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全幅機拍出來的差異在哪??

看板DSLR作者 (文包)時間12年前 (2011/11/18 04:22), 編輯推噓41(410136)
留言177則, 3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 (看更多)
※ 引述《Hydrogen (Hydro)》之銘言: : 剛剛看了版上前幾篇前輩武陵楓紅的分享照片 : 拍出來的感覺有一種無法言語的感覺 : 覺得照片給我很不一樣的感受 : 但又說不出來到底好在哪..... : 感覺畫面被拉大了 那種拉大不完全是廣角鏡頭的原因 : 看了一下拍攝的機子是5DII : 會不會是因為全幅機的因素 讓照片很不一樣 : 全幅機的魅力是不是就是在此呢?? 還是用回的好了 :) 你說的應該是前面bigpro兄拍的? 5D2 + 16-35 + 70-200 以我目前經手製作過的經驗 例如D3/D700的12MP. 和我自己A350的14MP 如果兩邊拍攝時條件都要求到最好 (腳架+快門線+適當iso+適當光圈+正確對焦) 輸出在適當尺寸12x18". 影像的精細度上沒有什麼差異. 都很好 如果進一步出到16x24". 則兩者的精細度都看得出有些許下降 - 但如果是5D2和A900出到16x24". 那精細度就一樣還是很好 與D700/A350有一段差距 所以在這個級距上. 依個人經驗. 135FF和APS-c機身在畫質精細度上 並沒有什麼差異 但如果提高一個級距 例如我這邊製作過Phaseone P65的影像檔案 先不論尺寸(300dpi剛好約57x76cm) 它是很明顯在高頻細節部分(高密度的線條輪廓. 例如遠方的樹林樹葉)全都能表現出來 並且有明顯超過135 DSLR的動態範圍表現 即使是比較舊的Mamiya ZD 像素與5D2相近. 但以上兩項優勢依然很明顯 (高頻細節 + 動態範圍) 只要實體輸出比較. 便可明顯看出與135 DSLR不同 這就是真正片幅上的優勢了 注意以上純粹比較影像精細度/解析力而言. 無關於影像的色彩和對比表現 因為色彩和對比都可以自由調整的 換言之 他拿5D2作得到. 別人拿別台機身也可以做到 - 就前面武陵楓葉的影像來看. 它精細度並非特別好 直接看圖也可以看出來 或是查exif也可以看到. 大多是鏡頭最大光圈F4拍的 所以他的條件. 即使你用APS-c DSLR一樣可以達成. 不會特別非得全幅機才行的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0.153.176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3.176 (11/18 04:22)

11/18 05:26, , 1F
不知道該說什麼..如果要取出一樣的"景" 不管什麼片幅當然
11/18 05:26, 1F

11/18 05:26, , 2F
都辦的到 但片幅在畫質細節上的幫助肯定是不同的 就如同
11/18 05:26, 2F

11/18 05:27, , 3F
PhaseOne的效果出眾一樣 FF一樣跟APSC不同 而且妳拿輸出效
11/18 05:27, 3F

11/18 05:28, , 4F
果來比 會不會張飛打岳飛.. 明明電腦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11/18 05:28, 4F
我的經驗就是. 片幅有差. 但要夠大才有差 135FF和APS的片幅還沒有到達能產生明顯差距的程度 差在哪裡. 主要就是高頻細節的部分 這種差異實際輸出比較最明顯 即使在螢幕上100% zoom來檢視. 也只能見樹不見林 而如果是縮圖就根本沒差了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05:32)

11/18 05:29, , 5F
東西 硬要扯到多一層步驟之後的輸出 環境變數差更多
11/18 05:29, 5F

11/18 05:31, , 6F
重點在於片幅對色彩細節呈現跟保留上的幫助 請別扯輸出跟
11/18 05:31, 6F

11/18 05:33, , 7F
手震好嗎.. 這麼多人想上FF難道只是嫌錢太多? 只是錢多想
11/18 05:33, 7F

11/18 05:33, , 8F
炫耀的話 645D或PhaseOne不是更好XD
11/18 05:33, 8F
輸出對影像精細度的要求會很高. 出越大. 就越高 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 不論光線條件再好. 只要手持拍攝. 畫質上就沒辦法做到perfect 同樣的zoom到100%只看一小塊局部. 很難看得出這差異何在 真正會嚴格要求拍攝條件的人很少 因為那是基於將來有實體輸出的可能. 才會想這麼作 如果預設網路螢幕就是最終輸出端的話. 亦即只要縮圖清楚就可以的話 那標準就大大降低了 當然手持拍攝也就ok 但. 這樣其實並沒有把機身鏡頭的全部性能發揮出來 如果拿這樣的結果來比較 其實意義不大 -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05:38)

