該了解一樣。翻譯成 : 中文,只怕更是沒幾個人全看得懂。 : 四、科學翻譯的問題 : 套句扥爾斯泰的名言:「上乘的翻譯都是相似的,不入流的翻譯則各有各的 : 問題。」科學書籍的翻譯,除了文字的講究不可或缺外,內容的正確性,常是引 : 起詬病之處。科學書籍的譯者雖不一定要與作者是同等級的行家,但一般的訓練 : 與程度不能差太遠,否則作者在闡述觀念、或描述實驗時,譯者難免就不知所云, : 而胡說八道了。這一點是坊間譯本常見的問題:譯者的文學底子不錯,但缺少科 : 學的訓練,以至於錯誤頻出。但反過來的情形也不遑多讓,就是譯者受過一些科 : 學訓練,但筆下文采不足,通篇西化中文不說,碰上作者掉個文,用個隱喻,就 : 完全摸不著頭緒了;這樣的譯本不少,同樣也讓人難以下嚥。 : 翻譯的錯誤,如同排版誤植,不曉得隨時會從哪裡冒出一個來;尤其是許多 : 經過編輯「加工」讀來通順的譯文,乍看過去只覺意有未達,但不一定曉得問題 : 在哪兒,非對著原文看才知錯誤何在。至於一眼看去就不合理的句子,幾乎百分 : 之九十九是譯者的問題。以下就常見的錯誤及毛病,分別舉例說明。 : 1. 名詞誤譯 : 前面提過,科學名詞多如牛毛,許多國內甚至也沒有統一的譯名,因此非本 : 行譯者在這方面出錯的機會是很大的。英文名詞多有不止一個解釋,不熟悉又不 : 勤查字典的話,經常要鬧笑話。我有一位同事向榮總申請研究計畫,某位審查者 : 的意見說申請人的英文有問題,怎麼可以把「交通工具」(vehicle) 注入實驗動物 : 體內?顯然這位審查大人(想必是沒做過研究的醫生)不曉得vehicle 在此指的 : 是配藥的溶液(也就是載體),是必備的實驗對照組。 : 有些名詞的誤譯,對整體的瞭解影響並不大,可一笑置之,像The rats went to : pronounced heat 2 譯成「老鼠產生體熱」,就是不曉得heat 在雌性動物是「發情」 : 之意。但把scientists regularly refer to woman as the default plan 3 譯成「女性 : \是有 : 所欠缺的那一性」,或是female is the default sex.4 譯成「女性是『有缺陷的』性」 : , : 就不曉得default 有「原先設定」的意思(電腦常用名詞),而差以千里了(真正 : 的意思是「女性是身體預設的性別」)。此外把「生殖成就」(fitness) 譯成「物種 : 的適應度」5;「先天(體質)與後天(教養)」 (nature and nurture) 譯成「天性 : 與人性」5;把「基因決定後成的法則」(genes prescribe epigenetic rules) 1 譯成「 : 基 : 因採取外遺傳法則」;「灌流」(perfusion) 成了「浸泡」6;「禁止食用血液」 : (forbids : its consumption) 成了「禁止消耗血液」7;「生物」(organism) 變成「組織」8;「神 : 經元」(neuron) 簡化成「細胞」9 等,對正確觀念的認知,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 2. 不夠正確 : 無論是描述科學現象、陳述實驗過程,還是說明實驗結果,講求的都是正確 : 與準確,其中沒有太多想像的空間。如果譯者沒看通原文的敘述,就可能出錯。 : 試舉例說明: : (原譯)小孩的腹胸部擺著我剛剛從他的腎靜脈取出的血塊,這條由腎臟通 : 往下腔靜脈的血管,是把腹部血液送回心臟的主要幹道。血塊足足有一英寸半, : 阻塞在腎靜脈中,而該血管經過一個大左彎後便進入下腔靜脈,然後通過胸腔, : 來一個左向U 字型大回轉,進入右心房,也就是心臟上半部位。? 我放的下一 : 張片子,是由頂端拍攝心臟血塊的顯微照片。 : (原文)On his abdomen and chest was the blood clot that I had removed from : the renal vein, the vein that goes from the kidney into the vena cava, the : maj\ : or vesselof the abdomen carrying blood back to the heart. The blood clot in questio n : had : extended about an inch and a half down the renal vein, taken a sharp left : turn\ : up the : vena cava through the chest and then a left U-shaped turn into the right : atriu\ : m, the : 5upper chamber of the heart… The next slide I showed was a microscopic one : take : through the tip of the clot in the chamber of the heart. 