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看板China作者 (Faride)時間20年前 (2003/12/03 22:31),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0 (看更多)
(此文有點長,請看倌們先做心理準備:D) 回應版友「大國氣度」一文,旁及其它,我想說,對一個不甚了解的事物做出評價,是 無濟於事的。也許我們永遠不能完整的解讀中國,但見解超出自己之上者是存在的;這 並非說我們對於事物不具通透瞭解便不能對之議論,而是需在有限認知之下,做寬容性 的理解,並同時對自己的想法做出批判。 我不認為自己對中國有通盤的理解,雖然我已走過中國約兩打的省、市、自治區,當我 累積的步伐越多,對中國的觀感隨之流動;中國最美好與最醜惡的一面,我可說都看 過,對任何事物的感覺往往是,體悟了它的美與醜,才能真正的喜歡上它,或說討厭它 。認識中國的瑰偉之時,驚嘆不已,面對他的衰腐,我目不忍睹---就一個文化而言,你 可說你喜歡或不喜歡,可以選擇自我作風;但在國家認同而言,於現代性的闡述之下, 所謂抉擇便是必要的。 先說文化的部份。我們並不真正瞭解中國文化,這點請先有共識。我們對中國文化很多 的瞭解都是來自宣傳,也就是別人所希望我們相信的,而這些往往不是事實。例如,幾 乎所有人皆認為中國皇帝制度是"專制",但這些人瞭解皇帝制度是什麼東西嗎?所謂 皇帝制度多專制多殘暴,是近世以來為了推翻帝制的知識份子所打響的宣傳,而聽者往 往在不具備找尋答案之能力與時間之下,潛意識裡接受了這種思想灌輸。(這個主題可 參閱甘懷真或毛漢光的幾篇文章。)北大的一位牛教授說:我們連中國文化是什麼都還 不清楚,就喊著把他打壞了。 於是,這時你也許會說:要把中國文化搞懂才叫中國人,這是哪門子道理! 是,一般老百姓、自古以來的文盲群眾,自然不懂中國的文化幽深精雅在何,只知道自 己還欠多少稅沒交,擔心今年收成好是不好。那我們還論中國文化做什麼?中國的主體 ,即便今日,過半數也是那些沒文化的農民群眾呀!這裡出現兩問題,第一,這得看你 論述歷史社會是從那個角度出發,是勞動階級還是統治階級?再者,中國歷史是知識份 子寫下的,宏偉的建築宮殿是巨匠之作,書畫詩詞是文人譜的,它們留下來了,但農民 百姓的穀子已被吃到肚子裡了---留下來的是不世之作,能夠展現在你我他面前的也是這 些。 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裡說,禮制只用在宮廟朝廷與士大夫之中,對黎民 百姓並無明確作用,之所以需要重視,因為他們代表士大夫文化,而士大夫在該時期是 主宰歷史的中心。於此我們無能否認,論述一國文化之時,我們不自覺的將文化的代表 人訴諸知識份子。(在此請勿拘泥於文化一詞之義含,否將墜入輪迴,模糊焦點。) 中國文化之美,不待贅言,但其它文明的文化也很美,不管它原始或精巧。不一定中 國人就要認同中國文化,這是不能勉強的,我也見過認同中國文化的歐洲人。這是文 明的多元性與自由性。 文化認同並不代表國家認同。現代國家的疆域與權力分配極其重要,因此我們也面臨 國家認同的問題。任何說自己已有定見者,本人絕對不以為然。各位不應該太相信報 紙、什麼教授、某某政客..所言,也許有些知名人士在中國待過很長時間,或去過很 多地方,但其言仍不可盡信。試問那些人士(台商、政客、教授..)到中國,是怎麼 在中國內部通行的?我舉自己的例子,97年全程坐飛機從台北到北京,住4星飯店, 半個月的遊覽我大開眼界,認為中國首都果具大國風範,何其進步,99年第2次到北 京,雖然那時還不到15歲,但已嘗試自助旅行,飛到澳門後步行至珠海,轉汽車到廣 東,從廣東乘火車上北京,一到北京火車站,我被人民群眾嚇壞了,他們擠啊、怒吼 啊、大包小包、還髒髒的---他們也是北京市民。我和人民群眾一起"出遊"的經歷太 多了,我相信我看到許多坐巴士飛機的人所看不到的中國與中國人。中國的現實世界 (the read world),我想自己是較為瞭解的。面對它的陋惡,我曾孤單的在山西大同的火 車站吶喊,當後方的農民野蠻的把我推開想擠入車上,我的姊姊被想擠上車的人推壓 在車門口,她進出不得因而哭泣,我對著那些人大喊:你們要排隊,不要擠,這樣大 家都不好過---但這全是廢話,我感到無能為力的痛心,我自覺我面對的是什麼人?他 們是農民群眾,食不果腹衣不暖體,是中國最下階層的人---我跟他們說什麼文明,說 什麼不要插隊?現實是,他們很窮,他們的國家從古至今都沒一日能解決貧窮問題。 是了,如果我也這麼窮,我能在這裡上網敲鍵盤侈論中國文化? 其實我已經寫太多了,看的人也累了。關乎此話題,再姑且聽我一段:中國以其疆域之廣 、歷史之久、與人口之眾,是無法以任何國家類比的;解決中國問題,照搬歐美自由主義 或國家社會主義之概念皆不適用。罵中共可以,但不要太過份,換做是你,換做是布希, 誰也沒法把中國搞好。 中國也許不富有,也許當中國人不比當美國人威風,但我還是想當中國人。