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全幅機拍出來的差異在哪??

看板DSLR作者 (夏奈格)時間12年前 (2011/11/19 04:51), 編輯推噓21(210400)
留言421則, 1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先說這回應不是針對人 只是針對一些實務跟硬體規格觀念上的討論 我也只是就個人的經驗跟心得做分享討論 有問題也歡迎指證 畢竟大家討論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更正確的東西 有人說我有PO文恐懼症 你要這樣說我也沒意見 因為我的時間不是常常都很連續的 要PO一篇文可能會間斷很久 所以不如用回文感覺比較即時跟自由 就當我有恐懼症吧(喂 這篇文我打完後自己看 也是有些地方有點重複跟不連續 看的人可能會有點辛苦先抱歉一下 因為我打了一段過些時間回來再繼續 跟之前用的表達方式可能就有點不同了XD 您願意看完並提出意見來討論 是我的榮幸 ※ 引述《LionRafale (文包)》之銘言: : 整理一些討論結果 : 1.色彩和對比是可以自由調整的. 所以不在比較項目之內 : 2.一般大多數習慣的使用方式. 手持拍攝. 網路螢幕看圖 : 其實並沒有把目前相機鏡頭的全部實力發揮出來 : 以這樣的結果來比較. 不盡客觀 : 如果要比較相機真正的實力. 至少拍攝條件要嚴格要求 : 腳架+快門線+適當iso+適當工作光圈+適當測光+正確對焦 : 排除所有會干擾的要素 如果要針對一個東西做AB test的時候 的確需要腳架 還有固定光源 景物 等等 但個人認為手持實在不是什麼影響很大的要素之一.. 當你快門數到上千的時候 連飛鳥的翅膀都能定住 陽光充足的場合 除非你自己跳的拍 甩相機拍 不然很難會有什麼影響吧? 所以對於手持無法發揮像機實力這說法個人很不能認同 腳架對於影響的穩定度跟畫質有幫助沒錯 但也是看使用場合 有些時候一定要有腳架才拍得好 有腳架的時候拍起來很輕鬆 抓水平也方便 但不是沒有腳架就沒辦法拍出穩定清晰的好照片 (你看攝影棚拍MD的攝影師 都沒有手持拍攝的時候?) 我想很多高畫質的好照片 應該都不是在有腳架的時候拍出來的吧 : 3.在電腦上zoom到100%來比較. 跟實際輸出比較有什麼差異 : 至少有以下差異 : a.看縮圖不準. 縮圖沒辦法表現細微細節. 實際上縮到某程度以下每一台相機都一樣 : - : b.只能檢視局部. 至於全體詳細是什麼樣子只能想像模擬 : 只能把葉子和樹枝看清楚. 整棵樹是什麼樣子只能用想像的(因為縮圖不準) : 輸出才能看見真實全貌 : c.不同像素的相機所拍攝的影像檔案. 同樣用100%zoom來檢視 : 越高像素的影像如此檢視. 就被放得更大 : 所以100%並非是同一基準點在比較 : 但如果是同樣300ppi輸出成適當尺寸. 就是同一基準點的比較了 我想這位板友也許本身並不是很熟悉電腦系統的操作 這邊的觀念有些嚴重的誤差: 1.你要檢視局部 就局部放大就好 要檢視整體 就縮小看整張圖就好 只要你的螢幕不是太小 應該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還是你一定要把一顆樹輸出成A0海報掛在牆上才看得清楚 那我也沒話說XD 基本上你在螢幕上放大 就等於妳輸出大圖之後 只朝的其中一塊區域看一樣 縮小 就是整張圖的樣貌 當然你覺得"整張圖"用螢幕看不夠大不過癮 那當然只好輸出了 但我想這跟用螢幕能不能看到完整細節沒關係 2.不同像素的相機比較同一張圖"局部"的部份的時候 不用都放到100% 因為會不一樣大 但1000萬像素的放到100% 2000萬像素的放到50% 大小就一樣了 這時候要比較色彩細節跟調性細膩程度就很清楚了 並沒有什麼基準點不同的問題 當然像素高在這時候可能會有比較細膩的優勢就是XD 不過這個在現在動不動就上千萬像素的時代 其實差別也不大就是.. 