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討論] 誰是國父

看板CHING作者 (謙董)時間15年前 (2009/02/26 19:55), 編輯推噓5(505)
留言10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3 (看更多)
幾年前的文章了,我覺得其論述未必全然中肯, 惟撇開第一段的法律問題,內容引用不少資料,作為參考或許不錯。 重新排版、把一二段與清史無關的刪了…也避免政治化。 節錄 誰是國父/翁福祥/滿族文化第二十八期 三、孫文當初曾上書李鴻章,大談救國四事: 「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因孫文說不好官話,李鴻章思想保守而拒絕召見, 孫文一氣之下跑到日本改名孫中山,招攬留學生回國鬧革命,如徐錫麟、秋瑾等人都是。 他們創辦學校、開設武館,培植武力,到處破壞,所以當時把革命叫造反。 如果當初李鴻章不太官僚,廣納雅言能給孫文一官半職,使他報國有路,或許便不會 鬧革命了。革命的原因跟洪秀全鬧太平天國一樣,曾國藩的教訓沒有留給李鴻章。 孫中山革命之初是恨鐵不成鋼: 既然不讓我參與救國的行列,乾脆推倒你這個積弱不振的國家,再建立民主自由的國家。 孫中山認為國家像房子一樣,推倒舊的再建立新的有什麼不可以。 其實國家不像房子可以扒倒重建,國家是一棵千百年的大樹, 盤根錯節,既深且廣,牽涉的因素很多,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板倒。 當時的清朝政府不是不知道周圍列強虎視眈眈,中國已在被瓜分邊緣。 清廷已經在學日本明治維新改革朝政,但是守舊勢力太大,每項改革都是 牽一髮動全身,例如廢除科舉興辦新學一事,守舊派從中鼓動, 引起全國青少年反抗,政府在北京、天津設立同文館推廣外文也遭到國人拒絕, 招考各地學生到外國留學,如胡適、詹天佑、劉步(巾詹)等人都是。 胡適是宣統三年(一九一○)考取清華庚子賠款留美官費生,入康乃爾大學,選讀農科。 清朝政府在處處牽制下施行許多新政: 如建鐵路,是國人最感反對,認為破壞了地方風水。 辦郵政、設銀行。驛站認為郵政搶了他們的工作,票號認為銀行搶了地方票號的生意。 興辦北洋大學堂、京師大學堂、天津中西學堂。 袁世凱小站練兵、天津水師學堂、東北講武堂、成立巡警部、鐵路總管局、 成立譯學館,翻譯外文書籍,包含德文館、英文館、法文館。 派大臣出國到各君主立憲國家考察憲政,草擬憲法, 國內守舊派處處阻撓,維新派則認為改革太慢, 執政者一下子廢除幾千年制度需要很大的決心, 例如科舉制度為中國甄選了許多的傑出人才,不能說廢就廢, 讓許多青年學子情何以堪? 每件改革創新不能立竿見影,總需要三五年才會有成, 但革命黨不但不給時間,還逐步破壞。 當時的民間的生活狀況如何呢?是不是真的民不聊生、遍地飢荒呢?才不是呢! 清政府遭列強逼迫開通商口岸,和中國做生意。英、美逼著傳教,傳教對老百姓無傷害, 真正傷害老百姓的是革命黨到處破壞衙門殺人放火,弄得官署到處抓革命黨而擾亂不安。 一般農村和市井生活都能安居樂業,有句俗話說:「天高皇帝遠,繳了錢糧不怕官。」 老百姓的生活自由自在,豐衣足食,不操心國事,就連地方官府也都一樣, 甲午戰爭牽涉到國家存亡大事,地方仍舊擁兵自重,隔岸觀火。 清代的民間生活好壞可從人口成長比率看到結果: (一)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7681萬人。 (二)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5883萬人。 (三)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6054萬人,明萬曆六年(1578)6069萬人。 (四)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10171萬人,突破一億。 清朝結束時,中國人口高達40581萬人。 人口的成長證明豐衣足食,無憂無慮,才願意多生子女。 這麼說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是欺世盜名,不是為救國,至於救民就更談不到分毫, 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比哪一個朝代都好,還救什麼民呢? 至於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更有問題。 他的原意是把滿族趕出中原,孫中山是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 中國原本是個多民族構成的國家,凡與漢民族雜居過都有血源關係, 凡是曾經佔領過中原土地的民族,都對這塊土地上的民族成分有所貢獻, 如通婚、文化增新、農產新品種輸入、新土地開發等,讓中國的民族生生不息, 中國的文化歷久彌新,這就是外來民族的貢獻。 今天漢族絕非承襲單一血統,而在漢朝末年與宋朝之間的七百餘年間, 有463年是少數民族佔據中原,其中有匈奴、鮮卑、氐、羌、沙陀等胡人 進入中原,造成中原漢人生生不息,所以漢人不應該排斥任何少數民族, 尤其不該排斥滿族,因為大家有同根同源關係,歷史事實不容狡辯。 其實對中國的版圖、文明,滿族的貢獻極大,如果當初沒有滿族入關, 中國的疆域仍限於東起山東,沿海岸線下經江蘇、浙江、福建、廣州、 南起廣西、雲南、安南屬地、以緬甸為界。 西起雲南、孟定、芒市、騰越,經大理過永寧,進入西康打箭爐(康定), 經松潘到陜西,再西上經河西走廊到肅州(酒泉), 從嘉峪關順著長城由寧夏、山西,經宣府、延慶、居庸到京師、河北、 過薊州、出山海關入遼東半島,沿著邊牆從義州、廣寧、海州、新民、法庫, 經鐵嶺、瀋陽向東南到韓國義州為止。邊牆內屬於明朝,邊牆外都是女真部落天下。 在明朝統治下的省計有江蘇、山東、山西、陜西、河南、京師、浙江、福建、 江西、湖廣、四川、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五個行省, 總面積約三百五十萬零六百三十八平方公里,僅有現在版圖的百分之三十。 再說文化方面,在康熙朝編纂的康熙字典是開中國字典的先河。 乾隆朝編纂的通鑑輯覽、通志、通考、通典,尤以四庫全書的工程最為浩大, 動用萬名通儒,蒐集民間佳作抄寫編纂十年成書,分經、史、子、集四部, 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萬九千三百三十卷,為中華文化具體精華,建立了各種典章制度。 國民黨卻說,那是要刪除民間反清言論,孫中山對這種偉大成就隻字未提, 事實上這些滿族的成就是無法隨意污衊掉的。 四、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無力推倒清廷。 新軍班長熊秉坤擦槍走火造成炸營,新軍自己嚇自己說是革命黨打來了, 自己向自己投降,結果群龍無首,硬把標管帶黎元洪拉出來當總督, 黎元洪嚇得腿軟,由兩個人攙扶上台向投降的軍民打照面, 說來說去革命黨的領導人根本不在武昌。 第三天之後黃興才趕來撿了現成,這種成功根本是個烏龍事件。 孫中山派出黃興為代表,與袁世凱的代表廖宇春,在上海簽署合作密約。 趕巧軍務大臣鐵良、外務大臣那桐二人保舉袁世凱出任國務總理大臣, 想藉袁世凱新軍牽制革命黨,袁世凱出任後按兵不動,反而聯合革命黨人 向各王府投擲炸彈,弄得人人自危,隆裕太后孤立無援,朝政聽任袁世凱擺佈。 袁世凱逼迫宣統帝退位,宣稱如能自動退位可享受優待條例,否則不負責安全。 隆裕太后母子出於無奈只好接受,優待條例計有八條,規定如下: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400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400萬元, 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德宗皇帝未完成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 所有實用經費,并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再招閹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宣統皇帝於清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頒發《清帝退位詔書》,宣布清帝遜位。 