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苦、集、滅、道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19/11/30 07:29), 4年前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2/5 (看更多)
: 苦、集、滅、道 夢參老和尚 : 「佛說苦諦真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 : 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有人引述這段經文來問我,這是《遺教經》裡頭的話。 佛陀傳記提到,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觀見生老病死,生起出離心與對世間人的悲憫 而去修行。證悟後對世人轉法輪,所宣說的四聖諦真理,是一切大小乘教法的核心。[1] 《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是四諦(四聖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 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大綱要)。」 《南山律》:「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四諦(四聖諦)統攝凡聖因果(四聖諦含攝 一切凡夫與聖者的因果道理),大小教門(不論大乘教小乘教),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 * 四聖諦當中,有兩組因果:苦、集二者屬於輪迴的因果,滅、道二者屬解脫的因果。 輪迴的因果:以集諦為因,產生苦諦的果。 集諦含攝有漏業和煩惱,有漏業來自煩惱,追溯煩惱的根源是無明我執。由集諦產生 苦諦,即是由集諦的起惑(無明我執產生煩惱)造業(造作有漏業)感苦(引生苦諦)。 因果的關係中,若不想要果,必須斷除因。 所以,苦諦與集諦的因果(集為因、苦為果)關係中,知苦、斷集,不想要苦(果) ,必須斷除集諦(因),才能斷除由集諦引生的苦諦。 集諦攝有漏業和煩惱二者,有漏業和煩惱二者當中,有漏業來自煩惱,而煩惱怎麼產 生的呢?追溯煩惱的根源是無明我執。所以若要斷除集諦,必須徹底斷除無明我執。[2] 因為集諦(因),產生苦諦(果);相反的,因為斷除集諦(因),獲得滅諦(果)。 解脫輪迴的因果是道諦與滅諦,道諦為因、滅諦為果。 斷除無明我執的智慧,屬於道諦。斷除無明我執,必須要有與無明我執正相違的智慧 才能斷除,無明我執的正相違是通達無我的智慧。 所以,能夠獲得解脫的道諦是無我慧,透過修持無我慧的道諦,斷除集諦獲證滅諦, 獲得解脫的果位。[3] ------------------------------------------------------------------------------ *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修持道諦,證得滅諦,獲得解脫的果位。 由於發心的不同,二乘行者來說,發心希求個人的解脫,由出離心攝持無我慧,斷除 煩惱障獲得阿羅漢解脫的果位。 大乘行者以出離心為基礎,由利他的大悲心引發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希求無上菩提的佛 果位,由大悲心、菩提心的廣大福德資糧攝持無我慧,不僅斷除煩惱障,斷除煩惱障之後 更進一步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的所知障,獲得一切種智的佛果位。 ------------------------------------------------------------------------------ [1] 四聖諦有深淺,佛教大小乘皆修行四聖諦,並不是小乘才修四聖諦,大乘也修四聖諦 佛教內道宗義當中,小乘行者所修的四聖諦比較粗淺,所要斷除的集諦只有四諦十六 行相的煩惱障,對於煩惱障的認識只有補特伽羅我執,以及修持補特伽羅無我。 大乘行者修的四聖諦比較深廣,不是只有修行小乘認識的四聖諦。大乘行者所要斷除 的集諦,不僅有煩惱障,還有所知障。所要證得的滅諦,不僅有補特伽羅我執與補特伽羅 無我的認識,還有法我執與法無我(空性)的認識。大乘行者修持的道諦不僅結合出離心 ,更在出離心的基礎之上,結合大悲心、菩提心修持無我慧,修持六度波羅蜜多的道諦。 [2] 四聖諦進一步詳說是十二緣起支,四聖諦與十二緣起支的對應關係 十二緣起支的順次第觀察、逆次第觀察,各有雜染品與清淨品。 十二緣起支順次第觀察——雜染品順生次第: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清淨品順生 次第: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十二緣起支逆次第觀察——雜染品還轉次第:云何有老死?因為有生…乃至云何有行 ?因為有無明;清淨品還轉次第:云何老死滅?因為生滅…乃至云何行滅?因為無明滅。 「雜染品順生十二緣起支」之順次第觀察--攝於苦諦 「雜染品還轉十二緣起支」之逆次第觀察--攝於集諦 「清淨品順生十二緣起支」之順次第觀察--攝於滅諦 「清淨品還轉十二緣起支」之逆次第觀察--攝於道諦 [3] 無明我執的正相違是無我慧 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法印當中,主要以諸法無我一印判別內外道。因為對於無我真實義的愚癡,由無明 我執造作有漏業感得行苦的苦諦,透過通達無我的智慧斷除無明我執才能獲得涅槃寂靜。 對於諸法無我所要通達的無我慧,內道宗義說的無我慧(空性慧)有深淺的差別,小乘 宗義說到補特伽羅無我,大乘宗義進一步說到法無我,而這當中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 應得宗義正解,必須透過佛陀正法的聞思修,建立正確見地,才能正確深入行持,進 而如實修道,斷除障礙,累積資糧,證得果位。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5070179.A.5E7.html

11/30 09:44, 4年前 , 1F
南無阿彌陀佛
11/30 09:44, 1F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11/30/2019 13:24:48

11/30 14:18, 4年前 , 2F
讚,解釋的真好
11/30 14:18, 2F

12/01 10:10, 4年前 , 3F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12/01 10:10, 3F

12/03 08:45, 4年前 , 4F
阿彌陀佛,平安心靜
12/03 08:45, 4F
文章代碼(AID): #1TuQdZNd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TuQdZNd (Buddhism)