3.關於輸出比較的部分 這邊有個很嚴重的誤差" a.像素數量(解析度)不見得會等於dpi 現在是數位的時代 像機所用的紀錄方式跟一般人用的LCD螢幕一樣 是一個點一個點用不同顏色去表現出來的 就拿我第一篇回文的圖來示範好了http://ppt.cc/,ECf 先把它放大到500% http://0rz.tw/8GNaS 有開始看到像素點了嗎? 我再把它放大到3200% http://ppt.cc/ZA_F (順便加上pixel grid)這樣應該夠清楚了吧@@ 現在數位相機紀錄影像的方式 就這樣用一顆一顆顏色的點 來顯示影像 當你在電腦螢幕上用100%檢視的時候 就是用這一顆點 去對你螢幕上的一個點來顯示 再繼續放大也只是這顆點在螢幕上變得更大而已 所以你要看這台相機拍出來最原始圖像的色彩結構 螢幕上放大到100%已經是最完整了 輸出去也不會變的更多或出現新的細節 至於dpi(dot per inch)這東西 這其實就你這張圖的解析度 一般你可以設定把一張圖轉成更高dpi的圖檔 她也只是用更多的點去紀錄原本的解析度而已 所以就算你把dpi調高轉圖 解析度也不會改變 原本的圖象在細節上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即使放再大看也一樣 那這樣調高dpi有什麼好處? 基本上目前調高dpi只是為了輸出用途而已 因為輸出設備對解析度的要求更高 當你的原始圖檔沒到這麼精細的時候 她會自己補間dpi不足所造成中間沒有的解析度 一般的機器補間大都不會太好 所以你在電腦上先轉高 讓他有足夠的資料量做參考 補的才會漂亮 你給他的資料量夠(dpi夠高) 這樣她用來捕間的資料量就越充足 效果也越好 這就是為什麼輸出需要轉高於電腦螢幕的dpi 即使你在螢幕上看起來沒有任何差別 打這些基本上是為回應你上面說的 輸出設定成300dpi才會有一樣基準的比較 因為當你影像原本的解析度就不同的時候 即使調成一樣的300dpi 甚至3000dpi 她原始影像的色彩資訊還是一樣並沒有任何不同 所以調成一樣的300dpi只能讓她再輸出的時候 對輸出設備來說是一樣的標準而已 並不會讓原始影像的比較基準點變得相同 要比較不同解析度的同樣一張圖 最簡單的就是在電腦裡轉成"一樣的解析度" 或者像上面提過的 切換不同比例來達成相同大小的顯示 這些才是真正達成一樣的比較基準點 如果是用輸出來比較場合 打個比方說 就像是用一碗煮好的拉麵 來評斷這台做麵條的機器好不好一樣 已經經過二次處理 多加了很多新的變數進去了 b.相機所做的只是前端作業 在一個影像處理的流程裡面 像機的定位應該是屬於前端產生影像的部分 而這個主題所問的 也只是想探討片幅對成像上到底有沒有幫助 個人很尊重這位版友對影像輸出的專業 但要用最終後端輸出的成果來定論 前端影像產生部分的工具效能 好像有點不太恰當.. 要用輸出來比較也沒什麼問題 但比較出來的 也只是你這台相機 跟你的這套輸出設備搭配的效果如何而已 畢竟一碗麵可能因為煮壞了 而讓你覺得這麵條怎麼做的這麼爛 所以製麵機很爛 也可能因為一碗麵煮得很好 讓一台麵條做的不怎麼樣的製麵機也能得到不錯的評價 真的要確實的比較 還是就像機所產生的數位檔案部分來比較吧.. : 4.色域與色數的關係 : 數位影像的檔案只是一堆RGB數字而已 : 這些數字代表什麼顏色. 是透過某些標準來定義. 例如sRGB/adobeRGB : 8bit/16bit是色數(或稱位元深度) : 換言之. 一張8bit的TIF. 不論它是sRGB和adobeRGB. 色數都一樣多(1677萬色) : sRGB和adobeRGB差異在於色域範圍的大小. 即"可達到的最大彩度(色彩飽和度)"有差 : adobeRGB的色域範圍較大 : 亦即adobeRGB可以定義到某些更鮮豔的顏色 : 但不一定每一張影像都會用到那麼鮮豔的顏色. 