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一定要參加小組嗎?

看板Christianity作者 (不再心軟借人錢)時間4年前 (2019/07/09 22:16), 4年前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4/12 (看更多)
首先我先替我的推文跟你道歉 網路論壇對我而言「習慣性」是個情緒抒發管道 我慣於用負面的發文 但並非真的是本意 所以往往把我黑暗的一面顯現。 言歸主旨 小組必要性 我的看法是: 小組有必要去「嘗試」以及「經營」 小組的本意是要讓在小組的弟兄姊妹 一起「經歷生命」中的喜怒哀樂以及在信仰中互相扶持。 這是肢體之間的連結,是主日崇拜無法達成的作用。 所以加入小組理論上是必要的。 但是緊接而來的問題是肢體之間做得到「一起經歷生命」嗎? 如果一個小組只是吃喝玩樂 言不及義 各過各的生活 彼此無心分享 那這個小組或團契 就是死的 也沒有必要去浪費時間。 萬一妳運氣不好就是待在個上述沒有意義的小組 你有兩個選擇: 1.貢獻一己之力 嘗試努力改變小組的氛圍 讓大家有共識 朝這個方向邁進 (畢竟你也算是一份子 也須努力經營) 2.換小組(甚至換教會在找其他小組)。 (1~2,repeat) 此外 對小組也不用期待太高 畢竟人或團體都是有缺陷 要找到完美的都如己意不可能, 只要有個幾成還行就待著吧 就像我們看一本書 大部分都是廢話 但只要有個幾句話能幫助到你 這本書就不能說是沒有價值。 以上是大方向。 其實我也遇到類似的狀況。 我的小組幾乎都沒人肯認真分享 感覺彼此很冷淡互不關心 (細節有空再聊) 我嘗試了半年 也準備放棄這個小組了?猶豫中 可以舉個最近的例子 我說我在猶豫健身課程到期要不要續約繼續 畢竟幾十堂課一年近十萬很掙扎 但是沒人回我 只有小組長回個貼圖敷衍 之前出國旅遊好意分享美景圖 也是毫無反應 連個讚貼圖都沒有 感覺自己跟空氣說話 諸如此類太多了(開心的分享 或是悲愁苦悶 生活難處...也都幾乎沒人回 真是不可思議 就算太忙 好歹回個貼圖表示有看吧? 我只能說我努力了 (PS:我本來以為是我的問題 但是觀察很久 其他人也都是遇到這待遇) ※ 引述《doju0624 (doju)》之銘言: : 文長請見諒… : 大學時期被同學傳福音,邀請去了小組,那時我的印象就是每個禮拜都要有一次聚會, : 然後會開始玩團康,接著唱詩歌,最後大家分享這星期哪裡感受到了神,然後有吃吃喝喝 : 的環節(食物每人自己準備) : 有時候每個月還會有大型活動,有牧師,然後還會開演唱會等等的 : 但那時的我說真的越參加越不喜歡,越感覺有壓力 : 因為去的時候會有一種要參加集體行動的強迫感,包含準備食物的環節,還有分享哪邊感 : 受到神,或是大家玩團康的部分 : 雖然每個人都很好,很熱情的要跟我講述神哪裡好 : 但我還是覺得越來越不想去就沒去了 : 反而現在出社會後,有時候沒事會翻一下那些朋友的動態(他們通常會寫一段聖經的分享 : 文) : 覺得聖經講的滿有道理的 : (耶穌的事蹟以及他講的話),不太會形容,就好像你讀論語莊子,會從中領悟到一些,這 : 本書裡面的精神,但你不會去崇拜孔子莊子對吧? : 我不會想把耶穌當成家人或爸爸(這跟當初小組跟我講的最大差別);並且把每件事都歸於 : 耶穌對我們的愛. : (事實上我覺得那樣感覺好像偶像追星,就是那種迷妹追粉絲的感覺……) : 但我認同聖經這本書中的理念,也有在看一些影片專門講聖經的,可能將來有機會也想去 : 那種大教堂聽一聽牧師講經,然後去對照和我體悟到的有什麼差別 : (不會開聖歌演唱會的,而是牧師很認真的去講解,) : 但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好像都是希望要去參加禮拜,參加群體行動或是小組 : 甚至希望要去傳福音 : 我真心覺得,看聖經就好像我和耶穌自己心中的互相對話和問答,也就是每個人心中個人 : 的體悟,實在不喜歡每件事都要歸於耶穌 : 比如:「我遇到一個工作機會了!感謝耶穌!」這種 : 隨著體悟越多,自然會越接近吧 : 我知道這好像是一種跟現在要參加小組,團康,加入教會,去服事 : 的風氣差很多,所以也很迷惑 : 請問各位版友可以給點意見嗎? -- Sent from my BM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35.10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ristianity/M.1562681761.A.AD6.html ※ 編輯: NT300 (111.251.35.108 臺灣), 07/09/2019 22:42:06

07/10 00:02, 4年前 , 1F
07/10 00:02, 1F

07/10 21:48, 4年前 , 2F
推。一起共事效果更佳
07/10 21:48, 2F
文章代碼(AID): #1T9A6XhM (Christianit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T9A6XhM (Christi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