詔書全文如下: 「朕欽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 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非民之好惡。 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近慰海內厭亂望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 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 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到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欽此。」 退位詔書,是由臨時政府秘書胡漢民叫實業部長張謇起草,經唐紹儀轉袁世凱的。 袁世凱親筆加了「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一句。 這樣一來,共和政府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而是由清政府任命產生了。 孫中山對此極為憤怒,他致電袁世凱,表示抗議:「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組織。」 可是這篇詔書為退位之文,猶如遺言一樣,無再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改之理。 袁世凱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便按孫中山提出的辦法, 迫不及待地將退位詔書送各國公使及南京臨時政府,并發表聲明: 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公認,今由弊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 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 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各令達到圓滿地位, 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袁世凱之聲明,可謂情真意切,信誓旦旦。 這些極其動听的言詞,不僅迷惑了革命黨人,就連南京臨時政府的一些首腦人物, 也被他這番花言巧語弄昏了頭腦。 孫中山接到袁世凱聲明電文的當天,便向參議院提出辭職, 并推薦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他在致參議院的咨文中說: 「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 舉為公僕,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於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 故敢以私見員薦於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 孫中山為了防範袁世凱破壞共和恢復專制,在咨文中附有三個條件: (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 (二)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就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院自行解職。 (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新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章程。 民國元年二月十五日,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根据孫中山推薦, 以十七票選舉定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不久,又選黎元洪為副總統。 袁世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美、英、法、德等國公使,立即登門祝賀, 并紛紛答應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孫中山認為,只要有了參議院制定的憲法, 就能迫使袁世凱遵守憲法,服從輿論。 他從二月初開始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領導參議院制定了一部《臨時政府約法》, 并在三月十一日公布。 但孫中山卻不知道:如果沒有政權,無論什麼法律,無論什麼選出的機關,都等於零。 袁世凱對於一紙《約法》,根本不放在眼裡。對遷都南京,卻十分惱怒, 他致電孫中山,根本拒絕遷都。 民國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夜深時袁世凱派他的國務總理趙秉鈞、 外交總長陸徵祥、財政總長周學熙溜進北京匯豐銀行, 跟英、法、德、俄、日等五國銀行團,簽訂了二千五百萬鎊的借款。 袁世凱借錢沒通過參議院,事後沒請參議院追認,是違法的。 國父得到消息,立刻打電報給參議院,請求阻止, 湖南、江西、安徽、廣東四省也通電反對。 袁世凱用這些錢來收買議員政客,添購軍火,擴充軍隊。 他下令把國民黨籍的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職。 袁世凱又派軍隊南下,鎮壓南方的革命黨人。 黃興在南京起兵討袁,陳其美在上海推為上海討袁鈞總司令, 李烈鈞在江西就任討袁鈞總司令,通電討袁。 國父打電報給袁世凱勸他辭職,袁世凱收到後,惱羞成怒,不考慮後果, 在七月二十三日明令撤銷國父籌辦全國鐵路的全權。 同日,袁世凱發佈命令,稱黃興、陳其美、柏文蔚等人為叛逆,懸賞, 捉到黃興賞銀十萬元,捉到陳其美、柏文蔚賞銀五萬元。 討袁因為有些人被袁世凱收買了,所以都失敗了。 袁世凱見國會中還有部分國民黨藉議員緊守崗位, 於是他支持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合併為進步黨,對抗國民黨。而且他利用 收買、通緝、暗殺的手段來除滅國民黨藉議員,然後再威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總統。 參眾兩院因為不足法定人數,不能開會,袁世凱便解散國會。 民國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袁世凱表示接受帝位,決定民國五年改為洪憲元年。 國父見袁世凱果然背叛民國,在民國四年九月十八日下令中華革命黨討伐袁世凱, 號召黨人,一齊起義,合軍北伐。 孫中山引誘袁世凱叛清,又一再討伐袁世凱,弄得民生塗炭,歷史上斑斑可考, 這都是孫中山一手惹的禍,當年革命真無必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26.141 ※ 編輯: aaa8841 來自: 124.8.26.141 (02/26 19:56)