如果沒用到. "那就沒差" : 色域的確跟你所用的顯示設備 輸出設備所能表現出的"色數"沒有關係 她只是用來定義一個範圍跟規範 讓不同的機器在對一個色彩檔案的顯示或輸出上 有個一樣的標準(顏色不會亂跑)這部分在後製輸出上一直都是很令人頭痛的部分 尤其台灣業界一整個沒在重視這些流程 光輸出設備的色準自己就有問題了 色彩管理 再怎麼做也沒用 就算打樣退了也只是叫你改檔案顏色 根本只是用打樣先讓你看一下他們的設備是怎麼個不準法-.- 這扯遠了.. 總之色域只是一個規範 現在大部分螢幕或輸出設備都表現出超出sRGB這個色域的色數 但AdobeRGB沒辦法 這些是其次 重點是 這些東西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狀態 你只能用相對標準去比較 例如輸出的跟輸出比 螢幕上顯示的跟螢幕上顯示的比 其實也沒什麼好爭的 上面也提過 用輸出的比只是多一道手續跟變數而已 不是他所能產生的原始圖案 要比較相機效能的話 同一個螢幕上比最直接 個人會做這些回應就是覺得 用輸出來比較片幅的能力實在有點跳太大了 明明數位影像經由像機產生的檔案 在螢幕上就能看到最完整的狀態 一直硬要說用輸出來比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能力 這實在有點.. (因為解析度始終一樣) 當然如果說你拍照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輸出 那這樣比較還有點意義.. 但也不能用來評斷一台相機跟片幅的能力 回主題重點: 目前在大部分CMOS的架構上 在一個像素點只能記錄一個顏色 也就是RGB裡面的其中一個 另外兩個顏色的資訊得靠鄰近的其他點來協助對照轉換 當你的片幅較大的時候(像素密度較低) 每個點能接收到的光子量比較多且完整 可以讓像素間做補差轉換的時候得到更完整的資料 轉換出更豐富完整 色彩變化細節更多的影像 這也是為什麼目前感光元件一吋大一寸強的情況 當然目前也是有一個例外的情況 像是SIGMA相機用的FAVON X3 他是把三層像素層疊在一起 讓一個像素就能記錄轉換出RGB 三個顏色的完整資料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有網頁評測1530萬像素的APSC片幅像機SD1 約等於2400萬像素的FF機畫質 但目前一般架構下 片幅大對畫質的幫助是有目共睹的 色彩變化的細節越完整 整張照片的細膩度跟真實度也就更好 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畫質更好 當然這差異不見得每個人都會"有所感覺" 我認識的蠻多朋友 有些是一開始就"很有感覺" 有些人是開始拍照後看多了 才開始發現不同處.. 當然也有人始終不覺得有差就是XD 我現在手上也沒有其他像機 不然用腳架固定 同樣拍一些色彩紋理比較豐富的東西 就能看出片幅在細節表現上的差異了.. 拍攝條件好甚至同一個景小圖就有差 只能說 這麼多人願意花多三四倍的價錢去買個機身 應該不會只是買爽而已吧.. 不論硬體規格還數據上還是觀感上 會有差的東西就是有差 只是在於你會不會感興趣跟需不需而已 ------------------------------------------------------------------------------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5:23)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5:32)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5:40)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5:42)