11/18 05:34, , 9F
我個人的經驗是 在色彩細節跟階調的變化的完整性上 FF就比
11/18 05:34, 9F

11/18 05:34, , 10F
APSC好很多了 當然前提是在鏡頭也不弱的情況下
11/18 05:34, 10F

11/18 05:34, , 11F
當然看別人用645D或PhaseOne拍出來的更好
11/18 05:34, 11F

11/18 05:36, , 12F
這種東西一吋大一吋強是目前數位架構的情況 在還沒什麼新
11/18 05:36, 12F

11/18 05:37, , 13F
技術出現之前沒什麼好懷疑的吧?
11/18 05:37, 13F
135FF和APS-c的片幅並沒有差到能產生明顯差異 即使片幅有明顯差異如機背 其差異也不是表現在色彩和階調上. 而是在前述的高頻細節和動態範圍上 其他的. 135FF拍得出來. APS-c一樣可以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05:41)

11/18 05:41, , 14F
我不太了解 你在電腦上用100%看也看不出差別的東西 輸出會
11/18 05:41, 14F

11/18 05:41, , 15F
有什麼差.. 現在一般輸出的情況根本用不滿大部分相機的解
11/18 05:41, 15F

11/18 05:42, , 16F
析度吧
11/18 05:42, 16F
依目前螢幕桌面大小和相機像素. zoom到100%只能檢視整張影像很局部的部分 只能見樹不見林 輸出才會見到現行各款相機的真正實力 走藝術微噴輸出. 可以吃滿相機全部像素 前述的P65以300dpi輸出差不多A1 目前EPSON和Canon最新的顏料噴墨設備(stylus PRO 9900/iPF8300). 短邊都到44" 單論單次拍攝. 現在還沒有相機可以提供這麼大的source -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05:46)

11/18 05:46, , 17F
而且很矛盾的 APSC跟FF片幅大小剛好差一倍 到了645又大一
11/18 05:46, 17F

11/18 05:46, , 18F
倍 這種倍數增加的情況下 APSC跟FF你覺得沒差FF跟645你卻
11/18 05:46, 18F

11/18 05:47, , 19F
覺得有差了.. 這是為什麼呢?XD 能解釋一下原理嗎?
11/18 05:47, 19F

11/18 05:47, , 20F
另外我覺得妳對數位輸出的架構好像沒很清楚.. 到某種程度
11/18 05:47, 20F

11/18 05:48, , 21F
以後的大圖 目前沒有任何相機滿足的了那種解析度 放大後補
11/18 05:48, 21F

11/18 05:48, , 22F
間漂亮的程度 看的是你的輸出設備 不是相機.. 原本沒有的
11/18 05:48, 22F

11/18 05:48, , 23F
細節也不會出現
11/18 05:48, 23F

11/18 05:50, , 24F
你用100%檢視看不見的樹跟林 輸出後卻看的見就太神奇了
11/18 05:50, 24F
100%檢視當然看得見. 重點是只能看見整張影像的一個很小區塊 而不能用同樣精細度去檢視整張圖片 因此. 光靠100%檢視. 不容易知道最終得到的效果是如何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05:54)

11/18 05:56, , 25F
怎麼有點跳針感.. 基本上只要你的螢幕不要太小 善用縮放檢
11/18 05:56, 25F

11/18 05:57, , 26F
視應該不會是一件太麻煩或困難的事情吧...當然你一定要夠
11/18 05:57, 26F

11/18 05:57, , 27F
大才看得清楚 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11/18 05:57, 27F

11/18 05:58, , 28F
基本上就算你輸出"超大"海報 也可以用放大成200% 300%來先
11/18 05:58, 28F

11/18 05:58, , 29F
看一下放大後模糊的程度 當然沒什麼意義就是 因為輸出後還
11/18 05:58, 29F

11/18 05:59, , 30F
要看各種配備跟用料的結果 差異很大
11/18 05:59, 30F

11/18 05:59, , 31F
但到了這邊 其實已經跟相機的能力沒什麼關係了吧..
11/18 05:59, 31F

11/18 06:03, , 32F
你要輸出大於妳相機解析度的圖片 原本的細節只會"放大模糊
11/18 06:03, 32F

11/18 06:03, , 33F
" 並不會出現新的東西好嗎XDDD
11/18 06:03, 33F
對. 所以比起片幅的差異. 135 DSLR之間在像素的差異更明顯 我文中舉的例子就在說這件事
還有 108 則推文
還有 7 段內文
11/18 12:24, , 142F
好文! 推文直接無視 XD
11/18 12:24, 142F

