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設] 台灣有不列顛或德國大小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gouf)時間4年前 (2019/12/24 03:07), 編輯推噓3(308)
留言11則, 4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8/19 (看更多)
※ 引述《plamc (普蘭可)》之銘言: : ※ 引述《Odaman (odaman)》之銘言: 從自然角度來想,台灣要面積和英國一樣大,地形平坦,還要離中國大陸近,比較可能 的形成方式,是華南板塊的一部分陸地因某些緣故和大陸分開,相當於把浙江、福建從 大陸切出來的概念。 但如果不是蓬萊造山運動形成中央山脈與西側的沖積平原,這個島還叫台灣嗎? : : 我覺得這的確是主要問題,但我想整個命題最大的爭點並不是在台灣面積大小的差距, : : 而是地理環境上可耕地太少。 : 同意是地理問題,但不是可耕地太少,台灣身為亞熱帶,農業生產力勝於溫帶 : 1905年就能養將近300萬人口,要知道這比美國獨立時13州的總人口(含原住民)還多 : 我認為問題是在於地理上切割太零碎,橫向河流把縱向的西部平原切割成太多小塊 : 導致不易產生本土的統一政權 : 說是這樣說,但是河流是最低階的戰術障礙 : 鄭成功、滿清、日本、國民黨來,都輕鬆克服,秒殺全台 其實台灣的地形是真的滿糟糕的,幾乎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地糟糕 中央山脈太高太陡太難走了,河流又都東西向,乾濕季水量差異太大,除了宜蘭和台北外 河流對交通都沒幫助,只有礙事 在17~19世紀,台灣的內部交通(陸運)遠沒有對外交通(海運)來得便利 直到21世紀,台中到花蓮還沒有一條好走的路,很可能到22世紀都沒有 所以只要外來勢力能夠撐過瘟疫,台灣幾乎是任人宰割,人家想從哪上來就從哪上來, 又沒有內陸腹地可以支持。全台人口多的地方除了台北,可說是幾乎沒有地方可以防守 的。 : 所以想想還是不要「都是They的錯」,台灣先民就是沒那個戰略眼光 很多人說台灣欠缺海洋文化,其實要發展海洋文化也要看周遭環境 台灣如果300年前去和薩摩番去搶沖繩,能得到什麼東西嗎? 如果200多年前和呂宋發展貿易,請問要拿什麼換什麼?香蕉換芭樂? 現實中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以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以及周邊的地理資源,就實在 沒什麼好發展的 有沒有什麼假設可以讓台灣過去幾百年的發展稍微有趣一點? 有,就是把內陸交通條件改善一點 1.假設新竹關西橫山一代因斷層作用形成較大的盆地,南寮一代因斷層或火山而隆起, 頭前溪往北走接入大漢溪,另外台北湖水深一點不乾掉,這樣大漢溪河谷可形成一條從 新竹到台北的南北向運輸走廊。 2.假設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的斷崖大一點,埔里到日月潭這一代的盆地也大一些, 蘭陽溪變成從武嶺發源,變成可以不用爬什麼山,透過蘭陽溪谷和埔里盆地,就可以很 方便地來往宜蘭和嘉南平原。 不過花東還是沒救,中央山脈這個障礙太大,拿掉中央山脈就又好像不能叫台灣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78.5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ummyHistory/M.1577128021.A.6EF.html

12/24 10:34, 4年前 , 1F
如果太舒適,孫權就來開發惹……
12/24 10:34, 1F

12/24 14:25, 4年前 , 2F
接著司馬家就來收拾東吳勢力了...
12/24 14:25, 2F

12/26 14:15, 4年前 , 3F
每次看到這種文都在想 既然都已經開掛到這種程度了
12/26 14:15, 3F

12/26 14:15, 4年前 , 4F
直接把"這個台灣"放遠一點不就好了 例如直接放到夏
12/26 14:15, 4F

12/26 14:15, 4年前 , 5F
威夷附近不就好了...
12/26 14:15, 5F

12/26 17:37, 4年前 , 6F
然後人類太晚到太晚發展+沒可馴化獸力 地理大發現先
12/26 17:37, 6F

12/26 17:38, 4年前 , 7F
被屠一波+疾病再殺一波 然後勞動力短缺引進日本或中
12/26 17:38, 7F

12/26 17:38, 4年前 , 8F
國人來種甘蔗
12/26 17:38, 8F

12/27 11:15, 4年前 , 9F
這些都能靠"設定"來彌補 反正前提都已經是超能力傳送
12/27 11:15, 9F

12/27 11:15, 4年前 , 10F
或是超能力放大縮小地殼版塊的程度了 人類早到晚到
12/27 11:15, 10F

12/27 11:15, 4年前 , 11F
有沒有獸力 疾病什麼的問題都已經是枝微末節了吧www
12/27 11:15, 11F
文章代碼(AID): #1U0H1LRl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U0H1LRl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