11/19 05:41, , 1F
其實不用多說..如果有輸出. 你就會明白我說的東西
11/19 05:41, 1F

11/19 05:42, , 2F
如果都是手持. 那以此來作相機間的比較就沒有太多意義
11/19 05:42, 2F

11/19 05:43, , 3F
手持-螢幕看圖. 和上腳架-實體輸出. 要求是不同的
11/19 05:43, 3F

11/19 05:44, , 4F
如果這些條件沒做到. 又強調"片幅就是有人能感覺差異"
11/19 05:44, 4F

11/19 05:44, , 5F
"有些人始終不覺得有差就是"
11/19 05:44, 5F
實在不懂 上面都把一張圖放到大"每一顆pixel"都看得一清二楚的情況了 這位板友還是無法了解 當你的數位影像在電腦螢幕上"已經看不到更多細節"的情況下 輸出難道就會有差? 你原本手持拍糊的 不用等輸出 電腦螢幕上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同理你用腳架把一張照片拍得很清楚了 用輸出不會看起來"更"清楚 因為來源資料就是這樣 腳架能幫助相機穩定讓影像更清楚 但跟輸出效果會不會更好 根本是兩碼子事吧..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5:49)

11/19 05:46, , 6F
這種"感覺"不就跟"蔡味""空氣感""萊卡味"差不多意思
11/19 05:46, 6F
感覺只是一個大略的說法 實際上比較當然是有差 我想應該很少人比較的時候是把一張圖放大 然跟你說你看 這個皮膚中間到邊緣色階多了幾階 這叢草坪的陰影多了幾條 等等等的細節一一比較 整體看起來感覺不同就是不同 你硬要就細節來比也是可以啦 只是很麻煩且無味 好看就是會好看 這也只是讓你有更多的發揮空間而已 拍不好的時候 更多的細節 可能也只是讓整體效果更糟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6:00)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6:08)