6 : 上段譯文出現了三個錯誤:第一、把腹部血液送回心臟的主要幹道是下腔靜 : 脈,而非腎靜脈;第二、不是說血塊有一英寸半長,而是說血塊不但塞滿了一英 : 寸半長的腎靜脈,還進入下腔靜脈一路往上延伸,進入右心房;第三、不是從頂 : 端拍攝相片,而是針對進入了心房的血塊尖端拍的相片。 : 此外我自己也犯過錯,把substitute an allyl group for a methyl in morphine 10 : 譯成:「將嗎啡的丙烯基 (allyl) 換成甲基 (methyl)」;實際上應該是:「將嗎啡的 : 甲基換成丙烯基」。還好這個錯誤在請同行過目譯稿時,給挑了出來,否則一般 : 不熟悉嗎啡化學結構的讀者,是絕對不會發現的。 : 3. 數目字與英制公制 : 科學寫作裡出現數目字的機會很多,也是準確性的要求,但一不小心,就容 : 易出錯,寫出像4,500 百萬年的句子來11。究其原因,是中英文對數字的寫法講 : 法習慣不同;但絕不能當成出錯的藉口。10 billion 就是一百億,而非十兆9。 : 美國大概是世界上少數還全面使用英制的國家,造成許多器械工具在規格上 : 相容的不便。雖然全球科學論文的寫作,都已經習慣十進位的公制度量衡單位, : 但以美國民眾為對象的科普寫作,仍是以英制為主。如果翻譯時不加以轉換,絕 : 大部分對國人來說無甚意義。譬如體重一百五十磅是重是輕,一夸特牛奶有多 : 少,華氏五十度是冷是熱,時速九十英里有多快等。在這一點上,譯者不該偷懶, : 都應該換算成公斤、升、攝氏及公里等國人熟悉的計量方式,才算盡責。 : 五、《二十三對染色體》 : 如果小心比對,許多科普譯書裡的錯誤可說比比皆是。發生錯誤的原因小從 : 看錯字詞、大至整段不通,各式各樣都有;還有任意增刪原文者,看了更是讓人 : 搖頭。《二十三對染色體》(Genome) 12 是去年《紐約時報》選出的年度好書之一, : 國內也搶著於年底前出版。只不過譯者的學養,配不上作者,嚴重糟蹋了好書。 : 個人曾於《明日報》「挑戰翻譯書」專欄為文,挑了其中部分的錯誤。今選錄於 : 下: : 原譯:「在地球的完整歷史當中,從生物學及地理學角度來看,我也出生在 : 一個歷史里程碑之前五年,與之距離也只有兩百英里之遙。我所屬的物種的兩位 : 成員,就在當時、當地發現了DNA 的結構,並發現了宇宙中最偉大、最單純與 : 最令人驚訝的祕密。」(p. 12) : 原文:In all of the earth’s history, biology and geography, I was born just : f\ : ive : years after the moment, and just two hundred miles from the place where, two : members of my own species discovered the structure of DNA and hence uncovered : the greatest, simplest and most surprising secret in the universe.改譯:「從整個地球的歷史、生物及地理來看,與我同屬人類的兩位成員, : 在我出生前五年,離我出生地三百二十公里遠之處,發現了DNA 的結構,也就 : 是宇宙間最偉大、最簡單,且最讓人驚訝的祕密。」 : 王道還譯:「DNA 的結構是宇宙間最偉大、最簡單、最讓人驚訝的祕密。我 : 有幸與這個祕密有三重關係:第一,就地球歷史而言,我出生在這個祕密揭露之 : 後五年;第二,就地球地理而言,我的出生地與揭露這個祕密的地點,距離不過 : 三百二十公里;第三,就地球生物圈而言,揭露祕密的,是兩個我的同類,我們 : 都是『智人』。」說明:原譯除了文字不怎麼通之外(什麼「當時、當地」),五年後與 : \ : 五年前 : 都看錯了。 : 原譯:「一隻雞的概念就寄託在一顆蛋裡頭,或者一顆櫟子實際上是接受了 : 一顆櫟樹的計畫指示而生。」(p. 14) : 原文:The “concept” of a chicken is implicit in an egg, or that an acorn was : literally “informed” by the plan of an oak tree. : 改譯:「形成一隻雞的原理都存在一只蛋裡,一顆橡實也等於獲得了整株橡 : 樹的資訊。」 : 說明:兩種講法都在說明同一件事,但譯者卻自作聰明,把後一條給弄反了。 : 原譯:「就我們而言,複雜性有其優點,我們可以盡量納入最多基因,也不 : 需要將結構簡化。」(p.25) : 原文:We put a premium instead on being complicated, in having as many gene : as possible, rather than a streamlined machine for using them. : 改譯:「反之,我們付出高價,選擇成為複雜、而非精簡的裝置,來使用盡 : 可能多量的基因。」說明:譯者沒譯出instead 的轉折用語,不曉得premium 的意思,也沒抓住 : 原文的骨幹”on being complicated, rather than a streamlined machine”。 : 原譯:「Xq28——感謝基因之母——同性戀與女同性戀書店T 恤拍賣會,於 : 一九九○年代中期」(p. 141) : 原文:Xq28——Thanks for the genes mom. T shirt sold in gay and lesbian : bookstores in the mid-1990’s : 正確譯文:「Xq28——媽,謝謝妳的基因——九○年代中期,同性戀書店所 : 售T 恤上的文字」 : 說明:Xq28 代表X 染色體長臂q 上編號28 的基因,認為與同性戀有關, : 但尚無定論。「基因之母」及「拍賣會」都是奇怪及不通的誤譯。 : 原譯:「哺乳動物的Y 染色體,就好像在戰場上交戰時被對手擊退一樣,合 : 理的結果是,Y 染色體逃走並躲起來,而且散落了一些已轉錄完成、但非必要的 : 序列。」(p. 143) : 原文:The mammalian Y chromosome is thus likely to be engaged in a battle in : which it is outgunned by its opponent. A logical consequence is that Y should : \ : run : away and hide, shedding any transcribed sequences that are not essential to : its : function. : 改譯:「因此,哺乳類的Y 染色體很可能參與了某場戰事,但寡不敵眾。合 : 理的因應之道就是棄甲而逃,把任何非必要的表現序列給拋棄,然後躲起來。」 : 說明:「已轉錄完成」是誤譯。 : 原譯:「如此它們便在這場X 染色體和Y 染色體的交易中,成為性別對抗基因。」(p. 144) : 原文:”They are known in the trade as sexually antagonist genes.” : 正確譯文:「行內人稱這些基因為性別對抗基因。」 : 說明:”in the trade” 是指「在這一行」,非指「交易」也。 : 原譯:「進入變態期後,可以發現兩條染色體實際上已經對彼此不再感興趣, : 更不用說使整個物種都有著共同的目標了。或者更正確地說,散佈某一基因在X : 染色體上可能會有些好處,但這麼做實際上卻會傷害Y 染色體。」(p. 145) : 原文:Lurching into metaphor, one might begin to discern that the two : chromosomes no longer have each other’s interest at heart, let alone those : of\ : the : species as a whole. Or, to put it more correctly, something can be good for : th\ : e spread : of a gene on the X chromosome that actually damages the Y chromosome or vice : versa. : 改譯:「打個比方,兩條染色體顯然已不再關心對方的利益,什麼整個人類 : 的福祉就更不用說了。更確切的說法是:X 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的衍生可能帶來些 : 好處,但實際卻會傷到Y 染色體;反之亦然。」 : 說明:metaphor(隱喻)會譯成「變態期」,可謂奇文;interest 在此亦非興 : 趣,而是利益;vice versa 根本忽略了未譯。 : 原譯:「跳蚤有更小的跳蚤可供捕食,而且還有更小的跳蚤會去咬它們,如 : 此循環生生不息。」(p. 164) : 原文:A flea hath smaller fleas that on him prey; and these have smaller : fleas\ to : bite ‘em, and so proceed ad infinitum. : 改譯:「一隻跳蚤身上有比牠小的跳蚤寄食,小跳蚤身上再有更小的跳蚤寄 : 食,以此類推,可達無窮。」 : 說明:完全錯誤。 : 原譯:「只是因為這樣對它自己的複製有利」及「使用別人的? 進行複製時 : 效果特別好」(p. 164) : 原文:”because it is good at getting itself duplicated” 及“seems to be : espe\ : cially : good at using other people’s… ” : 改譯:「它擅長於自我複製」及「似乎特別擅長使用別人的?」 : 說明:連good at 這麼普通的片語也不知! : 原譯:「我們是活著的機器——被機器媒介盲目地加以程式化,以保存叫做 : 基因的自私分子。」(p. 159) : 原文:”We are survival machines— robot vehicles blindly programmed to : preserve the selfish molecules known as genes.” : 改譯:「人只是延續生命的機器——像是由電腦程式所盲目控制的機器人載 : 體,只為了保存稱為基因的這種自私的分子而活。」 : 說明:這是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書的名言。survival 不是活著,第二句 : 也完全不對。 : 原譯:「一九七○年代中期,可說是許多演化生物學家的黎明?」(p. 166) : 原文:”by the mid-1970’s, it was dawning on many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 : 改譯:「到了七○年代中期,許多演化生物學家已然想到?」 : 說明:標準望文生意,看到dawn 就是黎明。 : 原譯:「反而是和基因使用個體及臨時團體作為它們暫時的交通工具有關。」 : 原文:”but was about competition between genes using individuals and : occasionally societies as their temporary vehicles.” (p. 166) : 改譯:「而是與基因之間的競爭有關:基因利用個體、甚或社會當作暫時的 : 載體,進行競爭。」 : 說明:與前面提到發生在本人同事身上的事,如出一轍,看到vehicle 就認 : 定是交通工具。occasionally 竟然當成形容詞來修飾society(社會)。 : 原譯:「如果不是知識如此貧瘠、極端無用,我們就可以找到其他的解釋。」 : (p. 167) : 原文:”The search for other explanation may prove, if not intellectually : ster\ : ile, : ultimately futile.” : 改譯:「想要尋求他解釋的努力,就算在知識的追求上不算全然的浪費,終 : 究也是徒勞無功。」 : 說明:sterile 和futile 的解釋,是標準翻譯機的產品。此句若只看譯文,就 : 完全不曉得原作者想表達的意義。 : 六、審訂者的角色和《病菌現形》一書 : 以往只有部定的教科書掛有「國立編譯館審訂」的招牌,有點橡皮圖章的味道。近年一些科普翻譯書也多了這個頭銜,找上與書籍內容相近領域的專家學者 : 先行看過,不無為原著及翻譯背書之意。至於審訂者究竟所司何職,似乎沒有嚴 : 格規定,只有各憑良心。 : 照字面解釋,審訂者應該要「審查」兼「訂正」,方不失職;但問題來了, : 審訂者究竟看的只是專業的內容翻譯有無錯誤呢,還是要兼顧翻譯的文字是否達 : 意?裡頭的分界到底在哪裡?文字看似通順但意義全非,固然要改,那含意無誤 : 但文字欠通,要不要改?原譯尚可但有更貼切的譯文,要不要替換?甚至有錯別 : 字,要不要越俎代庖,順手幫編輯改了?再者,審訂者只是讀讀譯文,大致無誤 : 就放它過去呢,還是要一字一句對著原文看?若是如此,那審訂者豈不是在做專 : 業編輯的工作?若非如此,那又怎麼看得出譯者誤譯之處? : 由於國內出版界的專業編輯不足,因此多仰賴學術界的助力。