02/26 21:39, , 1F
支持國民黨的國父,又檢討革命的必要性,
02/26 21:39, 1F

02/26 21:40, , 2F
我覺得看不太懂他的文章套路 XD
02/26 21:40, 2F

02/26 22:24, , 3F
這是同一個人寫的文章嗎? 還是經過剪貼阿?
02/26 22:24, 3F

02/27 00:46, , 4F
可不可以重新排版一下,一堆字擠在一起
02/27 00:46, 4F

02/27 02:41, , 5F
第二段也有誤,與孫文五權憲法精神相符的應該是五五憲草
02/27 02:41, 5F

02/27 02:42, , 6F
而非後來的中華民國憲法....
02/27 02:42, 6F

02/27 09:06, , 7F
鐵拳無敵!!!
02/27 09:06, 7F

02/27 13:05, , 8F
南拳北腿!!
02/27 13:05, 8F
※ 編輯: aaa8841 來自: 124.8.1.133 (02/27 20:46)

02/28 00:50, , 9F
誰是國母的丈夫, 誰便是國父.
02/28 00:50, 9F

02/28 03:13, , 10F
應該是某人逐段批評另一人的文章 只是沒分顏色
02/28 03:13, 10F
文章代碼(AID): #19feCM1f (CHING)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feCM1f (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