11/19 06:28, , 7F
我的意思是. 這種"感覺有差異"的基準點本身就在浮動
11/19 06:28, 7F

11/19 06:28, , 8F
因為手持拍攝並沒有把穩定條件做好
11/19 06:28, 8F

11/19 06:29, , 9F
你把每個像素都放大檢視. 狀況也還是一樣 見樹不見林
11/19 06:29, 9F

11/19 06:30, , 10F
DSLR的影像檔在螢幕上看. 只有縮圖. 或是100%檢視
11/19 06:30, 10F

11/19 06:31, , 11F
無論縮圖還是100%. 都無法看到整張圖實際的樣子
11/19 06:31, 11F

11/19 06:33, , 12F
當然100%還是有用. 它可以當作基準預想實際輸出的效果
11/19 06:33, 12F

11/19 06:35, , 13F
這位板友是在抓語病嗎.. 上面都說了 只是個大概的說法 要
11/19 06:35, 13F

11/19 06:36, , 14F
其實我很想說. 如果你看過我拍的+實體輸出作品的精細度
11/19 06:36, 14F

11/19 06:36, , 15F
你就會明白APS-c DSLR真正的實力
11/19 06:36, 15F

11/19 06:36, , 16F
就細節比較當然不是問題 另外為什麼要一直執著"手持拍攝"
11/19 06:36, 16F

11/19 06:37, , 17F
這檔事呢? 難道2000/1快門不夠你用嗎? 難道螢幕上看就看不
11/19 06:37, 17F

11/19 06:37, , 18F
因為手持拍攝 儘管你手再穩 快門再快. 了不起是great
11/19 06:37, 18F

11/19 06:37, , 19F
它就是到不了perfect
11/19 06:37, 19F

11/19 06:38, , 20F
出腳架拍出來的穩定性嗎? 你想展現實力的話 原始大圖放網
11/19 06:38, 20F

11/19 06:38, , 21F
路不行嗎?
11/19 06:38, 21F

11/19 06:39, , 22F
奇怪了 難道架了腳架 就不會被風吹動? 就不會有自然震動的
11/19 06:39, 22F

11/19 06:39, , 23F
100%去比局部很辛苦. 縮圖又不準. 所以說輸出才好比
11/19 06:39, 23F

11/19 06:39, , 24F
影響? 你以為這世界是只要你沒發覺就沒再震動的?
11/19 06:39, 24F

11/19 06:40, , 25F
一年有多少次無感地震你知道嗎?
11/19 06:40, 25F

11/19 06:41, , 26F
你知道車子經過馬路的震動有多大嗎? 你用的是什麼材質的腳
11/19 06:41, 26F

11/19 06:42, , 27F
架這麼神 可以讓你每次的拍攝都是Perfect? 說這麼多不如展
11/19 06:42, 27F

11/19 06:42, , 28F
示一下所謂APS-c DSLR的真正實力吧-.-
11/19 06:42, 28F

11/19 06:43, , 29F
腳架沒特別神. 隨處可見. 但一定比手持神
11/19 06:43, 29F

11/19 06:43, , 30F
我都不知道你相機的像素解析度裡原本沒有的色彩資訊 輸出
11/19 06:43, 30F

11/19 06:44, , 31F
後要怎麼跑出來 還可以讓APSC變神XD(其實片幅根本沒關係吧
11/19 06:44, 31F

11/19 06:44, , 32F
只是讓它發揮原本就有的水準而已
11/19 06:44, 32F

11/19 06:45, , 33F
好腳架很神 那請問其他片幅用了腳架 可以跟著一起神嗎XD?
11/19 06:45, 33F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7:03)

11/19 07:05, , 34F
所以簡單講一般人其實不用買FF?
11/19 07:05, 34F
照上面的L板友說法是: 1.當你大都用腳架拍攝的時候 2.當你完全不信任電腦螢幕顯示的結果 只看輸出的時候 那APS-c跟FF沒差 我個人的說法是: 你看起來沒差 當然就不用買XD 買了還有風險會被人酸 效果又沒什麼差還花這麼多錢真是__ 有差的話 就自己斟酌有沒有那個價值吧.. 我個人身邊的情況 還好大部分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裡面 不是一開始就覺得有差 但還不想投資這麼多錢在上面 先買個入門的 用久了還是不小心就上FF了(咦? 不然就是拍久了 慢慢感覺出差異 還是上了.. 有少數一直都不覺得有差就是 或者只是拍開心的 反正後製玩很大用啥拍都一樣 反倒是不太熟的朋友 有機率被莫名其妙酸一頓 (... 而且當你照片拍得好的時候 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沒啥鼓勵 拍壞的時候還可能換來更不削的眼神 XD 為了自己荷包跟心情上的安全著想 好好斟酌自己對攝影的興趣有到哪吧..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8.116.129 (11/19 07:36)

11/19 08:02, , 35F
哎唷我開玩笑的你不要這麼認真嘛XD
11/19 08:02, 35F
還有 347 則推文
11/20 06:53, , 383F
8MP輸出到8x12只是一張A4. 但你在24" LCD上面看8MP
11/20 06:53, 383F