「大國氣度」 之原作認知難免不全正確,但中國之具大國氣度,我是贊同的。在談論禮制之時,很多 人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只當作統治階級的禁臠,殊不知,任何一郊廟祭祀,那排場一 擺出來啊,和著山林之聲,四野之寂,神靈之訓,古人哪有不認同統治王權之正統性的! 生活在島國之人,也難以想像黃土高原的蒼茫,塔克拉碼干的力量,世世代代的農業子 民,面對旱澇無常,只能求神庇佑,領略過沙漠生活者,對生命之或有或無,人生名利 得失,王朝興衰起落,坦然多了,人也謙虛多了。 我曾經在荒漠中尋找陽關,雖是一知名景點,也沒人能確定找得到,有去有回是萬幸,假 若無回的話呢?其實大家都不管了,想那麼多只會消磨意志,乾脆留在台灣吹冷氣,大老 遠跑來做啥呢。同天去的有一車日本人找不到路,所幸的是安排得宜,只在沙漠睡了一晚 ,隔天便被救出。如果當時有機會訪問他們,我一定會問:你們被困在四邊都是天際線的 沙漠之中,腦裡在想什麼呢? 走沙漠的人在想什麼?最近的電影"天地英雄"可略窺一二。 當主體性浮現,發現自己嚮往的是豪爽的北方性格,我便在島國之囿中,體會了孤獨。 不知道怎樣才能寫出我那來自內蒙的北大朋友的文字,如此簡鍊、誠實、直率。和她久別 重逢之時,我說,我回台灣後會很想你的。她說:離別也好,省得成天見面日久生厭。 這種話,我還沒從台灣人口裡聽過。 美國人何偉(Peter Hessler)的暢銷書River Town,非如一般老外"東方獵奇"的心態, 反倒我挺佩服他,一不具深刻中國文化背景的美國人,能以如此寬闊的胸襟看待中國 ,對其見解亦稱精當,我敢說,這樣的人在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內,也極為少見。 涪陵2年的生活裡,目睹了這個城市因大壩興建而經歷的種種居民搬遷故事,親自的 探訪與感受,絕然不同於國外媒體的評價,甚至是中國大城市之中的噪擾。在涪陵, 人們安然接受事實;對於文物(如白鶴梁石魚)的運數,並不十分上心,他們不懂這 些文物的歷史意義,甚至讀不懂上面的繁體漢字---無可否認的,這樣的人居國內大多 數。我也對文物的命數感到憂心,也一直懷疑(姑且不論大壩失敗的可能),假若犧 牲文物本原的面貌,能夠換取經濟的大幅前進,在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改進黎民百姓 的生計,如此,值得嗎?當然,在此我不能以長遠來討論,例如說,千百年之後,後 代子孫會責怪前人,後悔當初以無價之文物換取現實的經濟利益..云云,然而,我們 討論的不是永恆,人民的生計是迫切的,中國的發展現在是最好的衝刺時機。 一個限電的冬夜,作者瑟宿房間一角,腦中想的已不是文明、歷史..而是眼前迫切的 問題---寒冷。一如飢餓能帶給人的那般。針對外國媒體、學界的指摘,來到涪陵體 驗一次就明白那些言詞論辯是多麼空洞。要一個人均擁有3000瓦特電力使用量的美 國人去想像只有150瓦特的中國人在想些什麼,是很難的。 無法預估成敗之事,都是一場豪賭。中國的知識份子歷來都具備一種心理準備:為 了蒼生,隨時必須接受自我犧牲。 用現代一點的論述:中國的知識份子,歷來都將自我利益置於老百姓的普遍意向之 下---這便是中國知識份子與中國老百姓的區別之一。 此乃中國文化獨特之處,也是令我感動之處。 所謂大國氣度,人的想法、政府的執政方針都能顯示出來。我自己體悟中國,也從 外國人口裡體悟中國。 中國之大,自然成就其多元,諸位切莫以網路世界的管錐之見推測中國社會。不要忘了, 有些人嘴巴說說文字打打是不認真的,有時強硬蠻橫霸道都只是礙於面子問題罷了。真正 面對面找他們促膝談心,哈哈,態度可是180大轉變囉! 也許在某些場合,他們會對著你擺出一付老大哥的面孔,但私底下還是難免忍不住問你: 台北哪裡可以看到朱孝天? 回到主題。何謂大國氣度(大國器度)?我想它是存在的,但不因此而具備否定其它器度 的能力。究底我還是南國出身,多少具備婉約氣質(笑),面對北方人的直爽,有時還吃 不消,心理多多少少受一點小傷。 說來說去都是個人問題。諸位不要太敏感了。雖然大家都是理性論述,但似乎原作之意 並沒被大家理解,所以我也只是來做點補充批判而已。 至於原作後論,此處暫且不談,僅圍繞文化主題,以免又入政治論述的輪迴。 晚安! --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36.60 ※ 編輯: Faride 來自: 61.229.236.60 (12/03 23:00)

推 166.111.173.53 03/25, , 1F
推之~
推 166.111.173.53 03/25, 1F
文章代碼(AID): #_pVFQy2 (China)
文章代碼(AID): #_pVFQy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