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苦、集、滅、道已刪文

看板Buddhism作者 (荒謬人生)時間4年前 (2019/12/01 18:08), 4年前編輯推噓2(2010)
留言12則, 1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cool810 (silence)》之銘言: : : 苦、集、滅、道 夢參老和尚 : : 「佛說苦諦真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 : : 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有人引述這段經文來問我,這是《遺教經》裡頭的 : 佛陀傳記提到,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觀見生老病死,生起出離心與對世間人的悲 : 而去修行。證悟後對世人轉法輪,所宣說的四聖諦真理,是一切大小乘教法的核心。[1 ] : 《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是四諦(四聖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 : 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大綱要)。」 : 《南山律》:「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四諦(四聖諦)統攝凡聖因果(四聖諦含 : 一切凡夫與聖者的因果道理),大小教門(不論大乘教小乘教),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 ---------------------------------------------------------------------------- -- : * 四聖諦當中,有兩組因果:苦、集二者屬於輪迴的因果,滅、道二者屬解脫的因果。 : 輪迴的因果:以集諦為因,產生苦諦的果。 : 集諦含攝有漏業和煩惱,有漏業來自煩惱,追溯煩惱的根源是無明我執。由集諦產 : 苦諦,即是由集諦的起惑(無明我執產生煩惱)造業(造作有漏業)感苦(引生苦諦) : 因果的關係中,若不想要果,必須斷除因。 : 所以,苦諦與集諦的因果(集為因、苦為果)關係中,知苦、斷集,不想要苦(果 : ,必須斷除集諦(因),才能斷除由集諦引生的苦諦。 : 集諦攝有漏業和煩惱二者,有漏業和煩惱二者當中,有漏業來自煩惱,而煩惱怎麼 : 生的呢?追溯煩惱的根源是無明我執。所以若要斷除集諦,必須徹底斷除無明我執。[2 ] : 因為集諦(因),產生苦諦(果);相反的,因為斷除集諦(因),獲得滅諦(果) : 解脫輪迴的因果是道諦與滅諦,道諦為因、滅諦為果。 : 斷除無明我執的智慧,屬於道諦。斷除無明我執,必須要有與無明我執正相違的智 : 才能斷除,無明我執的正相違是通達無我的智慧。 : 所以,能夠獲得解脫的道諦是無我慧,透過修持無我慧的道諦,斷除集諦獲證滅諦 : 獲得解脫的果位。[3] : ---------------------------------------------------------------------------- -- : *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修持道諦,證得滅諦,獲得解脫的果位。 : 由於發心的不同,二乘行者來說,發心希求個人的解脫,由出離心攝持無我慧,斷 : 煩惱障獲得阿羅漢解脫的果位。 : 大乘行者以出離心為基礎,由利他的大悲心引發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希求無上菩提的 佛 下面這句是有問題的 : 果位,由大悲心、菩提心的廣大福德資糧攝持無我慧,不僅斷除煩惱障,斷除煩惱障之 : 更進一步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的所知障,獲得一切種智的佛果位。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_96.html?m=1 問:《廣論》講說次第是菩提心在前、空正見在後,是否可以先修空正見,再修出菩提心 ? 答:大多數行者都是先懂空性、後修菩提心,少數才是先有菩提心、後懂空性。利根與頓 根的差別在於,利根者會先看成佛、解脫能不能成辦,當他了知空性是關鍵點,而且可以 修,才會去修;若空性不可修,他也會知道成佛不可能,也就不會去修;所以他是先努力 懂空性,之後才發心。鈍根者受感動趨使,先修出菩提心,當他知道自己無利生的工具, 才去修空性。 |諦是佛法的基礎,其中的關鍵是空性,懂空性才知道四諦的內容,才知道可以成佛 、 解脫。無明與空正見是相對的,一再比較才知道無明是罪魁禍首,知道無明可以被斷除, 也就可以推知有成佛、解脫。我們口頭上也會說可以成佛、解脫,然而這不是真的,因為 不是真的懂。要達到對成佛、解脫的不動搖,唯一關鍵是懂空性。像宗喀巴大師,懂空性 後才著有《緣起讚》,之前都是相信。 見悲青增格西찠 韝U午2:16 : ---------------------------------------------------------------------------- -- : [1] 四聖諦有深淺,佛教大小乘皆修行四聖諦,並不是小乘才修四聖諦,大乘也修四聖 : 佛教內道宗義當中,小乘行者所修的四聖諦比較粗淺,所要斷除的集諦只有四諦十 : 行相的煩惱障,對於煩惱障的認識只有補特伽羅我執,以及修持補特伽羅無我。 : 大乘行者修的四聖諦比較深廣,不是只有修行小乘認識的四聖諦。大乘行者所要斷 : 的集諦,不僅有煩惱障,還有所知障。所要證得的滅諦,不僅有補特伽羅我執與補特伽 : 無我的認識,還有法我執與法無我(空性)的認識。大乘行者修持的道諦不僅結合出離 : ,更在出離心的基礎之上,結合大悲心、菩提心修持無我慧,修持六度波羅蜜多的道諦 : [2] 四聖諦進一步詳說是十二緣起支,四聖諦與十二緣起支的對應關係 : 十二緣起支的順次第觀察、逆次第觀察,各有雜染品與清淨品。 : 十二緣起支順次第觀察——雜染品順生次第: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清淨品順 : 次第: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 十二緣起支逆次第觀察——雜染品還轉次第:云何有老死?因為有生…乃至云何有 : ?因為有無明;清淨品還轉次第:云何老死滅?因為生滅…乃至云何行滅?因為無明滅 : 「雜染品順生十二緣起支」之順次第觀察--攝於苦諦 : 「雜染品還轉十二緣起支」之逆次第觀察--攝於集諦 : 「清淨品順生十二緣起支」之順次第觀察--攝於滅諦 : 「清淨品還轉十二緣起支」之逆次第觀察--攝於道諦 : [3] 無明我執的正相違是無我慧 : 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四法印當中,主要以諸法無我一印判別內外道。因為對於無我真實義的愚癡,由無 : 我執造作有漏業感得行苦的苦諦,透過通達無我的智慧斷除無明我執才能獲得涅槃寂靜 : 對於諸法無我所要通達的無我慧,內道宗義說的無我慧(空性慧)有深淺的差別,小 : 宗義說到補特伽羅無我,大乘宗義進一步說到法無我,而這當中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 : 應得宗義正解,必須透過佛陀正法的聞思修,建立正確見地,才能正確深入行持, : 而如實修道,斷除障礙,累積資糧,證得果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199.2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5194923.A.D7A.html ※ 編輯: MartinJu (42.73.199.214 臺灣), 12/01/2019 18:10:16