11/20 06:54, , 384F
卻是縮圖後只剩下一半50%的像素在顯示而已
11/20 06:54, 384F

11/20 06:55, , 385F
這裡沒有觀看距離的問題. 因為都是可以貼著看的
11/20 06:55, 385F

11/20 06:56, , 386F
L兄..我覺得不必要執著在要看到全貌...事實上你在看一張
11/20 06:56, 386F

11/20 06:56, , 387F
照片的時候,假設一張全身照片..當你在看眼神光的部分
11/20 06:56, 387F

11/20 06:57, , 388F
即使是輸出成A3..你也是在看局部,根據人眼可以分辨的
11/20 06:57, 388F

11/20 06:57, , 389F
能力來看..距離46公分左右約是318dpi...
11/20 06:57, 389F

11/20 06:58, , 390F
你還是可以看到iphone的retina螢幕網格的原因
11/20 06:58, 390F

11/20 06:58, , 391F
如果是一張照片. 隨時可以看全體. 而且一眼就能看完
11/20 06:58, 391F

11/20 06:59, , 392F
沒有限制一定只能看局部
11/20 06:59, 392F

11/20 06:59, , 393F
當你在盯著眼神光看...實際上跟在電腦上放大看是做差不多
11/20 06:59, 393F

11/20 06:59, , 394F
而且看全體時它不再是縮圖
11/20 06:59, 394F

11/20 06:59, , 395F
的事情,只是移眼神比滑鼠快,您沒感覺罷了~
11/20 06:59, 395F

11/20 07:00, , 396F
重點是 > 看全體時. 它不再是被打折後的縮圖
11/20 07:00, 396F

11/20 07:00, , 397F
當然如果回題. 只是單純比較兩台相機間的解析力差異
11/20 07:00, 397F

11/20 07:00, , 398F
那100%檢視就很好用了. 而且這樣比較的結果
11/20 07:00, 398F

11/20 07:01, , 399F
Dpreview一類的第三方測試網站也都有客觀數據可參考
11/20 07:01, 399F

11/20 07:01, , 400F
就是實際上我們不會/沒有動機去每一張照片都100%檢視
11/20 07:01, 400F

11/20 07:02, , 401F
因為電腦裡/網路上. 我們只需要縮圖而已
11/20 07:02, 401F

11/20 07:02, , 402F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用Gigapan拍出來的照片如果輸出
11/20 07:02, 402F

11/20 07:07, , 403F
用300dpi也超過1公尺...你在20cm的觀看距離有辦法看到
11/20 07:07, 403F

11/20 07:08, , 404F
全部嘛? 實際上你在調整觀看距離的時候就是跟螢幕放大
11/20 07:08, 404F

11/20 07:09, , 405F
縮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11/20 07:09, 405F

11/20 07:11, , 406F
超過1m也不是問題阿. 因為那就是一張影像所有像素呈現
11/20 07:11, 406F

11/20 07:11, , 407F
出來的實際樣貌
11/20 07:11, 407F

11/20 07:11, , 408F
而這個樣貌在目前的電腦螢幕上是沒辦法被觀看到的
11/20 07:11, 408F

11/20 07:13, , 409F
我懂你說的意思. 但實體影像我們可以採取很多觀看方式
11/20 07:13, 409F

11/20 07:13, , 410F
而不受限於只有縮圖和100%的選擇
11/20 07:13, 410F

11/20 07:15, , 411F
印刷輸出會有很多問題,若是光看dpi規格或許會有你這種想
11/20 07:15, 411F

11/20 07:15, , 412F
法...但是事實上疊印的時候是有空隙的,跟墨水、紙張也
11/20 07:15, 412F

11/20 07:16, , 413F
都有關係,最簡單的來說墨點是圓的,像素是方的.....
11/20 07:16, 413F

11/20 07:17, , 414F
不然為什麼還會有什麼水晶網點之類的東西出現?
11/20 07:17, 414F

11/20 07:17, , 415F
要看數位影像,還是用數位的東西最準確.....
11/20 07:17, 415F

11/20 07:19, , 416F
確實會有墨點遞色處理(多個墨點構成一像素)的必要
11/20 07:19, 416F

11/20 07:19, , 417F
但現在不論是網點還是噴墨墨點技術都很成熟的
11/20 07:19, 417F

11/20 07:22, , 418F
一定要用螢幕看數位影像. 除非是特別的高精細螢幕
11/20 07:22, 418F

11/20 07:22, , 419F
否則我前面提的問題(縮圖和100%檢視)就存在著
11/20 07:22, 419F

11/20 07:23, , 420F
就是因為大家習慣了縮圖 才產生今天這問題有諸多誤解
11/20 07:23, 420F

11/20 07:38, , 421F
那請問一下您對於150dpi輸出的大圖看法?
11/20 07:38, 421F
※ 編輯: shinegg 來自: 118.166.208.199 (11/20 09:56)
文章代碼(AID): #1EniL4Ob (DSL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EniL4Ob (DS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