以目前審訂的 : 價碼而言,對翻閱一下譯稿就交差的學者來說,是輕鬆的外快;但對愛惜羽毛、 : 逐字逐句對照校看的學者而言,則可謂剝削。今年年初,個人勉為其難接下了《病 : 菌現形》(Biography of a Germ)13 一書的審訂工作。由於自己曾經為文批評過不 : 負責任的審訂者,任憑錯誤百出的譯文就成書上市;輪到自己,當然不願馬虎從 : 事。因此我是對著原文,將譯文一字一句看過來的;凡有不通或不貼切之處,皆 : 予改正。 : 照理說,只要譯者夠格且敬業,再加上編輯也看過一遍的話,審訂應該只是 : 先睹為快、挑點專業上小毛病的工作。可惜我碰上的是不夠格的譯者,而編輯趕 : 著出書的壓力,自己也還沒看過一遍,我只有大嘆:「誤上賊船」。目前該書已經 : 出版,從頭到尾都有我這審訂者「捉刀」的影子;但我改動了多少,花了多少時 : 間,就只有自己知道(編輯及譯者應該也知,但感受可能不同)。我只舉其中一段為例: : 原譯:「現在我們只能推測人類與Bb 的前途,而我憂慮地進行這項工作, : 比我聰明的人在之前也曾做過類似的推測,而這些推測不久之後聽起來都非常愚 : 蠢。原因之一是由於世俗之見,這比我們想像得要困難多倍。另外,我們對於未 : 來的想法是與歷史的想法一樣,除了經由證據之外,也反映出人類的恐懼與祈 : 求。這或許就是許多先知雖然知道真實的生活是由失望與混亂構成,但依然預言 : 烏托邦或反烏托邦、地球上的天堂與地獄的原因。現在我必須為可能犯下的錯誤 : 道歉,但依然要提出對未來的想法。」 : 原文:At this point one can only speculate what lies ahead for Bb and for us. : I : approach the task with misgivings, for people wiser than I have made such : speculations and sounded very foolish soon afterward. Part of the reason is : te\ : mporal : provincialism, our difficulty imaging times unlike our own. Also, our vision : f\ : or the : future, as of the past, reflects not only evidence but fears and longings. : Per\ : haps that is : why so many prophets foretell utopia or dystopia, heaven or hell on earth, : tho\ : ugh so : much of life really consists of anticlimaxes and muddle. Now, having invoked : the : future and excused myself in advance for getting it wrong, I must make my own : guesses.改譯:「此刻,我們只能推測Bb 與人類的前途。對這項工作我是抱著戒慎 : 恐懼之心,因為之前比我聰明的人也曾做過類似的推測,沒有多久就都窘態畢 : 露。原因之一是由於對於時間的偏狹之見,我們很難想像生活在另一種時間是什 : 麼樣的情形。另外,我們對於未來的想法,也跟對過去的想法一樣,不只反映了 : 現實,同時也包括了我們的恐懼與期望。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許多先知預言了烏 : 托邦或反烏托邦、世間天堂或地獄,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多是由令人洩氣的結局 : 與困惑所組成。這會我既然請出了未來的精靈,也為我可能犯下的錯誤道過歉, : 我必須得提出自己對未來的猜測。」 : 七、結語 : 在各式各樣的翻譯當中,科學書籍的翻譯看起來似乎是最簡單的,但求信達 : 而已,文字的典雅可以少講究一些,也沒那麼多理論好說;但實際做起來,卻不 : 是那麼一回事。因為就算是一板一眼的科學部分,對文字精準達意的講求,仍不 : 可少;更不用說許多歐美的科普作家也喜歡賣弄文字,像前述《二十三對染色體》 : 及《病菌現形》兩書都是。這種書不幸落到只讀標準文法教科書上來的譯者,幾 : 乎是注定死路,毫無生理。很不幸,不少出名的歐美科普書,都以「遇人不淑」 : 終場,不免讓人掩卷歎息。 : 不記得在哪裡看過,某個歐洲小國(好像是丹麥),每個國民在一生當中, : 都要翻譯一本外國好書。