11/18 12:32, , 143F
推文前多想三分鐘 你可以po文
11/18 12:32, 143F

11/18 12:57, , 144F
推文直接end+1
11/18 12:57, 144F

11/18 13:09, , 145F
回文滿好的啊, 推文看了2頁就...END!
11/18 13:09, 145F

11/18 13:13, , 146F
很明顯就是鏡頭設計的差異啊...這有什麼好疑惑的勒
11/18 13:13, 146F

11/18 13:14, , 147F
43 APS FF的鏡頭還不都是攜帶型鏡頭 沒啥好比的
11/18 13:14, 147F

11/18 13:31, , 148F
言簡意賅,片幅跟畫素的優勢,縮圖後本來就不明顯,極
11/18 13:31, 148F

11/18 13:31, , 149F
端一點的例子,MSN的圖示,你分的出事手機?消費機?
11/18 13:31, 149F

11/18 13:31, , 150F
推文太多了,失敗 XD
11/18 13:31, 150F

11/18 14:09, , 151F
推文為什麼不回一篇阿...這樣看很痛苦
11/18 14:09, 151F

11/18 14:25, , 152F
文章講的很好 鏡頭 決定影響更大了
11/18 14:25, 152F

11/18 15:01, , 153F
好文,推!
11/18 15:01, 153F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15:12)

11/18 15:59, , 154F
動態範圍跟片幅關係大嗎?
11/18 15:59, 154F
Pentax重啟645D的時候訪談裡曾經有這樣提過 因為片幅大的關係動態範圍會比較高 詳細的原理沒有解釋太多. 但看起來是如此.... 就結果論. 現行機背的動態範圍平均是比135 DSLR要高上一截 目前5D2/A900等級的135FF. DR也比APS-c DSLR要高一些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16:17)

11/18 16:15, , 155F
亂入一下,要色彩階調為什不考慮Sigma X3系列?這比起片福
11/18 16:15, 155F

11/18 16:15, , 156F
應該影響更大不是?
11/18 16:15, 156F
馬賽克CCD/CMOS沒那麼不濟啦....除了高頻細節以外它還是很威 X3的代價就是出大圖尺寸輸一截....

11/18 16:27, , 157F
可是dxomark的分析顯示 s5 pro動態範圍比5dii/a900高耶
11/18 16:27, 157F

11/18 16:27, , 158F
不知道是他們測試有誤還是怎樣 d7000目前都有接近14ev了
11/18 16:27, 158F

11/18 16:39, , 159F
D7000:13.9EV 5DII:11.9EV A900:12.3EV
11/18 16:39, 159F
S5pro的CCD硬體設計不同 它就是為了高動態範圍設計的 簡單形容的話....有一點像為了追求高動態範圍. 犧牲了部分解析力 ※ 編輯: LionRafale 來自: 111.240.150.156 (11/18 16:43)

11/18 16:46, , 160F
K5 14.1ev 645d 12.6ev 其實我是要表達的是
11/18 16:46, 160F

11/18 16:47, , 161F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有些概念可能會隨著改變
11/18 16:47, 161F

11/18 17:18, , 162F
確實
11/18 17:18, 162F

11/18 17:33, , 163F
買越新的相機越好 但不一定要買貴的~
11/18 17:33, 163F

11/18 17:34, , 164F
如果是想追求動態範圍的話啦...
11/18 17:34, 164F

11/18 18:38, , 165F
太專業了!推!!!
11/18 18:38, 165F

11/18 19:23, , 166F
APS的動態範圍在ISO 800以後就被FF拉開了
11/18 19:23, 166F

11/18 19:27, , 167F
推一下!
11/18 19:27, 167F

11/18 20:25, , 168F
推原文! 動態範圍其實要看廠商設計,數位的技術持續在進步
11/18 20:25, 168F

11/18 20:26, , 169F
片幅的差異不是絕對 大致上同時期的同一廠商片幅越大會越強
11/18 20:26, 169F

11/18 21:05, , 170F
推樓上
11/18 21:05, 170F

11/18 23:56, , 171F
二位大大的解說好清楚,太專業了 :)
11/18 23:56, 171F

11/19 04:52, , 172F
其實DXO的資料沒辦法拿來做標準吧 自己看或測試最準-.-
11/19 04:52, 172F

11/20 15:32, , 173F
看過哈蘇的照片 強大的程度遠超過片幅面積四倍
11/20 15:32, 173F

11/20 15:33, , 174F
簡直瘋狂的解像力 就算開小光圈依舊前後分離的立體感
11/20 15:33, 174F

11/20 15:33, , 175F
完全不是小片幅開大光圈能夠比擬的
11/20 15:33, 175F

11/20 15:33, , 176F
所以我完全支持片幅的差異就是絕對
11/20 15:33, 176F

11/20 21:12, , 177F
但哈蘇不能當135用 這也是絕對的
11/20 21:12, 177F
文章代碼(AID): #1EnMpm_F (DSLR)
文章代碼(AID): #1EnMpm_F (DS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