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華」─「中國」與「華夏」的原始意涵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東岐明)時間18年前 (2006/05/23 08:0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8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China 看板] 作者: armida (東岐明) 看板: China 標題: 何謂「中華」─「中國」與「華夏」的原始意涵 時間: Tue May 23 08:06:51 2006  何謂「中華」─「中國」與「華夏」的原始意涵    東岐明   所謂「中華」一詞,乃是「中國」與「華夏」的融合詞,大約始 於漢末魏晉時期;《晉書‧列傳第三十一‧劉喬傳》就記載了西晉時 劉弘上表,已使用「中華」一詞。至於「中國」與「華夏」兩詞,在 先秦古籍早就已經出現;例如《詩經‧小雅》「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尚書‧周書‧ 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中國」一詞,乃是先秦古人用以意謂“文明中心之國度”,用 以相對於當時四方文明落後的地域。根據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的研究《 漢字的故事‧第十二章》;「中」字的甲骨文與金文,乃是代表“軍 隊指揮中樞的旗鼓形像”。商周時期甲骨文與金文的文字圖像裏,「 中」字是一根附有大鼓的旗桿,桿上有著旗幟飄揚;所以《說文解字 》裏,「中」字的古篆文,中間並非平直一豎,而是有著彎曲,正反 映了旗幟飄揚的形象;後來旗幟形象被刪去,只剩下旗桿與大鼓,就 是現今「中」字的形象。在商周時期的青銅雕飾裏也有類似圖像:在 指揮旗鼓旁有著執戈兵士在擊鼓,旗桿底部旁邊還附有金屬圓鑼;正 符合了中國古代「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傳統指揮信號。所以「中 」字原義,乃是源於「軍隊的指揮中樞」;指揮中樞必然是在大軍內 部,受到重重保衛,所以字義引申成為《說文解字》所述:「中,內 也」。因此,「中國」此詞在上古時代,乃是對應著四方蠻族包圍下 的文明國度而言,而且還有軍武守衛與號令天下的意涵,正如《漢書 ‧傳第十三‧陸賈傳》記載陸賈所言:「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 理中國」。   「華夏」一詞,乃是古人用以意謂“禮儀服章之盛美”,正如孔 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卷五十六‧傳十年》注疏說:「中國有 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夏」字的《說文解字 》篆文,乃是刻畫“一人身形端正的頭首、兩手、兩足”,並下畫“ 蹝行”之篆字,結合代表了“姿儀端正、曳步緩行之人”;這就是中 國上古時代,身著寬袍大袖的冠服衣裳(傳說為黃帝所制),而參與典 禮儀式的人物步行形象;正對應了孔穎達所釋:「有禮儀之大,故稱 夏」,所以《說文解字》說:「夏,中國之人也」。因而「夏」字的 上古原義,就相當於現代所謂的「文明人」;而中國最早建立的朝代 ─「夏朝」─上古當時以「夏」為國號,其當時意義也就相當於現代 所謂的「文明之邦」。「華」字的甲骨文圖像,乃是一棵長滿花果的 大樹,引申意義是指“豐盛美麗”。古人用「華」字,來形容中國服 章文物之盛美,正對應了孔穎達所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 以融會了「中國」與「華夏」的「中華」一詞,乃是意謂“美麗輝煌 的文明中心”。若以儒家理想意涵而言,「中華」此詞就是代表“道 德美善而號令天下的文明中心”。   所謂「文明」一詞,最早乃是《易經》用以形容八卦之〈乾〉〈 離〉兩卦的陽健光明之象。《周易‧彖傳》〈賁〉所謂:「剛柔交錯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正展示了現代中文的「文明」、「文化」兩詞之《易 經》來源:「文化」引申源自「人文化成」,翻譯對應了英文‘cultu re’一詞;「文明」引申意謂「人文昭明」,翻譯對應了英文‘civil ization’一詞。《周易‧彖傳》〈同人〉更言:「文明以健,中正而 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5.117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55.117

06/10 19:40, , 1F
獲益良多,獲益良多
06/10 19:40, 1F
文章代碼(AID): #14Sb9FYQ (Confucian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Sb9FYQ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