12/01 18:17, 4年前 , 1F
排版的問題看不太清楚。
12/01 18:17, 1F

12/01 18:18, 4年前 , 2F
如果以入道的鈍根行者和利根行者分類的話,鈍根行者(隨
12/01 18:18, 2F

12/01 18:18, 4年前 , 3F
信行者)是先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入大乘道,之後
12/01 18:18, 3F

12/01 18:19, 4年前 , 4F
再尋求空性見。利根行者(隨法行者)是先了解空性正見知
12/01 18:19, 4F

12/01 18:20, 4年前 , 5F
道煩惱障、所知障可斷能證得佛果之後,才發起為利有情願
12/01 18:20, 5F

12/01 18:21, 4年前 , 6F
成佛的菩提心入大乘道。
12/01 18:21, 6F

12/01 18:23, 4年前 , 7F
可參考本版po文:
12/01 18:23, 7F

12/01 18:23, 4年前 , 8F
#1Q3XpFkP [現觀] 尊者達賴喇嘛:菩提心與空正見
12/01 18:23, 8F

12/01 18:45, 4年前 , 9F
鈍根與利根的入道次第,格西目前在上的<三主要道>講的很
12/01 18:45, 9F

12/01 18:46, 4年前 , 10F
清楚,格西也預告三主要道課程結束後接著要講緣起讚:
12/01 18:46, 10F

12/01 18:46, 4年前 , 11F

12/01 18:47, 4年前 , 12F
(↑臉書貼文的直播課程有註明課程名稱)
12/01 18:47, 12F
文章代碼(AID): #1Tuv4hrw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Tuv4hrw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