在此,我並不想鼓吹大學教授都投入翻譯(很多人也是 : 不碰的好),到底翻譯在學術界(尤其是自然科學)不能代替創作;但我輩至少 : 可把觸角從象牙塔裡偶而伸出一二,看看自己本行裡有哪些外文好書,適合學子 : 及一般大眾閱讀。就算自己不動手,也可以推薦適當的譯者給出版社,同時做點品管的工作;這未嘗不是身為知識分子,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 八、引用資料 : 11 : 1. 威爾森 (Edward O. Wilson):《知識大融通》 (Consilience),梁錦鋆譯,天下, : 2001,p. 133 & 183。 : 2. 亞斯培爾 (Bernard Asbell):《改變世界的藥丸:避孕藥的故事》 (The Pill: The : Drug that Changed the World),廖月娟、林文斌譯,天下,1999,p. 16。 : 3. 費雪 (Helen Fisher):《第一性》 (The First Sex),莊安祺譯,先覺,2000,p. 4 : 。 : 4. 安吉爾 (Natalie Angier):《絕妙好女子》(Woman: An Intimate Geography),劉 : 建台、湯麗明、張抒、何亞威譯,雙月,2000,p. 40。 : 5. 貝克 (Robin Baker):《精子戰爭》 (Sperm Wars),李沛沂、章蓓蕾譯,麥田, : 2000,p. 13 & 21。 : 6. 庫克 (Robert Cooke):《佛克曼醫師的戰爭》 (Dr. Folkman’s War),楊玉齡譯, : 天下,2001,p. 九、69, 71, 114。 : 7. 史塔 (Douglas Starr):《血液》 (Blood),何美瑩譯,商周,2000,p. 4。 : 8. 努蘭 (Sherwin B. Nuland):《生命的臉》 (The Wisdom of the Body),林文斌、 : 廖月娟譯,時報,1998,p. 16。 : 9. 李竇 (Joseph LeDoux):《腦內有情》 (The Emotional Brain),洪蘭譯,遠流, : 2001,p. 31。 : 10.坎尼葛爾 (Robert Kanigel):《天才的學徒》 (Apprentice to Genius),潘震澤、 : 朱業修譯,天下,1998,p. 227。 : 11.《科技時代》 (Popular Science),一月號,2001,p. 71。朱業修譯,天下,1998,p. 227。 : 11.《科技時代》 (Popular Science),一月號,2001,p. 71。 : 12.瑞德利 (Matt Ridley):《二十三對染色體》 (Genome),蔡承志、許優優譯, : 商周,2000。 : 13.卡倫 (Arno Kalen):《病菌現形》 (Biography of a Germ),龐中培譯,究竟, : 2001。 : 推 doraz:愚民是你說的,另外,高中課程綱領對於教科 203.73.170.209 08/31 23:35 : → doraz:書影響極大。說實在我也不知道你扯高中幹嘛 203.73.170.209 08/31 23:36 : → doraz:另外,我也說中譯是為了推廣,一千裡有一個 203.73.170.209 08/31 23:37 : → doraz:就是增加了一個,這就是推廣。再說,國人閱 203.73.170.209 08/31 23:37 : → doraz:讀風氣也沒到人手一書,這也是需要推廣的。 203.73.170.209 08/31 23:37 : 推 doraz:或許是標題讓你誤解我的意思吧。我並非贊同 203.73.170.209 08/31 23:41 : → doraz:完全中文化,只是認為許多外文書籍必須大量 203.73.170.209 08/31 23:42 : → doraz:翻譯成中文,這樣對於學術發展一定有幫助。 203.73.170.209 08/31 23:4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7.59

09/01 19:25, , 1F
那我們請v兄來發有建設性的文章
09/01 19:25, 1F
文章代碼(AID): #14z_zP26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z_zP26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